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州诗词书画摄影吧 关注:2,636贴子:109,181

回复:滦州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收藏起来


45楼2012-11-25 16:21
收起回复
    早年版的滦州民间故事收录不全啊 收藏了


    46楼2012-11-25 17:32
    收起回复
      2025-08-08 10:42: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滦水辛苦了!可惜某些楼层不见了……


      来自手机贴吧47楼2012-11-26 06:41
      收起回复
        哇塞,开眼界了,不知这些传说从那得来的,是通过查县志吗,我对滦州历史很感兴趣,不知可否赐教一二


        IP属地:河北48楼2012-11-27 16:32
        收起回复

          都峪丁香
          在滦州西北部有一座高山叫望子山,望子山下有个小山村叫都峪,都峪有一户穷苦人家姓王,王家有个孩子叫王郎。王郎刚到六岁上,爹妈就给老财逼死了,七岁就给老财主家放羊,饥一顿饱一顿,还经常挨打受骂,没有一天好日子过。
          一晃十多年,王郎长成了大小伙子,一杆放羊鞭几乎没离过身。这年夏天,老天爷发狠,一个雨点也不下,连都峪山上的草都快枯死了。这天,天热得象着火。王郎放羊来到一个山洼洼儿里,他靠在一堵大石崖根儿下,正想就影儿喘喘气,忽然发现崖边上有一株挺旺挺旺的紫丁香都旱蔫巴啦,叶子都齐刷刷耷拉下来,一嘟噜一嘟噜的花串子干巴巴的,本来挺粗实的梗子象被抽了筋,有气无力地支撑着。看样子,叫这毒日头再烤上半天,非烤干了不可。王郎看紫丁香那可怜巴巴的样儿,想起自己的身世,他心中一动,不由自言自语道:丁香啊丁香,我来疼疼你吧!说着把鞭子一放,就蹲在崖根儿下用手挖起坑儿来。他知道过去这崖根儿下有过泉眼,说不定能挖出水来。挖呀抠呀,挖得手指头出血,抠得胳膊腿儿发麻,还是不见水星星。王郎长叹一声说:丁香啊丁香,你比我命还苦,我好歹还能活命,可没水浇你,怕你活不过今天!说着,有两颗硕大的泪珠子从他脸上滚下来,啪哒一声掉在坑儿里。奇怪,不一会儿,听得咕嘟咕嘟响,王郎低头一看,嘿,不得了,奇迹出现了,刚才还干巴巴的土坑坑突然间涌满了清涔涔的水,白格莹莹的水花一个跟着一个地翻上来!用手一摸,好清凉呀!王郎乐颠儿了,他虽然口干舌燥,可他舍不得喝,一捧一捧地忙着把水捧给丁香。这水还真神,工夫不大,这棵紫丁香就水灵过来,叶儿绿渗渗的,花儿亮津津的,梗子硬楞楞的。最绝的是那香气,漫天里飘开去,好象整个大山里都闻得到,吸一口,芳醇香冽,令人精神抖擞,连毒辣辣的太阳也象湿润了好多,芳香了好多!王郎高兴呀!他把大束大束的丁香花揽在胸前,亲着嗅着,嘴里还念念有词:丁香丁香,你比我强,有我疼你,谁疼王郎!说罢,放声大哭。哭得羊儿不吃草,哭得丁香直点头,一直哭到太阳落,王郎才赶着羊群下了山。
          从此,王郎天天赶着羊群从这里过,天天来浇紫丁香,天天和丁香说说话儿唠唠嗑儿,愁啊闷的全跟丁香说。
          转眼到了秋天,丁香花落了,结满了籽,用不着再天天浇水了。可王郎还是总惦着她,天天忘不了和她说几句话。可惜的是紫丁香只能默默地听着,不能和他交谈。王郎常常傻傻地想,要是紫丁香能开口说话多好呀!
          这天王郎放羊又走过这里,老远好象听人喊他王郎王郎,王郎侧耳听了听,丁点儿声音也没有。走没几步,又听见好象有人喊他,而且还是个女子的声音!王郎站下听听,还是丁点儿声音都没有。王郎好生纳闷儿!就在赶着羊群又要走的时候,那声音又响起来,这回听得真切入耳:王郎王郎,来看丁香!王郎一怔,忙圈住羊群,跑到那株紫丁香跟前,愣愣地瞅着那株紫丁香说:丁香丁香,是你叫我吗?这一问不消说,那株丁香真的说起话来:王郎王郎,快采丁香,丁香籽籽,治病偏方。王郎眨巴眨巴眼睛说:丁香啊丁香,你说的可是真话?今年老天爷降瘟,乡亲们都病倒啦!丁香说:千真万确,快采丁香,知恩报恩,普救四方!王郎含着眼泪说:你千辛万苦结了这许多籽籽,我怎么舍得采下来呢?丁香说:花开花谢,籽落籽飞,天人同理,毋用慈悲!王郎点点头说:那你要受苦了,我就给乡亲们采点吧!


