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本纯良吧 关注:21,639贴子:387,718

回复:【转帖】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一段是举例讲我国的,度娘一直和谐不让发,就只上图了……


IP属地:河南30楼2012-11-28 14:09
回复
    回到剧中。哈利波特来到霍格沃茨的第一场大戏,是大家熟悉的分院帽选学院,接着就是几堂魔法课。大家不妨重看《魔法石》开场的一段,就会发现波特和罗恩根本不是中国意义上的好学生。两人在上课方面是很失败的,比如第一堂课两个人就迟到了,严格遵守规定的麦格教授讽刺说要把他们两个变成一只表或者地图。

    第二堂课,斯内普教授的魔药学,哈利先是上课走神被斯内普警告,又接连三次没有回答上来斯内普的问题,斯内普本来就严重偏心,少不了对哈利一番冷嘲热讽:

    可见,波特在教室里混得并不得意。波特真正的转机在第三节课:飞行课。

    这是堂室外课,大部分同学也很容易看出相当于我们的体育课,不过是把跑圈改成骑扫把而已,都是为更复杂的球类运动做基础训练的。上课不久,纳威受伤了,老师去找护士,马尔福趁机捣乱,将飞球扔掉,而波特具有极高的运动天赋,几乎是无师自通的掌握了高难度飞行技巧,用一个非常惊险的高空急转弯接住了被马尔福扔掉的球。这个动作发生在麦格办公室窗口,直接打动了麦格教授:

    哈利在麦格教授的窗口以极高难度的动作接住了金色飞贼
    接下来,波特被麦格推荐进入格莱芬多的魁地奇队,并且在赛场上成了赛场上最优秀的找球手,后面的情节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再多说了。
    《哈利波特》几乎每一部都有魁地奇比赛的情节,看电影的观众,绝大多数都把魁地奇当作一场好玩的游戏,震撼于精彩刺激的高科技场面而已,其文化意义,最多能理解到魁地奇相当于英国的国粹运动——足球上(或者橄榄球)。其实,每场魁地奇赛场上中,都埋藏这相当丰富的剧情线索,各派人物在魁地奇赛场上的较量,包括观众席上的各种小动作,是霍格沃茨学院故事的重要内容。哈利(包括罗恩)正是靠着在魁地奇比赛中的一次次胜利,成为众所瞩目的学院英雄,在同学中获得了尊敬和拥戴,并在六年级当上了院队的队长。哈6大决战前的魁地奇队长,也就意味着哈7大决战的指挥官。
    同理,罗琳阿姨笔下的赫敏的主要弱点之一,就是她从来不打魁地奇。

    赫敏在魁地奇比赛时只能作壁上观


    IP属地:河南31楼2012-11-28 14:14
    回复
      2025-11-03 11:23: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三章:哈利的选课1、飞行课和魁地奇(下)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2_08_17_91556.shtml


      IP属地:河南33楼2012-11-28 14:23
      回复
        虎头蛇尾的不贴了……


        IP属地:河南34楼2012-11-28 14:50
        收起回复
          第四章:赫敏的头发、血统和身份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2_08_19_91692.shtml


          IP属地:河南36楼2012-11-28 20:05
          回复
            持有上述观点的,在国内大有其人,甚至包括很多著名学者在内,对英美文明都是这个看法:英美文明崇尚民主、自由,鼓励自由选择、个人奋斗,(至少美国如此)。至于证据,也可以举出无数,比如这个《哈利波特》系列,正面人物是哈利,负面人物是马尔福,还不是“一部宣扬废弃阶级血统观念,讲求平等自由的书,同时也是一部关于爱的书”吗?

