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吧 关注:155,038贴子:3,339,825

[转]评06版神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纪中,还是停止强奸金庸吧
——从新版《神雕》剧看张纪中是怎么强奸金庸的 
   
  终于,我还是断断续续地把张纪中这部《神雕侠侣》看完了。 
  在看完前四集时我发表了一下自己的一点意见, 
说它是张纪中继《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之后再次强奸金庸所产生的垃圾作品。 
  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这都能事先料到,没料到的是,反对的似乎比赞同的还要多。 
在这些反对的意见中,有温言批评我没看完不能妄下定论的; 
有激烈驳斥我没看完没资格妄加评论的。 
  我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当时我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来反驳这些网友: 
当有一堆东西放在你的面前,你吃了一口发现它是狗屎, 
你是不是必须吃完才能对别人说你吃到的是狗屎? 
否则你会觉得自己没资格? 
  现在,我终于看完了,虽然我对这些反对意见感到不爽,但是我要感谢这些网友, 
正是他们这种说法刺激着我看完了这部片子。 
  其实我现在觉得,那些网友说没看完不能妄下定论,没看完不能妄加评论是有道理的, 
但是,我这样说不是因为我改变了先前的看法, 
而是因为看完了我才觉得看完前四集时所作的批评是多么地软弱无力,多么地不够劲儿! 
  接下来,我按照电视剧的顺序,一段一段地分析这部《神雕》剧是多么地荒诞无稽! 
  不妥之处难免为会有,请众家兄弟不吝赐教!鲜花我收得起,板砖我也收得起! 
  闲言少叙,且从这部张版《神雕》剧看张纪中是怎么强奸金庸的! 



IP属地:辽宁1楼2007-10-23 10:59回复
    一、开篇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首词是金人元好问所作,调寄“迈陂塘”。词前有作者序: 
       
      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 
    “今日获一雁杀之亦,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余因买得之,葬于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并作《雁丘词》。 
       
      曹正文评《神雕侠侣》道: 
       
      《神雕侠侣》的主题是一个“情”字——“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这说明金庸小说除了表现传统武侠小说“忠奸”、“恩仇”的主题外又有了新的变化。 
    金庸塑造了社会叛逆杨过与任情而为的小龙女(这是武侠世界中的两个艺术典型), 
    并通过杨过与郭靖的矛盾冲突,去表现社会与人的本性不可调和。 
    就主题而言,《神雕侠侣》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佳作。 
       
      小说中,金庸让李莫愁出场杀人时唱,收场自杀时唱。 
    可以说,这首《迈陂塘》词是整部《神雕侠侣》的灵魂。 
      在这部《神雕》剧开场,画面上一句一句显示出这首词,原是很不错的, 
    香港无线95版便是以此开场,但张纪中版也以此开场并不能算是模仿、抄袭。 
    值得赞赏,然而就在这一个可以称道的一个细节上,出了一个可笑的错误, 
    这也有点预示着一部荒诞的电视剧即将诞生。 
      第二句的“直教生死相许”,改成了“直叫人生死相许”, 
    不知道编剧与导演到底理不理解这首词的意义,到底看没看懂原著小说的主旨, 
    到底知不知道这首词在这部小说中的地位。 
      在这部片子快收尾的时候,郭家的雄雕被金轮法王打死,雌雕撞石殉情而亡, 
    陆无双发出感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此处依然是错的,错的还与开场不同。 
      若要改,不是不可以,只留其意,全部字句都改了,也让人无话可说。 
    只改两个字,不能不让人怀疑编剧与导演的文化水平多么有问题。 
    要知道“天南地北双飞客”指的是雁不是人,金庸引此词,以雁比雕,以雕喻人, 
    并非直白地写杨过和小龙女天南地北地飞。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琼瑶奶奶的作品《梅花三弄》被拍成电视剧时, 
    她老人家作《梅花三弄》一词作为该剧主题曲: 
         
        莫笑痴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澈骨 
        那得梅花扑鼻香 
        问世间情为何物 
        只教人生死相许 
        看人间多少故事 
        最消魂梅花三弄 
        (白:) 
        “梅花一弄断人肠” 
        “梅花二弄费思量” 
        “梅花三弄风波起” 
        “云烟深处水茫茫” 
         
      琼瑶奶奶把元好问这首词的前两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修改为“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引入《梅花三弄》歌词, 
    这对她老人家来说是拿手好戏,类似还有《情深深雨蒙蒙》的歌词, 
    都是从古诗词里拈出两句稍作修改融入歌词。 
      结果这首《梅花三弄》传唱大江南北,红极一时, 
    甚至在若干年后依然能够在哪儿冷不丁的传出来,寿命长过了电视剧本身。 
    很多人对这首歌都耳熟能详,对身边的大多数人而言,你出上句: 
    “问世间情是何物”或“问世间情为何物”, 
    他接下句必定是“直教人生死相许”或“直叫人生死相许”。 
      莫不是编剧与导演受琼瑶奶奶的歌词影响太深,以至于至今仍然不能自拔, 
    在改编时不仔细看金庸原著是如何引用这首词的,也不翻阅元好问原词是怎么写的, 
    就随手写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这种态度搞出来的作品能好到哪里去? 

       
      二、黄药师:我觉得我更像甘道夫? 
       
      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83版《射雕》与《神雕》中曾江饰演的 
    黄老邪太过深入人心,这个老头儿一出场,怎么看怎么别扭, 
    这是那个一身魏晋风度,绝世独立的黄药师吗? 
      不可否认,这个比张纪中《射雕》中的那个要强多了, 
    可是我还是觉得他演不了黄药师,他这一身造型不用换装, 
    去演魔戒中的甘道夫可能要比那个外国老头还要好! 
       