          49楼2012-11-28 11:43
          回复
            说着,扔下羊鞭,小心翼翼地采了些丁香籽,一边采还一边问:你疼吗丁香?丁香说:绿叶成荫籽满枝,秋去冬来待春时,你不采它也要落哩!王郎听得好象明白,又好象不明白,更加敬重丁香。终于采够了一兜,拍拍丁香说,差不多了,谢谢你丁香,我得紧溜去给乡亲们治病,回头再来看你!说着,也顾不得羊群了,飞奔下山,挨门挨户地把丁香籽发给乡亲,叫乡亲们赶紧熬汤喝,不出两个时辰,瘟除疫净。乡亲们起初还半信半疑,说这个小羊倌平日忠厚老实,不象骗人的主儿,那也不至于会治病呀!后来有人按方服药,果然药到病除,都说小羊倌那是神医。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来找王郎看病的越来越多。王郎白天给老财放羊,晚上去采丁香籽给乡亲们治病。他怕白天做这些事被坏人知道连累了丁香。他每次来采籽都要和丁香拉呱一阵子,那情景,比小两口也差不多。天上月明星稀,地上花眠草睡,最是情人絮语时刻。苦水里泡大的王郎这才尝到了点人生的乐趣!
            可是好景不长,那株丁香籽就快采光了,可乡亲们找上门来治病的还是有增无减,王郎暗自叫苦。最后只剩中间一撮最饱满的籽粒,王郎一直舍不得采。这天晚上,王郎又来到这里,流着眼泪对丁香说:难为你了丁香,乡亲们生病的太多,我就把这撮籽采了吧!说完却不见丁香的动静,王郎有些惊讶,就又问了句:丁香啊丁香,我想把这撮籽粒也给采了,不碍事吧?半晌,丁香忽然抽咽着说:王郎啊王郎,那是我的心房,你要采去,我必身亡!王郎一惊,忙道:丁香啊丁香,你怎么不早说,我差点害了你!我不采了,再想别的法儿去!说完转身想走,丁香叫住他,叹了口气说:要我不死,还有良方,推倒这山崖,压住那地皇皇,我随你去,普救四方!王郎忙说:使不得,使不得,我太穷,养不活你!丁香说:不用你栽,不用你养,丁香自有主张。王郎听罢,沉吟半晌,才说:丁香丁香,那就苦了你了!丁香说:抓紧时机,莫等天亮,崖高坡险,你要保重!
            王郎点头说你尽管放心!好王郎,捋短袖,正衣冠,亮出崖石般的臂膀铆足力气,登登登后退几步,然后飞奔向前奋力向山崖撞去!如此者三,者十……撞呀撞呀,直撞得王郎口鼻流血,皮开肉绽,骨软筋麻,力气都快用尽了,可那堵土崖只被撞得摇摇晃晃,就是不倒。眼看天快亮了,丁香说:王郎王郎,快唤羝羊!王郎心想,莫非羝羊能助我一臂之力?赶紧跑回村子,把和自己长期相依为命的那只大羝羊唤来,拍拍大羝羊的脑袋说:羝羊啊羝羊,咱要和山崖较量,救出乡亲,救出丁香!那羝羊连连点头,王郎大喜,立刻和羝羊铆足了劲儿,叫齐了号儿,然后同步全力向山崖撞去,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山崖齐根儿倒了,正好把前面那座土地庙压了个严严实实。可惜的是羝羊七窃流血,登时死去。王郎也撞昏了头,浑身没了知觉。


