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本纯良吧 关注:21,636贴子:387,705

回复:【转帖】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楼2012-11-28 13:12
收起回复
    中国元素和印度元素:张秋、佩蒂尔姐妹



    判定这三个女生的民族属性不是问题,“张秋是不是配哈利”这个话题,也已经被国内的哈迷讨论了一万遍。这里不讨论爱情,只是从英国人的文化观念来分析一下。英国人的主流观念里,对中国、俄罗斯这样的能够构成对手级别的民族或者文化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哈4中的舞会,首先进场的4对舞伴,英美4个,中法俄印各1个,简直是联合国五常加一个发展中国家代表嘛。
    哈利波特第四部舞会场景中各人入场的排列


    细分下来,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实力,英美文化给予这些外国形象的地位还是有微妙差别的。比如印度文化的代表佩尔蒂,剧情给她的评价就比代表中国人的张秋低得多。剧情中,佩尔蒂参加舞会,是因为情节需要抬高赫敏,压低哈利和罗恩,因此需要个倒霉的女孩垫在下面。这个倒霉女孩之所以选择印度而非中国,是因为英国人统治印度过百年,在心理上占有巨大优势,看印度人总是像在看家仆。因此在片中佩尔蒂姐妹的举止略显轻佻,礼貌奇多至于惶恐,缺乏女生应有的矜持。
    对张秋则不然,有求必应室中哈利和张秋的初吻,是很多欧美观众心中的浪漫的东方情调。
    不过尊重归尊重,英美文化对中国人也谈不上多么崇敬,英美还是对自己的文明很自豪的,所以一定要在文艺作品中表现出中国人的缺点,以维持自己的心理优势。一般认为,英美人认为中国文化最大的缺点,是中国人懦弱和缺乏勇气。英美的主流文化是征服者的文化,崇拜强者,遵守规则,最瞧不起叛徒。孙子兵法这样的东西,他们可以读读但很难真正接受。因此片中张秋被乌姆里奇拷打而叛变了邓布利多军之后(作为对照,哈利也经受了刑罚,但挺过来了),她和哈利的关系也就结束了。同理,英美文化对俄罗斯的印象就是简单强壮但粗暴,赫敏和克鲁姆也没戏。英国人能接受同源的法国人芙蓉嫁给卫斯理,距离更远的文明,找找异国情调谈谈恋爱还可以,结婚是不行的。


    21楼2012-11-28 13:22
    回复
      2025-08-01 00:19: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下图是哈剧中各种文化的地图:


      应该说作为目前世界的领先的文明,英美国家的主流观念里,对外国文化的态度持有相当开放的态度,和盛唐时期中国人对外族人的看法是类似,宽容外族,本质上是给英美文明增光添彩,就像人大开会的时候总能见到各种民族盛装一样。不过这种宽容是有限度的,所谓“外宽内忌”,就是不以威胁英美的主体地位为限。
      地图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一个大的文化体系没有出现。下图是这个民族元素唯一一次出现,只是张照片。

      卫斯理一家去埃及旅游时摄下的阿拉伯风格照片

      英美国家潜意识里世界各个文明的分量,对谁看得重些,对谁看得轻些,谁是对手,谁是朋友,谁是家奴,谁可以结婚,谁只能恋爱,是很有分寸的,细节可以随意,大原则决不能违反。英、法、德、俄四大文明都出自基督教文明,和这个文明从中世纪斗到“911”,在影片中作为正面形象出现,是要触犯英美观众心理底线的。如果非要出现一点点色彩,只能展示他们的古代文明时段,因为埃及和金字塔也算是基督教文明源头的一部分。但是这个民族有了自己的独特的信仰之后的那些元素,就不能在影片中出现了。
      其实也不能这个文明说没有出现,只是这种出现的方式非常微妙。尽管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罗琳阿姨为了避免麻烦,已经尽了最大可能消除“那个人”的文化因素,但是“那个人”的文化原型又能是谁呢?如果从“那个宗教”的角度分析,其实也可以写很多的,不过这个问题比较敏感,咱们中国人也犯不着去趟这趟浑水,这里就不多说了。
      言归正传,继续讨论哈利和赫敏的婚姻问题。赫敏的头发问题刚才放到一边,现在我们再好好看看赫敏:

      一头褐色的头发,不同于马尔福的铂金色、哈利的黑色和罗恩的红色,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罗琳阿姨不能安排赫敏嫁给哈利,却最后嫁给了罗恩?


