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吧 关注:1,398,937贴子:14,663,100

回复:【雅道】之:香道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58楼2014-12-19 12:43
回复


    59楼2014-12-19 12:44
    回复
      2025-11-13 06:30: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60楼2014-12-19 12:45
      回复


        61楼2014-12-19 12:45
        回复
          发烟型熏香,香味要好,烟形也要漂亮。当然香炉也要好看别致


          62楼2014-12-19 12:51
          回复
            香道的程式复杂而优雅,极为适合汉服+香道的汉服宣传推广活动。


            63楼2014-12-19 13:14
            回复
              孟晖:《南宋桂花四季香》
              又到满城桂麝浮动的时节。当此之际,不知有多少人注意到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一首《烧香诗》?这首诗披露作者本人在书斋中品香的真实体验,开篇谈到,他亲手在炉中焚炷一枚“古龙涎”香饼,于是,素馨和茉莉的清芬与沉香、檀香、龙脑、麝香的气息交相浮动,给予鼻观珍腻的享受。然而,接着,杨万里笔锋一转:平生饱食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妩媚。呼儿急取蒸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
              作为一生热爱自然的文人,他对于造价昂贵的高档香品并不认同,竟撤下“古龙涎”香饼,改而焚炷自己一向使用的香料——“蒸木犀”。“木犀”,是宋人对桂花的叫法。“蒸木犀”,则是南宋时流行的一种加工桂花的方式;将半开状态的桂花摘下,再将冬青树子捣汁液,与鲜桂花拌在一起。拌有冬青树子汁的桂花会密封在罐里,放入蒸锅,在灶上蒸一回,然后晾干。
              如此的成品经密封保存,一年中的任何时刻都可以取出一把,直接放在香炉的隔火片上,当做香料焚爇。
              南宋人喜欢于香炉中爇炷加工过的桂花,一如使用沉香、檀香等名贵香料的方式。
              说来令人惊奇,我们今天如此熟悉的桂花其实是人工移植而来的花种,“原产我国西南部喜马拉雅山东段,印度、尼泊尔、柬埔寨也有分布”(《中国花经》)。大约在晚唐到五代,桂花走完了向东的迁徙路程,在江南广泛引种。这种花树显然生命力颇强,在随意滋生的情况下,往往变成野生植物。在福建,到了宋代,甚至往往有大过合抱的野生桂花树,以至于宋人误以为桂花是此地的原生树种。自五代至宋,这一花品最通行的名字是“木犀”,作为新亮相的角色,也被称为“岩桂”以区别于牡桂、月桂等前辈。
              因此,历史的实际情况是,汉唐人普遍不熟悉桂花,也大多不曾嗅享过桂花的甜香。
              到了宋代,桂花在江浙广种遍生,终于作为观赏植物和香料作物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被开发出多种使用价值。约在两宋之交,人们甚至发明出把桂花加工之后做成“反季节”香品的方法,如此,则在没有桂花盛开的季节,仍然可以享受这种花独特的“天芬香馥”。
              据《陈氏香谱》《墨庄漫录》等宋人文献记载,把桂花加工成焚香制品的方法有三四种,都异常简单和朴素。除了将桂花拌以冬青树子汁再火蒸之外,还可以把窨过的桂花捣烂,做成小香饼。
              不过听来最具诗意的是:趁桂花才开放三四分的时候,将花摘下,用熟蜜拌润,密封在瓷罐中,深埋入地下,进行一个月的“窨香”程序。焚香之时,就把一朵朵窨过的桂花放在香炉中的银隔火板上,随着炭火悄熏,桂花一边吐香一边慢慢打开,待到花朵完全开放,也就是其花香散尽之时。
              《烧香诗》告诉后世,上述加工方法并不是仅停留在纸面上,相反,是南宋人在生活中掌握熟练的技巧。如杨万里这样的文人,当桂花开放的时节,真的会率家人仆婢采摘粟粟香英,于家中自制“木犀香”(当时人们对这类桂花焚香制品的叫法)。
              每当想念桂香的时候,就取出一把碎花置于香炉之内,然后,炉中便有群蕊吐香,“如秋开时”。
              (孟晖,曾任职于北京艺术博物馆、北京三联书店)


