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5吧 关注:205,386贴子:3,092,852

回复:【科技胜利】烧瓶的发展(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青铜Bronze Working
"Here Hector entered, with a spear eleven cubits long in his hand; the bronze point gleamed in front of him, and was fastened to the shaft of the spear by a ring of gold."- Homer
青铜器是由青铜(多为红铜和锡、铅的合金,其中锡和铅的成分都必须大于2%。另有十多种配方)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已经有了青铜铸品,但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目前所知大约是在夏代,即公元前21世纪。
青铜时代嘛,都可以直接用该物质来命名人类历史的时代了,可想而知这对于人类社会有多么至关重要了。针对青铜的锻造技术,经过千百年的磨练,为之后更为有效率的金属系列技术打下了基础,还有就是每次工人已经走到丛林上准备开发香蕉的时候,发现,明明劳资已经是古典的人了,怎么连丛林都砍不了,那一个叫悲剧啊。难道非要劳资穿上青铜圣衣不可?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4楼2013-03-27 13:04
收起回复

    An Unmet Player Has Entered the Classical Era~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5楼2013-03-27 13:08
    收起回复
      2025-08-14 12:03: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广东26楼2013-03-27 13:10
      回复
        火前留名


        IP属地:北京27楼2013-03-27 13:11
        回复


          IP属地:浙江28楼2013-03-27 13:11
          回复
            顶个


            IP属地:湖北29楼2013-03-27 13:17
            回复

              光学Optics
              "He made an instrument to know,If the moon shine at full or no."- Samuel Butler
              光学是对于光和视觉的研究。人类对光的研究,最初主要是试图回答“人怎么能看见周围的物体?”之类问题,最早且最关键的光学挑战就是围绕着人眼的视觉辅助,就是如何让人们看得更远,看得更细,或是在黑暗中也能看清。在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发明了的透镜。最古老的透镜由优质水晶制成,大约在公元前700年。希腊和罗马人制作的简单透镜是用水充满玻璃球。光学的起源在西方很早就有光学知识的记载,欧几里得(Euclid,公元前约330~260)的<反射光学>(Catoptrica)研究了光的反射;阿拉伯学者阿勒·哈增(AI-Hazen,965~1038)写过一部<光学全书>,讨论了许多光学的现象。
              约在公元前400多年(先秦的时代),中国的《墨经》中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知识。它有八条关于光学的记载,叙述影的定义和生成,光的直线传播性和针孔成像,并且以严谨的文字讨论了在平面镜、凹球面镜和凸球面镜中物和像的关系。
              自《墨经》开始,公元11世纪阿拉伯人伊本·海赛木发明透镜;公元1590年到17世纪初,詹森和李普希同时独立地发明显微镜;一直到17世纪上半叶,才由斯涅耳和笛卡儿将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观察结果,归结为今天大家所惯用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1665年,牛顿进行太阳光的实验,它把太阳光分解成简单的组成部分,这些成分形成一个颜色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光分布——光谱。它使人们第一次接触到光的客观的和定量的特征,各单色光在空间上的分离是由光的本性决定的。
              牛顿还发现了把曲率半径很大的凸透镜放在光学平玻璃板上,当用白光照射时,则见透镜与玻璃平板接触处出现一组彩色的同心环状条纹;当用某一单色光照射时,则出现一组明暗相间的同心环条纹,后人把这种现象称牛顿环。借助这种现象可以用第一暗环的空气隙的厚度来定量地表征相应的单色光。
              牛顿在发现这些重要现象的同时,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性,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微粒从光源飞出来,在均匀媒质内遵从力学定律作等速直线运动。牛顿用这种观点对折射和反射现象作了解释。
              惠更斯是光的微粒说的反对者,他创立了光的波动说。提出“光同声一样,是以球形波面传播的”。并且指出光振动所达到的每一点,都可视为次波的振动中心、次波的包络面为传播波的波阵面(波前)。在整个18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和光的波动理论都被粗略地提了出来,但都不很完整。
              19世纪初,波动光学初步形成,其中托马斯·杨圆满地解释了“薄膜颜色”和双狭缝干涉现象。菲涅耳于1818年以杨氏干涉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由此形成了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用它可圆满地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也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观察到了光的偏振和偏振光的干涉。为了解释这些现象,菲涅耳假定光是一种在连续媒质(以太)中传播的横波。为说明光在各不同媒质中的不同速度,又必须假定以太的特性在不同的物质中是不同的;在各向异性媒质中还需要有更复杂的假设。此外,还必须给以太以更特殊的性质才能解释光不是纵波。如此性质的以太是难以想象的。
