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梵唱
天下名山僧占多。驼山是一个平常的小山包,既没有青山绿水,也没有深壑幽谷,摩崖石刻选在这里,我觉得纯属地利之便。
入山门,爬一段不长的台阶,便是拜佛台,台上有亭,远眺东南,便是山体巨佛,神态安详,惟妙惟肖。山体巨佛的发现近些年的事儿,它纯是天成还是假以人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那天正是阴天,能见度太低,连山脚下的村子都影影绰绰,平日里仿佛近在咫尺的云门山,也溶入了青灰色的雾霭里,一点影子都不见。
上山的路全是台阶,走不多远是一处平台,石壁上嵌着“驼山”二字,字体凝重宽宏,是明正德年间兵部尚书乔宇所题。平台东侧开一小园,树枝搭了一架蔷薇,也许刚植不久,蔷薇还未满架。架下种了一丛芭蕉,几株月季,月季开得正好,正值清晨,又是雨后,花朵上凝了晶莹的露珠,愈发显得娇艳。
道路转过来又折过去,夹道全是柏树,层层叠叠,密不透风。这些柏树都不粗,它们本来生长缓慢,在这样的山上,少肥缺水,条件更恶劣,一棵胳膊粗的树,说不定亦阅尽百年沧桑。
爬石阶太单调,也有些累了,树丛间恰到好处地露出一角飞檐,是望云亭。在这个位置看云门山,高度角度都绝佳。记得亭子附近有一条路通往山的阴坡,那里有一处水源,可惜记不住位置了,没找到。
爬到东天门附近,路旁渐渐有了粗壮的古柏,其中一株,看满身的瘢疤瘿瘤,就能猜想它经历过多少岁月的霜风刀剑。东天门往西南,路分一岔,直通驼山最著名的景观——摩崖石刻,路上加修了一个月亮门,大门紧闭,看来不对晨练者开放。驼山上的佛像曾被窃过,也许出此下策是迫不得已,但这道门只能挡挡君子而已。
东天门往上,经过驼山最粗的一棵古柏,就看见高高低低的碑碣,山顶到了。驼山山顶平整但不空旷,北有昊天宫建筑群,过天桥,有两石对峙入门,过石门,松柏间巨石平坦如砥,名曰天街,行不多远是南天门牌楼。至此,路已下坡,遥闻松间人语,看来直通远处。在南天门稍事休息,太阳已经出来了,但毫无平时的威力,红红的如即将熄灭的火球,并无亮度,松林间幽暗依然。
雨后的巨石干干净净,山风一吹,清爽怡人,汗下去,体力也已恢复,循来路再回昊天宫门前,看各式各样的碑碣,正无聊间,昊天宫大门吱呀呀打开,拾级而上,庭院中有一道人执帚扫地,黑衣布鞋,颇有仙风道骨。不一会儿又见另一道人,身材魁梧,膀阔腰圆,络腮胡须,很有侠士风韵。这两个道士,一文弱,一孔武,相得益彰,倒也有趣。
正殿后面有一两层建筑,石质无梁,上层为三清宫,下层为七宝阁,为道教建筑。昊天宫楼上为慈航殿,供奉的是观音菩萨。自古佛道不容,却偏偏不少地方一山既有佛寺又有道观,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天泉北侧,有一块不大的菜地,种了些家常菜蔬,看来神仙也得凡人做,何况人间一道士,要生活,就脱不了红尘烟火。天泉南是道士的住所,屋后一丛修竹,含露低垂,顿添雅意。房前院内有石桌板凳,地上还趴着一只小黄狗,跟一般的山居人家并无二致。
驼山佛教造像,最早的属北齐,主体为隋唐所造。昊天宫始建于北宋,以后多有重修。中国历史上,有过好多次的佛道之争,这与当时皇帝的尊崇好恶有关,庙堂的一点风吹草动,偏僻的角落说不定就掀起轩然大波。驼山中的建筑,佛兴时为寺,道盛时为观,有先后更替,也有对峙并立。国人迷信但不排外,既求观音菩萨救苦救难,也盼玉皇大帝施福布祥,佛道两个不同系列的神灵,竟能在世人头脑中和睦相处。驼山寺观自古香火不断,而今又兴,尤以清明、重阳、仙佛生日为盛。山上无僧人,南楼慈航殿的佛事,看来是道人代劳的。
驼山附近的几处山头隆起如驼峰,驼铃千寻古来为青州盛景,这无音之铃,恐怕还要千百年地响下去,西山的梵音佛唱,却再也听不到了,只有佛龛的巨佛默默注视着凡间众生。巨佛参透了人世间的一切,它双眸含笑,似语未言,老子也说,道可道,非常道,看来,含而不露,知而不道,方是大智慧大境界。
