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不知失算的周郎在帐中享受众将代表吕蒙比较肉麻的吹捧,这可能是全剧中大都督最后一次的舒心场景,但兴冲冲来劳军的孙权听了就不是那么舒心了。
打了胜仗,统帅计功,但三军将士歌功颂德三呼万岁的对象理应是主公,所谓“圣教主文成武德一统江湖”,现在主公放低姿态屈尊降贵亲自前来劳军,居然连个事先通报的都没有,所有人都挤在大帐里转着大都督歌功颂德,直接导致孙大权人还没进门就挨了一闷棍,原来周瑜在众将士心目中已经超越了他爹和他哥,那他就更排不上号了。
孙大权不爽是在情理之中的,抛却他身为领导理应记首功这节不说,本来是他的决定性建议促成孙刘联盟,是他的用心良苦促成文武团结上下齐心,他这主公当的按理来说很是合格了,听说打胜了,兴冲冲地前来除了劳军,也未必没有点子接受表扬吹捧的意思,结果到这儿才知道,原来在大家的心里,大都督才是众望所归的救世主,功劳不仅盖了现任之主,并且超过历任之主,那我来是干嘛的呢。
何其无趣,何其扫兴。
倘若此时周瑜不表态,安之若素地接受了这种吹捧,孙大权就不仅仅是不爽而已,幸而周瑜还是识大体的,他确实认为孙大权的英明决策才是促成此战的关键,虽然现在大胜难免有些膨胀,也明白自己已然功高盖主,可在外人面前,还是维护主公的地位的。
咱家一直觉得,经过了继位之初的猜忌试探期,孙权其实已经摸准了周瑜的脉,他知道周瑜对他孙氏是肝脑涂地忠心不二的,也从未怀疑过周瑜对江东的拳拳之心,但君主对臣下的要求,“不反”实在是最低标准,“我是主你是臣”才是长久的相处之道,这个道理不仅要你我明白,而且满朝文武三军将士都要认可。可周瑜是一个霸气侧漏的臣子,脾气上来了就给你搞点“不臣”的举动,何况在三军之中他才是主,颇有些“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号令”的意思,这样的君臣关系从来都没有好下场,不管这样的臣如何的赤胆忠心。
听到周瑜公平客观地表扬了自己,孙权的面色也只是稍减了警惕之色,添了无奈和苦涩,他一个主公,竟然要靠周瑜提醒众将才能想起他的英明领导来,何其讽刺。可当时当地,他必须接受这样的现实,耍性子不是少年老成孙大权的风格,他只有按下苦涩重现笑容进到帐中君臣同欢。
一直在观察他面色的鲁肃也不容易,一方面他很同情被震了的主公,一方面又很担心主公真个对公瑾起了猜忌,听到周瑜赞主公主公换了一付笑容入场,一方面欣慰大都督还是懂事的,一方面又佩服主公变脸比翻书还快相当有大局观念沉得住气,千言万语都在眼里,虽一言不发但尽悉双方心事,他不是智者谁才是。
同情鲁肃刚出虎穴又入狼窝,刚刚不用为周瑜和孔明之间的相斗劳心劳力,又开始在都督和主公之间苦苦斡旋。但在这个阶段,主臣三人取荆州的大方向还是一致的,直到荆州真的落在了刘备的手里,鲁肃和孙权才真正为了共同的政治路线空前团结起来,从忽悠到安抚到逼迫无所不用其极地对付周都督,这一方针当然也是诸葛亮坚决执行的,孙刘之间共同的障碍周都督成了一个多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