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595,918贴子:16,977,750

回复:明天去烫个头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加精华乐,为神月贴的部分


56楼2007-12-03 18:22
回复
    第三:〔宗教内的特殊理论〕
     
     我们在宗教里面发现的哲学亦与哲学史无关。不仅在印度宗教里,即在教父和经院哲学家那里,我们均可见得关于上帝性质的深刻的思辩的思想,熟悉这些思想,是研究教条历史的主要兴趣,但却不属于哲学史的范围。不过对于经院哲学家比起对于教父又须更加注意。教父们诚然是伟大的哲学家,基督教文明的形成,许多地方应该归功于他们。他们的思辩思想一部分应属于别的哲学,譬如柏拉图哲学。〔这哲学自身有其独立的存在,在适当的地方将对它的最初形态予以考察。〕这些思辩思想的另一部分系出自宗教的思维内容,这内容作为教会的教义是他们思想的基础,首先是属于教会信仰的范围。因此这些思想是建筑在一个前提上面的。它们算不得真正的哲学,这就是说,算不得建筑在自身上的思想,而是为了一个固定的观念或前提而活动,——或是反驳别的观念和哲理,或藉攻击别的观念和哲理去为自己的宗教教义作哲学的辩护。因此这种思想并未认识并发挥其自身为内容之最后的、绝对的顶点,亦未认识并发挥其自身为内在地自身规定的思想。内容本身业已被当作真理,但它不是建筑在思想自身上面。理智不能把握宗教的真理;当理智自称为理性像启蒙思想那样,〔要去讨论宗教和宗教的思辩内容〕,并自己宣称为〔这种内容的〕主人和统治者时,则它就〔把这内容弄成浅薄平庸〕了。基督教的内容只有藉思辩的方法才能把握。因此当教父们在教会的教义范围内思想的时候,他们的思想本来是很有思辩意味的,但它的内容却没有通过思想本身予以证明,而这种宗教内容的最后的辩护亦只是依赖教会的教义。于是哲学就局限于固定的教条之内,而不是自由地从自身出发的思想。同样在经院哲学里,思想并不是凭藉自身形成的、而是依靠于一些前提。在经院哲学里,思想已愈趋于自己建筑在自己上面,但并不与教会的教义对立。教义与思想二者应一致,也是一致的,但教会已经证明为真的真理、思想应该从自身出发予以证明。
     
     这样我们就划分开那些与哲学相关联的部门了。但我们同时又要注意这些相关联的部门所包含的成分,哪些是属于哲学的概念,哪些是与哲学分开。这样我们才能够认识哲学的概念。
     
     (三)哲学与通俗哲学的区别
     
     就上述两个与哲学相关联的领域而论:其一,那些特殊的科学,如果要算作哲学,就有了这样的缺点:它们是沉陷在有限的材料中的自己观察、自己思想,是主观能动地去认识有限事物,但缺乏内容指无限的普遍的内容——译者,只代表形式的主观的那一环节。其二,宗教的领域:它与哲学有了共同的内容,代表客观的那一环节,其缺点在于自己思想不是中心环节,而其对象或内容也只是通过形象的形式或历史的形式表现出来。哲学所要求的是两个环节的统一与贯穿,它结合这两方面为一体:它结合了生活的休沐日和工作日,在休沐日,人谦卑地否定他自身于庄严神圣的上帝之前,在工作日,人立定脚跟,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另外有一领域似乎想兼备这两个方面,那就是“通俗哲学”。通俗哲学也研究普遍的对象,也对上帝与世界加以哲学思考。在这里思想也是能动地去认识这些对象。但这类的哲学我们仍须把它抛在一边。西塞罗的著作就可以算作这样的通俗哲学。那也是一种哲学思想,有它一定的地位,而且里面说了很多很好的话。他有了多方面的生活体验和性灵体验,及他观察了世事的变化后,他便体会到真理。他以教化人群的精神,去说出人生的重大问题,所以很为众人所喜爱。从另一方面看来,狂热者、神秘主义者也可以算作通俗哲学家。他们道出了他们深刻的宗教信念,他们在高尚神圣的领域里有了体验,他们能够说出最高的内容,而他们的文字表达也是很感人的。像巴斯喀尔的著作就是这样。他的“沉思录”Pensées一书中有最深刻的见解。从哲学观点看来,这种哲学还有一个缺点。它所诉求的究竟至极的东西是植根于人的自然本性中的近代的人也是这样看法。这种看法,西塞罗也是很常有的。现在大家常说到“道德的本能”,但人们却称之为一种情绪。据说,现在宗教不应建筑在客观内容上而应建筑在宗教情绪上:人对于上帝的直接意识就是最后的根据。西塞罗常用“众心一致”conEsensusgentium这名词。这种诉诸众心的办法在近代是或多或少被摈弃了,因为主体是应该建筑在自身上面的。他们首先抬高感情的地位,然后再为感情找根据,说理由。但这种根据和理由也只能在当下的直接性里去寻求。诚然这里所要求的是自己思想,思想的内容也是从自身出发的。但这种思想形态我们也同样应予以排斥。因为思想内容所自出的本源仍与前面所讨论的第一领域指科学——译者是相同的。在第一领域里本源是自然。但在第二种领域指宗教——译者内,本源却是精神,不过在这里本源只是权威、外在给予的内容、只有在默祷中才暂时取消了这种外在性。〔而在第三领域通俗哲学里,其权威的本源却是自然的内心的权威〕。这本源是心情、冲动、天性、我们的自然存在、我对正义、上帝的感情。这内容只是在自然的形式中。在情感中〔诚然〕我有了一切,但神话的内容也包含一切。但无论情感或神话的内容都不是在真正的形式里。在〔国家的〕法律和宗教的教义里,这种无限的内容在一较确定的形式下达到了意识;而在感情里,主观的任性尚混杂在内容里面。


