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意
@咏春神拳 的“基本教育权应该平衡、适时倾斜维持平衡”观点,也基本赞成16楼
@平田启航 大多数观点。我要补充的看法是:
1凡事只能追求大致的、相对的、动态的平衡,绝对的合理是难以做到的。只要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存在,教育的不平衡就存在,尤其是在中国农村人口快速向城镇集中、转移的当下。
我的童年在万佛湖乡下长大,那时候我家所在的村庄只是生产队(今天的村民小组)所辖两个村庄之一,这个村庄有有10来户人家、近百口人;我们的大队(今天是行政村)设立的小学有1---5年级,我所在的5年级毕业班有30名左右的同学。曾几何时,我们的村小学从岭头上搬迁到了畈区平地,土房草顶的校舍换成了砖墙瓦房,但是学生人数比20多年前的1970年代少了许多;又过了几年,村小学合并进了大马路边、离镇区稍近的邻村小学。最近几年偶回家乡,看见当年的村庄只有几位老人在老屋居住,大多数房舍是“铁将军把门”;当年的鸡飞狗叫没有了,有的只是死一般的寂静,还有几近荒芜的、荒草已经没过膝盖的村前屋后小路,当年能游泳、兼养鱼的池塘今天已经颓废、失修、壅塞···童年的庄园或许就此剥蚀、掩埋在尘世的风雨中,童年的小学和儿时的记忆已然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正在快速地碾过人们的不适应和不情愿,以它固有的节奏。
既然中国人口城镇化的节律在加快,那么随之而来的教育资源配置和调整就显得理所当然。在基本教育权的确保和公平前提下,我支持小学校的合理拆并-----哪怕有1个学生就读,也要保留乡村学校存在和教师配置的人性化做法我是能理解的,但这绝对是对社会资源和纳税人税收的极大浪费,它完全可以用更合理和稳妥的办法去替代它。
同理,我赞成适度的、有章法的选拔现有农村学校中的佼佼者,充实到我们的县城学校、各个重要集镇的中心学校。无论是作为一级政府的行政班子,还是做为政府组成的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把我们主要的行政资源、有限的人财物力,在时间空间配置上、在政策调整上用在我们的主要人群中、经济发展的主要聚集区和未来潜力所在。
2其次,适当顾及现有农村学校的薄弱···
3再次,盘活、用好大量闲置的城乡教育资源,尤其是闲置的农村校舍房产、土地和其他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