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5吧 关注:205,458贴子:3,096,669

回复:【科技胜利】烧瓶的发展(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高级弹道学Advanced Ballistics
"Our scientific power has outrun our spiritual power. We have guided missiles and misguided men."- Martin Luther King, Jr.
弹道学是射击和远距离投射的精密科学,而高级弹道学虽大致相同,却在距离跨度上要远远高于普通弹道。现代火炮可以精确多次打击数十公里外的目标,导弹精准打击地球另一端的目标,只要安装有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制导系统,导弹便能打击那些其他武器无法触及到的世界上任意目标。至于这项技术是好是坏,还在激烈争论当中,不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个放在发射按钮上的那只手指。
文明5该科技的图标很明显应是潜艇载导弹发射,飞出水面的瞬间,那些游弋在世界大洋的核潜艇们,已然将世界能覆盖的区域都覆盖到了。忽然想起前几天北方棒子播出的那个什么把米国轰得稀巴烂的视频,莫名的有种喜感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4楼2013-03-29 10:54
收起回复

    人造卫星Satellites
    "Now,somehow, in some new way, the sky seemed almost alien."- Lyndon B. Johnson
    人造卫星,在不产生歧义的情况下亦称卫星,是由人类建造的航天器的一种,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种。人造卫星以太空飞行载具如运载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它行星运行。其概念主要来源于1900年初的科幻小说,并由Arthur C. Clarke在技术可行之前便奠定了大规模通信卫星网络计划。
    直到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前,该概念仍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Sputnik
    1不仅证明了人造物确实可以在环地轨道上持续运行,更引发了美苏之间的太空竞赛。同年,Sputnik 2带着全球第一个生命进入太空,一个叫做莱卡的狗。之后一年,美国发射了探索者一号。
    自太空竞赛之后,来自50多个国家的数千个专业卫星被送入环地轨道。除了具有明显军事意图和间谍意味的卫星之外,还包括大量通讯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卫星,气象观测卫星以及研究和传媒广播卫星等。
    欧耶,哈勃望远镜,2个大科!相信人造卫星技术之后还会不断发展,演变,终有一天,会出现各种科幻影视作品中所展现的,能够模拟部分重力的宇宙空间站,到那时,人类的活动范围才会真正的迈向宇宙。另外随便扯扯,就是荷兰一组织,正在筹划殖民火星计划,参与者将会获得一张去火星的单程票,到火星上组建殖民基地,逐步建成适宜人类生存的火星殖民地,要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虑下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5楼2013-03-29 11:11
    收起回复
      2025-11-22 05:20: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全球化Globalization
      "The new electronic interdependence recreates the world in the image of a global village."- Marshall McLuhan
      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全球化一词近年来变得流行。政府决策者、政党领袖、工商界、学术界、工会领袖以至大众传媒无不谈及全球化的影响及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许多人视过去二十年国际贸易及投资增长为全球化。全球化正在推倒各国疆界,使全球经济一体化。有些人把全球化喻为“地球村”。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近代全球化的风潮已和地方化结合成“全球在地化”的研究。古时人们就曾因为贸易而有国际化的概念,在中古世纪的中国就曾经有与西方通商贸易的概念,借由输出丝绸和茶叶来赚取大量外汇,18世纪的德国学者就因此将这条道路取名为丝路,后来奥斯曼帝国崛起,通商贸易受阻,为了能够不假于土耳其人之手,西欧国家纷纷海上探险寻找新丝路,史称地理大发现,可谓早期全球化的开始。
      先是部落,城镇,地域,国家,再是国际,全球,以后就会是星系,宇宙化,说不定还会有平行宇宙化的一天哦,毕竟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化是必然的趋势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8楼2013-03-29 11:34
      回复

        粒子物理Particle Physics
        "Every particle of matter is attracted by or gravitates to every other particle of matter with a force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squares of their distances."- Isaac Newton
        粒子物理学是研究组成物质和射线的基本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由于许多基本粒子在大自然在一般条件下不存在或不单独出现,物理学家只有使用粒子加速器在高能相撞的条件下才能生产和研究它们,因此粒子物理学也被称为高能物理学。
        前6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就提出物质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猜测。流西普斯、德谟克里特斯和伊比鸠鲁是“原子论”的代表人物。17世纪时艾萨克·牛顿也有过物质是由粒子组成的想法。1802年约翰·道尔顿正式提出所有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理论。
        1869年季米特里·门捷列夫发表的元素周期表加深了原子论的设想。约瑟夫·汤姆孙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带有负电荷、质量非常小的电子,认为原子是由质子和被束缚的电子组成的。欧内斯特·卢瑟福证明质子集中在非常紧密的原子核中。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至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
        20世纪原子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研究导致了裂变和聚变的发现和实验成功。人类能够将一个元素的原子转换成另一个元素的原子。
        1950年代和60年代中许多新的粒子被发现,它们被统称为“粒子动物园”。直到1970年代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建立,将大多数这些粒子看作是少数基本粒子的复合粒子后这个混乱才减轻。
        高端的要死的科学,平民百姓哪个能给我解释清楚不?其实还是有着当年炼金术的影子,通过不断研究着各类粒子特性,深入理解各元素以及原子核内部的状态,当然,这门技术的不断深入,谁知道哪天会鼓捣出什么全新的元素或者核武呢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9楼2013-03-29 11:44
        回复