              67楼2014-12-20 22:21
              回复
                博文:品香问吴清
                沈嘉禄
                一,问:如何鉴别香的优劣?
                吴清:不少人认为,所谓沉香,一定要沉在水里才是真正的好香。事实上,沉香是很轻的。真正的沉香在水中应该是半浮半沉或是浮而不沉的,那种咕咚一声就沉到水底的沉香,多半是人工压缩过的而不是油脂含量高。
                二,闻味道对鉴香而言重要吗?
                吴清:在普通人的印象中,除了顶级的奇楠会自然散发香味外,其余的沉香在没有加热的情况下应该都是无味的。但是70%--80%的沉香是不发香的,一些产于印尼的沉香是能够自然发香的。
                三,如何识别棋楠呢?
                  吴清:沉香作为一种高级的香料,由于其埋于的土不同,分成红土、黑土、黄土等多个品种,棋楠毋庸置疑地占据着香中之王的地位。据《雪水冰山录》记载,当年抄明代大贪官严嵩的家时,搜出了5000多斤沉香和三块奇楠。从这个对比来看,早在明代,棋楠就是极珍贵的。
                  要鉴别棋楠,可以从四个字入手:烧,软,浮,黏。
                烧,就是如果直接燃烧奇楠,没有香味或是会发出一种膻味的;软就是如果用指甲在棋楠上划一下,是很容易留下痕迹的,而这很难在其余的沉香木上做到。浮,就是上面所说的它在水中是半浮半沉或是浮而不沉的。黏,就是如果从棋楠上刮一点屑,用手搓的话就能够搓成小球。
                当然,味道是最重要、最不会骗人的。想要买到好香,一定要对香有足够的了解后才能出手。


                70楼2014-12-20 23:01
                回复
                  2025-11-13 06:24: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转载)唐.李商隐《烧香曲》
                  钿龙蟠蟠牙比鱼,孔雀翅尾蛟龙须。漳公旧样博山炉,楚娇捧笑开芙蕖。
                  八蚕茧帛小分炷,兽焰微红隔云母。白天月色寒未冰,金虎含秋向东吐。
                  玉佩呵光铜照昏,帘波日暮冲斜门。西来欲上茂林树,柏梁已失载桃魂。
                  露庭月井大红气,轻衫薄袖当君意。蜀殿琼人伴夜深,金銮不问残灯事。
                  何当巧吹君怀度,襟灰为土填清露。
                  【注释】此诗想象丰富多彩,意境超拔瑰丽,应用神话传说,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措辞委婉,意旨隐晦,寄托深远。
                  宋.苏轼《印香》
                  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新和印香银篆盘为寿。
                  旃檀波律海外芬,西山老脐柏所熏。
                  香螺脱甲来相群,龙结缥缈风中云。
                  一灯如荧起微焚,何时度尽缪篆文。
                  缭绕无穷合复分,丝丝浮空散氤氲。
                  东坡持是寿卯君,卯君与我师皇坟。
                  旁资老聃释迦文,共厄中年点蝇蚊。
                  晚遇诗书何足云,君方论道承华勋。
                  我亦旗鼓严中军,国恩当报敢不勤。
                  但愿不为世所熏,尔来白发不可耘。
                  问君何时返乡枌,收拾散亡理放纷。
                  此心实与香俱焄,闲思大士应已闻。
                  【注释】印香也称作香印,又或称香篆,篆香,香粉回环萦绕,如连笔的图案或文字(篆字),点燃后可顺序燃尽。最初是用在寺院里诵经计时,即用香末缭绕作文,以它点燃后连绵不断的焚烧来计算时辰。制作方法是用模具“香印”(即印香模、香篆模)框范、压印而成。印香在唐宋时已流行,现在的盘香即源自印香。
                  宋.陈与义《雨》
                  忽忽忘年老,悠悠负日长。小诗妨学道,微雨好烧香。
                  檐鹊移时立,庭梧满意凉。此身南复北,仿佛是它乡。
                  【注释】本诗写雨却意不在雨,写诗、烧香全是无奈之举,实则抒发了对自己年老还无用武之地的无奈和对国家沦丧的伤痛。
                  《放慵》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注释】通篇极写诗人独居之闲适,体现出那种我行我素,不愿随波逐流,品格孤傲的神韵。
                  《焚香》
                  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注释】袅袅散发的香烟,能够净化一个人的心灵;它寄托着诗人的希望,流露着诗人那坚定不移的崇高性情。
                  宋.杨万里《焚香》
                  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似纸。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
                  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今有香不见烟。素馨欲开茉莉折,底处龙涎示旃檀。
                  平生饱食山林味,不柰此香殊妩媚。呼儿急取蒸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
                  【注释】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从品香中获得的怡然之趣,香是有生命的,诗人在忘我品香的过程中仿佛获得了某种明悟。
                  明.高启《焚香》
                  艾蒳山中品,都夷海外芬。龙洲传旧采,燕室试初焚。
                  莲印灰萦字,炉呈篆镂文。乍飘犹掩冉,将断更氤氲。
                  薄散春江树,清飞晓峡云。销迟凭宿火,度远讬微熏。
                  着物元无迹,游空忽有纹。天丝垂袅袅,地浪动沄沄。
                  异馥来千和,祥飞却众荤。岚光风卷碎,花气日浮焄。
                  灯灺宵同歇,茶烟午共纷。褰帷嫌故早,引七记添勤。
                  梧影吟成见,鸠声梦觉闻。方传媚寝法,灵着辟邪勋。
                  小阁清秋雨,低帘薄晚矄。情惭韩掾染,恩记魏王分。
                  宴客留鹓侣,招仙降鹤群。曾携朝罢袖,尚浥舞时裙。
                  囊称缝罗佩,篝宜覆锦熏。画堂空捣桂,素壁漫涂芸。
                  本欲参童子,何须学令君。忘言深坐处,端此谢尘氛。
                  【注释】通过焚香,诗人进入了一个极为恬静、玄奥的境地,心身得到彻底的解脱,荡涤了诸多污秽。
                  明.文征明《焚香》
                  银叶荧荧宿火明,碧烟不动水沉清。纸屏竹榻澄怀地,细雨轻寒燕寝情。
                  妙境可能先鼻观,俗缘都尽洗心兵。日长自展南华读,转觉逍遥道味生。
                  【注释】品上一席沉香,让芬芳馥郁的气息随着呼吸贯穿全身,带领诗人进入了另一块静谧的天地,感受着生命中最崇高的境界。