      


    IP属地:辽宁2楼2007-10-23 11:01
    回复
      2025-11-09 04:32: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杨过:我从哪里来,为什么要到终南山去? 
         
        原著四十回,电视剧(DVD版)四十一集, 
      如果平均一回拍一集左右,应该是很不错的进度,可是两相对照一下就发现, 
      原著中前四回被拍成了一集,这真让人不可思议, 
      金庸小说原本每一回的紧张程度相差都是不大的,像这样拍法, 
      如果不漏掉重要情节的话,拍出来,肯定是紧张的过分紧张,拖沓的过分拖沓。 
        结果是,漏掉重要情节,杨过怎么遇上郭靖的不知道, 
      当然,观众也无从了解杨过在没遇到郭靖时所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 
      原著中是在李莫愁追杀陆无双和程英时,郭靖第一次见到杨过, 
      可是在剧中,李莫愁追杀陆无双和程英时,郭靖与杨过早已相认。 
        剧中也没有武三通到陆家庄遇到李莫愁的情节, 
      也没有武三娘牺牲自己为夫吮毒的情节,也没有郭靖收留大小武的情节, 
      也没有杨过玩冰魄银针中毒的情节,也没有碰到欧阳锋逼他认为义父、 
      助他解毒、教他蛤蟆功的情节,也没有他助欧阳锋躲避柯镇恶的情节, 
      也没有他被带到桃花岛的情节,也没有黄蓉因心存芥蒂而故意不教他武功的问题, 
      也没有他与大小武、郭芙不合的情节,也没有因他使出蛤蟆功而激怒柯镇恶的情节, 
      这些该有的重要情节都没有……只有郭靖不得不送他终南山这个情节。 
        接下来的情节中,通过人物的对话,偶尔带出一些细节, 
      但最重要的一点:郭靖不得不把杨过送往终南山的最根本原因,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 
      在往终南山的路上郭靖跟杨过的谈话中提到一些细节: 
         
        郭靖:“过儿,不是我和你郭伯母要赶你走,你不知跟谁学的蛤蟆功, 
      在桃花岛上打了这个打那个,要知道,你大公公的五个结拜兄弟,都是被欧阳锋给杀害的, 
      那蛤蟆功只有欧阳锋会使,你大公公最恨的就是欧阳锋蛤蟆功,你说他怎么能再容得下你?” 
         
        因为蛤蟆功而导致柯镇恶容不下他,这只是一根导火线, 
      而不是根本原因,郭靖这样说也不算错,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根本原因。 
      但是我怀疑编剧与导演也不知道根本原因, 
      否则,这么重要的一个问题怎么能在剧中略去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黄蓉看到他就会想到杨康的这个心结, 
      黄蓉容不下他才是他最终被送往终南山的根本原因。怎么能替黄蓉掩饰呢? 
        这些情节中涉及到的许多重要人物,如武三通、大小武、欧阳锋、柯镇恶, 
      在以后的情节中都是莫名其妙地出现。 
        没有看过原著或其它版本的《神雕》剧,是很难接受这些混乱不堪的剧情。 
      张纪中仅仅给金庸报酬,我觉得不够,他还得给其它版本的《神雕》剧报酬, 
      没有这么多版本的辅助,不知道谁还能看得懂他拍的是什么? 
        


      IP属地:辽宁4楼2007-10-23 11:02
      回复
        五、丘处机:我们全真教创教几代了? 
           
          郭靖与此人交过手,知他武功确是了得,心中甚喜,当下命杨过向赵志敬行了拜师之礼,自己又向赵志敬郑重道谢。 
        他在终南山盘桓数日,对杨过谆谆告诫叮嘱,这才与众人别过,回桃花岛而去。 
          丘处机回想当年传授杨康武功,却任由他在王府中养尊处优,终于铸成大错,心想: 
        “自来严师出高弟,棒头出孝子。这次对过儿须得严加管教,方不致重蹈他父覆辙。” 
        当下将杨过叫来,疾言厉色的训海一顿,嘱他刻苦耐劳,事事听师父教训,不可有丝毫怠忽。 
           
          全真教由王重阳首创,乃创教祖师。马钰等七子是他亲传弟子,为第二代。 
        赵志敬、尹志平、程瑶迦等为七子门徒,属第三代。杨过等一辈则是第四代了。 
        这日午后,玉阳子门下赵志敬、崔志方等人齐集东南角旷地之上,较武论艺。 
        王处一不在山上,由大弟子赵志敬主持小较。 
        第四代弟子或演拳脚,或使刀枪,或发暗器,或显内功,由赵志敬等讲评一番,以定甲乙。 
          ——《第四回 全真门下》 
           
          杨过拜师,丘处机作入门训话,原著中只说嘱杨过刻苦耐劳,事事听师父教训,不可有丝毫怠忽等等, 
        看剧中丘处机是怎么说的: 
           
          丘处机:“杨过,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全真门人,我全真教虽然创教不过几代,但是江湖中人提起我全真教, 
        都会叹服一声,好——” 
           
          我个人觉得判断一个教派创教几代,应该看现在的掌教是第几代弟子吧。 
        如果大家同意这个标准,那么全真教应该是才创教两代。 
        即便以最小辈弟子是第几代就是多少代来算,全真教也不过才创教四代, 
        可是丘处机的那句“我们全真教虽然创教不过几代”很容易让人觉得他们全真创教不只两代四代吧? 
        若只两代或四代,他岂不随口说出确切的数目,怎会说“全真教虽然创教不过几代”? 
          有人会说我们吹毛求疵,但是我们受过小学语文教育的都应该知道,我们形容多少的时候, 
        有“一个两个”不能对人家说有“几个”吧,只有大于等于三,一时不确切到底是几时才用“几个”来应付一下吧。 
          这且放过不说,但依丘处机的修为,不会对自己的弟子自夸: 
        “江湖中人提起我全真教,都会叹服一声,好——”, 
        这种自夸极像现代的一些不入流的企业单位在对新进员工讲企业文化时的口气。 
        并且丘处机说这句话时的语气还像极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里那句广告:“满神牌啫哩水,效果好——”。 
           
          


        IP属地:辽宁5楼2007-10-23 11:02
        回复
          十九、“他们”是谁? 
             