          核聚变Nuclear Fusion
          "The release of atomic energy has not created a new problem. It has merely made more urgent the necessity of solving an existing one."- Albert Einstein
          核聚变,又称核融合、融合反应或聚变反应,是将两个较轻的核结合而形成一个较重的核和一个很轻的核(或粒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两个较轻的核在融合过程中产生质量亏损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两个轻核在发生聚变时因它们都带正电荷而彼此排斥,然而两个能量足够高的核迎面相遇,它们就能相当紧密地聚集在一起,以致核力能够克服库仑斥力而发生核反应,这个反应叫做核聚变。
          原子核中蕴藏巨大的能量。根据质能方程E=mc²,原子核之净质量变化(反应物与生成物之质量差)造成能量的释放。如果是由重的原子核变化为轻的原子核,称为核裂变,如原子弹爆炸;如果是由较轻的原子核变化为较重的原子核,称为核聚变,如恒星持续发光发热的能量来源,一般来说,这种核反应会终止于铁,因为其原子核最为稳定。
          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用于民用目的的受控热核聚变开始认真地被研究,并一直持续到今天。在经过60年从以前的实验中做出设计改进之后,两个项目,国家点火装置(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达到盈亏平衡点,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尽可能多的能量达到需要点燃的反应的能量。核聚变程序于1932年由澳洲科学家马克·欧力峰所发现。随后于1950年代早期,他在澳洲国立大学(ANU)成立了至今依旧活跃的等离子体核聚变研究机构(Fusion Plasma Research)。
          其实,轻核聚变的现象比重核裂变发现的要早,不过氢弹还是在原子弹之后在创造出来,主要是发生的条件略困难,人造小太阳嘛,不过氢弹的威力屌的相当过分,谁让人家的原理其实和恒星没什么太多区别呢,但愿这货没有机会使用吧,另外小吐槽下,就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可都拥有着氢弹哦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0楼2013-03-29 11:51
          收起回复

            纳米科技Nanotechnology
            "The impact of nanotechnology is expected to exceed the impact that the electronics revolution has had on our lives."- Richard Schwartz
            纳米科技是一门应用科学,其目的在于研究于纳米规模时,物质和设备的设计方法、组成、特性以及应用。纳米科技是许多如生物、物理、化学等科学领域在技术上的次级分类,美国的国家纳米科技启动计划(National Nanotechnology Initiative)将其定义为“1至100纳米尺寸尤其是现存科技在纳米规模时的延伸”。纳米科技的世界为原子、分子、高分子、量子点和高分子集合,并且被表面效应所掌控,如范德瓦耳斯力、氢键、电荷、离子键、共价键、疏水性、亲水性和量子穿隧效应等,而惯性和湍流等巨观效应则小得可以被忽略掉。举个例子,当表面积对体积的比例剧烈地增大时,开起了如催化学等以表面为主的科学新的可能性。
            微小性的持续探究使得新的工具诞生,如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等。结合如电子束微影之类的精确程序,这些设备将使我们可以精密地运作并生成纳米结构。纳米材质,不论是由上至下制成(将块材缩至纳米尺度,主要方法是从块材开始通过切割、蚀刻、研磨等办法得到尽可能小的形状(比如超精度加工,难度在于得到的微小结构必须精确)。或由下至上制成(由一颗颗原子或分子来组成较大的结构,主要办法有化学合成,自组装(self assembly)和定点组装(positional assembly)。难度在于宏观上要达到高效稳定的质量,都不只是进一步的微小化而已。物体内电子的能量量子化也开始对材质的性质有影响,称为量子尺度效应,描述物质内电子在尺度剧减后的物理性质。这一效应不是因为尺度由巨观变成微观而产生的,但它确实在纳米尺度时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纳米科技的神奇之处在于物质在纳米尺度下所拥有的量子和表面现象,因此可能可以有许多重要的应用,也可以制造许多有趣的材质。
            1959年12月29日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加州理工学院出席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作出著名的演讲《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提出一些纳米技术的概念,虽然在当时仍未有“纳米技术”这个名词。他以“由下而上的方法”(bottom up)出发,提出从单个分子甚至原子开始进行组装,以达到设计要求。他说道,“至少依我看来,物理学的规律不排除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制造物品的可能性。”并预言,“当我们对细微尺寸的物体加以控制的话,将极大得扩充我们获得物性的范围。”这被视为是纳米技术概念的灵感来源。
            1962年,日本东京大学的久保亮五教授提出了量子限制理论,用来解释金属纳米粒子的能阶不连续,这是很重要的里程碑,使得人们对纳米粒子的电子结构、型态和性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纳米科技一词的定义是东京理科大学的谷口纪男教授在1974年提出。
            1981年,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发明被广泛视为纳米元年。
            1980年代,IBM的安贝旭等人做出多晶体的金环,金环直径小于400纳米,线宽在数十纳米左右。当外加磁场时,金环产生震荡电阻,这种现象称作磁阻效应,而这种效应明显和环的小尺寸有关,主要是金环内的电子受到金环纳米尺寸的干扰,而在环内两侧震荡。一般块状金是电的良导体,电阻值很小,不受磁场的影响。但上述纳米金环的结果显示,当金粒子小到纳米尺度时,其物理性质与大尺寸时不同,这个现象可以用来制作新的纳米电子元件。
            1984年德国葛莱特等人利用惰性气体蒸发凝结法,制得铁、铜、铅及二氧化钛的纳米粒子。其中,二氧化钛的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以改善陶瓷材料的脆性。
            1982年瑞士IBM公司的科学家格尔德·宾宁(Gerd K. Binnig)及亨利希·罗勒(Heinrich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1楼2013-03-29 11:58
            回复