      23楼2012-11-28 13:43
      回复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三)
        作者前言:本帖原来是我和几个高年级的法学专业的学生私下里交流用的,内容是关于英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我没有义务也不可能考虑太多读者的情况。提醒各位哈利波特爱好者,尤其是喜欢赫敏的人,继续阅读有一定风险,本文的题目叫做“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论证当然是要分析赫敏的各种缺点,随着论证的深入,越往下文毁赫敏越深,不仅要毁掉你们的童年美好的记忆,也要毁掉很多你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必须先做提醒。
        昨天晚上发了条状态进行随机投票,两个选项:温柔的毁赫敏还是粗暴的毁赫敏,结果是17:3选择温柔的毁赫敏,看到如此高人气的投票结果,我第一反应就是不准备再写下去了,给大多数哈密瓜保留一点美好的童年不好吗?犹豫了半天,最后决定暂时还是不要停笔的好,因为毕竟还是给一些平时网下无法接触的同学人传播了些知识。而且,大家的胃口已经吊起来了,不继续更新下去,只怕我这个小宅院要有些日子不得安宁。只是一定要提醒大家,本帖后面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摧毁力,越往后越是如此,各位非法学专业的哈密瓜们,请慎重。
        对法学专业的同学来说,(是不是我的学生倒无所谓,不过最好年级高一点),不反对你们继续看下去的。不管你个人感情如何,毁掉赫敏有助于你们的专业进步,(当然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待喷)。因为法学是统治之术,是西方学术的制高点,就像《哈利波特》中的火焰杯,代表最高荣誉,但是拿到火焰杯的过程却充满了危险和挑战,前面的深水区里漩涡密布,很容易让你们受到伤害。借用《火焰杯》中校长的一句话,有些游戏:

        最终的成功者必须经过残酷的淘汰。法学是典型的先苦后甜、胜者通吃的长线专业。你们必须经受各种痛苦的经历,无法承受的人趁早出局。入学第一天你们就应该知道,这个专业要背最厚的书,参加最难的考试,忍受最低的一次就业率,更重要的是,必须在精神上脱胎换骨。法学是成年人的工作,如果不快点毁掉你们的童年,你们怎么真正成熟!法学是统治者的事业,如果不毁掉你们的平民心态,怎么能进入领导者的行列!
        法学是研究人性恶的科学,如果不深刻的直面邪恶,你们又怎么能彻底的明白正义!这些话,也许你们很久才能明白。
        对各位非专业的读者,我也再说两句,我知道不可能禁止大家围观,也理解各位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说一句画蛇添足的话:如果你们非要阅读,由此带来各种不悦,请你少喷我几句,不是我请你们来的;即使非要喷我,请你语言文明一点,因为我的学生里女生较多。反对意见可以发表,张口污言秽语的,我保留删贴的权利。
        另外,为了照顾一些人的情绪,我决定在文章的逻辑结构上做了较大调整,本来要分析赫敏的头发的,现在暂时放在一边。下面的段落原来是文章的第四部分,特意提到前面,因为这一段对赫敏毁的不深,或许还能够接受。可能会造成一些行文逻辑上的不连贯,我只能说声抱歉。各种留言还是欢迎的,我会根据留言调整下面的写作风格。最后,本文如果写完,也会很长,大家不要指望一次读完。


        27楼2012-11-28 13:56
        回复


          28楼2012-11-28 13:56
          回复

            这一段是举例讲我国的,度娘一直和谐不让发,就只上图了……


            30楼2012-11-28 14:09
            回复
              回到剧中。哈利波特来到霍格沃茨的第一场大戏,是大家熟悉的分院帽选学院,接着就是几堂魔法课。大家不妨重看《魔法石》开场的一段,就会发现波特和罗恩根本不是中国意义上的好学生。两人在上课方面是很失败的,比如第一堂课两个人就迟到了,严格遵守规定的麦格教授讽刺说要把他们两个变成一只表或者地图。

              第二堂课,斯内普教授的魔药学,哈利先是上课走神被斯内普警告,又接连三次没有回答上来斯内普的问题,斯内普本来就严重偏心,少不了对哈利一番冷嘲热讽:

              可见,波特在教室里混得并不得意。波特真正的转机在第三节课:飞行课。

              这是堂室外课,大部分同学也很容易看出相当于我们的体育课,不过是把跑圈改成骑扫把而已,都是为更复杂的球类运动做基础训练的。上课不久,纳威受伤了,老师去找护士,马尔福趁机捣乱,将飞球扔掉,而波特具有极高的运动天赋,几乎是无师自通的掌握了高难度飞行技巧,用一个非常惊险的高空急转弯接住了被马尔福扔掉的球。这个动作发生在麦格办公室窗口,直接打动了麦格教授:

              哈利在麦格教授的窗口以极高难度的动作接住了金色飞贼
              接下来,波特被麦格推荐进入格莱芬多的魁地奇队,并且在赛场上成了赛场上最优秀的找球手,后面的情节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再多说了。
              《哈利波特》几乎每一部都有魁地奇比赛的情节,看电影的观众,绝大多数都把魁地奇当作一场好玩的游戏,震撼于精彩刺激的高科技场面而已,其文化意义,最多能理解到魁地奇相当于英国的国粹运动——足球上(或者橄榄球)。其实,每场魁地奇赛场上中,都埋藏这相当丰富的剧情线索,各派人物在魁地奇赛场上的较量,包括观众席上的各种小动作,是霍格沃茨学院故事的重要内容。哈利(包括罗恩)正是靠着在魁地奇比赛中的一次次胜利,成为众所瞩目的学院英雄,在同学中获得了尊敬和拥戴,并在六年级当上了院队的队长。哈6大决战前的魁地奇队长,也就意味着哈7大决战的指挥官。
              同理,罗琳阿姨笔下的赫敏的主要弱点之一,就是她从来不打魁地奇。

              赫敏在魁地奇比赛时只能作壁上观


              31楼2012-11-28 14:14
              回复
                第三章:哈利的选课1、飞行课和魁地奇(下)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2_08_17_91556.shtml


                33楼2012-11-28 14:23
                回复
                  2025-08-01 00:13: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虎头蛇尾的不贴了……


                  34楼2012-11-28 14:50
                  收起回复
                    这个可真的是长知识啊,咩前段时间看世界历史有一套,一直都木有搞明白西方的那些族系,现在好歹是明白了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5楼2012-11-28 19:51
                    收起回复
                      第四章:赫敏的头发、血统和身份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2_08_19_91692.shtml


                      36楼2012-11-28 20:05
                      回复
                        持有上述观点的,在国内大有其人,甚至包括很多著名学者在内,对英美文明都是这个看法:英美文明崇尚民主、自由,鼓励自由选择、个人奋斗,(至少美国如此)。至于证据,也可以举出无数,比如这个《哈利波特》系列,正面人物是哈利,负面人物是马尔福,还不是“一部宣扬废弃阶级血统观念,讲求平等自由的书,同时也是一部关于爱的书”吗?