            50楼2012-11-28 11:43
            回复
              不知过了多久,只听身旁有人轻唤:王郎王郎,快葬羝羊!王郎慢慢苏醒过来,听得身旁有人说话,睁眼一瞧,不由惊呆了!眼前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身着紫罗裙,腰系紫罗带,手握紫帕,鬓插紫花,杏眼桃腮,仙女一般。再看那株丁香,早已不知去向。只听那女子说:我就是丁香,咱们快把羝羊葬好,为乡亲们治病要紧。
              王郎见心爱的羝羊已死,不由大哭一场。然后和丁香姑娘一起把羝羊就地葬好,堆起一个高高的土坟,几十里外都能看得见,当地人们都叫它羝羊坟,一直延续至今,此是后话。
              再说丁香姑娘跟随王郎下得山来,一直进了王郎平日住的那间看场院的破屋子里。丁香姑娘叫王郎借来一只药罐,从口中吐些清水在里边,又从鬓边拔下那朵紫花放进去,就架火煎起来。并让王郎去请看病的乡亲们。等药煎好了,看病的乡亲们也都陆续来了。此时天已大亮,丁香姑娘亲手把熬好的药汤一碗一碗地端给乡亲们,服侍他们喝下去,那样子,比亲闺女还要亲。乡亲们药到病除,纷纷赞叹不止。更奇的是,那小小药罐,只见舀出一碗又一碗,却始终不见药汤干。乡亲们暗暗纳闷,都说遇到了丁香仙子。
              乡亲们都是热心肠,见王郎和丁香情意绵绵,就操持着给他们完了婚。
              却说这事传到老财耳朵里,老财象喝了一罐子醋汤,酸得倒了牙根儿,暗想:我已天命之年,若得一美貌仙子陪伴,一来可保延年益寿,二来也不枉我家大业大一回!凭我哪点不比那小羊倌强?想到这里,老财一翻身从床上爬起来,喊声来人哪,跟我到场房院走一遭,看看丁香仙子去。
              几个狗腿子簇拥着老财,不一会儿来到场房院。那丁香姑娘这时正忙前忙后,侍侯着一位位前来看病的乡亲。人来人往,并没觉出又来了一帮心怀鬼胎的人。可那老财不见便罢,一见非同小可,连条老魂儿都被丁香勾了去。其中有个狗腿子说:老爷,您不叫丁香给您把把脉?这下提醒了老财,忙喊道:对对对,先把这帮穷鬼们赶开!狗腿子们一拥上前,硬把乡亲们赶到八丈开外。王郎暗暗碰了下丁香姑娘说:这就是我那老东家,人面兽心,你要小心才是。丁香姑娘微微一笑,低低说声正要治他。随即笑吟吟迎上前去,说道:老爷,山野村姑,医道不高,望您老人家多多包涵!那老财见状,早喜得浑身上下奇痒难耐,乖乖坐好,煞有介事地让丁香切起脉来。片刻,丁香姑娘笑微微地站起来说道:老爷一身富贵,本无大碍,不过近日有心事在身,浊气上升,清气下降,我与你配制一碗清心汤,服后保你神清气明,延年益寿。说着,转眼从屋里端出一碗巴豆汤,恭恭敬敬递给老财:今晚,不才女将亲往侍候,不劳您贵体来往了。老财听罢,乐得差点没颠起来,心想,这小娘子不但可人,而且善解人意,真乃人间尤物,老天专门把来叫我受用!这样想着,端起那碗巴豆汤一饮而尽,临了,一把攥住丁香姑娘的手,轻贱贱地道:今晚老夫就专驾恭候了,有你天大的好处说罢,带领那帮狗腿子一拥而去。
              且说老财到了家里,工夫不大,肚子就咕噜咕噜叫起来,疼痛难挨,半个钟头往茅房跑了三次,这样一直折腾到后半夜,也没见丁香姑娘前来侍奉,方知上了个大当。到最后,去茅房根本跑不及,床上、地下、褥子、毯子到处弄了个臭气熏天。整个大院人人捂嘴,个个恶心,以为哪家屎坑横溢。一宿下来,老财被折腾得有进的气没出的气,不禁暗暗叫苦,心头火冒三丈,恨不得把那个丁香马上拿来碎尸万段方才罢休!这样一直闹了三天,第四天头上方见好转。又将息了半月,老财终于缓上点精气神来,嚎了声:来人哪,跟我把丁香那贱骨头和小羊倌给我抓来点天灯!
              一伙人如狼似虎,来到场房院,哪里还有王郎和丁香的影子!只见一群被丁香治好病的孩子们正拍着手唱儿歌:老财荒唐,喝了仙汤;美梦难做,哏儿屁潮凉;善哉王郎,美哉丁香;普渡众生,云游四方!
              老财听罢,气得一口痰涌上喉咙,再没下去,向后一仰,真的哏儿屁潮凉了。