              隐形技术Stealth
              "Be extremely subtle, even to the point of formlessness. Be extremely mysterious, even to the point of soundlessness. Thereby you can be the director of the opponent's fate."- Sun Tzu
              低可侦测性技术,俗称“隐身技术”,是通过特殊设计、表面材质或装置,降低物体被侦测到的机会或缩短其可被侦测距离的科技。当前此等科技的主要应用在于军事用途,通过降低自方武器装备等目标物的信号特征,使对方难以发现、识别、追踪及攻击;从而提高自方战略或战术目标的达成率,以及战场存活率。迷彩和潜艇是该技术早期就有的代表,而匿踪战机当前是该技术最先进的代表。
              在战场上运用隐身技术的构想可能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纳粹德国。经过一段探索时期,美国及其他少数军事科技先进国于1960、1970年代陆续投入技术的全面发展,然后自1980年代起开始将各种发展成熟的隐身技术应用在武器装备上。当前战场上的侦测系统,主要运用无线电波段(例如雷达)、红外线波段、可见光及声波(例如声纳)等原理;相应于此,军事隐身技术的研究发展也以抑制雷达、红外线、可见光、声波等面向的可侦测性为主。
              隐形技术对于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了,各种媒体上都会有涉及,同时在各类科幻作品中,对于隐形技术的展望,也都会让我们眼前一亮,那种“你看我不见”的猥琐心态,太符合人类这种犯贱的生物了,当然,该技术也是一门综合性科学,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一定技术发展程度下,会有不少梦想成为现实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3楼2013-03-29 12:02
              收起回复

                未来科技Future Tech
                "I think we agree, the past is over."- George W. Bush

                未来的科技发展,会是怎么样的一个情景?三言两语的,肯定一时也说不清楚,不过,有一点还是想要提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或许不仅仅只是科技所推动的,但是那种不断追求梦想,并且努力将梦想转化为现实的动力,正是人类社会能够从古至今蓬勃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或许每个人的追求不尽相同,但是亿万人的追求和努力,终将慢慢积累转化为前进的原动力,望各位网友在游戏之外,也能有那种誓将天神拉下马的气魄,或许未来的世界会因为你我的举动而有着翻天覆地的不同!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4楼2013-03-29 12:10
                回复
                  2025-11-22 05:14: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水完收工,很感谢诸位的关注以及各种回复指正,如果对于各个科技还有什么想要探讨的,还请畅所欲言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5楼2013-03-29 12:12
                  回复
                    完结撒花 LZ辛苦


                    IP属地:湖北127楼2013-03-29 15:33
                    收起回复
                      花两小时读完,感觉心灵都被洗礼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28楼2013-03-29 16:09
                      收起回复
                        LZ has won a Space Victory!


                        IP属地:广东129楼2013-03-29 19:28
                        收起回复
                          恭喜LZ放飞船!从远古读到未来完全被震撼了……


                          130楼2013-03-29 19:37
                          收起回复
                            @唇野闷 求一张亚历山大的原形都想,就是那个没有面部的


                            IP属地:北京131楼2013-04-05 10:0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