    IP属地:上海59楼2007-12-03 18:23
    回复
      2025-11-10 00:30: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哲学和哲学史的起始

       哲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而内容就是整个的存在。这个普遍的内容我们必须予以规定。我们即将指出,对这内容种种不同的规定如何逐渐在哲学史里面出现。最初这些规定是直接的,进一步,这个普遍者就会被认作自己无限地规定着自己的存在。我们既已这样说明了哲学的性质,就可以问哲学和哲学史是从哪里起始的了。
       
       (一)思想的自由是哲学和哲学史起始的条件
       
       一般的答复即根据前面所说: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作无所不包的存在,或什么地方存在者在普遍的方式下被把握或思想之思想出现时,则哲学便从那里开始。这事何时发生?这事何时起始?这就是历史所要解答的问题。思想必须独立,必须达到自由的存在,必须从自然事物里摆脱出来,并且必须从感性直观里超拔出来。思想既是自由的,则它必须深入自身,因而达到自由的意识。哲学真正的起始是从这里出发:即绝对已不复是表象,自由思想不仅思维那绝对,而是把握住绝对的理念了:这就是说,思想认识思想这样的存在是事物的本质,是绝对的全体,是一切事物的内在本质。这本质一方面好像是一外在的存在,但另一方面却被认作思想。因此那为犹太人所当作思维对象的上帝因为一切宗教均包含思维的单纯的超感官的本质不是哲学的对象。但反之,譬如这样的命题:事物的本质是水、或火、或思想,则是哲学的命题。
       
       这种普遍的规定,那自己建立自己的思想,是抽象性的。它却是哲学的起始,这起始同时是历史性的,是一个民族的具体的思想形态,这个思想形态的原则构成我们所说的哲学的起始。一个有了这种自由意识的民族,就会以这种自由原则作为它存在的根据。一个民族的法律的制定,和这民族的整个情况,只是以它的精神所制定的概念和所具有的范畴为根据。如果我们说,哲学的出现属于自由的意识,则在哲学业已起始的民族里必以这自由原则作为它的根据。从实践方面看来,则现实的自由和政治的自由之发苞开花,必与自由的意识相联系着。现实的政治的自由仅开始于当个人自知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是一个有普遍性的有本质性的,也是有无限价值的时候,或者当主体达到了人格的意识,因而要求本身得到单纯的尊重的时候。这样,对于对象的自由思维就包含了对绝对的、普遍的、本质的对象的思维。所谓思维就是把一个对象提高到普遍性的形式。所谓自己思维或自由思维就是自己知道自己具有普遍性、自己给予自己以普遍的特性、自己与自己相关联。自由思维里即包含有实践的自由的成分。哲学的思想因此是两方面的结合:第一,就哲学思想之为思维能力言,它有一普遍的对象在它前面,它以那普遍者为它的对象,或者它把对象规定为一有普遍性的概念。在感觉意识内的个别的自然事物,它规定为一普遍者、为一思想、为一客观的思想——为一作为思想的客观东西。第二,在哲学思想里,我认识、规定、知道这个普遍者。只有当我保持或保存我自己的自为性或独立性时,我才会与普遍者有能知的认识的关系。一个对象尽管保持其为对象,并与我相反对,同时只要我在思维它,则它就成为我的了:虽说它是我的思维,但它对于我仍是一绝对的普遍者;我在它里面发现我自己,我保持我自身于这客观的无限的对象中,我对它有了意识,我仍然站在客观对象的立场。
       
