历史吧 关注:4,132,649贴子:74,623,985

串联大历史的英雄人物(长篇随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喜欢用大历史的概念来看史书!
一旦提纲挈领之后,就好像在一串粽子中找到了粽子头,对历史的了解,就更上了一层楼。
困扰的是,如果只把这些粽子头写出来,虽然可以想像出粽子的样子,但毕竟没有粽子摆在那里,不但没有香味,更重要的是填不饱肚子,镜花水月、海市蜃楼,终究成空。
为此,我常常在想,是不是可以有一些办法,又可以领教历史人物风流,又可以看到风流人物背后的历史运作法则。
为此,我不自量力,随笔写了一些小文章,希望能达到这个效果,但愿大家会喜欢。


IP属地:中国台湾1楼2015-02-09 21:40回复
    打算从战国开始写起。
    战国,是中国从贵族封建社会走向官僚管理体制的转折点,战国第一个强国,魏国!开始大量引入有才能的非贵族人才,让他们担任重要职位,富国强民,从此,中国脱离封建管理的体系,脱离身份决定一切的封建法则,这样的体制,在中国持续了二千余年(公元前403年至公元1911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历史明显发挥作用,与英雄豪杰的个人才能交互激荡,创造历史的可看性,精彩纷呈但无不有迹可循。
    所以,我将第一部分命名为:国家体制的开端--战国风云。


    IP属地:中国台湾2楼2015-02-09 21:53
    回复
      2025-08-08 21:32: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2-09 21:58
      回复
        偶,8错8错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2-09 22:02
        收起回复
          之一:吴起
          吴起是个有趣的人物,有才能,有争议,文能治国,武能开疆拓土,最后死于非命,但临死前还证明了自己的才智。
          吴起是卫国人,春秋战国时期卫国的土地上(包括后来被魏国并吞后)出了不少人才,但似乎卫国一直没出过什么好国君,连我们伟大的老师孔子先生,也没被当时的国君卫灵公赏识,倒是灵公的夫人南子似乎蛮喜欢夫子的,可惜夫子有色无胆,南子落花有意,夫子流水无情,夫人因此由爱生恨,夫子在卫国求仕无门,只能回老家编春秋、梦周公去也。
          吴起不只是卫国人,他还是孔子弟子的儿子的弟子,但是他还是没记住他太师父的师父的教训,执意在卫国求官,不但求官没有成功,据说还把原来颇有钱的家产给花了七七八八,看起来,吴起的才能虽然高,情商必然不高,这也是他一生命运坎坷的主要原因吧!


          IP属地:中国台湾6楼2015-02-09 22:45
          收起回复
            春秋时期卫国的地理位置


            IP属地:中国台湾7楼2015-02-09 22:50
            收起回复
              慢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2-09 22:58
              回复
                当时卫国的首都是朝歌,地点大概在今天河南省淇县,这个城市,在商代末期非常有名,因为它就是商朝的都城,商纣王有名的暴行都在这个城市上演,而封神榜的诸位神仙斗法,也或多或少是围绕着这个城市进行,吴起要在卫国当官,想必也在朝歌城逗留了不少岁月吧!只是最终一事无成,只得黯然返乡。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吴起--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为何游仕不遂会散尽千金?我自己认为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犹如天方夜谭中那位每天请客的商人,吴起可能太好客了,相信千金散尽还复来,所以没多久就把钱花完了,当然另外一种可能性是他找当官的门道没找好,被这些掮客、黄牛给骗了,但吴起在这种情况下回到自己的家乡左氏这座小城,心情应该是郁闷还要加三吧!
                走霉运就像股票下跌,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就在吴起郁闷返乡时,不但没人同情他,还有一堆乡党邻居当面讥笑他,是可忍孰不可忍,吴起当即拔刀,杀了三十多人(哇靠!这也太猛了,连太史公也灌水啊!)。


