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爱幽幽吧 关注:600贴子:2,122

回复:【转帖】野史杂话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潘梓年在重庆时,在一个签名的场合,一下子恍惚起来,记不得自己的姓名。旁边有人说他姓潘,但仅一个“潘”字还不足以让他想起自己是谁,藩于是又大声问:“阿里个潘呀?”还是记不起来


IP属地:山西18楼2007-02-15 13:45
回复
    1942年6月初,延安中央研究院召开了批判王实味的大会,萧军也参加了。会场比较混乱,王实味每说句什么,立即招来一片怒吼和痛斥声……萧坐在会场后边,听不清前边人们说些什么。他便烦躁起来,站起来大声喊:“喂……让他说嘛,为什么不让他说话!”大会不欢而散。萧走在回家的路上气愤地说:“这他妈的开的什么会,简直像狗打架倒尿盆,哪像个最高学府!”


    IP属地:山西19楼2007-02-15 13:45
    回复
      2025-08-25 00:54: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丁文江厌竹,1935年他写道:“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成群能蔽日,独立不禁风。根细成攒穴,腰柔惯鞠躬。文人多爱此,声气想相同。


      IP属地:山西20楼2007-02-15 13:45
      回复
        谭延闿接人待物非常谦恭圆滑,喜怒不形于色。谭还说过“混之用大矣哉”,于是在他死后,上海某小报登出了一幅对联:“混之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球的本能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  


        IP属地:山西21楼2007-02-15 13:45
        回复
          胡茵梦,被称为最具古典气质的美女。她与李敖算是郎才女貌,传为佳话。 

            李敖风流成性,胡的家人很是反对,但胡一意孤行,陷入爱情当中的女人都笨的九头牛拉不回,于是半夜穿着睡衣离家出走投奔李敖那并不可靠的怀抱。 

            那时李敖已经四十五岁了,与胡的父亲年纪相仿。 

            可是好景不长,最终还是分手收场。问李敖,胡那么美,那么年轻,对你又那么痴心,为什么你舍得离弃她。 

            才子答曰,我是个完美主义者,胡在我心目中宛如童话仙子,不能忍受半点瑕疵。有一天我无意推开没有反锁的卫生间的门,见蹲在马桶上胡因为便秘满脸憋得通红,表情狰狞。实在太不堪了。 

            听,这是什么话。人人都是吃五谷杂粮,打嗝放P本是正常。其实喜新厌旧并不可恶,可恶的找这样低级的借口,传出风去,一点口德也不给女方留,这样的男人再有才华,再不了一世又能怎么样。他注定一辈子孤苦伶仃。 

            一句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IP属地:山西23楼2007-02-15 13:46
          回复
            晚明有一个骗子,自称是宋朝诗人林和靖的第十世孙,跑到一位陈姓太史家去行骗,这位太史请他读林和靖的传记,读至“终身不娶,无子”时,此人顿时语塞。陈太史大笑,口占一绝赠给了他,云:“和靖先生不娶妻,如何后代有孙儿。想君虽是闲花草,未必孤山梅树枝。”对行骗者是莫大的讽刺。


            IP属地:山西25楼2007-02-15 13:46
            回复
              冯梦龙纂辑的《智囊全集》中也有不少篇章讲到了社会生活中的行骗术,如《啮耳讼师》一节,讲到浙中有个少年殴打他七十岁的父亲,致使父亲牙齿掉了。父亲拿着被打断的牙齿去告官,儿子很是害怕,于是请了一名讼师来问计谋,并许之事成以后付百金。讼师摇头说:“这可是一件大难事。”少年加了许多钱两之后,坚持请求,讼师答应下来,苦苦思索,第二天早起,忽然说:“已有计了,但是应当避开别人才能讲给你听。”少年急忙附耳过去,讼师于是咬下他的半只耳朵,少年血流满面,大惊失措。讼师说:“你不要叫喊,只有这样才能救你,但是你必须善于躲藏,不要叫别人看见了,等到出庭对质时,就说你父亲的牙齿是因为咬你的耳朵才掉的。”后来,公庭对质,官员认为“耳不可以自啮”,便判定老人牙齿是因为咬儿子的耳朵而掉的,少年罪过竟被免掉了。


              IP属地:山西26楼2007-02-15 13:47
              回复
                魄的摇滚明星太多了,昔日的魔岩三杰不乏经常进出派出所的,离开舞台后找不到工作的更是比比皆是……有些媒体为什么偏偏要看窦唯的笑话?一是因为他的前妻叫王菲,二是因为王菲现在要生孩子了,三是他自己情商太低。 

                  当舆论赏玩窦唯的时候,他的每一次窘迫、每一次出格的行径、每一次离奇的言论,都招来看猴儿式的目光。我很奇怪的是,许多国人可以去崇拜Kurt Corban、Jim Morrision这些更疯的人,却容不下自己土地上的一个窦唯。这种双重的文化阅读标准让窦唯成为昨天北京最可怜的人。 
                (摘自《成都商报》)


                IP属地:山西27楼2007-02-15 13:47
                回复
                  2025-08-25 00:48: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根据《宋史 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 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假定南宋银价与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请黄蓉一餐吃掉了少则一万三多则超三万的钱,难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综上所述,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时期2000—4000元


                  IP属地:山西28楼2007-02-15 13:47
                  回复
                    胡适14岁时就受父母之命与江冬秀订了婚,18岁那年,母亲让他从上海回老家在亲.胡适不想被旧式婚姻束缚,就以求学要紧为名,百般拖延,1910年,他干脆赴美留学,一走就是七年. 