       这就是政治自由与思想自由出现的一般关系。所以在历史上哲学的发生,只有当自由的政治制度已经形成了的时候。精神必须与它的自然意识,与它沉陷于外在材料的情况分离开。世界精神开始时所取的形式是在这种分离之先,是在精神与自然合一的阶段,这种合一是直接的,还不是真正的统一。这种直接合一的境界就是东方人一般的存在方式;故哲学实自希腊起始。


      IP属地:上海60楼2007-12-03 18:23
      回复
        (三)哲学在希腊的开始
         
         真正的哲学是自西方开始。惟有在西方这种自我意识的自由才首先得到发展,因而自然的意识,以及潜在的精神就被贬斥于低级地位。在东方的黎明里,个体性消失了,光明在西方才首先达到灿烂的思想,思想在自身内发光,从思想出现开创它自己的世界。西方的福祉有了这样的特性:即主体〔在对象中仍〕维持其为主体、并坚持其自身于实体中。个体的精神认识到它自己的存在是有普遍性的,这种普遍性就是自己与自己相关联。自我的自在性、人格性和无限性构成精神的存在。精神的本质就是这样,它不能是别的样子。一个民族之所以存在即在于它自己知道自己是自由的,是有普遍性的;自由和普遍性就是一个民族整个伦理生活和其余生活的原则。这一点我们很容易用一个例子来表明:只有当个人的自由是我们的根本条件时,我们才知道我们本质的存在。这时如果有一个王侯想要把他的武断的意志作为法律,并且要施行奴隶制时,则我们便有了这样的意识,说这是不行的。每个人都知道他不能作奴隶。睡觉、生活、作官,——都不是我们本质的存在,当然更不用说作奴隶了。只有自然存在才意味着那些东西。所以在西方我们业已进到真正哲学的基地上了。
         
         当我在欲求时,我是依赖于另一个人或物,我的存在是特殊性的,我就是我存在着的这样,我与普遍性的我不一致。因为我就是我,完全是普遍性的,但为欲望所束缚。欲望是任性或形式的自由,以冲动为内容。而真实意志的目的乃是善、公正,在这里面,我是自由的、普遍的,而别的人也是自由的,别人与我同等,我也与普遍的我一致,这样就是自由人与自由人的关系,因而这就建立了基本的法则,普遍意志的规定和合乎正义的政治制度,——我们第一次在希腊人里面发现这种自由,所以哲学应自希腊开始。
         
         在希腊我们看见了真正的自由在开花,但同时尚局限在一定的形式下,因为有了奴隶制,国家也受奴隶制的支配。自由在东方、希腊、日耳曼世界的不同,可用下面的抽象看法粗浅地予以表明:在东方只是一个人自由专制君主,在希腊只有少数人自由,在日尔曼人的生活里,我们可以说,所有的人皆自由,这就是人作为人是自由的。但在东方那唯????


        IP属地:上海62楼2007-12-03 18:26
        回复
          丙、哲学史的分期、史料来源、论述方法



           ◇一、哲学史的分期

           当我们科学地来进行哲学史的工作时,必须把这种时期的划分看成是有必然性的。一般说来,我们本来只应当把哲学史分成两个时期:希腊哲学和日耳曼哲学,像艺术〔史〕分为古代艺术和近代艺术一样。就日耳曼诸民族都信仰基督教而言,日耳曼哲学是基督教国家的哲学。信基督教的欧洲诸民族,就他们属于科学的世界而言,一般地都有着日耳曼文化;因为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国家都曾因日耳曼诸民族而得到一个新的面目。希腊文化也透入到罗马世界里面,我们应当来讲罗马世界基地上的哲学;但是〔那介于希腊人和日耳曼人之间的〕罗马人并没有产生过真正的哲学,正如他们没有产生过真正的诗人一样。他们只不过是接受,只不过是模仿,虽然常常模仿得很入神。甚至连他们的宗教也是从希腊宗教而来的。罗马宗教的特色,是和哲学与艺术并不接近,是比较非哲学非艺术的。如果现在哲学史的出发点可以说是:把上帝了解成直接的、尚未发展的普遍性,〔像我们看见泰利士对“绝对”的规定那样〕——而哲学史的目的我们现代〔这门科学〕的目的,是要通过如此迂缓的世界精神二千五百年的工作,把绝对了解为精神,那么,从一个范畴,通过缺点的指出,推进到另一个范畴,在我们是很容易的,——但是在历史的历程中,这却是很困难的。〔世界精神从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常常需要好几百年。〕
           