                IP属地:中国台湾9楼2015-02-09 23:11
                收起回复
                  2025-08-08 21:26: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路过打酱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2-09 23:15
                  回复
                    不管杀的是不是三十多人,从这件事表现出吴起的个性激烈,而身材武艺也必然不俗,所以吴起虽然师从儒家学派曾申,但后来却是以武将成名,不过吴起不只能够杀敌制胜,立功疆场,他的兵法也是颇为可观的,著有“吴子”一书,与与写孙子兵法的孙子并列,合称为孙武,就连太史公也将两人合在一起些成一篇列传。
                    另外,补充说明一下,吴起的老师曾申,并不那位有名的孔子弟子曾参,但他是曾参的儿子,父子名字音同字不同,也确实够奇怪的,不会不方便吗?也许在那时候“申”、“参”发音不同,所以没有这个问题吧!不过,这也只是猜测。
                    再次谈回来杀人的事,不管杀几个人,吴起明显是犯法了,所以他也不得不离开卫国,在离开卫国之前,按史书的记载,吴起回老家一趟,见了老母亲,然后接下就是那个让很多人批评吴起不孝的场面出现了。


                    IP属地:中国台湾13楼2015-02-10 08:23
                    收起回复
                      离情人节还有4天了,也没有人约我,早上没事干,逛了好几家超市。趁人不注意给几个巧克力盒子里面塞了张字条。内容是:我们分手吧!放完后走出超市,内心无比的平静和平衡…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5-02-10 09:51
                      回复
                        同样按照史记的记载,吴起杀了人之后从从容容的走出城门,回到家里,跟母亲诀别(他要逃命去也!毕竟杀了这么多人,肯定是要被通缉的),据说在诀别的时候,吴起对着母亲,用牙齿咬着手臂(想必要咬的相当深,因为不深无法留痕迹,也就没有意义了),发誓说:“我吴起如果不能当到卿相,就不再回到卫国。”后来,在吴起离开卫国后,母亲去世,他也没有回家奔丧。
                        这段描述有值得讨论的空间。首先,针对杀人及跟母亲诀别这件事,在史记中的记载,不是正文描写,而是太史公记录后来吴起在鲁国时,别人对鲁君所进的谗言。既然是谗言,内容就算不假,也必然有夸大的成分,所以才会出现这个杀死三十几个人的壮举!而跟母亲诀别一事,想必是有的,至于那一段话,就有点多余,吴起当了逃犯,而且还是情节严重的杀人犯,就算当了卿相,是否能够平安回来,都不可知,更何况是一介平民想回卫国?所以这段话就没有什么道理,这个誓也就发的莫名其妙,这是这段话的毛病之一。另外,说吴起没有回家奔丧的人,也是别有用心,因为正常情况下,吴起根本回不了家,因他无法回家而谴责他不孝,这个谗言进的一点水平都没有。
                        而令人诧异的是,这么低水平的谗言,竟然被鲁国国君接受!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国君的智商水平真的不咋地,难怪鲁国一直很窝囊。


                        IP属地:中国台湾15楼2015-02-10 12:40
                        收起回复
                          LZ继续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2-10 12:55
                          回复
                            前面说过,在杀了人,与老母诀别后,吴起就离开卫国,到了鲁国,此时吴起流亡中,想必财务状况不会太好,而竟然可以拜在儒家学派的曾申门下,想必曾夫子招牌不够大,收的束修不高;要不然就是夫子慧眼识英雄,看得起吴起,学费特别减免。
                            无论如何,吴起算是师从儒家的,但后来的人大多把他归类法家,事实上,这一点都不足为奇,因为大多数的法家,都是师从儒家的老师,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找找。
                            吴起在卫国无法入仕,在异国的鲁国,就更难获得重用的机会了,特别是此时鲁国权柄仍然掌握在季孙氏手中,从孔子至今已经一百年,还是没有变化,季孙氏一家独大,在内部、外部都没有太多的竞争,吴起的才能一时派不上用场。


                            IP属地:中国台湾17楼2015-02-10 12: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