            露在海面上的只是冰山一角
            法学特别强调洞察力,就是要求看问题要深入,不仅要看到冰山的表面,更要看到隐藏在深处的东西。比如有人说赫敏性格强势,因此不配哈利,呵呵,诸葛亮六出祁山,肯定是蜀国国力强过魏国了。
            具体到英美主流价值观念上,英美有很浓重的血统论、门第观念,这并不难理解,这和他们的人种、传统其实倒也关系不大,关键是利益。领先者历来对“平等精神”兴趣不大,最在意的是保守和秩序,作为几百年来世界体系的领先者,英美推崇血统论就是保持本民族的优势地位。1840年前我们中国人也大体如此,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吗?那么怎么解释英美国家的自由主义呢?
            前面说了,英美国家有血统论,但不唯血统论,如果把英美文化简化为“唯血统论”,并且在本国照搬模仿,那是纳粹。关键是血统论本身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必须用“自由平等”加以弥补。
            血统论像一道墙,给贵族以安全,但墙修的太高,未尝不是一座监狱。血统论最大的问题,是让出身较低的人(下文简称平民吧,并不严格)感到失去生活的希望。在霍格沃茨,马尔福不和赫敏说话,只是用阴冷的眼光看着她,同样,在麻瓜的世界里,哈利也少不了挨表兄弟的拳头。如果平民们也相信了血统论,从而隔绝了两个阶级的交流,那么早晚有一天维克多•陈和布拉德•吴就会揭竿而起,即使遗传学的血统论是正确的(呵呵,存疑),贵族们的质量优势也会被平民的数量抵消,毕竟,平民永远是大多数。
            这个问题对统治者非常重要,必须想出办法。
            贵族对平民的认识,有时候比平民对自己的认识要深刻的多。大部分平民反对贵族,只是因为自己没有机会进入这个圈子。只要把墙稍微打开一些缝隙,允许一些平民中的活跃分子进来,大多数平民都是乐而不疲的。这才是统治者的长治久安之道,唐代的科举制不就是这么干的吗?用欧美的制度作比方,就好像一个股份公司,在保持大股东控股的前提下,发些股票让别人分享部分红利,是壮大公司的资本的好事。英美一贯嘲笑纳粹,就是嫌他们太笨,一块钱本钱只做一块钱的买卖。英美国家向来是能把一块钱花成十块钱的。其奥妙,就在于怎样借平民的力。
            血统论让平民绝望,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解决之道就在于办法就是贵族们自己相信血统论的同时,一定要让平民们相信个人奋斗。必须画一张香喷喷的大饼,让平民们感到食物的香气,最好就在眼前!因此,英美贵族体系文化中一向都有大量鼓励平民奋斗的内容。罗琳的小说把哈利、赫敏当正面人物,很正常啊,英美文学界自古以来就是承担这项画饼充饥的光荣任务的。麻烦搞欧美文学的同学来证实一下,整个欧美的文学圈子历来偏左,据说战后的诺贝尔文学奖除了老混蛋丘吉尔之外,直到911才给了一个右派(奈保尔,2001),其他都属于左派文学,自称是社会主义者的作家不计其数。还记得吗,“我贫穷、低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的时候,我们是平等的!”,嘿嘿,中国人都感动好几代了。可是真的如此,为什么《哈利波特》中还在反复讨论“纯血”/“麻瓜”呢?


            IP属地:河南41楼2012-11-28 20:24
            回复
              《哈利波特》中,邓布利多负责洗礼:


              《哈利波特》第六部结尾处,邓布利多带哈利去取萨拉查•斯莱特林的挂坠盒。哈利浸入水中,遭遇危险,邓布利多燃起大火救他。哈利经此洗礼,开始成熟,下面就是大决战了。
              原型在这里:

              公元496年,法国兰斯大主教圣雷米吉乌斯为日耳曼人法兰克部落首领克洛维一世施洗,法兰克人从此建立王国。


              IP属地:河南45楼2012-11-28 20:39
              回复
                这两件事都是欧洲史上的重大事件,欧洲人家喻户晓。洗礼和加冕礼都是基督教的圣礼,用在王者身上,就是哈利和亚拉冈的登基仪式。邓布利多有甘道夫和教皇的影子,哈利有凯撒、亚瑟、亚拉冈、查理曼和克洛维诸位王者的影子,嘿嘿,伏地魔也有黑暗君主索伦的影子——没有脸。(关于伏地魔的文化原型,下文分析。)

                索伦化身而成的“魔眼”