            写下这一标题后,我不知道接下来能不能把这段写得清楚明白,因为我太激动了! 
            且看剧中第一次出现一“他们”时的台词: 
             
            鲁有脚:“我鲁有脚既任丐帮帮主,当效仿洪老帮主、黄帮主,带领丐帮弟子,上报国家,下扶危弱,多行侠义,驱逐他们!” 
            群丐:“驱除他们,保卫疆土!……” 
            郭靖:“只要我们万众齐心,我们就能把蚕食大宋疆土的那些人从中原驱除干净!” 
            群丐:“驱除他们,保卫疆土!……” 
             
            他们是谁,前面没有任何交待,这里怎能用这个代词?这些编剧,小学毕业了吗? 
            我觉得仅仅用这一个“他们”,把这整部片子贬低得一文不值都不为过!这是整部电视剧中最让我恶心的改动! 
            如果有谁对我不肯放过剧中的台词失误表示不满,那么我鄙视你!为什么呢? 
          在整部片子中,凡是应该说“鞑子”的地方全都用“他们”来代替,甚至不惜让语句不通,无一处漏过的, 
          这是何等精细的工作,他们都能做得滴水不漏, 
          难道连“毕竟我还是她的师姐,总不能以小欺大吧”这样的失误都校正不过来吗? 
          如果这部片子的台词中还能找到一个“鞑子”,那么我所挑出来的其它台词失误都算放屁! 
            不知道编剧这样做是出于什么考虑,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我都鄙视他!即使我是一个蒙古人,我也要鄙视他的这种做法! 
            我们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仅从大宋王朝单传下来的汉族政权, 
          而是从那个时代并立的辽、金、蒙古、西夏、吐蕃、大理、大宋等国共同传承下来的,这么简单的历史问题都不能面对吗? 
          真不知道如果让这样的人编历史教科书会编成什么样子! 
            在那个历史环境中,宋人称蒙古人为“鞑子”,本身并没有多少污辱性,正如蒙古人称宋人为“蛮子”一样。 
            宋蒙两国交战,互相辱骂、互相污蔑、互相诋毁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我们知道那是我们祖先做的事,可是近千年过去了, 
          我们还能分清自己的祖先是宋人还是蒙古人吗?数次民族大融合,早已经把我们56个民族的血混在一起了。 
            历史有什么不能说的,昔日的是是非非与今日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不能从历史中跳出来看问题吗? 
            真不知道这些编剧是什么心理作祟?全是没事找抽型的! 
            这个改动,是张纪中对金庸最厉害的一次强奸! 
             
            


          IP属地:辽宁12楼2007-10-23 11:13
          回复
            二十、小龙女:我是怎么进入英雄大会会场的? 
               
              朱子柳道:“蒙古乃蛮夷之邦,未受圣人教化,阁下既然请教,敝人自当指点指点。” 
            霍都心下恼怒:“你出言辱我蒙古,须饶你不得。”折扇一张,道:”这就是我的兵刃,你使刀还是使剑?” 
            朱子柳提笔在空中写了一个“笔”字,笑道:“敝人一生与笔杆儿为伍,会使甚么兵刃?” 
            霍部凝神看他那枝笔,但见竹管羊毫,笔锋上沾着半寸墨,实无异处,与武林中用以点穴的纯钢笔大不相同,正欲相询, 
            只见外面走进来一个白衣少女。 
              她在厅口一站,眼光在各人脸上缓缓转动,似乎在找寻甚么人。 
              堂上群雄本来一齐注目朱子柳与霍都二人,那白衣少女一进来,众人不由自主的都向她望去, 
            但见她脸色苍白,若有病容,虽然烛光如霞,照在她脸上仍无半点血色,更显得清雅绝俗,姿容秀丽无比, 
            世人常以“美若天仙”四字形容女子之美,但天仙究竟如何美法,谁也不知,此时一见那少女, 
            各人心头都不自禁的涌出“美若天仙”四字来。她周身犹如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似真似幻,实非尘世中人。 
              ——《第十二回 英雄大宴》 
               
              原著中,小龙女是静静地走进英雄大会会场的,然而就是这样自自然然地走进会场, 
            却把在场群雄的目光从正在激斗的朱子柳与霍都二人吸引过去了,让众英雄失了三魂七魄。 
              金庸这样不动声色地描写一个绝世美女的手法,真的可以称得上是绝世妙笔,可是剧中她是怎么进入英雄大会会场的呢? 
              剧中小龙女是从一座高大的房屋顶上飞进来的,难道说导演觉得小龙女的美色过于平淡,静静地走进来不足以震动群雄, 
            于是改成从很高的房顶飞进来。 
            可是像小龙女那样一个天性淡漠低调的人,她知道院子里面在开英雄大会为什么要这么飞进来呢? 
            她只是来碰运气找杨过的,并不是来争武林盟主的,不需要在天下英雄面前显摆古墓派的轻功吧? 
            让她这样飞进来,对小龙女的性格塑造是一个恶劣的影响。 
              很明显,这是编剧自作聪明,弄巧成拙! 
              这还不算严重,飞就飞吧,飞的过程中还有蹊跷。导演给了三个镜头,细心一点的朋友都可以发现, 
            第二个镜头中,还在屋顶上方的时候,小龙女舒展了一下胳膊腿,然后笑了,她笑什么? 
            杨过当时还在群雄当中站着,并且特意把自己搞的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她能在半空之中并且距离很远的情况下就认出杨过吗? 
              很显然,这个笑是刘美女的笑,而不是小龙女的笑!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在这第二个镜头结尾,她已经飞到比屋檐还低很多了,马上就着地了, 
            然而在第三个镜头开始,杨过从人群中飞出去与她会合时,她却又在屋檐上方慢慢落下, 
            她是为了与杨过同时落地而又凌空往上窜了一截吗? 
              很明显,这个剪接太过粗糙了! 
               
