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和伏地魔之间的关联,就是选择论的一个推论。因此奥古斯丁的《论意志自由》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意志自由是恶的起源吗?
因此,英美国家的意识形态中,总体上是对“自由选择论”有所控制的,在英美国家,“自由并非为所欲为”。英美文化中的“自由选择”,其实是一种比较保守的选择论,(比血统论激进,但和法德俄意等国的选择论相比,就保守多了。这个问题其实深挖很有意思,但这里就不展开了)。前面说了,英美文化的基础是血统和贵族,他们的选择论,是在贵族意识占优势的情况下,给平民一个希望的出口,其实是血统为本、自由为用。因此,英美的“自由选择”,总要把选择“贵族精神”、“英美主流价值观”作为导向。比如英美通俗文化(影视剧、口袋文学)中有一种常见的类似灰姑娘的故事类型,从平民出身开始,到嫁入豪门结束,戴安娜和凯蒂的故事都是如此。
(法学的同学们也可以注意一下,西方法学中有很多区分意志的善恶程度的概念,比如刑法中的故意、过失、意外事件,民法中的善意第三人、恶意第三人,这是中国传统法学所没有的,也常常是中国学生学习的难点。复习司法考试的同学们,你们还在为“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 之间的区别发愁吗?嘿嘿,有些东西在法条之外。)
回到电影。
“自由选择”理论对电影影响很大,3456基本上都脱不开。还是先处理简单的。
从副线来讲,霍格沃茨故事是一系列赫敏的平民驯化课。赫敏的选择比较简单,无非是是否加入统治者行列的问题。从赫敏的角度看电影,哈2提出了血统问题,哈3456就是对赫敏的驯化,也就是校长为代表的校方,给出一个又一个不同的题目,让赫敏“自由选择”是否能够进入“天堂”——统治者的行列。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赫敏从来没有被邓布利多请到过校长室,(哈利是常客,罗恩也去过),她和老师最近距离的接触,就是哈6中的“鼻涕虫俱乐部”的宴会。剧透一下,这就是赫敏训练课的终点。

“鼻涕虫俱乐部”的宴会 宴会的布景是典型的英国上流社会风格。作者对此稍有点讽刺,但整体把握还是比较符合艺术规律的。其中赫敏和斯拉格霍恩的对话挺传神,把一个平民女孩初次参加贵族宴会的心态表现的很到位。大家去自己体会吧。反正本宅看到这里,心中的感觉是:赫敏的故事结束了,(我本人挺伤感的)。
因此,英美国家的意识形态中,总体上是对“自由选择论”有所控制的,在英美国家,“自由并非为所欲为”。英美文化中的“自由选择”,其实是一种比较保守的选择论,(比血统论激进,但和法德俄意等国的选择论相比,就保守多了。这个问题其实深挖很有意思,但这里就不展开了)。前面说了,英美文化的基础是血统和贵族,他们的选择论,是在贵族意识占优势的情况下,给平民一个希望的出口,其实是血统为本、自由为用。因此,英美的“自由选择”,总要把选择“贵族精神”、“英美主流价值观”作为导向。比如英美通俗文化(影视剧、口袋文学)中有一种常见的类似灰姑娘的故事类型,从平民出身开始,到嫁入豪门结束,戴安娜和凯蒂的故事都是如此。
(法学的同学们也可以注意一下,西方法学中有很多区分意志的善恶程度的概念,比如刑法中的故意、过失、意外事件,民法中的善意第三人、恶意第三人,这是中国传统法学所没有的,也常常是中国学生学习的难点。复习司法考试的同学们,你们还在为“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 之间的区别发愁吗?嘿嘿,有些东西在法条之外。)
回到电影。
“自由选择”理论对电影影响很大,3456基本上都脱不开。还是先处理简单的。
从副线来讲,霍格沃茨故事是一系列赫敏的平民驯化课。赫敏的选择比较简单,无非是是否加入统治者行列的问题。从赫敏的角度看电影,哈2提出了血统问题,哈3456就是对赫敏的驯化,也就是校长为代表的校方,给出一个又一个不同的题目,让赫敏“自由选择”是否能够进入“天堂”——统治者的行列。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赫敏从来没有被邓布利多请到过校长室,(哈利是常客,罗恩也去过),她和老师最近距离的接触,就是哈6中的“鼻涕虫俱乐部”的宴会。剧透一下,这就是赫敏训练课的终点。

“鼻涕虫俱乐部”的宴会 宴会的布景是典型的英国上流社会风格。作者对此稍有点讽刺,但整体把握还是比较符合艺术规律的。其中赫敏和斯拉格霍恩的对话挺传神,把一个平民女孩初次参加贵族宴会的心态表现的很到位。大家去自己体会吧。反正本宅看到这里,心中的感觉是:赫敏的故事结束了,(我本人挺伤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