              51楼2012-11-28 11:43
              回复

                滦河为什么会有红鲤鱼
                滦河全长877公里,河中鱼鳖虾蟹甚多,鳙、鲢、鲳、鲤、草、刀、麦、鲫,各式各样,不胜枚举。可在这877公里的河道中,只有滦河大铁桥北偏凉汀那段水域出产红鳞赤尾,紫鳍金肋的红鲤鱼,不仅颜色耀眼夺目,肉质也非常细腻鲜嫩,据说曾为皇庭贡品。清三帝七巡滦州,红烧滦河红鲤是必不可少的一道主菜,那些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帝王一吃上滦河红鲤,一样的口角流香,三年不忘。
                据民国《滦县志·水产》记载:滦鲤,以产于滦河故名。滦鲤出偏凉汀下游者最佳,为本县第一区特产,每年约产两千余斤,金鳞红鬣,其肉细嫩,其味鲜美。又有滦鲫,有重至四斤者,愈大愈美,味在滦鲤上。逊清诸帝东巡驻滦时,常以滦鲫为佐食上品。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口口相传的皇帝贡品是红鲫鱼而非红鲤鱼。不管红鲤也好,红鲫也罢,滦河有鱼曾为皇帝餐桌上的美餐,看来是实有其事。
                滦河为什么会有这种鲜美的红鲤鱼?为什么仅出现在偏凉汀那段水域呢?
                这里有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
                说的是很久以前,滦州西门里城隍庙外有一溜肉市,各家屠户都在这里摆案卖肉,人来人往,做买做卖,生意都很红火。
                靠东首有一个叫张三的屠户,三代经营肉案,为人厚道,买卖公平,童叟无欺,从不缺斤短两,也不跟着别人哄抬肉价。张三有句名言叫本份作人,公平卖肉
                可最近有一件事,使张三连续几天睡不好觉,翻来覆去琢磨总下了不决心。
                原来这天张三象往常一样,正在肉案子前有条不紊的卖肉,来了一个南方人,这人也不买肉,也不走开,只管等那些买肉的人走了,就和张三拉家常,有时还递给张三一支卷烟,并且还恭敬地给他点上。张三厚道惯了,有点受宠若惊,渐渐感觉轻受不起,总想问问他有什么事,又不好意思,只得作罢。
                张三的肉案前顾客多,来来往往他也不甚认得清楚,但有个红头发红皮肤蓝眼睛的外国人他却印象非常深刻。这不但是因为他长相特别,也不是因为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来买肉,风雨无阻,只要张三出摊,不一刻这外国人就到跟前,而是因为这外国人从不说话,只用手指指他要那肉的部位,哗啷一声把一吊钱扔在肉案上,然后提起张三给他割下来的肉就走,天天如此,一声不响,来去如风。
                那个南方人每逢这外国人一来,就前后左右非常认真地打量他,有时还趴到人家身边嗅嗅,象嗅骨头的狗。有时那外国人不好意思,躲躲他,他还不大要脸,继续追着人家嗅!张三看得不免有点讨厌他,心说这人有病,爱嗅外国人。


                52楼2012-11-28 11:46
                回复
                  2025-08-08 10:36: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样一来二去总有月余,一天那外国人又来买肉,南方人就又把人家仔仔细细地嗅了一遍,研究了一遍。待那外国人走后,南方人凑到张三耳边,神秘地说:你可知他是什么人?
                  张三摇摇头:外国人呗!
                  南方人轻轻笑道:非也,他就是滦州人!
                  张三心说:那也是个外国种,要不能那么高鼻深目红皮肤?但他没说出来,反问道:滦州哪有这种料?都是黑头发黄皮肤!
                  南方人左右溜撒一圈,见没人注意他们,就又往张三耳边凑了凑,嘀咕道:实不相瞒,那是个朱砂人,就出在偏凉汀,我观察他不是一天两天了,一准没错!
                  张三疑疑惑惑:偏凉汀咋还出朱砂人呀?
                  南方人说:偏凉汀那儿水深流急,下边肯定有朱砂洞,日精月华,天长日久,那朱砂成了精怪,幻成人形,天天要吃肉,一天不吃还变成朱砂。一两朱砂三两金,那东西可是好宝贝!特别是能变成人形的朱砂,是个中瑰宝,千金难买一粒!逮住它,就你三代都不用在这卖肉了!
                  张三有些心动:怎么逮?
                  这好办,再看他来买肉,趁他不备,手起刀落呗,杀猪咋杀?
                  张三打了个冷战:人和猪可不一样,那要摊人命官司!
                  张三嘴上不敢,可朱砂人换钞票这事也实在诱人,要真能逮到它,自己不用说也不用在这天天卖肉了,连老婆孩子也跟着享清福,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可看起来那毕竟是活生生的一个人,还天天来自己摊上买肉,照顾了自己这么长的时间,就是块石头也焐热了,手起刀落就……
                  张三不敢再想了,每想到这里自己就惊出一身冷汗,这也是他这几天一直难以入睡的原因。他老婆看出了门道,逼他说出了实情,跟他发急:你听那臭南蛮子的?谁知他安的什么心?他说是朱砂人就是朱砂人?再说他既然能变成朱砂人是那么好对付的?弄不好,朱砂人没逮着,咱们自家弄的家破人亡!那要好弄,他南蛮子自己咋不弄?你告诉他,叫他趁朱砂人跟你买肉他从后面下手,比你来容易得多!一听这南蛮子就不是好东西,以后别理他!他要再来磨叨你,我骂他个狗血喷头。