                伏地魔


                IP属地:河南46楼2012-11-28 20:41
                回复
                  2025-11-03 11:17: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奥古斯丁的理论体系庞大而丰富,他关于自由选择的观点,集中体现在一本叫做《论意志自由》的书里。这部书国内有译本,不过是部很枯燥的哲学专著。
                  选择论的关键,在于人是不是有“自由意志”?而这并不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在没有选择之前,人服从于礼俗或者权威,固然没有自由,但也不用无需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就像包办婚姻,嫁错人怨命。而是一旦有了“自由意志”,人有了自由,也同时有了犯错误的可能,就像自由恋爱,嫁错人只能自己哭了。选择论等于打开了一扇大门,人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但善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清二楚。

                  大家都知道,哈利的额头上有伏地魔的N标记,电影中也经常有这样的镜头:哈利和伏地魔之间有某种奇怪的“心灵关联”,他会说“蛇佬腔/爬说语”,也常常和在自己的噩梦中和伏地魔斗的筋疲力尽。

                  哈利的疤痕

                  哈利发现自己会说“蛇佬腔”

                  哈利在噩梦中看到了伏地魔
                  (更多镜头不截图了)


                  IP属地:河南48楼2012-11-28 20:46
                  回复
                    哈利和伏地魔之间的关联,就是选择论的一个推论。因此奥古斯丁的《论意志自由》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意志自由是恶的起源吗?
                    因此,英美国家的意识形态中,总体上是对“自由选择论”有所控制的,在英美国家,“自由并非为所欲为”。英美文化中的“自由选择”,其实是一种比较保守的选择论,(比血统论激进,但和法德俄意等国的选择论相比,就保守多了。这个问题其实深挖很有意思,但这里就不展开了)。前面说了,英美文化的基础是血统和贵族,他们的选择论,是在贵族意识占优势的情况下,给平民一个希望的出口,其实是血统为本、自由为用。因此,英美的“自由选择”,总要把选择“贵族精神”、“英美主流价值观”作为导向。比如英美通俗文化(影视剧、口袋文学)中有一种常见的类似灰姑娘的故事类型,从平民出身开始,到嫁入豪门结束,戴安娜和凯蒂的故事都是如此。
                    (法学的同学们也可以注意一下,西方法学中有很多区分意志的善恶程度的概念,比如刑法中的故意、过失、意外事件,民法中的善意第三人、恶意第三人,这是中国传统法学所没有的,也常常是中国学生学习的难点。复习司法考试的同学们,你们还在为“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 之间的区别发愁吗?嘿嘿,有些东西在法条之外。)

                    回到电影。
                    “自由选择”理论对电影影响很大,3456基本上都脱不开。还是先处理简单的。
                    从副线来讲,霍格沃茨故事是一系列赫敏的平民驯化课。赫敏的选择比较简单,无非是是否加入统治者行列的问题。从赫敏的角度看电影,哈2提出了血统问题,哈3456就是对赫敏的驯化,也就是校长为代表的校方,给出一个又一个不同的题目,让赫敏“自由选择”是否能够进入“天堂”——统治者的行列。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赫敏从来没有被邓布利多请到过校长室,(哈利是常客,罗恩也去过),她和老师最近距离的接触,就是哈6中的“鼻涕虫俱乐部”的宴会。剧透一下,这就是赫敏训练课的终点。

                    “鼻涕虫俱乐部”的宴会 宴会的布景是典型的英国上流社会风格。作者对此稍有点讽刺,但整体把握还是比较符合艺术规律的。其中赫敏和斯拉格霍恩的对话挺传神,把一个平民女孩初次参加贵族宴会的心态表现的很到位。大家去自己体会吧。反正本宅看到这里,心中的感觉是:赫敏的故事结束了,(我本人挺伤感的)。


                    IP属地:河南49楼2012-11-28 20:48
                    回复
                      再说比较麻烦的,(这个问题详细说挺复杂的,今天的时间只够开个头)。
                      从主线上来讲,霍格沃茨故事是一场正邪之战,哈利和伏地魔都是霍格沃茨的学生,也都是混血,两个人的起点,基本都在正邪之间。(马尔福和卫斯理倒不需要选择,两家都几十代是霍格沃茨的学生)。按照故事情节,正方的哈利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善的天赋”,最后经邓布利多点播,成为王者;反方的伏地魔则发现了自己“恶的天赋”,霍格沃茨故事就是他的堕落史。或者说,两个人因为自己的选择,分别走上了天堂和地狱的道路。
                      伏地魔的原型到底是谁呢?根据大家的留言,嫌疑大概集中在下面两个方面:
                      是他:

                      纳粹
                      还是他:

                      伊斯兰极端教义
                      应该说,原书作者和导演为了避免麻烦,不可能在文中透露出特别明显的线索,但是文化潜意识还是无处不在的,并不是不能分析出来。
                      先提示一下,上面两个都不是准确答案。准确的说,伏地魔的原型是一个幽灵,在欧洲各地徘徊,也可以说,是个鬼魂。可是世界上真的有鬼魂吗?
                      翟按:本文后面会涉及文化意义上的伊斯兰教的某些话题,但请大家留言中不要对伊斯兰教乱泼脏水。我很反感网上非理性的反穆言论。
                      (欲知后文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IP属地:河南50楼2012-11-28 20:51
                      回复
                        第六章:哈利的选课2、黑魔法防御
                        作者按:上一篇写的时候就感到不好玩,像论文,很多朋友也有类似的感觉。抱歉了。后来念了三遍“大脑封闭”咒语,静心反思,还是自己太把这帖子当回事了。学术性和通俗性本是一对儿矛盾,大家放暑假上个人人网,又不是来看论文,我还是好好胡扯才对得起各位观众。因此这一篇又开始不严谨了。提醒各位,如果本帖能给大家一点学术上的启发,就已经很好了,想学真知识,回图书馆看书。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2_08_21_92301.shtml


                        IP属地:河南51楼2012-11-28 20:54
                        回复
                          第七章:霍格沃茨的敌人
                          前一篇讲哲学,总是很枯燥的,但哲学原理威力很大,能解释很多东西。今天这一篇分析伏地魔的文化原型,顺便介绍一下英美文化中的“敌人观”,方法上还要扯到摄魂术。刚才的法学课意犹未尽,我想再讲一堂课,不过这次改讲国际政治学。在我工作的单位,这两个系属于一个学院,我也给国政系的同学们上过课,深感这两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之重要:法学(内政)是国际政治的内在支持,国际政治(外交)是法学的外在环境,两者互为因果,密不可分,很多问题必须通盘考虑。
                          不过今天的视角有点特别,和前几篇都不一样。我以前读书的时候,曾经自己给自己开过一门“正邪逆转”的思维训练课,就是读任何一本书,都从作者视角相反的方向出发思考问题。比如读《水浒传》,强迫自己用书中的材料写一个“高俅传”,为高俅迫害林冲进行解释;读《红楼梦》,试着论证为什么薛蟠为什么应该打死冯渊;读二战史,从法西斯阵营的角度出发,看看希特勒该怎样才能征服世界;读《奥本海国际法》,则假设自己是越南政府,能提出多少对南沙主权的理由。
                          这些想法当然都很邪恶,但是,一旦从反面思考后,很多正面的问题会得到更深的认识。建议准备做律师的朋友试试,可以帮你猜到对方的辩护词。当然,这有一定危险,转过去还要转回来,不要最后成为相信“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的伏地魔,大家小心。
                          因为今天讲国际政治,所以我也把视角逆转一下,请大家注意,前面都是从英国人的视角出发的,总是在说“英国人认为……”,因此有人感觉我在宣扬种族歧视。现在变成从英国人的对手的视角,说的是“我认为英国人是这样的……”,看完后估计有的朋友会觉得我像个愤青了。按照英国人的视角,前一篇已经分析过,伏地魔的文化原型,就是人性的邪恶面;这一篇的结论却完全相反,伏地魔并不邪恶,倒是个可怜的悲剧英雄。两个结论看起来相反,实际上并不矛盾。就像有人看到英美的强盛,因此主张向他们学习,有人看到英美的霸权,因此主张和他们斗争,我觉得这两句话都没错,关键是,人需要有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下面正式开始。本篇叫“做霍格沃茨的敌人”,毫无疑问,是讨论伏地魔的。麻烦伏老师再出场一次:



                          IP属地:河南52楼2012-11-28 20:58
                          收起回复
                            第八章:霍格沃茨的校规(上)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2_08_30_94317.shtml
                            第八章:霍格沃茨的校规(下)
                            http://www.guancha.cn/comment/2012_08_31_94582.shtml


                            IP属地:河南53楼2012-11-28 21: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