           对于这两个主要的对立物,我们要作一些进一步的规定。希腊世界曾将思想发展到理念,而信基督教的日耳曼世界则将思想了解为精神;理念和精神是有区别的。这一个进程的进一步说明如下:由于那尚末规定的、直接的普遍者上帝,“有”,那妒嫉地不容许任何东西和它并立的客观思想,乃是一切哲学的实质基础,而这基础并不改变,只是向自身深入,并且凭藉着发展一系列的范畴表现自身,达到对自身的意识:所以我们可以对这个发展的特性在哲学的第一篇中作这样的描写,即:这个发展就是范畴、象徵、抽象性质从简单根源中的自发的产生;这个简单的根源,本身就已经包含着一切。
           
           在这个普遍基础上的第二个阶段,是把这些如此建立起来的范畴以主观的方式结合在思想的、具体的统一中。初期的那些范畴乃是一些抽象物,现在绝对被了解成为自身规定的普遍者,成为能动的思想,不再被了解为具有这种特定性的普遍者了。因此绝对便被规定为一切特定性的总体,成为具体的单一性了。在阿那克萨戈拉的FBF心灵里,尤其在苏格拉底那里,使开始有一种主观的总体,在这个主观的总体中,思维把握到自身,这里思维的活动乃是基础。
           
           第三阶段是:这个起初是抽象的总体,由于凭藉着能动的、作规定的、作分别的思想而得到实现,便表现其自身于它的那些有分别的范畴中,这些范畴是作为思想范畴而属于这个总体。由于这些范畴不可分地包含在统一里,因此其中每一个范畴也就是其他范畴,于是这些对立的环节也就提高到总体了。这种对立的最一般的形式是普遍与个别;另一种形式则是思维本身与外界的实在,感觉,知觉。概念是普遍和特殊的同一。这两者都在自身中表现为具体的,所以普遍在自身之内便是普遍与特殊的统一,特殊也是这样。这样,统一就建立在两个形式里了。因此,完全具体的普遍就是精神,完全具体的个别就是自然。抽象的环节只有通过它们的统一才能够实现其自身。于是现在便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些分别中的每一个都提高为一个总体的系统,彼此对立,像斯多葛派和伊璧鸠鲁派的哲学那样。在斯多葛派哲学里,纯思维便发展成为总体。如果把精神的对方,把自然存在、感性发挥成为总体,那么我们便得到伊璧鸠鲁派哲学。每一个范畴都发展成思维的总体,都发展成一个哲学系统。从自发的方式看来,这些原则在这个阶段好像本身都是独立的,是两种彼此冲突的哲学似的。真正说来这两者本是同一的,只不过自己做出彼此对立的模样;至于在这个阶段被认识到的理念,也只是存在于一个片面的规定中的。
           
           更高的阶段乃是这些分别的联合。在怀疑派那里,这种联合是发生在这些分别的取消中;但这更高的阶段是肯定的,理念是与概念关联着的。概念是普遍者,普遍者是自身决定自身的,不过也在自身中保持其统一,并且存在于它那些不能独立的范畴的理想与透明性中。更进一步是概念的实在性,各种分别自身就发展成为总体。第四个阶段是理念的联合,这一切作为总体的分别也都同时融合在一个概念的具体统一中。这种总括,只是以一种一般的方式出现在普遍性的自发的环节中;这种普遍的理想是以自发的方式被把握的。