                  53楼2012-11-28 11:46
                  回复
                    说着说着,那红发碧眼红皮肤的朱砂人又来买肉,那南方人急了,抓起案板上的快刀就朝朱砂人剁了过去。说时迟那时快,张三急得大喊:快跑朱砂人,他要杀你!朱砂人挺机灵,一扭身就跑,还是被南方人剁掉一截手指,鲜血顺着朱砂人跑去的方向洒了一路。
                    南方人指着这些鲜血对张三说:你看,这不都是朱砂么?
                    张三一看,可不是,那些流出的鲜血都长成了朱砂,那截断指也变成了朱砂指。
                    张三正在这里心疼朱砂人,那南方人却说:可惜我一招不慎,被他跑了!有种的跟我去追,货分一半!
                    张三心想,这南蛮子也着实可恶,非得叫他吃点苦头才好!这样想着,一边答应着一边就跟南方人追了下来。
                    二人一先一后顺着血迹一直追到城北偏凉汀,血迹在河岸上消失了。南方人对张三说:朱砂人就是从这儿跳下去的,我这就下去擒他。说着,从怀中掏出三张黄符,记着,我每次从水中伸出手来,你就递给我一张,三张用完,估计那朱砂人必做我刀下之鬼!说完,南方人把三道黄符往张三手中一塞,就卟通一声跳进滦河,顷刻不见踪影。
                    功夫不大,河水突然暴涨,平静的水面扬起一丈多高,宛如巨大的水坨,浪花飞溅,水中传出令人惊心动魄的呐喊和嘶叫,张三在岸上看得胆战心惊。
                    突然,随着一股冲天水柱喷出,有一张簸箕般的大手伸了出来,手背向下手心朝上,明显是等着接什么,张三想起符的事情,赶紧炸着胆子扔了一张过去。那大手接得黄符在手,迅速没入水中,紧接着,河中又象开了锅一般,似有天翻地彻之势,震得张三耳朵嗡嗡响。不一会儿,水中又伸出一只炕席般大的手,张三吓得肝胆欲裂,两张黄符朝那手上一扔就一声连滚带爬地逃走了。
                    只见那炕席般的大手在空中举了一刹,那两张黄符却没有接着,被风呼一下吹走了。那檩子般粗的手指头渐渐变小,那棘针般粗的汗毛也渐渐变细,那炕席般大的手掌渐渐成簸箕,慢慢浸入水中。一会儿工夫,水里天崩地裂般一声巨响,一股巨大的水柱冲天而起,染红了十里河道。随后,这一片刚才还喧器不止的水域恢复了平静。
                    南方人没能逮住朱砂人,他和朱砂人同归于尽了。从此,偏凉汀不再产朱砂,但那里的黑鲤鱼却变成了红鲤鱼,据说那是南方人和朱砂人的血染的。
                    后来,张三不再卖肉,他干起了打鱼的营生。他本来是想来这里打捞南方人和朱砂人的尸体,把他们埋葬起来,让他们都入土为安。谁知始终没有踪影,却捞出不少红鲤鱼。这些红鲤鱼不但味美,而且价高。张三一家终于靠打鱼发家致富。
                    人们说,张三有颗好心肠,红鲤鱼是上天对他的回报。但也因为他胆子小,葬送了那个南方人的性命,所以不到六十岁,张三就在偏凉汀溺水而亡。一个打了半辈子鱼水性甚好的人却遭溺水而亡,人们都说这事很蹊跷。


