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两棵古槐,其中一棵并不高大,粗可盈抱,树膛开裂,主干只剩下树皮,仍然枝叶繁茂,在石头缝里能长成这样,也算不简单了,“山东无死槐”的谚语又一次在这里得到印证。另一棵槐树有名字,是“子孙槐”,石墙里两棵树蔸相连,各自都长出五六个分杈,奇。还有一棵大树我以为也是槐树,看了说明才知道是皂角,这种树在山里也少见。
顺着村路一直向下,就看到沟底有两棵柳树,不用猜,水井肯定就在附近,下去看,果然找到了。井大约四米深,井口是用一块厚重的青石凿成的,井口的壁上,被井绳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沟痕,量一下,最深的竟然有两指。得磨断断几百几千条麻绳,才能把石头磨出一点点凹痕呀。井台也是用条石垒起来的,井西是一条沟,沟中有石塘,井水从井台下流出,在塘里形成泉眼翻滚而出,形成小溪,井塘相连,这就是井塘村名的由来了。
井台南北各有一座石桥,北边的只是搭几块石板,南桥是单孔拱桥,有石板护栏,这些石板都是卯榫结构,桥只有两米宽,五米长,小巧玲珑却古意盎然。
作为一个村落,当然还有一些公共建筑,除了桥,还有碾棚,当然,顶也坍塌了,墙上留的石龛,这是放油灯用的,年关将近,石碾是昼夜不停的。听说,还有庙和戏台,但没有看到,也没打听,肚子饿了,该吃饭了。
古村里没人住了,为了种庄稼方便,村人都在原先的村北盖了新房,这样,古村才得以保存下来。新村和古村之间,就是来时走的水泥路。看来最近来看古村的人不少,我们在村里的时候就碰到一群,外地口音,扛着三角架,由当地人作向导。水泥路边有两处饭店,如果没有外来人,这些饭店是没有生意的。我在“昌富饭店”门口停下来,其实,也就是一处农家,店老板是个年轻人,正在大门口宰杀鲶鱼。山里人一概热情,问我好看不好看,他说,山里人可不稀罕这些破屋框子。
井塘这个名字,我是早就听过的,我记得小时候村里去过玩驴灯的,就是井塘村的。它跟我们的村子,只隔了几道山梁,可是并无路可通,山间小路也没有,要去井塘村,得绕几十里。鸡犬之声相闻,当然风俗习惯相同。我老家的小村子,原来也有不少古老的四合院的,自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村里通街改造三次,原来的老街老巷荡然无存。不惟如此,那些人们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那些村人盖屋打夯、上梁时的歌谣,还有谁知道呢,这可都是开在人们口头的文艺之花儿呀。井塘深藏在大山的褶皱里,古村和古老的民俗才得以保存,还能在这里找到梦中儿时场景的影子,也算是幸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