              


            IP属地:辽宁13楼2007-10-23 11:13
            回复
              四十一、公孙止:什么是名?什么是姓?我也分不清了。 
                 
                杨过道:“是啊,小子也是十分奇怪。小子冒昧,请问这位姑娘高姓?” 
                公孙谷主微微一笑,道:“她姓柳。尊亲可也姓柳?”杨过道:“那倒不是。” 
                心下琢磨:“姑姑干么要改姓柳?”突然心念一动:“啊,为的是我姓杨。” 
                ——《第十七回 绝情幽谷》 
                 
                小龙女嫣然一笑,道:“我说姓柳是骗你的,我姓龙。为的是他姓杨,我便说姓柳。” 
              公孙谷主醋意更甚,对她这几句话只作没听见,仍道:“柳姑娘,这……” 
              他一句话还没接下去,马光佐插口道:“这位姑娘明明说是姓龙,你何以叫她柳姑娘?” 
              小龙女道:“公孙先生叫惯了,这只怪我先前骗他的不好,他爱叫甚么便叫甚么罢。” 
                ——《第十八回 公孙谷主》 
                 
                小龙女骗公孙止说她姓柳,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形下骗的,这个金庸没有写,因为这对情节发展实在没用, 
              只通过人物对话带出来让大家知道就行了。 
                可是导演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居然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非要扯出一段情节来不可,安排公孙止与小龙女在谷中漫步, 
              闲谈之中,让公孙止问小龙女姓名: 
                 
                公孙止:“还未请教姑娘芳名?” 
                小龙女:“我姓柳。” 
                公孙止:“柳,好美的名字,真是人如其名。” 
                 
                小龙女只告诉公孙止她姓柳,又没告诉公孙止她叫什么名字,难道说公孙止连名和姓都分不清楚吗? 
                “柳,好美的名字,真是人如其名。”这种赞美实在是他 妈的没一点水平,滥俗!此时小龙女就是告诉公孙止她姓猪, 
              估计公孙止也会这么赞美! 
                真他 妈的狗屎编剧,还是给你们一个建议,原著中没有的,不要轻易添,非添不可的时候请教一下原著作者! 
                


              IP属地:辽宁19楼2007-10-23 11:15
              回复
                四十八、小龙女不该有的一个疑问! 
                   
                  杨过心想这对冤孽夫妻都不是好人,自己中毒已深,在这世上已活不了几日,这几天中只盼找个人迹不到的所在, 
                与小龙女二人安安静静的度过,哪里有心思去分辨公孙止夫妇的谁是谁非,轻轻拉了拉小龙女的衣袖,低声道:“咱们去罢。” 
                  小龙女道:“这女人真的是他妻子?她真的给她丈夫这么关了十多年?” 
                  ——《第十九回 地底老妇》 
                   
                  原著中小龙女这句疑问,在剧中又被改了: 
                   
                  小龙女:“过儿,这老妇人这么老了,年纪好像比他大一倍,怎么会是他妻子呢?公孙止说,他妻子已经去世多年, 
                她怎么又回来了?” 
                   
                  前半句,“这老妇人这么老了,年纪好像比他大一倍,怎么会是他妻子呢?” 
                  这个问题谁问都可以,唯独小龙女问不合适,如果金庸把她与杨过的年龄差距再加大一些, 
                她就不会对杨过产生恋情最终结为夫妻吗? 
                  年龄能成为两个人相爱并结合的障碍吗?显然不能,不仅现在不能,在大宋朝也不能,群雄鄙视他们师徒相恋, 
                并没有提到年龄差距的问题。小龙女也比杨过大好几岁,他们不是也要结为夫妇吗?难道她认为自己比杨过年龄小吗? 
                  还有后半句的问题,“公孙止说他妻子已经去世多年,她怎么又回来了”, 
                这个“回来”用得真有意思,从哪里回来了,阴间吗? 
                如果她有些相信公孙止说的,接下来她应该说“她怎么又活了?” 
                如果她不太相信公孙止说的,接下来她应该说“原来他是骗我的!”真不理解编剧的语法啊! 
                  原著中小龙女没这样问,编剧一自作聪明,便要弄巧成拙,为什么不知道收敛一些呢?我都写累了! 
                   
                   

                四十九、裘千尺:你知道我在说谁刚才用了闭穴功? 
                   
                  剧中,裘千尺是怎么制作血茶的,我想大家看了都会觉裘千尺太明目张胆了,丝毫不加掩饰地用手指在头上伤口处醮血, 
                然后在茶水里搅动,真叫一个恶心!原著中可不是这样的: 
                   
                  裘千尺“哼”了一声,道:“斟两碗茶过来。”绿萼心中烦乱,但依言斟了两碗茶。抢到母亲面前。 
                裘千尺举起双手,取下了包在头顶的那块血布。 
                  她脑门撞柱流血,小龙女撕下了衣襟替她包扎,此时取下包布,头顶又有鲜血流出。 
                绿萼惊道:“妈!”裘千尺道:“死不了!”将血布抛在膝头,双手各接一只茶碗,每手四指持碗, 
                拇指却浸入了茶水之中,满指鲜血都混入茶内。她随手轻晃。片刻间鲜血便不见痕迹,叫道: 
                “都斗得累了,喝一碗茶再打!”对绿萼道:“送茶去给他们解渴,一人一碗。” 
                  ——《第二十回 侠之大者》 
                   