          IP属地:上海63楼2007-12-03 18:26
          回复
            希腊世界曾经进展到了这种理念。它曾经培养出一个理智的世界,这便是亚历山大里亚派的哲学;在这一派哲学里,希腊哲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达成了它的使命。如果我们要想用譬喻的方式表达出这个进程:那便是:甲、思维一一般地抽象的思维,如像普遍的空间;因此常将真空的空间当作绝对的空间。二其次出现了最简单的空间范畴;我们从“点”出发,进到“线”与“角”。三第三步是“点”、“线”、“角”结合在三角形中,三角形虽然是具体的,不过还是包含在这种“面”的抽象成分中,——“面”还是最初的形式的总体,还是有限制的总体;这个阶段与FBF心灵相当。乙、进一步是:由于我们使包围三角形的每一条线都再成为一个面,都发展成整个三角形,发展成它所属的那个完整的图形,——这便是整体在各个方面的实现,像怀疑派、斯多葛派那样。丙、最后一步是:这些面,亦即三边上的三个三角形,结合成一个体,一个总体。“体”才是完全的空间范畴,这是三角形的重叠;但若就三角形存在于“体”以外这一点来说,则这个例子并不合适。
             
             希腊哲学在新柏拉图派那里所达到的结论,是一个完备的思想王国、福祉王国,是一个自在的理想世界,不过这个世界并不是实际上的,因为全体一般地只存在于普遍性的成分里。这个世界尚缺少真正的个别性,真正的个别性是概念的一个基本环节。实在包含着理念的两个方面的合一,那独立的总体也必须认为是具有否定性的。通过这个自为地存在的否定——这否定便是主观性、绝对的“自为之有”,——理念才提高到精神。精神是自己认识自己的主观性,不过也只是因为它知道它的对象——就是它自己——是总体,并且知道它本身也是总体,它才是精神。也就是说,三棱柱内的上下两个三角形不能是两个重复的三角形,而应该是存在于交互贯穿的统一中,——或者试以刚才所提到的“体”或物体为例,分别就发生于“中心”与其余的周围部分之间。真正的“物体性”对“中心”的这种以立,现在作为自发的对立而出现;而总体却是“中心”与“实质性”的结合,——不过并不是自发的结合,而是自觉地与“客观”对立,“主观性”与“实质性”对立。因此理念就是这种总体,而这种自觉的理念本质上是与主观性有分别的。主观性是被认作独立存在着,不过是如此地独立存在着,令人想到主观性本身就是自为的实质物。主观性起初只是形式的;不过它具有成为实质物和自身普遍者的真实可能性,它有实现自己、使自己与实体合一的使命。通过这个主观性,否定的统一、绝对的否定性、理想便不再只是我们的对象,而是它自己的对象了。这个原则在基督教世界里已经萌芽了。因此在近代哲学的原则里,主体本身是自由的,人作为人是自由的;与这个定义相关联,就发生了这样一个观念,认为人有使其自身成为实质物的无限天职,由于人的本性,人就是精神。上帝被了解成精神,这个精神自为地自己二元化自己,不过它同样要扬弃这个分别,自为地、自在地存在于这个分别中。整个世界的责任,是使它自身与精神取得协调,并在精神中认识自己。这种责任是日耳曼世界所要担负的。
             
             这种责任最初开始出现在宗教中;宗教是对于这个原则的直观与信仰,早在进到认识这个原则之前,就把它当作一个实际存在的东西。在基督教里,这个原则多半是情感,多半是想像;在基督教里,人作为人是被规定为以永恒的福祉为目的,是天恩、天眷和神庥的对象,——也就是说,人是具有绝对无限的价值的。这个原则更呈现在基督教的教义里,包含在基督启示给人的神性与人性的统一这一教条之中:人与上帝、客观理念与主观理念在这里是合一的。这个原则以另一个形式出现在关于原始堕落的古老故事里,照这个故事说,蛇并没有欺骗人,因为上帝说:“看哪,亚当也成为像我们之中的一个了,他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个故事所提示的也是主观原则与实质性的统一。精神的过程即在于单一的主体取消其直接方式,把自己提高到与实质物合一。人的这样的目的被宣称为最高的圆满。由此足见,宗教观念与思辩并不是彼此距离得那么远,像人们通常所以为的那样。我引述这些宗教观念,为的是使我们不要以之为可耻,纵然我们还有着这些观念;我们在基督教前期的祖先们曾经对这些观念怀着高度的敬意,当我们超过了这些观念时,我们也不要以祖先为可耻。