天下名山僧占多。驼山是一个平常的小山包,既没有青山绿水,也没有深壑幽谷,摩崖石刻选在这里,我觉得纯属地利之便。
入山门,爬一段不长的台阶,便是拜佛台,台上有亭,远眺东南,便是山体巨佛,神态安详,惟妙惟肖。山体巨佛的发现近些年的事儿,它纯是天成还是假以人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那天正是阴天,能见度太低,连山脚下的村子都影影绰绰,平日里仿佛近在咫尺的云门山,也溶入了青灰色的雾霭里,一点影子都不见。
上山的路全是台阶,走不多远是一处平台,石壁上嵌着“驼山”二字,字体凝重宽宏,是明正德年间兵部尚书乔宇所题。平台东侧开一小园,树枝搭了一架蔷薇,也许刚植不久,蔷薇还未满架。架下种了一丛芭蕉,几株月季,月季开得正好,正值清晨,又是雨后,花朵上凝了晶莹的露珠,愈发显得娇艳。
道路转过来又折过去,夹道全是柏树,层层叠叠,密不透风。这些柏树都不粗,它们本来生长缓慢,在这样的山上,少肥缺水,条件更恶劣,一棵胳膊粗的树,说不定亦阅尽百年沧桑。
爬石阶太单调,也有些累了,树丛间恰到好处地露出一角飞檐,是望云亭。在这个位置看云门山,高度角度都绝佳。记得亭子附近有一条路通往山的阴坡,那里有一处水源,可惜记不住位置了,没找到。
爬到东天门附近,路旁渐渐有了粗壮的古柏,其中一株,看满身的瘢疤瘿瘤,就能猜想它经历过多少岁月的霜风刀剑。东天门往西南,路分一岔,直通驼山最著名的景观——摩崖石刻,路上加修了一个月亮门,大门紧闭,看来不对晨练者开放。驼山上的佛像曾被窃过,也许出此下策是迫不得已,但这道门只能挡挡君子而已。
东天门往上,经过驼山最粗的一棵古柏,就看见高高低低的碑碣,山顶到了。驼山山顶平整但不空旷,北有昊天宫建筑群,过天桥,有两石对峙入门,过石门,松柏间巨石平坦如砥,名曰天街,行不多远是南天门牌楼。至此,路已下坡,遥闻松间人语,看来直通远处。在南天门稍事休息,太阳已经出来了,但毫无平时的威力,红红的如即将熄灭的火球,并无亮度,松林间幽暗依然。
雨后的巨石干干净净,山风一吹,清爽怡人,汗下去,体力也已恢复,循来路再回昊天宫门前,看各式各样的碑碣,正无聊间,昊天宫大门吱呀呀打开,拾级而上,庭院中有一道人执帚扫地,黑衣布鞋,颇有仙风道骨。不一会儿又见另一道人,身材魁梧,膀阔腰圆,络腮胡须,很有侠士风韵。这两个道士,一文弱,一孔武,相得益彰,倒也有趣。
正殿后面有一两层建筑,石质无梁,上层为三清宫,下层为七宝阁,为道教建筑。昊天宫楼上为慈航殿,供奉的是观音菩萨。自古佛道不容,却偏偏不少地方一山既有佛寺又有道观,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天泉北侧,有一块不大的菜地,种了些家常菜蔬,看来神仙也得凡人做,何况人间一道士,要生活,就脱不了红尘烟火。天泉南是道士的住所,屋后一丛修竹,含露低垂,顿添雅意。房前院内有石桌板凳,地上还趴着一只小黄狗,跟一般的山居人家并无二致。
驼山佛教造像,最早的属北齐,主体为隋唐所造。昊天宫始建于北宋,以后多有重修。中国历史上,有过好多次的佛道之争,这与当时皇帝的尊崇好恶有关,庙堂的一点风吹草动,偏僻的角落说不定就掀起轩然大波。驼山中的建筑,佛兴时为寺,道盛时为观,有先后更替,也有对峙并立。国人迷信但不排外,既求观音菩萨救苦救难,也盼玉皇大帝施福布祥,佛道两个不同系列的神灵,竟能在世人头脑中和睦相处。驼山寺观自古香火不断,而今又兴,尤以清明、重阳、仙佛生日为盛。山上无僧人,南楼慈航殿的佛事,看来是道人代劳的。
驼山附近的几处山头隆起如驼峰,驼铃千寻古来为青州盛景,这无音之铃,恐怕还要千百年地响下去,西山的梵音佛唱,却再也听不到了,只有佛龛的巨佛默默注视着凡间众生。巨佛参透了人世间的一切,它双眸含笑,似语未言,老子也说,道可道,非常道,看来,含而不露,知而不道,方是大智慧大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