                    55楼2012-11-28 11:46
                    回复

                      龙发木
                      民国旧志杂录篇中曾记载这样一种现象,称为龙发木,若干年才得一见,很有意思。其文曰:
                      滦水盛涨时,奔涛骇浪,声闻数里。每有大木蔽河而下,前后左右,鱼鳖以千方计,有若驼若牛若羊者,皆蛟也。鳖之巨者,多轮囷若车轮,双目有光,夜聚中流,闪烁如万家灯火。土俗呼为龙发木,其族类皆卫送转运者也。人有善泅者,多集河干,捞取湿柴,惟大木则戒勿取。或有不知而取者,则其屋宇荡然矣。木有行有止,止则水为不流,突高于岸若堵墙,土人谓之闸水,虽高若冈陵,水能过之。其行也,必鸣炮,若号令然,水则建瓴而下,迅疾似箭。不一二日,水入于海,木亦不见。然鳖不饮咸水,故海中无鳖。其自河顺流而下者,不知凡几,从未见其溯流而上,亦不知所往,洵异事也。若发木年分,必大淫雨,故洪流暴涨,或数岁始有之。
                      上文的意思是说,滦河涨大水时,波浪滚滚,声音在数里外都听得见。经常有很多木料在河道里拥挤着冲下来,周围还有鱼鳖虾蟹成千上万。有的象骆驼、象牛象羊的样子,都是河蛟。河鳖很大,多数象车轮那样个头,两眼放光,在黑夜中聚集在大水中,眼光闪闪烁烁象万家灯火一样。百姓们管这叫龙发木。那顺水而下的水族都是护送这些木材的队伍。有水性好的人,都赶到河畔,从河中捞那些冲下来的湿柴。大家都知道那些木材是取不得的,有的不知道这个中缘由,见有那么多大木头就去捞,结果家中房倒屋塌木料全没了。这些顺流而下的木材有时快有时慢有时拥塞河道,拥塞不动时河水就被堵住了,突然高出河岸象一堵大墙一样,当地人管这叫闸水,虽象山冈丘陵一样,但水却能哗哗地过去。而要想使水过去,必须得鸣炮,象号令一样,洪水则象从屋顶上流过来一样,疾如箭射。不过一两天,河水入海,木材也不见了。可是河鳖是不喝咸水的,所以海中无鳖,那些顺流而下去的,不知有多少,但从没有见到逆流而上的,也不知它们到哪里去了,这岂不是奇异的事情!只要有龙发木的年分,必有大雨连阴,因此洪水暴涨,多少年才有这么一次。
                      旧志上记载的这种龙发木现象,其实是自然界中很平常的一种现象。不过要想龙发木,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必须有连绵大雨,上游山洪暴发,河水猛涨;二、上游有伐木场,或林丛茂密的山体滑坡,或濒河房屋被洪水吞没冲进河道;三、河道畅通无阻。只要符合这三条,哪里都可能发生龙发木。至于鱼鳖虾蟹也顺流而下,多是洪水流速过快,上游鱼鳖被席卷而来会越聚越多,只有到了木材附近水流才能渐缓,它们才有喘息之机,因此多聚木材附近。所谓蛟龙,不过一些大蛇而矣,顺涛而下,寻些牙祭。所谓鳖大如轮者,应该不是问题,过去自然生态环境较好,不象现在吃鳖的这么多,这一族得以健康发展,个体较大者应属寻常之事。这些淡水鳖冲下来也不会到海里去生活。入海口的淡水湿地将是它们的乐园。所谓闸水倒是件很危险的事情,象堤坝一样,河道拥塞,会水溃长堤,造成洪灾,轻则毁禾稼,重则使人亡。这些河木其实拥堵并不牢固,只要受到些外力就可能顺流而下,有时一点震动力也会得以解决!这就是闸水必放炮的原因。
                      龙发木现象当然非常壮观,只是现在已很难见到了。


