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素和印度元素:张秋、佩蒂尔姐妹


判定这三个女生的民族属性不是问题,“张秋是不是配哈利”这个话题,也已经被国内的哈迷讨论了一万遍。这里不讨论爱情,只是从英国人的文化观念来分析一下。英国人的主流观念里,对中国、俄罗斯这样的能够构成对手级别的民族或者文化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哈4中的舞会,首先进场的4对舞伴,英美4个,中法俄印各1个,简直是联合国五常加一个发展中国家代表嘛。
哈利波特第四部舞会场景中各人入场的排列

细分下来,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实力,英美文化给予这些外国形象的地位还是有微妙差别的。比如印度文化的代表佩尔蒂,剧情给她的评价就比代表中国人的张秋低得多。剧情中,佩尔蒂参加舞会,是因为情节需要抬高赫敏,压低哈利和罗恩,因此需要个倒霉的女孩垫在下面。这个倒霉女孩之所以选择印度而非中国,是因为英国人统治印度过百年,在心理上占有巨大优势,看印度人总是像在看家仆。因此在片中佩尔蒂姐妹的举止略显轻佻,礼貌奇多至于惶恐,缺乏女生应有的矜持。
对张秋则不然,有求必应室中哈利和张秋的初吻,是很多欧美观众心中的浪漫的东方情调。
不过尊重归尊重,英美文化对中国人也谈不上多么崇敬,英美还是对自己的文明很自豪的,所以一定要在文艺作品中表现出中国人的缺点,以维持自己的心理优势。一般认为,英美人认为中国文化最大的缺点,是中国人懦弱和缺乏勇气。英美的主流文化是征服者的文化,崇拜强者,遵守规则,最瞧不起叛徒。孙子兵法这样的东西,他们可以读读但很难真正接受。因此片中张秋被乌姆里奇拷打而叛变了邓布利多军之后(作为对照,哈利也经受了刑罚,但挺过来了),她和哈利的关系也就结束了。同理,英美文化对俄罗斯的印象就是简单强壮但粗暴,赫敏和克鲁姆也没戏。英国人能接受同源的法国人芙蓉嫁给卫斯理,距离更远的文明,找找异国情调谈谈恋爱还可以,结婚是不行的。


判定这三个女生的民族属性不是问题,“张秋是不是配哈利”这个话题,也已经被国内的哈迷讨论了一万遍。这里不讨论爱情,只是从英国人的文化观念来分析一下。英国人的主流观念里,对中国、俄罗斯这样的能够构成对手级别的民族或者文化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哈4中的舞会,首先进场的4对舞伴,英美4个,中法俄印各1个,简直是联合国五常加一个发展中国家代表嘛。
哈利波特第四部舞会场景中各人入场的排列

细分下来,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实力,英美文化给予这些外国形象的地位还是有微妙差别的。比如印度文化的代表佩尔蒂,剧情给她的评价就比代表中国人的张秋低得多。剧情中,佩尔蒂参加舞会,是因为情节需要抬高赫敏,压低哈利和罗恩,因此需要个倒霉的女孩垫在下面。这个倒霉女孩之所以选择印度而非中国,是因为英国人统治印度过百年,在心理上占有巨大优势,看印度人总是像在看家仆。因此在片中佩尔蒂姐妹的举止略显轻佻,礼貌奇多至于惶恐,缺乏女生应有的矜持。
对张秋则不然,有求必应室中哈利和张秋的初吻,是很多欧美观众心中的浪漫的东方情调。
不过尊重归尊重,英美文化对中国人也谈不上多么崇敬,英美还是对自己的文明很自豪的,所以一定要在文艺作品中表现出中国人的缺点,以维持自己的心理优势。一般认为,英美人认为中国文化最大的缺点,是中国人懦弱和缺乏勇气。英美的主流文化是征服者的文化,崇拜强者,遵守规则,最瞧不起叛徒。孙子兵法这样的东西,他们可以读读但很难真正接受。因此片中张秋被乌姆里奇拷打而叛变了邓布利多军之后(作为对照,哈利也经受了刑罚,但挺过来了),她和哈利的关系也就结束了。同理,英美文化对俄罗斯的印象就是简单强壮但粗暴,赫敏和克鲁姆也没戏。英国人能接受同源的法国人芙蓉嫁给卫斯理,距离更远的文明,找找异国情调谈谈恋爱还可以,结婚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