                  原著中,裘千尺这一套动作做的是了无痕迹,即便你一直看着她,也不会觉得她在做鬼。 
                  她手指上的血是撕下头上血布时顺手沾的,当然,她是有目的的,可是旁人不一定知道,剧中却搞得太明显、太恶心了。 
                  接下来,看绿萼送茶过去时原著中是怎么说的: 
                   
                  绿萼知道母亲对父亲怨毒极深,料想她决无这般好心,竟要送茶给他解渴,此举多半会对父亲不利,但两碗茶是自己所斟, 
                其中绝无毒药,又是一般无异,想来母亲是体惜杨过,但父亲倘若无茶,便决计不肯住手,杨过这碗茶仍是喝不到, 
                眼见两人确是累得狠了,当下走到厅心,朗声说道:“请喝茶罢!” 
                  ——《第二十回 侠之大者》 
                   
                  绿萼这样说,实在是因为心情太复杂了,不知道如何是好,可是在剧中呢?又是另一种搞笑的说法: 
                   
                  公孙绿萼:“爹,杨大哥,你们渴了吧?” 
                   
                  听公孙绿萼说这句话时的表情、语气,你都猜不到他爹跟杨过在做什么,是一起干重活?还一起切磋武功? 
                反正听不出他爹跟杨过刚才在殊死搏斗! 
                  以上这两段剧情,虽然都很恶心,但还不是这一节要说的主题。 
                接下来,公孙止和杨过喝了血茶。裘千尺见诡计得售,要发话了,先看原著: 
                   
                  裘千尺将破布按上头顶伤口,阴恻恻的道:“他闭穴之功已破,你尽可打他穴道。” 
                  ——《第二十回 侠之大者》 
                   
                  这句话是对杨过说的,虽然说这句话时没先叫一声杨过,可是我想观众和杨过肯定明白这是裘千尺跟他说的, 
                因为裘千尺一直在指点杨过,况且刚刚杨过明明点到公孙止的要穴,却不能让公孙止受到重创。 
                  可是剧中呢,编剧又一次自作聪明,添了两句,且看剧中裘千尺是怎么说的: 
                   
                  裘千尺:“小子,你刚才用了祖传的闭穴功,打他的穴道是没用的,不过现在他的闭穴功已破,你尽可打他的穴道。” 
                   
                  裘千尺的这句“你刚才用了祖传的闭穴功”,是指谁刚才用了闭穴功,大家都知道,是公孙止; 
                可是他这句话是对谁说的,大家都知道,对杨过说的。 
                  这样说行吗?这是哪国的语法,能这样把人称代词杂糅?! 
                  真不理解了,怎么一添就错!语法没学好,就别这样乱添嘛!不添一句又不会死! 
                   
                  


                IP属地:辽宁23楼2007-10-23 11:17
                回复
                  2025-11-09 04:26: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五十、裘千尺:我是怎么把半枚绝情丹递给杨过的? 
                     
                    裘千尺左手一摆,对杨过道:“我也不管你的话是真是假,你将这枚药拿去服了罢。” 
                  杨过走上前去,将丹药接在手中,见只有半枚,便即明白,笑道:“须得取那二人首级,来换另外半枚?” 
                  裘千尺点头道:“你聪明得紧,一瞧便知,用不着旁人多说。” 
                    ——《第二十回 侠之大者》 
                     
                    这个情节是一小之又小的,可是在这里导演也要自由发挥一下,否则导演可能心里会不爽。 
                    裘千尺手足筋脉都被公孙止挑断,剧中与原著是一致的,到底她的手还能承受多大的劳动强度, 
                  这个我们不能确切知道,从前面她制作血茶来看,两手端碗好像还没什么问题。 
                  但要说她的手指能像她的嘴那样打枣核钉,那是断然不可信的。 
                    可是在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绝情丹是她用手指弹给杨过的,当时杨过与她之间有不近的一段距离, 
                  但是她弹出去的力道之强劲,准确度之高,实不亚于她用嘴吐出来的。 
                    真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受不了了,骂都懒得骂了,这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五十一、郭襄:我的名字是谁起的? 
                     
                    黄蓉握着丈夫的手,将他手背轻轻在自己面颊上摩擦,低声道:“靖哥哥,咱们这第二个孩子,你给取个名字。” 
                  郭靖笑道:“你明知我不成,又来取笑我啦。” 
                  黄蓉道:“你总是说自己不成。靖哥哥,普天下男子之中,真没第二个胜得过你呢。” 
                  这两句话说得情意深挚,极是恳切。 
                    郭靖俯下头来,在爱妻脸上轻轻一吻,道:“若是男孩,咱们叫他作郭破虏,若是女孩呢?” 
                  想了一会,摇头笑道:“我想不出,你给取个名字罢。” 
                    黄蓉道:“丘处机道长给你取这个‘靖’字,是叫你不忘靖康之耻。 
                  现下金国方灭,蒙古铁蹄又压境而来,孩子是在襄阳生的,就让她叫作郭襄,好使她日后记得,自己是生于这兵荒马乱的围城之中。” 

                    ——《第二十一回 襄阳鏖兵》 
                     
                    原著中,黄蓉让郭靖给孩子起名字,郭靖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有点自卑,因为他知道这一点黄蓉一定要比他强多了, 
                  但由于黄蓉的鼓励,他勉强地起了一个男孩儿的名字,女孩儿的名字他实在起不来了,于是黄蓉起了一个女孩儿的名字。 
                    这样很符合二人形象,可是剧中呢?先看一段对白: 
                     
                    黄蓉:“那你给咱们孩子取个名字吧。” 
                    郭靖:“好,取名字,你要生的是个男孩的话,那我们就叫他“破虏”,“冲破”的“破”,“驱虏”的“虏”, 
                  如果是个女孩的话,名字里一定要有个“襄”字,就叫“郭襄”。” 
                    黄蓉:“郭襄?好!” 
                     