                      56楼2012-11-28 11:48
                      回复

                        镜石晴雨
                        镜石晴雨位于滦县老城西南十里左右,是一处能预测天气阴晴的著名景观,旧时每至天象紧要的时节,都有许多人前去观看,以预作春种秋收夏耪冬藏等农事安排,甚至还有人到此来占卜吉凶祸福和婚姻前程等。把这里当作一处神圣之地。
                        旧志这样载道:马鞍山,在岩山西南五里,其东南山半有石高数丈,平似镜。将雨时,石上先露水气,村人以是占雨。其南为许家山,山阳为明许御史墓,又南有张目山。
                        马鞍山东高西低中间凹下,形如马鞍,因以为名。相传唐代李世民跨海征高丽,回来时由陆路返,大队人马走到这里,人困马乏,李世民下令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只是此地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如有敌情,势必大乱。继续前行,军队又已疲惫不堪,李世民急也不是,恼也不是,气得把坐骑的马鞍往前一扔,靠马便睡。赶第二天醒来,奇迹出现了,部队营盘正好围在四面山坡上,自己寝帐设在山凹处,山顶却是中军大帐。两处皆守卫森严,军容整肃。李世民大喜,心想昨夜观营这里还是一马平川,怎么睡了一夜就变成一座山岭了呢?莫非天意帮我?这样想着李世民正要下令回师,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昨夜扔的那副马鞍,恍然想起,自己的那副马鞍莫非变成了这座山?回头望去,可不是,此山正酷似一副马鞍,甚至连脚镫都有呢!
                        这天天气很好,只有远远的西北方向有几条云带,看样子是个响晴天。李世民正要下令回师,军师徐懋功说不可,据我夜观天象,不出三个时辰,必有倾盆大雨,不如叫部队再休息一日,待雨住了行军不迟!李世民笑道:徐军师,你吃多了猪油昏了头吧?这样响晴的天气哪来的雨呀?徐懋功拉他到镜石前说:天将雨时,础石先润。你看,这块巨石平滑如镜却是块连山石,其根深扎地心深处,有未雨先润之功。你看此石现在水气蒙蒙,我估计暴雨不时将到。与其叫部队白挨雨淋,不如先叫大家在帐篷里休息,以待雨过。李世民看那块镜石,可不是,平滑如镜的石面上,已浸出一层细密的水珠,将滴未滴的样子,人影照上去怪怪的。再看西北方向,已有隐隐的雷声,那条原来纤细如丝的云带不知什么时候已遮蔽了西北大半个天空,且有黑黑的雨线落下来,李世民不觉赞道:神石也!话到雨到,霎时已是惊雷滚滚,大雨滂沱,直下了若干时辰方住。雨过天晴,艳阳高照,待再看那镜时,早已平光如镜干爽如砥了。李世民这才率大军开拔西去。镜石晴雨因之声名远播。
                        而使镜石晴雨更负盛名的却是另一个传说。原来这镜石不仅能预测晴雨,而且还能预测丰欠。丰年欠岁,一测一准。据说这个秘密是被山南许家山的许庄发现的。许庄仕官明孝、武两朝,曾任陕西参议、山西粮储、也曾以御史身份分巡辽东,通晓天文地理。后辞职到滦州许家山定居,踏遍滦州山山水水,为著许庄私志积累材料。因为他经常站到村南一座小山上北望镜石,观察它一年四季变化,因此百姓把那座山称为张目山。许庄数年观察下来颇有所得,他总结了不少农谚,如一二麦脚黄,三四落花瓤;五六泥中割,七八麦上场,是说旧历四月初一初二镜石雨气麦子根部易枯;初三初四镜石雨气麦子易秕;初五初六石有雨气收麦时易涝;初七初八石有雨气小麦丰收。这些经验,屡试不爽。再比如:收花不收花,但看二十八,收黍不收黍,但看二十五;收豆不收豆,但看二十六正月二十五、二十六和二十八三天镜石干爽,可断本年棉、黍、豆丰收,石有雨气则欠收。此外,清明下雨,本年必定沥涝成灾;谷雨下雨,本年可获丰收;春分下雨,收枣栗子;惊蛰下雨,收杂粮。


                        57楼2012-11-28 11:50
                        回复
                          人物传说类


                          59楼2012-11-28 11:53
                          回复

                            大老本儿和小老本儿
                            从前,滦州地面流行着这样一句话:
                            杨柳庄的跑驴儿榛子镇的戏儿,唱皮影的离不开大小老本儿。意思是说杨柳庄的地秧歌和榛子镇的评戏都很出名,但不管哪唱皮影都必须有大老本和小老本两个人物。那么,什么是大老本和小老本呢? 大老本和小老本都是唱滦州影里的角色,相当于唱成出戏里面管串场的小丑。唱戏的开场之前,或各场的连接处,幕后需要布置场景、演员需要短暂休息或者化装卸妆等等,前台就会出来一大一小两个人物,这俩人物一出来就会闹个满堂彩,皆因他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举手投足都是笑料,那种诙谐幽默能让人笑破肚子。唱影的虽然不需要布置场景和演员化妆,但一样需要串场做其他各种准备工作,这时,影窗户上就会出来一大一小俩影子,大个子的,就叫大老本;小个子的,就叫小老本。他俩出来专为逗看影的乐,不乐不下场。路北,一般叫大小老本儿,路南一般叫大小手谐。说起来,大老本和小老本还真有其人。
                            相传,从前响水桥那一带有一户穷苦人家,就娘俩,因为父亲死得早,娘哭瞎了眼睛,不能下地干活,靠儿子养活过日子。这儿子是个大个子,从小父亲给它起名大老本。大老本个子虽然很高,但有个毛病,就是腿长胳膊短,不成比例。那腿不是一般的长,胳膊不是一般的短,一看他那比例失调的样子,人们就会忍不住笑起来,别人笑,他也笑,往往他还会来两句笑话:
                            看啥看?光着屁股不管饭!要不就来两句自嘲:起啥哄?外面一脸神经病,里面一肚子糊涂虫!久了,人们要是有两天看不见他,就觉得空空落落的,缺点啥。 大老本是个乐天派,天生一副诙谐脾气,什么事情到了他那里都可乐。一天到晚没有他不顺心的时候。他家里有几亩薄地,娘没了眼睛,都是他一人没黑到白的下力气苦做,日子虽然艰难,但还不至于挨饿。 这年大旱,地里的庄稼都旱死了,几乎颗粒不收,家家都跑了东北逃荒要饭。就大老本那几亩薄地在陡河边上,大老本日夜从河里挑水浇地,收成却意外的好,打了几顶缸玉米,还多收了一茬好麦子。看着这年的好收成,大老本娘俩都乐开了花。可是眼见得村里人能走的都走了,不能走的都是老弱病残,家家断粮,户户断炊,大老本心里不是滋味,就跟瞎娘商量:咱不能眼看乡亲们饿死,把家里的粮食分了吧!他娘是个厚道人,从小就教育他善良做人善良作事,一听儿子说的在理,哪有不支持的,就说:要死大家一块死,死了也能做个好鬼。就这样,大老本的那几亩薄地救了一村老弱病残们的命。村里人感激他,他却把那只短胳膊一摆笑着说:你活了一命,我活了一名,不知谁谢谁呢! 第二年大涝,那雨就跟瓢泼的似的,接连下了七天七夜,陡河决堤,响水桥一带成了汪洋。全村人都向村西的高地郎石台撤退。等大老本把老娘背到郎石台上,村里的水都进了院子。这家喊爷爷还没出来,那家喊奶奶还没见着,哭声震天,就是没人再敢回村,怕被水卷走。大老本见不得这个,心想人命关天这还了得,咱不能见死不救啊!这样想着就下了台,冲进水了,一连往返十几趟,直到把全村所有困在水里的乡亲们都救上台地才算罢休。大老本放下最后一个救出来的老爷爷,正想休息一下的时候,洪水从台半腰哗的冲了过去,大老本就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被水卷走了,一头花白的乱发在洪水中时隐时现,偶尔传来绝命的呼喊:救命……”大老本来不及多想,他推开拦住他的众人,一头扎进了洪水中,直向老奶奶被冲走的方向游去。