                    1917年,胡适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时年27岁,而江冬秀比他还大一岁,这一年,胡适方与苦苦等待的江冬秀完婚.胡适特地写了一首白话诗记述他们的婚事: 

                    记得那年 
                    你家办了嫁妆 
                    我家备了新房 
                    只不曾捉到我这个新郎 
                    这十年来 
                    换了几朝帝王 
                    看了多少兴亡 
                    锈了你嫁奁中的刀剪 
                    改了你多少嫁衣新样 
                    更老了你和我人儿一双!---- 
                    只有那十年阵的爆竹 
                    越陈偏越响! 

                    一个是留学美国的新派教授,一个是不识一丁的农家女,应该是格格不入的,但两人结婚后,却能做到白头偕老,实属不易.


                    IP属地:山西30楼2007-02-15 13:47
                    回复
                      1935年,黄侃到武昌办事,住在学生刘博平家中,自觉身体不适,曾向刘提起身后之事,他说千万不要刻印他的诗词文笔,意思是只有小学和经说可传于后世,刘博平问"诗文何故不刻?" 

                      黄侃笑着说:你知道骨牌戏吗,我打个比方,如果说没有天九,则地八未必不可以制胜,然而终究是地八而已 

                      刘问:天九在哪里呢? 
                      黄侃笑道:古人已取去矣. 

                      从这场对话中可看出,黄侃的自谦出透着自信,实际上他的诗文大有可观,他的学生程千帆评论说:但地八终究是仅次于天九的地八. 

                      黄侃在学术上颇有成就,但慎于著述,其师章太炎曾予告诫,黄侃终不肯轻应师命而为,逊之以"年五十,当著纸笔矣" 

                      不料,1935年10月8日,黄侃因饮酒过量而死,五十而绝,著书不成. 
                      叹之.


                      IP属地:山西31楼2007-02-15 13:48
                      回复
                        1926年,陈寅恪做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时,有一次讲课,对学生随口念出一联: 

                        南海圣人再传弟子 
                        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南海圣人指康有为,研究院导师之一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弟子,另一导师王国维在清宫教过已退位的宣统皇帝溥仪,任过南书房行走,因此,他说研究院的学生是康有为的再传弟子,是大清皇帝的同学. 

                        同学们不由得大笑.


                        IP属地:山西32楼2007-02-15 13:48
                        回复
                          有一次,北大同事周作人写信向刘半农借两本书,一本是英文版苏联小说集,一本是瑞典戏剧作品<滩黄日记> 

                          刘半家的回信竟是一场戏: 

                          (生)咳,方六爷(按:指周作人)呀,方六爷呀,(唱西皮慢板)所所要,借的书,我今奉上,这其间,一本是,俄国文章,那一本,瑞典国,小摊黄.只恨我,有了他,一年以上,都未曾,打开来,看个端详.(白)如今你提到了他,(唱)不由得,小半农,眼泪汪汪.(白)咳,半农呀,半农呀,你真不用功也.(唱)但愿你,将他去,莫辜负了他.拜一拜,手儿呀,你就借了去吧.


                          IP属地:山西34楼2007-02-15 13:49
                          回复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4岁时,因成绩优异,被学校选送到日本留学,填写出国护照表格时,他在姓名一栏中,错填了年龄十四两字.这表格是花钱买的,他没钱再买,只好把十字改成李字,一想李四不好听,就添了一个光字,意思是到四面八方去追求光明.


                            IP属地:山西35楼2007-02-15 13:50
                            回复
                              2025-08-25 00:42: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叶公超,学者,教育家,名崇智,字公超.编有<近代英美短篇散文选>等 
                              叶公超虽然是西南联大的外文系主任,但有时也做出一些有辱身份的事情.有一段时间他与吴宓同住在文林街的一所单身教员宿舍,没有夫人做伴,他每天早晨,都要到菜市场买菜,在抗战时期,教授们普遍生活困难,他也逐渐放下了教授的架子,买菜好斤斤计较.每次价钱讲妥,他还要从摊贩菜堆里再抓一把放在自己菜篮里,但由于他手脚不灵便,十有八九会被菜贩把菜夺回去. 

                              吴宓有时也陪叶公超去买菜,见此,总觉得有辱斯文,警告他说"如果你这种受占小便宜的习惯不改,我就不再陪你逛菜场了"不久,吴宓实在受不了这一点,就搬到北门街另一所教员宿舍去住了.


                              IP属地:山西36楼2007-02-15 13: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