                    剧中,郭靖竟是毫不谦虚,一次性起了一男一女两个名字! 
                    我无话可说了,这个情节这样设计好不好,大家说说看! 
                     
                    


                  IP属地:辽宁24楼2007-10-23 11:17
                  回复
                    六十、杨过:我和你单挑! 
                       
                      法王与他正面相对,料得他这一棍击下,吃到的苦头更大,只是微微冷笑。 
                    杨过在侧瞧得明白,知他膂力虽强,武功却连郭靖的一成也及不上,出手一味刚猛, 
                    若是与郭靖天下阳刚之至的“降龙十八掌”正面相撞,哪里还有生路? 
                    便算郭靖不下毒手,给法王、尼摩星等的兵刃扫上了一些,也非受伤不可,他爱这浑人心地质朴,又曾数次回护自己, 
                    眼见他这一棍击下,定然遭殃,大叫:“马光佐,看剑!”君子剑出手,往他后心刺去。 
                      马光佐一呆,铜棍停在半空,愕然道:“杨兄弟,你干么跟我动手?” 
                      ——《第二十一回 襄阳鏖兵》 
                       
                      大家看到这个标题,可能会觉得“我和你单挑”我编出来的,不是的,这是剧中杨过的台词。 
                    从忽必烈大营出来,郭靖和金轮法王、尼摩星等人战成一团,杨过为了感念马光佐数次回护自己,不想让他卷入战团, 
                    受到伤害,设计把他骗在一旁。 
                      原著中本是杨过先对他动手,剧中却改作他先问杨过: 
                       
                      马光佐:“杨兄弟,你帮哪边?” 
                      杨过:“别着急……我和你单挑!” 
                       
                      改了也没什么,我只是觉得用这里用“单挑”这个词用得很无厘头!与整体语言风格极其不搭调! 
                      这是个什么词啊,这个词太现代了点吧? 
                       
                       

                    六十一、黄蓉:小龙女跟郭靖应该怎样相称? 
                       
                      小龙女低声道:“过儿,你回来啦,别怕。咱们都是平平安安的在襄阳。” 
                      杨过叹了口长气,但觉四肢百骸软洋洋的一无所依,当即又闭上了眼。 
                      黄蓉道:“他己醒转,不碍事了,你在这儿陪着他。”小龙女答应了,双眼始终望着杨过。 
                    黄蓉站起身来,正要走出房门,突听屋顶上喀的一声轻响,脸色微变,左掌一挥,灭了烛火。 
                      ——《第二十二回 危城女婴》 
                       
                      这一段,剧中跟原著差不多,说“差不多”当然,还是有点不一样的,然而就那么一点点, 
                    编剧就改了黄蓉的半句话还是改出毛病来了。 
                      看剧中台词: 
                       
                      黄蓉:“他没事了,你在这儿陪他,我去看看你郭伯伯。” 
                       
                      黄蓉要去看谁的郭伯伯?当然,是杨过。可是她这句话是对小龙女说的啊! 
                      她和郭靖一直反对杨过和小龙女的非法恋爱,所以他们一直竭力让小龙女知道她比杨过长一辈,不可乱了伦常。 
                      看原著中明证: 
                       
                      二武引着二人来到一座大屋之前。郭靖满脸堆欢,抢出门来,向小龙女一揖为礼,拉着杨过的手笑道: 
                    “过儿,你们来得正好。鞑子攻城正急,两位一到,我平添臂助,真乃满城百姓之福。” 
                    小龙女是杨过之师,郭靖对她以平辈之礼相敬,客客气气的让着进屋,对杨过却是十分亲热。 
                      ——《第二十回 侠之大者》 
                       
                      可是这里呢,如果不是这个演员口误的话,那就是黄蓉已经把小龙女看作是自己的晚辈,跟杨过一辈了, 
                    这不是承认的了他二人的非法师徒恋了吗? 
                      怎么转变得那么突然呢? 
                      我不认为黄蓉转变了观念,是这个演员的口误,或者是编剧的狗屎又吃多了! 
                      你添那一句“我去看看你郭伯伯”干什么呢?犯贱不是? 
                    原著中又没有这句,添也要注意一点,别想什么就什么,不经大脑! 
                       
                      


                    IP属地:辽宁28楼2007-10-23 11:19
                    回复
                      六十三、金轮法王:我没这么嚣张吧? 
                         
                        郭靖杨过去了一趟忽必烈大营,居然全身而退,这让蒙古武士很没面子,于是他们准备来个回拜, 
                      于是,金轮法王让霍都下了拜贴: 
                         
                        小龙女点亮烛火。黄蓉打开来信,只见信上写道:“蒙古第一护国法师金轮法王致候郭大侠足下: 
                      适才枉顾,得仰风采,实慰平生,原期秉烛夜谈,岂料青眼难屈,何老衲之不足承教若斯,竟来去之匆匆也? 
                      古人言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悠悠我心,思君良深。明日回拜,祈勿拒人于千里之外也。” 
                        ——《第二十二回 危城女婴》 
                         
                        剧中提到这封信当然要改一下,因为金轮法王在编剧眼里是大王,这里“法王”肯定得改成“大王”, 
                      “老衲”肯定得改成“老夫”,要仅仅就这两处改动,我也没必要在这里说了,看剧中还改了什么: 
                         
                        信上写道:蒙古第一高手金轮大王致候郭大侠足下: 
                      适才枉顾,得仰风采,实慰平生,原期秉烛夜谈,岂料青眼难屈,何老夫之下之不足承教若斯,竟来去之匆匆也? 
                      古人言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悠悠我心,思君良深。明日回拜,祈勿拒人于千里之外也。 
                         
                        如果,那两处不算在内的话,唯一的改动就是自称了。 
                        称自己为“蒙古第一高手”,见过这么不要脸的人吗? 
                        你肯定会说,没见过。 
                        我见过,但不是金轮法王,而是编剧,这么低的水平就来做编剧还不够不要脸吗? 
                        不可否认金轮法王有些无耻,可是他好歹也有一些宗师气派,并非一般的龌龊小人, 
                      这一封信的内容表面意思也写得是极为谦恭的,怎么自称就这么不要脸呢? 
                        不说收信人恶心他了,让蒙古人看到了也会鄙视他,哪有这么无耻的人?! 
                         
