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定律是中学课本必学的课程。然而,牛顿定律中说不通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所以,有必要将其修正与补充一下。比如,惯性定律本身就不符合牛顿力学的说法。牛顿第二定律的F=ma,也只是能够使物体运动起来的那部分外力而已,不是全部外力的真实显现。而牛顿第三定律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与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说法也不能自圆其说。如果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没有运动起来,可以说,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可一旦运动起来部分作用力转化成了加速度(运动物体的内力),那反作用力就只是物体没有运动起来前所消耗的外力的那部分力了,其中还不包括物体运动的阻力所消耗掉的外力。所以,作用力必然要大于反作用力,一旦物体运动起来后。F(总)=f+ma+f(阻),其中,f是反作用力,F=ma是物体运动需要外力所做的有效功,f(阻)是物体运动之后形成的运动阻力,包括空气阻力、摩擦阻力等等外在阻力。
那么,经过修正的新牛顿定律修正了哪些内容呢?
新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衰减定律。当物体静止时,惯性无衰减。当物体运动方向与重力方向垂直时,任何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外在阻力均忽略不计的情况下,都会以固定的负加速度方式缓慢减速,直至停止下来。此固定负加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新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内外力转换定律。当外力(作有用功)推动物体水平运动时,使物体形成内力从而产生加速度,在时间有作用下,转变成速度。在外力撤除后,物体的内外阻力使得物体逐渐减速,直至停止下来。
新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相互作用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如果没有发生位移,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一定在同一直线上。如果发生了位移,作用力则大于反作用力,大于的部分就是F=ma+f。f为运动阻力。
值得注意的是:
1、外力F=ma,a是运动物体内力的表述方式,即物体m(重量)在外力F的作用下,获得了加速度a的运动能力,而速度v=at,是指加速度a在时间t的作用下,物体m获得的实际运动效果。
2、作用力是施加方的力,反作用力是受力方反抗之力,所以,作用力≥反作用力。如果两物迎头相撞,说明两物同时具有作用力,同时也具有反作用力。
那么,经过修正的新牛顿定律修正了哪些内容呢?
新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衰减定律。当物体静止时,惯性无衰减。当物体运动方向与重力方向垂直时,任何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外在阻力均忽略不计的情况下,都会以固定的负加速度方式缓慢减速,直至停止下来。此固定负加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新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内外力转换定律。当外力(作有用功)推动物体水平运动时,使物体形成内力从而产生加速度,在时间有作用下,转变成速度。在外力撤除后,物体的内外阻力使得物体逐渐减速,直至停止下来。
新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相互作用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如果没有发生位移,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一定在同一直线上。如果发生了位移,作用力则大于反作用力,大于的部分就是F=ma+f。f为运动阻力。
值得注意的是:
1、外力F=ma,a是运动物体内力的表述方式,即物体m(重量)在外力F的作用下,获得了加速度a的运动能力,而速度v=at,是指加速度a在时间t的作用下,物体m获得的实际运动效果。
2、作用力是施加方的力,反作用力是受力方反抗之力,所以,作用力≥反作用力。如果两物迎头相撞,说明两物同时具有作用力,同时也具有反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