            IP属地:上海64楼2007-12-03 18:26
            回复
              好,厉害


              65楼2007-12-03 18:27
              回复
                (3)提德曼“思辩哲学的精神”Dietrich Tiedemann’s Geistder Spekulativen Philosophe一七九一——一七九七年马尔堡版;七册,八开本。他在这书里把政治史讲得很冗长,但是一点生气也没有;文字僵硬而不自然。全书是个可悲的例子,说明如何一位终身从事研究思辩哲学的教授,却对思辩一点认识都没有。他对茨威布鲁克版柏拉图对话所作的撮要也是这个样子。他从哲学家的著作里作提要,只要是遇见有抽象的形式论证的材料,他就摘抄下来;但是一到有了思辩的哲学思想,他就发脾气不抄了,说这都是些空洞烦琐的东西:“我们知道得更好些”。他的功劳是从一些罕见的中古著作里——从中古的卡巴拉派和神秘主义著作里——作出了一些珍贵的摘要。
                 
                 (4)布勒:“哲学史教程”和一篇哲学史的批评的文献。Joh Gottl Buhle Lehrbuchder Geschichteder: Philosophie一七九六——一八○四年葛廷根版;共分为八部分,八开本。古代哲学史是论述得很不相称地简短;布勒越到后面,写得越详细。他从罕132见的著作里,例如布鲁诺的书里,作出了许多很好的摘要,这些书是葛廷根图书馆的藏书。


                IP属地:上海68楼2007-12-03 18:28
                回复
                  2025-11-10 00:24: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5)邓尼曼的“哲学史”Wilh Gottl Tennemanns.’Geschichteder Philosophie-一七八九——一八一九年来比锡版;共十一部分,八开本第八部分经院哲学占两册。各个哲学系统都写得很详细,近代哲学写得比古代好。近代各家的哲学是比较容易讲的,因为我们只消作一个提要,——翻译一下就行;近代的哲学思想是离我们很近的。古代哲学家情形便不同,他们站在概念的另外一个观点,因此比较难以把握。人们总是很容易把我们所熟悉的东西加到古人身上去,改变了古人;邓尼曼遇到这种地方,便简直要不得。譬如邓尼曼对亚里士多德便讲错得很厉害,他恰好把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反面说成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如果把邓尼曼认为与亚里士多德相反的那些思想加以接受,倒可以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概念。邓尼曼的态度忠实到把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许多句子或段落都一一注出原文,弄到原文常常与译文矛盾。邓尼曼认为重要的是历史家不应当有哲学。他自夸没有系统,但是骨子里他却有一个,——他是批判主义的哲学家。他赞扬哲学家,赞扬他们的研究与天才;但是在赞美歌的结尾处他却把他们都谴责了,说他们都有一个缺点,就是他们还不是康德派哲学家,还没有研究知识的来源,而这种研究的结论却是真理不可知。
                   
                   关于编纂的书可以举出三种:一阿斯特的“哲学史纲要”Friedrich Asts Grundrisseiner Geschichteder’Philosophie一八○七年兰兹沪版,八开本;一八二五年二版。这部书写得比较精心,大部分是谢林哲学,只是有点紊乱。他以一种有点形式主义的方式把哲学分成理想的与实在的两种。二文德教授葛廷根大学的“邓尼曼摘要”ProfWendts Auszugaus Tennemann.’


                  IP属地:上海69楼2007-12-03 18:29
                  回复
                    一八二九年莱比锡第五版,八开本。我们觉得很奇怪,这部书里把什么东西都说成了哲学,毫无分别,不管有意义没有。天下最容易的事,莫过于随意依照一个原则去乱抓材料;因此人们总觉得自己讲出了一点新的、深刻的道理。这种所谓新哲学,简直像菌子似的,不断地从地里往外长


                    IP属地:上海70楼2007-12-03 18:30
                    回复
                      魔鬼捡了个大便宜


                      71楼2007-12-03 18:31
                      回复
                        名利置之度外,无所谓便宜不便宜


                        72楼2007-12-03 18:32
                        回复
                          恩~ 是啊,大恩不言谢,呵呵~~`


                          73楼2007-12-03 18:33
                          回复
                            恩,72楼说得好!但是作为当事人的人不能表这样的姿态,呵呵~~`- -|||


                            74楼2007-12-03 18:35
                            回复
                              2025-11-10 00:18: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61.136.164.*

                              做生意很累得,亲身体会
                              不如成为系统里的一份子,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份东


                              75楼2007-12-03 19: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