                  74楼2014-12-20 23:27
                  回复
                    科学家认为,...与其他感觉不同,嗅觉直接连接进入记忆和情感系统,这就是为什么某种气味能如此清晰地唤起某个记忆。————新闻:《英报:最新研究揭示梦中为何没有气味?》
                    -------------------------------
                    “嗅觉直接连接进入记忆和情感系统”,这就是香道的秘密。说香“是有生命的”,香能陶冶心性调整情绪,香能入禅,香能使人“进入愉快、舒适、安详、兴奋、感伤等的气氛和意境”,秘密就是“嗅觉直接连接进入记忆和情感系统”。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5楼2014-12-20 23:43
                    回复
                      如何品香:感觉、感知、感悟
                      -----------------------------------------
                      “感觉”“感知”阶段就是对香味的直接把握,“准确嗅出它的甜味、凉味、苦味、清香、奶味”等味道;
                      “感悟”就是香的味道“进入记忆和情感系统”的阶段,是联想,是回忆,是香的味道打开情绪和记忆。


                      76楼2014-12-21 00:07
                      回复
                        孟晖:《宋人香事》
                        宋代的调香师们居然对这些果渣也不放弃,将其与其他三种果实残滓结合在一起,发展出一种物美价廉的香品“小四合”。小四合的配料在榠楂果渣之外,则是香橙皮、荔枝壳、甘蔗滓,成本几乎为零。
                        于是“小四合”式的廉价香品反而得到他们的青睐。如有一款用荔枝壳、甘蔗汁、干柏叶、黄连和成的香料,称为“山林寒士四合香”。
                        孟晖:《南宋桂花四季香》
                        作为一生热爱自然的文人,他对于造价昂贵的高档香品并不认同,竟撤下“古龙涎”香饼,改而焚炷自己一向使用的香料——“蒸木犀”。“木犀”,是宋人对桂花的叫法。“蒸木犀”,则是南宋时流行的一种加工桂花的方式;将半开状态的桂花摘下,再将冬青树子捣汁液,与鲜桂花拌在一起。拌有冬青树子汁的桂花会密封在罐里,放入蒸锅,在灶上蒸一回,然后晾干。
                        如此的成品经密封保存,一年中的任何时刻都可以取出一把,直接放在香炉的隔火片上,当做香料焚爇
                        南宋人喜欢于香炉中爇炷加工过的桂花,一如使用沉香、檀香等名贵香料的方式。
                        -------------------------------------------------
                        这充分说明,喜欢的才是好的,对于香的味道来说。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7楼2014-12-21 00:25
                        回复
                          最能“连接进入记忆和情感系统”的,才是最好的。


                          78楼2014-12-21 00:28
                          回复
                            日常和礼仪是汉服推广的途径,还有一个途径:把汉服变成各种道艺必备的服装。比如,香道、插花、茶道等道艺,搭配汉服才完美,把汉服变成香道、插花、茶道等道艺必备的服装,只要各种道艺存在,汉服就会一直存在,只要各种道艺一直在推广扩张,汉服就会一直推广扩张。


                            79楼2014-12-22 14:42
                            回复
                              2025-11-13 06:18: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唐.李商隐《烧香曲》
                              钿龙蟠蟠牙比鱼,孔雀翅尾蛟龙须。
                              漳公旧样博山炉,楚娇捧笑开芙蕖。
                              八蚕茧帛小分炷,兽焰微红隔云母。
                              ---------------------------------------------
                              唐代已经使用云母制作的隔火片。现代香道普遍使用这种云母隔火片


                              80楼2014-12-28 18: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