              1846年,法拉第发现了光的振动面在磁场中发生旋转;1856年,韦伯发现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等于电流强度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的比值。他们的发现表明光学现象与磁学、电学现象间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1860年前后,麦克斯韦的指出,电场和磁场的改变,不能局限于空间的某一部分,而是以等于电流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的比值的速度传播着,光就是这样一种电磁现象。这个结论在1888年为赫兹的实验证实。然而,这样的理论还不能说明能产生象光这样高的频率的电振子的性质,也不能解释光的色散现象。到了1896年洛伦兹创立电子论,才解释了发光和物质吸收光的现象,也解释了光在物质中传播的各种特点,包括对色散现象的解释。在洛伦兹的理论中,以太乃是广袤无限的不动的媒质,其唯一特点是,在这种媒质中光振动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0楼2013-03-27 13:36
              收起回复
                对于像炽热的黑体的辐射中能量按波长分布这样重要的问题,洛伦兹理论还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并且,如果认为洛伦兹关于以太的概念是正确的话,则可将不动的以太选作参照系,使人们能区别出绝对运动。而事实上,1887年迈克耳逊用干涉仪测“以太风”,得到否定的结果,这表明到了洛伦兹电子论时期,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仍然有不少片面性。
                1900年,普朗克从物质的分子结构理论中借用不连续性的概念,提出了辐射的量子论。他认为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包括光,只能以各自确定分量的能量从振子射出,这种能量微粒称为量子,光的量子称为光子。
                量子论不仅很自然地解释了灼热体辐射能量按波长分布的规律,而且以全新的方式提出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整个问题。量子论不但给光学,也给整个物理学提供了新的概念,所以通常把它的诞生视为近代物理学的起点。
                1905年,爱因斯坦运用量子论解释了光电效应。他给光子作了十分明确的表示,特别指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也是以光子为最小单位进行的。
                1905年9月,德国《物理学年鉴》发表了爱因斯坦的“关于运动媒质的电动力学”一文。第一次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文中指出,从伽利略和牛顿时代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古典物理学,其应用范围只限于速度远远小于光速的情况,而他的新理论可解释与很大运动速度有关的过程的特征,根本放弃了以太的概念,圆满地解释了运动物体的光学现象。
                这样,在20世纪初,一方面从光的干涉、衍射、偏振以及运动物体的光学现象确证了光是电磁波;而另一方面又从热辐射、光电效应、光压以及光的化学作用等无可怀疑地证明了光的量子性——微粒性。
                1922年发现的康普顿效应,1928年发现的喇曼效应,以及当时已能从实验上获得的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它们都表明光学的发展是与量子物理紧密相关的。光学的发展历史表明,现代物理学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基础理论——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都是在关于光的研究中诞生和发展的。
                此后,光学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致于成为现代物理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发现了爱因斯坦于1916年预言过的原子和分子的受激辐射,并且创造了许多具体的产生受激辐射的技术。
                爱因斯坦研究辐射时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如果能使受激辐射继续去激发其他粒子,造成连锁反应,雪崩似地获得放大效果,最后就可得到单色性极强的辐射,即激光。1960年,西奥多·梅曼用红宝石制成第一台可见光的激光器;同年制成氦氖激光器;1962年产生了半导体激光器;1963年产生了可调谐染料激光器。由于激光具有极好的单色性、高亮度和良好的方向性,所以自1958年发现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了科学技术的重大变化。
                【大帝说“要有光”,于是,天亮了!估计大多玩家现在若是岛图,应该不会那么急急忙忙的走光学进古典吧。其实光学的范畴实在太广,对于光的研究深着呢,不是我这个高考就把物理书全仍掉的货能讲清的,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聊聊的就是关于光速的问题,现在的经典物理学里,光速作为速度的极限,可是其余众多理论的基础条件之一啊】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2楼2013-03-27 13:37
                收起回复
                  2025-08-14 11:57: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澳大利亚33楼2013-03-27 13:58
                  回复

                    骑术Horseback Riding
                    "My kingdom for a horse!"- Shakespeare (Richard III)
                    骑术大约是在公元前2000年或更早发展出现的,大约早于重要的游牧民族。马匹在那之前便被驯化,但原始马体型偏小,尚不足以用以骑行。早期的游牧民族,叔提雅人,已是优秀的骑手,他们发明了最早的马鞍和马镫(但貌似只使用了马镫)。据希腊文献记载,叔提雅人首列将不驯服的公马去势,使其更温驯可控。
                    自公元前1500年后,新月沃土上的赫梯人,亚述人和巴比伦人,已经在骑马战斗,同期,马匹被引入了埃及。在亚历山大帝远征之时,大帝的王伴骑兵或许是地中海世界最有高效最有战斗力的军事力量。
                    对于马匹的运用,真真切切的影响着人类历史,看看那些个由马背上打下的庞大帝国吧,真是比比皆是,想想成吉思汗那句什么要让阳光所照耀的大地都成为蒙古人的牧场,太霸气了。骑术之所以在家畜驯养之后隔了一个时代再出现,制作组也是颇有心思了,毕竟初期的马匹还不适合骑乘。另外就是大家都有提到的西班牙征服南美文明,其实吧,始祖马是在北美大平原上诞生的,之后经当时被冰盖覆盖的白令海峡,进入了欧亚大陆,没成想,北美的马悲剧了,灭绝了,而在欧亚大陆的马匹繁衍了下来,千百年后欧洲征服者们带着马匹重又踏上了马匹始祖之地,有些小讽刺啊,不过,更可悲的就是,人类最后一次发现野马是在1957年,估摸着已然绝种了吧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4楼2013-03-27 14:03
                    收起回复

