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予对方无条件的信任,是孙策大气的方面,也是因为两人的朋友关系纯属志趣相投,既不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也不是利益纽带紧密结合,纯粹因为世上懂我者你也,世上挺我者你也,反之,亦然,所以什么事交托给你是放心的,有好东西,咱哥俩也一起分享,譬如说大小乔,一人一个,连求亲也不忘了对方,这的确不象是君臣,甚至超越兄弟。孙策是不是明主放在一旁,单对周瑜而言,他不可能找到再好的主公,正如他不可能找到再好的朋友一样。
但他们到底还是君臣,作为君臣,孙策更加有霸气,更象王者,而周瑜很知进退,所以两人共同创业打下东吴基业,却并没有应了那句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富贵的箴言,两人关系依然很铁。到了竹林一节,其实看得出这个周瑜跟那个见了面没二话一把剑甩过去的周瑜,已经不同了,孙策还是透着和他亲厚,周瑜亲厚之外更加守礼,主公两个字是挂在嘴上的,态度也没有当初那么轻佻,和主公开开玩笑是可以的,私下里伯符两个字也是可以喊的,但是进谏的时候主公说这事不要提了,他也没死犟着非坚持不可,更是完全没有穿开裆裤的时候我就认识你,你起兵的钱都是我家的,我跟你谁跟谁,咱俩依然勾肩搭背的意思。
两人初一见面拳打脚踢热烈拥抱,没看出谁是主谁是臣来,但到了听曲娶亲那一节,宾主关系已经相当清晰,周瑜进退是有据的,态度是端正的,有些事情再熟也不行,什么叫做犯忌,周瑜不懂吗,他是极懂的。
极懂的周瑜此后在孙小权面前气场逼人,多次有“不臣”之举,难怪孙小权气不过,难道就因为我不是我哥,你就做出这付张狂的样子?直到咽气的一刻,周都督才解释了一番,孙小权尽管当场泪下,咱家觉得,懂了与接受了两层意思,孙小权懂了周都督的苦心,也未必真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