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吧 关注:3,647,724贴子:73,153,902

【千锤万凿】历年中高难度高考★语文选择题深析,亲手整理(图)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继续给我镇!我说,大物理帖快沉了,高考语文选择题难道你们觉得也很简单?
得语文选择题者得天下的时代难道已经过去了么!!

(版权归高考命题人和吾所有,这个必须加个吾,吾辈活生生活生生的心血啊!!老师绝逼不可能有我做的到位= =)
第二波福利——


1楼2014-01-26 21:05回复
    阅读此贴,首先要对历年高考,尤其是课标卷那些个经典的选择题有新做一遍的热乎度,才能下手。
    另,此时若通通做完一遍,务必沉淀一月到两月的时间,一方面是让自己忘掉原题及答案,一方面让脑子深层自动梳理逻辑,至临高考五月六月重新启封,以应考实战方式考练。
    (我说的玄乎……做不做由你。)


    6楼2014-01-26 21:15
    收起回复
      2025-08-01 21:56: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8楼2014-01-26 21:28
      收起回复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 ,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文言文艺术 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 在社会上的实际 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 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 ?孟子回答 道:“国群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 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1楼2014-01-26 21:34
        回复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 ,并没有深刻 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 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 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献诗陈志”,一种情况 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 俊美 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蒙诵”等一志出现 ,是因为猛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 理解 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有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来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文言文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 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 ,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了孔子时代 ,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的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 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 理解 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 、外交和其他 社会生活 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怀到平常语文所无法 达到的效果 。
          B、上古暑假 ,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 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主诗三百篇 中,不然则仍名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 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 清楚,所以能够通过 诗歌 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 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12楼2014-01-26 21:35
          收起回复
            难度指试卷(题)的难易程度。一般用试卷(题)的得分率或答对率表示,所以难度事实上是容易度或通过率。其值在0~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试卷(题)越容易。
            旁边的数字即是当年考生答卷情况的统计数据
            本题0.474难度系数,大约就是100个人里面,不到一半人能够答对。


            15楼2014-01-26 21:37
            收起回复
              我还是做些说明吧,万一有同学看不清楚照片
              高考这些题,做完了就没有多余的题了,非常珍贵,蕴含了原汁原味的命题专家逻辑思路
              因此每个选项都值得推敲
              你想啊,是一窝子专家被关到一个小黑屋里,闷一个月闷出来的题目,几个老头子就琢磨这一道大题,他能不上下求索弄得精致么?
              据说出题人选好文段材料后,会挑选出文段中较难理解的句段,对在场的多位专家老师进行提问,让他们写下对此的理解,这些理解中有偏差的有错误的有逻辑混淆的,命题教授便拿他们的思路作为错误的干扰项,你说说坑不坑?
              所以逻辑语文,得下功夫,动脑子。


              21楼2014-01-26 22:08
              收起回复
                2011年此题,诗经选项。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 ,并没有深刻 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语文选择题终极秘笈——
                通读大意后开始砍题,立即根据命题选项定位原文句段!
                A定位原文,咱就知道了命题专家提问那群小喽啰(这是做法的原理)
                用的是这句话——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25楼2014-01-26 22:13
                回复
                  2025-08-01 21:50: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语文选择题秘笈二——
                  定位原句与选项,往往有分段分部对应关系。多为两处。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 ,并没有深刻的含意 / 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两处逻辑坑 见划分句子处
                  第一处,并没有深刻的含义。
                  此处是命题人正统思路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 ,并没有深刻的含意 。
                  对应可分析得,选项认为不是经——不经典=没有深刻含义,此处犯下【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命题人这样说:诗经中很多的普通诗是有深刻含义的,比如思念,战争,国家,恩情等等。具体也学过不少,什么昔我往矣……例子忘了 = =
                  辅助这样理解,没有深刻含义——全称判断,非常绝对化(自己感觉),而一般这样的问题看语境,都是相对而言才能做下结论,不一定所有的诗经都没深刻含义,也不一定所有的诗经都有深刻含义。


                  26楼2014-01-26 22:24
                  收起回复
                    后来,在同学们研讨此题的时候,有人对后半句话提出了疑问。
                    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尊为经典——尊为“经” 这里似乎也不对
                    参考命题教授的思路,这里确有问题
                    “经”≠经典
                    经典——不普通的,经典的文献
                    抠抠字眼,依然发现,此处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28楼2014-01-26 22:32
                    收起回复
                      做题时,也许同学们初感一瞬间的【恍惚】——
                      A 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原文似乎并没有说 诗三百篇被谁尊为经
                      那么选项说被封建统治阶级尊为经典 是不是【无中生有】?
                      8过错误不在这里
                      遇到所谓对应严密,看起来好像无中生有,亦【不可妄下结论】
                      此时有多种可能,可以被统治阶级尊为经典,可以被别人尊为经典,往【下文】看,至最后一段可以【找到佐证】。
                      【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 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因此,命题人设的坑不在这里。勿要听信一些辅导资料的谬言。


                      30楼2014-01-26 22:42
                      收起回复
                        【心得秘笈篇】
                        不要主观认为当下句子没有出现(心里感觉似乎对)的词句一定是错的,在第一遍通读的理解过程和随后做题的过程中可以找相关佐证。
                        要知道命题教授的思路可是滴水不漏语文不用提……随着我的分析贴展开你就会发现他们有多屌!


                        31楼2014-01-26 22:46
                        回复
                          【心得秘笈篇】
                          对比原文定位和选项,尤其是关键词,命题人最喜欢在此处设坑,关键词稍微换一换,此时要小心【偷换概念】的风险


                          33楼2014-01-26 22:48
                          回复
                            【心得秘笈篇】
                            对于比较确定的语气——也就是全称判断,要十分小心!
                            可以根据自己经验举反例
                            可以用这样的“句型”扪心自问
                            【如果有的……怎么样……】
                            【可能还有……】
                            可能还有些诗经篇目意义深刻……云云


                            34楼2014-01-26 22:50
                            收起回复
                              2025-08-01 21:44: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还有我们班的某逻辑帝在这里纠结……
                              第一题B项
                              B、 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原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在春秋中叶以前
                              逻辑明显不对呀这
                              对不上号的吧
                              有木有同学能够破解这个迷障?
                              命题教授的思路,那可是绝逼严谨,滴水不漏,此处仍有坑点!
                              坐等回答
                              来来来 互动一下


                              37楼2014-01-26 23:0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