                      数学Mathematics
                      "Mathematics is the gate and key to the sciences."- Roger Bacon
                      数学有着久远的历史。它被认为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中国古代的六艺之一就有“数”,数学一词在西方有希腊语词源μαθηματικός(mathematikós), 意思是“学问的基础”,源于μάθημα(máthema)(“科学,知识,学问”)。
                      史前的人类就已尝试用自然的法则来衡量物质的多少、时间的长短等抽象的数量关系,如时间-日、季节和年。算术(加减乘除)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古代的石碑亦证实了当时已有几何的知识。
                      更进一步则需要写作或其他可记录数字的系统,如符木或于印加帝国内用来储存数据的奇普。历史上曾有过许多且分歧的记数系统。
                      从历史时代的一开始,数学内的主要原理是为了做税务和贸易等相关计算,为了了解数字间的关系,为了测量土地,以及为了预测天文事件而形成的。这些需要可以简单地被概括为数学对数量、结构、空间及时间方面的研究。
                      到了16世纪,算术、初等代数、以及三角学等初等数学已大体完备。17世纪变量概念的产生使人们开始研究变化中的量与量的互相关系和图形间的互相变换。在研究经典力学的过程中,发明了微积分。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研究数学基础而产生的集合论和数理逻辑等也开始慢慢发展。
                      数学从古至今便一直不断地延展,且与科学有丰富的相互作用,并使两者都得到好处。数学在历史上有着许多的发现,并且直至今日都还不断地发现中。依据Mikhail B. Sevryuk于美国数学会通报2006年1月的期刊中所说,“存在于数学评论数据库中论文和书籍的数量自1940年(数学评论的创刊年份)现已超过了一百九十万份,而且每年还增加超过七万五千份的细目。此一学海的绝大部份为新的数学定理及其证明。”
                      痛恨着高数,概率论等科目,虽然数学家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很屌,但是还是让人觉得厌烦,印度阿三当年弄出了这个套东西,牛逼是牛逼,可惜叫了阿拉伯数字,不过怎么说呢,毕竟是人类各个理论科学的基础,现在哪个不要用数学模型啊,唉,忍了吧。不过真心想吐槽的是天朝数学教育体系而已,数学是没有罪过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5楼2013-03-27 14:09
                      收起回复

                        建造学Construction
                        "Three things are to be looked to in a building: that it stand on the right spot; that it be securely founded; that it be successfully executed."-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建造学是先进石工术的表现,主要是在建造者的使用材料中增加了铁和其他金属。尽管砖石已经十分坚韧了,但却又过于沉重且搬运不便,几乎难以建造高层建筑,除非是用实心砖石并建成金字塔型,否则将会由于自身重量或强风而倒塌。金属结构或是由金属加固的石工,能够建得即高且美观,工程也相对容易。运用金属材料可以建造高桥,深沟,摩天大楼和高架铁路。若没有建造学的改进,世上的城市和那些伟大建筑将不可能存在。
                        虽然自从有了复合弓,看着天神的矛兵海,再也不心慌了。但是这建造学和复合弓有毛关系啊?搞不明白,算了,至少可以锤伐木场了,海华沙慢慢的露出了微笑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6楼2013-03-27 14:34
                        收起回复
                          好帖啊啊啊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3-03-27 14:39
                          回复
                            留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3-03-27 14:44
                            回复
                              2025-08-14 11:51: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哲学Philosophy
                              "There is only one good, knowledge, and one evil, ignorance."- Socrates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以及解释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现象。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着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学家”,“思想家”之谓。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最早哲学的范围涵盖所有的知识层面。它一直是人类最抽象的知识研究。对哲学一词的介绍最初来自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
                              西方认为苏格拉底开创了哲学,其实在那之前,古希腊的贤者们都在寻找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就是“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然后有什么世界是由火创造的,由水创造的,由混沌创造的,由不可分割的原子创生的,等等等等,其实古典时代之所以这么称呼,与针对哲学的思考密不可分,毕竟已然从远古的巫术祭祀等行为,转变成了理性思考,这便是人类社会的一大改变。之后在西方社会,对于哲学的思考虽然由于宗教原因耽搁了,不过,这种理性思考的传统还是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又再次主导了潮流;可惜的是啊,春秋战国时,天朝对于社会发展的思考,由于董仲舒还有那个朱熹老儿,搞得没半点自主思考,之后就算在清朝有了些对于经典复兴,不过流于形式,只是钻研些技巧,而非大义了,让人不禁感到一丝悲哀。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9楼2013-03-27 14:4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