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推介按时来到--朴树《生如夏花》。每天都在给大家推荐好听的歌曲,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故事,也收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反馈和讨论,不自觉的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好听的定义。对于我,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人怀着合适的心境听合适的歌曲是好听的基础,好听注定是一个由一系列生理反应形成的感性认知,因此其判定标准一定是建立在特定客观环境上,不确定,非常个人的。《生如夏花》淋漓尽致体现了这种判定的不确定性,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会对它有完全不同的感触。朴树人如其名,宁静中透着一种清冷,沉默中隐藏着成长的力量。朴树一直以一种另眼旁观的态度记录着中国摇滚一步一步被市场和自身机制蚕食的过程,他痛心,但从不将这种痛心声嘶力竭的表露,因为从他的内心是接受这种变迁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的,这从某种程度解释了他这首代表作中说不出的一种率性和释然。选自泰戈尔著名诗歌的题目,用叙述故事的方式表达了对于美好和自然的呼唤,这是一种纯粹和直白的表达。“也不知在黑暗中究竟沉睡了多久,也不知要有多难才能睁开双眼”,黑暗是什么,说是愚昧和无知恐怕过分了一点,可能真正准确的词,是懵懂,懵懂是一种很可爱又可悲的态度,一种将醒未醒却顺其自然无能为力的状态,10年前的我们是这样,现在又何尝不是呢?“我是这耀眼的瞬间,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我要你来看我不顾一切,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主语的转换,身份的切换,将自己变成了想象中最美好和纯净的社会与世界,为了置身其中必然奋不顾身,这是一种渴望,一种渴求。“惊鸿一般短暂,如夏花一样绚烂”,朴树理解美好总是短暂的,尤其当这种美好本身并不存在的时刻,但这就是他的态度,既然来了,那就轰轰烈烈一把,生如夏花之绚烂。朴树就是这惊鸿一瞥,在乐坛匆匆来匆匆走,只留下这一首足以流传很长时间的《生如夏花》。纯粹理想主义的情绪表达,朴树像一个看透了世间俗事的高人冷冷地留下一曲呼唤,就潇洒地走向了他心中的世外桃源。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写下这两句绝美的诗词时,恐怕不会想到它背后蕴含的对于社会的怨念和对于出世的渴求。很多时候会不太喜欢听到这首歌,毕竟它虽然借托着敲击与鼓点显得欢快而明亮,但内在却是一种深深的无奈与放弃;但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听到它会觉得内心舒畅很多,像是佛经一样使内心迅速平静。这也许就是音乐最大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