                            60楼2012-11-28 11:57
                            回复
                              2025-08-08 10:30: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近了,更近了,可老是够不着老奶奶,总是差那么一蛤蟆毛,老奶奶就又被水卷走。直到大老本几乎筋疲力竭的时候,终于救起了老奶奶,背到背上。他想也不知老奶奶是死是活,总比叫大水冲走没个囫囵尸首强。谁知这时背上的老奶奶发话了:小伙子,你为啥救我?大老本吓一跳说:老奶奶你是人是鬼呀,你老可别吓唬我,我胆小!老奶奶咯咯笑起来,大老本扭头一瞅,这哪是老奶奶呀,分明一俊俏的大姑娘!不由红了脸说:我明明救的老奶奶,咋一转脸成大姑娘了?姑娘仍旧咯咯笑着说:你心地善良,水龙王派我来给你做媳妇,你愿意吗?大老本忙说:使不得使不得,那不成乘人之危了么,万万使不得!说到这里,大老本就觉得身上一阵轻松,姑娘没了,空中传来两句话:善有善缘,施主保重!大老本漂浮在水中喊:不为善缘,只为救难,你要是菩萨,就多来这地儿转一转!空中传来几声咯咯的笑声,再没了声息。乡亲们都在郎石台上目睹了刚才这一幕,都说大老本遇到的是菩萨。 洪水退了,河水开始变得清浅,但因河面太宽又浅,既驶不了船也难以搭建浮桥,一直以来,来往行人过河全靠大老本背。他家的几亩薄地都在陡河岸边,他又每天都在地里忙碌,只要有人想过河,打声招呼,他随叫随到。他虽然胳膊短但手却很大,把人背在背上,两只蒲扇般的大手再一托,既稳当又滋实。他背人过河纯属自愿,有钱的背,没钱的他也背,一边背人过河一边给人讲笑话,常常笑得人直流眼泪,不知不觉河就过了。每天他都这样,也不知过了多少年。 这天,来了个要过河的,是个腿短胳膊长的人,那胳膊不是一般的长,那腿不是一般的短,和大老本站在一起,简直绝配!更绝的是,这腿短胳膊长的人自称小老本,还叫大老本管他叫哥哥。大老本一看这人就乐了:兄弟,咱爹妈怎么商量的,给我俩回回炉岂不正好?小老本不乐意了:怎么说话那?爹妈要是能回炉还轮到你在这摆活呀!大老本一看对方不识逗,就不敢再开玩笑。谁知小老本说话了:兄弟,不是我说你,看你长得人高马大的,不用说穿衣裳费布,光粮食一年就得比我费几斗。大老本揶揄他:是呀,比如过河,河水这么浅,可你一进去就没影了,还得我来背你!俩人就这样一边磕牙一边过河,一会就到了对岸。大老本正要把小老本放下来,小老本说:兄弟,我落对岸东西了,你还得把我背回去!大老本说:瞧你这马虎劲,咋没把小命儿落那儿呀?小老本说:背不背吧,净说没用的!


                              61楼2012-11-28 11: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