                         

                      六十四、郭靖:蓉儿,挺住啊,蓉儿! 
                         
                        以前看到过一条歇后语:丈夫看着老婆生孩子——有劲儿使不上。 
                        看过这一版《神雕》剧中,黄蓉生郭襄、郭破虏这一段,我觉得那条歇后语后面应该再加半句:使不上也得使。 
                        因为郭大侠就是这种楷模。看剧中这段台词: 
                         
                        郭靖:“生了?” 
                        产婆:“是个女孩儿。” 
                        黄蓉:“啊……” 
                        产婆:“郭大侠,是个双胞胎,还有一个没出来呢。” 
                        郭靖:“什么?蓉儿,蓉儿,用力,用力,使劲,蓉儿,挺住蓉儿。” 
                        黄蓉:“靖哥哥,你快走,别管我。快走,快走啊。” 
                        郭靖:“我不会丢下你的,蓉儿,蓉儿,挺住啊,蓉儿……” 
                         
                        原著中没有描述这个过程,只提到小龙女进去时已经生下来郭襄了,不知道导演为什么有兴趣拍这一段。 
                        搞笑之处还不在郭靖有劲儿使不上,还有一点,就是产婆说的那句“是个双胞胎”。 
                        双胞胎能用“个”这个量词吗? 
                        我说一句你听听别扭不别扭:襄阳城中有一个夫妻生了一个双胞胎。 
                        能这么说吗? 
                        真让人受不了! 
                         
                        


                      IP属地:辽宁30楼2007-10-23 11:21
                      回复
                        六十六、尹志平:赵志敬是怎么知道我××小龙女的?★★★ 
                           
                          这个标题后面又加了三颗星,当然,这一节还是要赞美的。 
                          上面刚写了一段赞美张纪中的,干脆在兴头上再来一次。 
                          小说中,尹志平做下丑事,赵志敬是怎么知道的?先看一段原著: 
                           
                          只听尹志平气忿忿的道:“赵师兄,你日晚不断的折磨我,到底为了甚么?” 
                        赵志敬道:“你自己明白。”尹志平道:“你要我干甚么?我都答应了,我只求你别再提这件事,可是你却越说越凶。 
                        是不是要我当场死在你面前?” 
                        赵志敬冷笑道,“我也不知道,我只是忍不住,不说不行。” 
                          尹志平声音突然响了一些,说道:“你道我当真不知?你是妒忌,是妒忌我那一刻做神仙的时光?” 
                        这两句话甚是古怪,赵志敬并不答话,似要冷笑,却也笑不出来。 
                        隔了好一会儿,尹志平喃喃的道:“不错,那晚在玫瑰丛中,她给西毒欧阳锋点中了穴道,动弹不得,终于让我偿了心愿。 
                        是啊,我不用向你抵赖,倘若我不说,你也不会知道,是不是?我跟你说了,你便不断的烦扰我,折磨我…… 
                        可是,可是我也不后悔,不,一点也不后悔……” 
                          说到后来,语声温柔,就似在梦中吃语一般。 
                          小龙女听着这些话,一颗心慢慢沉了下去,脑中便似轰轰乱响: 
                        “难道是他,不是我心爱的过儿?不,不会的,决不会,他说谎,一定是过儿。” 
                          只听得赵志敬又说起话来,语音冷酷僵硬:“是啊,你自然一点也不后悔。 
                        你本来不用跟我说,可是你心中忍不住喜欢,非跟一个人说说不可。好啊,那我便天天跟你说,无时无刻不提醒你, 
                        但你怎么又怕听了呢?” 
                        突然听得墙壁上发出砰砰几声,原来是尹志平以头撞墙,说道: 
                        “你说好了,都说出来好了,说得让天下人人都知道了,我也不怕……不,不,赵师兄,你要做甚么我都答应,只求你别再提了。” 

                          ——《第二十四回 意乱情迷》 
                           
                          记得第一次看原著小说,看到尹志平玷污了小龙女,而小龙女却误会是杨过,杨过又无法分辩, 
                        我就在想,这个事情只有尹志平一个人知道真相,如果尹志自己不说出来,小龙女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 
                        这样对小龙女而言不那么残酷;可是如果金庸就这样放过了尹志平,那岂非太没有天理了,最终肯定还是要揭示出来的。 
                        到底是不是尹志平自己说了出来,一直是一个牵着我看下去的一个重要悬念。 
                          可是看到金庸最终设计这样的情节揭示出来,我觉得不符合情理。 
                          不是说小龙女这样巧碰到赵志敬与尹志平谈话不合理,不是说赵志敬正巧在拿这个事情来折磨尹志平不合理, 
                        这些巧合都不是问题。 
                          我认为,金庸设计尹志平跟赵志敬说出他玷污了小龙女这件事不合理。 
                          一个人做了一件得自认得意的事,明知不能对人说,忍来忍去,最终还是忍不住说了出来,这种情况也很合理。 
                        这在心理学上有很案例,很多杀人凶手逍遥法外很多年,最终落网都是因为自己忍不住对别人说出自己的“得意之作”。 
                          所以,也不是说尹志平忍不住对人说出来不合理,只是对赵志敬说出来我觉得极不合理。 
                          为什么呢?金庸写尹志平与赵志敬一开始就不合,二人不但不合,而且很早的时候,尹志平还没玷污小龙女之前, 
                        赵志敬已经拿他暗恋小龙女这件事威逼、折磨过他,书中有证: 
                           