                        露在海面上的只是冰山一角
                        法学特别强调洞察力,就是要求看问题要深入,不仅要看到冰山的表面,更要看到隐藏在深处的东西。比如有人说赫敏性格强势,因此不配哈利,呵呵,诸葛亮六出祁山,肯定是蜀国国力强过魏国了。
                        具体到英美主流价值观念上,英美有很浓重的血统论、门第观念,这并不难理解,这和他们的人种、传统其实倒也关系不大,关键是利益。领先者历来对“平等精神”兴趣不大,最在意的是保守和秩序,作为几百年来世界体系的领先者,英美推崇血统论就是保持本民族的优势地位。1840年前我们中国人也大体如此,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吗?那么怎么解释英美国家的自由主义呢?
                        前面说了,英美国家有血统论,但不唯血统论,如果把英美文化简化为“唯血统论”,并且在本国照搬模仿,那是纳粹。关键是血统论本身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必须用“自由平等”加以弥补。
                        血统论像一道墙,给贵族以安全,但墙修的太高,未尝不是一座监狱。血统论最大的问题,是让出身较低的人(下文简称平民吧,并不严格)感到失去生活的希望。在霍格沃茨,马尔福不和赫敏说话,只是用阴冷的眼光看着她,同样,在麻瓜的世界里,哈利也少不了挨表兄弟的拳头。如果平民们也相信了血统论,从而隔绝了两个阶级的交流,那么早晚有一天维克多•陈和布拉德•吴就会揭竿而起,即使遗传学的血统论是正确的(呵呵,存疑),贵族们的质量优势也会被平民的数量抵消,毕竟,平民永远是大多数。
                        这个问题对统治者非常重要,必须想出办法。
                        贵族对平民的认识,有时候比平民对自己的认识要深刻的多。大部分平民反对贵族,只是因为自己没有机会进入这个圈子。只要把墙稍微打开一些缝隙,允许一些平民中的活跃分子进来,大多数平民都是乐而不疲的。这才是统治者的长治久安之道,唐代的科举制不就是这么干的吗?用欧美的制度作比方,就好像一个股份公司,在保持大股东控股的前提下,发些股票让别人分享部分红利,是壮大公司的资本的好事。英美一贯嘲笑纳粹,就是嫌他们太笨,一块钱本钱只做一块钱的买卖。英美国家向来是能把一块钱花成十块钱的。其奥妙,就在于怎样借平民的力。
                        血统论让平民绝望,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解决之道就在于办法就是贵族们自己相信血统论的同时,一定要让平民们相信个人奋斗。必须画一张香喷喷的大饼,让平民们感到食物的香气,最好就在眼前!因此,英美贵族体系文化中一向都有大量鼓励平民奋斗的内容。罗琳的小说把哈利、赫敏当正面人物,很正常啊,英美文学界自古以来就是承担这项画饼充饥的光荣任务的。麻烦搞欧美文学的同学来证实一下,整个欧美的文学圈子历来偏左,据说战后的诺贝尔文学奖除了老混蛋丘吉尔之外,直到911才给了一个右派(奈保尔,2001),其他都属于左派文学,自称是社会主义者的作家不计其数。还记得吗,“我贫穷、低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的时候,我们是平等的!”,嘿嘿,中国人都感动好几代了。可是真的如此,为什么《哈利波特》中还在反复讨论“纯血”/“麻瓜”呢?


                        41楼2012-11-28 20:24
                        回复
                          《哈利波特》中,邓布利多负责洗礼:


                          《哈利波特》第六部结尾处,邓布利多带哈利去取萨拉查•斯莱特林的挂坠盒。哈利浸入水中,遭遇危险,邓布利多燃起大火救他。哈利经此洗礼,开始成熟,下面就是大决战了。
                          原型在这里:

                          公元496年,法国兰斯大主教圣雷米吉乌斯为日耳曼人法兰克部落首领克洛维一世施洗,法兰克人从此建立王国。


                          45楼2012-11-28 20:39
                          回复
                            这两件事都是欧洲史上的重大事件,欧洲人家喻户晓。洗礼和加冕礼都是基督教的圣礼,用在王者身上,就是哈利和亚拉冈的登基仪式。邓布利多有甘道夫和教皇的影子,哈利有凯撒、亚瑟、亚拉冈、查理曼和克洛维诸位王者的影子,嘿嘿,伏地魔也有黑暗君主索伦的影子——没有脸。(关于伏地魔的文化原型,下文分析。)

                            索伦化身而成的“魔眼”

                            伏地魔


                            46楼2012-11-28 20:41
                            回复
                              2025-08-01 00:07: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奥古斯丁的理论体系庞大而丰富,他关于自由选择的观点,集中体现在一本叫做《论意志自由》的书里。这部书国内有译本,不过是部很枯燥的哲学专著。
                              选择论的关键,在于人是不是有“自由意志”?而这并不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在没有选择之前,人服从于礼俗或者权威,固然没有自由,但也不用无需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就像包办婚姻,嫁错人怨命。而是一旦有了“自由意志”,人有了自由,也同时有了犯错误的可能,就像自由恋爱,嫁错人只能自己哭了。选择论等于打开了一扇大门,人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但善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清二楚。

                              大家都知道,哈利的额头上有伏地魔的N标记,电影中也经常有这样的镜头:哈利和伏地魔之间有某种奇怪的“心灵关联”,他会说“蛇佬腔/爬说语”,也常常和在自己的噩梦中和伏地魔斗的筋疲力尽。

                              哈利的疤痕

                              哈利发现自己会说“蛇佬腔”

                              哈利在噩梦中看到了伏地魔
                              (更多镜头不截图了)


                              48楼2012-11-28 20: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