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晖:《南宋桂花四季香》
又到满城桂麝浮动的时节。当此之际,不知有多少人注意到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一首《烧香诗》?这首诗披露作者本人在书斋中品香的真实体验,开篇谈到,他亲手在炉中焚炷一枚“古龙涎”香饼,于是,素馨和茉莉的清芬与沉香、檀香、龙脑、麝香的气息交相浮动,给予鼻观珍腻的享受。然而,接着,杨万里笔锋一转:平生饱食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妩媚。呼儿急取蒸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
作为一生热爱自然的文人,他对于造价昂贵的高档香品并不认同,竟撤下“古龙涎”香饼,改而焚炷自己一向使用的香料——“蒸木犀”。“木犀”,是宋人对桂花的叫法。“蒸木犀”,则是南宋时流行的一种加工桂花的方式;将半开状态的桂花摘下,再将冬青树子捣汁液,与鲜桂花拌在一起。拌有冬青树子汁的桂花会密封在罐里,放入蒸锅,在灶上蒸一回,然后晾干。
如此的成品经密封保存,一年中的任何时刻都可以取出一把,直接放在香炉的隔火片上,当做香料焚爇。
南宋人喜欢于香炉中爇炷加工过的桂花,一如使用沉香、檀香等名贵香料的方式。
说来令人惊奇,我们今天如此熟悉的桂花其实是人工移植而来的花种,“原产我国西南部喜马拉雅山东段,印度、尼泊尔、柬埔寨也有分布”(《中国花经》)。大约在晚唐到五代,桂花走完了向东的迁徙路程,在江南广泛引种。这种花树显然生命力颇强,在随意滋生的情况下,往往变成野生植物。在福建,到了宋代,甚至往往有大过合抱的野生桂花树,以至于宋人误以为桂花是此地的原生树种。自五代至宋,这一花品最通行的名字是“木犀”,作为新亮相的角色,也被称为“岩桂”以区别于牡桂、月桂等前辈。
因此,历史的实际情况是,汉唐人普遍不熟悉桂花,也大多不曾嗅享过桂花的甜香。
到了宋代,桂花在江浙广种遍生,终于作为观赏植物和香料作物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被开发出多种使用价值。约在两宋之交,人们甚至发明出把桂花加工之后做成“反季节”香品的方法,如此,则在没有桂花盛开的季节,仍然可以享受这种花独特的“天芬香馥”。
据《陈氏香谱》《墨庄漫录》等宋人文献记载,把桂花加工成焚香制品的方法有三四种,都异常简单和朴素。除了将桂花拌以冬青树子汁再火蒸之外,还可以把窨过的桂花捣烂,做成小香饼。
不过听来最具诗意的是:趁桂花才开放三四分的时候,将花摘下,用熟蜜拌润,密封在瓷罐中,深埋入地下,进行一个月的“窨香”程序。焚香之时,就把一朵朵窨过的桂花放在香炉中的银隔火板上,随着炭火悄熏,桂花一边吐香一边慢慢打开,待到花朵完全开放,也就是其花香散尽之时。
《烧香诗》告诉后世,上述加工方法并不是仅停留在纸面上,相反,是南宋人在生活中掌握熟练的技巧。如杨万里这样的文人,当桂花开放的时节,真的会率家人仆婢采摘粟粟香英,于家中自制“木犀香”(当时人们对这类桂花焚香制品的叫法)。
每当想念桂香的时候,就取出一把碎花置于香炉之内,然后,炉中便有群蕊吐香,“如秋开时”。
(孟晖,曾任职于北京艺术博物馆、北京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