                          只听赵志敬道:“尹师弟,此事你再抵赖也是无用。我去禀告丘师伯,凭他查究罢。” 
                        尹志平道:“你苦苦逼我,为了何来?难道我就不知?你不过想做第三代弟子的首座弟子,将来好做我教的掌门人。” 
                        赵志敬冷笑道:“你不守清规,犯了我教的大 戒,怎能再做首座弟子?” 
                        尹志平道:“我犯了甚么大戒?”赵志敬大声喝道:“全真教第四条戒律,淫戒!” 
                          杨过隐身花丛,偷眼外望,只见两个道人相对而立。尹志平脸色铁青,在月光映照下更是全无血色, 
                        


                        IP属地:辽宁32楼2007-10-23 11:25
                        回复
                          六十八、杨过:我发音不准,我照样是杨过! 
                             
                            武三通不理,续道:“我若叫恩公,谅你也不肯答应。但你如再称我老伯,那你分明是瞧我武三通不起了。” 
                          杨过性子爽快,向来不拘小节,他心中既以小龙女为妻,凡是不守礼俗、倒乱称呼之事,无不乐从, 
                          于是欣然道:“好,我叫你作武大哥便是。只是见了两位令郎,倒有些不便称呼了。” 
                          武三通道:“称呼甚么?他们的小命是你所救,便给你做牛做马也是应该的。” 
                          杨过道:“武大哥,你不用多谢我。我身上中了情花剧毒,本就难以活命,为两位令郎吮毒,丝毫没甚么了不起。” 
                            ——《第二十三回 手足情仇》 
                             
                            黄晓明,本来一直不想提这个名字,否则就是成了骂他,而不是杨过了。 
                            前面他在念“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时,出了一个奇怪的错,因在整部剧中,他念过两次, 
                          第一次念的是对的,第二次念的是错,这让我很不理解! 
                            这次他又出了一个错,先看剧中台词: 
                             
                            杨过:“老伯,你不用谢我,我中了情花毒,本来就难以活命,为两位令郎吮(yǔn)毒,也没什么。” 
                             
                            他把“吮(shǔn)毒”念成“吮(yǔn)毒”,真是有意思啊! 
                            你说这是口误呢,还是他根本不知道这个字该念什么音? 
                            下面还有一个,一次说完,不再分开侮辱他了。先看原著: 
                             
                            再看那剑时,见长约四尺,青光闪闪,的是利器。他将剑放回原处,拿起长条石片,见石片下的青石上也刻有两行小字: 
                          “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 
                            杨过心想:“这里少了一把剑,原来是给他抛弃了,不知如何误伤义士,这故事多半永远无人知晓了。” 
                          出了一会神,再伸手去拿第二柄剑,只提起数尺,呛啷一声,竟然脱手掉下,在石上一碰,火花四溅,不禁吓了一跳。 
                            ——《第二十六回 神雕重剑》 
                             
                            再看剧中台词: 
                             
                            杨过:“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此剑想必也是人间少有,独孤前辈自责之下,弃之如敝屣, 
                          不执着于物,真乃性情中人。” 
                             
                            原著中,杨过只是猜想不知这剑如何误伤义士,并没有根据这段记录对独孤求败作任何评价。 
                          编剧不爽,非要加一点,一加,又露丑了。 
                            在念“弃之如敝屣”这么简单的一句时,还要错一个最简单的字,那就是“之”了,他发的是“屣”的音, 
                          整句听起来就是“弃屣如敝屣”,当然,这绝对是个口误,说黄晓明不认识“之”字那是绝不可能的。 
                            经过那么多大阵仗了,你紧张个什么啊,这样的字都会念错! 
                             
                            


                          IP属地:辽宁34楼2007-10-23 11:27
                          回复
                            太累了,下午继续


                            IP属地:辽宁35楼2007-10-23 11:33
                            回复
                              2025-11-09 04:20: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六十九、神雕:我能飞吗? 
                                 
                                这个问题很不好说,因为杨过的这只雕会不会飞对情节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影响, 
                              但这样一个改动对金庸绝对是一个很重要的强奸。 
                                看过原著的都知道,杨过的这只雕奔走起来速度也异常迅速,但却不能飞翔: 
                                 
                                神雕长鸣一声,从山巅上直冲下来。它身躯沉重,翅短不能飞翔,但奔跑迅疾,有如骏马,转眼间便到了杨过身旁, 
                              见他少了一条手臂,目不转睛的望着他。 
                                ——《第二十三回 手足情仇》 
                                 
                                杨过急忙扶起,连称:”不敢。”闪电般的眼光在郭襄脸上一转,说道:“你说我有法子,倒要听听小妹妹的高见。” 
                              郭襄道:“你骑在大雕身上,不就能飞入黑龙潭了?” 
                                杨过哈哈大笑,道:”我这位雕兄和寻常飞禽不同,它身子太重,不会飞的。它的铁翅一扫能毙虎豹,便是不能飞翔。” 
                              转头向史氏兄弟说道:“说不得,小弟姑且去出力一试,若是不成,诸位莫怪。 
                                ——《第三十四回 排难解纷》 
                                 
                                不知道编剧是不知道它不会飞,还是知道它不会还非想要它飞,在剧中,它飞得可是很得意啊! 
                                不知道编剧是怎么想的,为会么要让它会飞,会飞又怎样? 
                                一群垃圾人啊! 
                                


                              IP属地:辽宁36楼2007-10-23 11: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