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1,424贴子:3,037,610

佛教终极心理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虽然是老子吧,不过道家与佛家的最高处是一样的,丹道就好比明心见性,吕祖的百字铭简直就是佛家入世与出世修行的浓缩。这里就发一下佛教的心理学,以现代科学的方式解释心理,乃至生命的种种方面,欢迎任何问题。


1楼2012-07-16 02:06回复

    佛教心理学1
    佛教也有心理学,大概很多人不知道。很多人认为佛教就是烧个香,拜个佛,供几个香蕉,然后拿回家吃还希望吃了可以治病或可以赚钱,这是民间对佛教思想的巨大扭曲。这样的心理正是贪,痴,和缺乏佛法正知见的表现。佛教在中国扎根,现在已经是很多百姓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南方人,信佛的很多,无奈多是迷信,没有正信,这点是很遗憾的。所以现在中国的佛教,严重点讲,名存实亡。与当初佛陀时代的婆罗门教一样,几乎所有婆罗门教徒都把婆罗门教义形式化,宗教化,偶像化,而失去的最珍贵核心教育。所以佛陀才强调无神论以破除当时人们心中对婆罗门教各种神祗的偶像崇拜。现在,就日本的佛教还保留着中国禅宗的一部分形式。
    佛教真正的核心,是相当深奥的。不单是道理上深奥,他的实践,行法更是有如“蜀道难于上青天”。如果我们能够先从道理上弄懂,就已经是受益无穷了。今天写这个日记,一来是对自己学习的一个鞭策,二来是希望深奥的佛法以心理科学的形式整理出来,虽然法门无量,但毕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的存在,认知,欢乐,痛苦,轮回,甚至涅盘,皆源自心的存在。如果心研究清楚了,那么一切法皆通。希望有人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受益。
    佛教的唯识法相宗,就是佛教的心理学。但由于名相繁多,言语晦涩,一般人没有精力与兴趣去研究。就算是专业的学者,也只能是从理论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如果没有打坐的基础,那是无法了解其中的终极学问的。之所以是终极的学问,因为他涉及到一切生命的起源。由于过于深奥,如果没有足够的理论研究,没有足够的禅定,根本没办法理解。我的学识肯定是不够的,唯识我相信也只是学到皮毛,但足够我写日记了。一旦你了解了,你会发现他很科学,很系统。
    整个佛法的核心,就在一个“心”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也叫“心宗”,因为禅,心,与一切文字,理论无关。那是最高明的方法,一般人学不来。因为禅的体验是直接的,不是透过文字的,也不是透过思想,如果你硬要去思考“禅”,那你绝对体验不到,所有的一切要通通放下,连放下都放下,最好能大死一番,那重生才有希望。这里不是在故弄玄虚,因为事实就是这样。
    与禅宗相反,唯识学绝对是名相之学,所谓名,就是概念。而相就是可见的事物,也可理解为佛教狭义的色法。唯识包含了逻辑思维的学问,因此是从理论入手,但比之西方传统的心理学要细密系统,由于这个理论是基于禅定的基础。
    笔者所作是以唯识学为基础,但不代表唯识学的所有理论,如上所说,唯识我只是学到皮毛,难免不足。希望读者自带慧眼,勤加思考。
    


    2楼2012-07-16 02:09
    收起回复
      2025-11-28 07:14: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佛教心理学2—心的八个功能
      首先说明,对西方的心理学,我只有粗浅的了解。作为一门传统科学,西方心理学以唯物思想为基础,认为脑部是一切思想念头运作的器官,不承认出体1,遥视,遥听等跟唯心思想有关的神秘现象。而医学上将脑死作为死亡的标准之一,也就是脑电波图呈直线。实际上,人的脑波分四种,修禅定的人可以随意控制自己的脑波,达到某种三摩地2的人的脑波图也是直线,这个在医学上是不可能的奇迹。其实很多瑜伽师可以做到,国内可以做到的,就我知道的只有南怀瑾先生。也许是我孤陋寡闻。虽然有很多人认为他徒有虚名,但我认为南先生确实是有功夫定力的。而国外的有Ken Wilber (肯 .威尔伯),Swami Rama(喇嘛尊者),Osho(奥修)3。至于喜马拉雅山上的那些大师,那就无名可查了。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开放,也比较科学,但不被主流科学接纳。由于有幸在国外,看过不少这方面的资料。以唯心思想来讲,脑只是意识的载体。这个意识其实可以跟身体分开出来。严格讲,意识这样的名称是不正确的,以下会讲到。
      佛家的唯识学,是迄今最深奥,最系统,最科学的学术之一。可惜的是,西洋的学者对其研究极少。这里我提供唯识的英文翻译,有兴趣的人可以自行查找Yogacara或者Mind Only。在深奥程度方面,有人可能将其比拟道家的丹道之学,或是印度的“吠陀” (Veda)和奥义书(Upanishad), 但Veda和道家的书籍多是用赞歌或神话故事或象征性概念(symbolism)来表达,就如其他宗教经典一样,都是用象征性的词汇来表达那“千圣不传”的本心。对一般人来讲,实难了解,或者轻易的依文解字,把神,佛,天,道,梵,当成心外独立存在的一位具人格主宰。
      唯识,和中观,是印度大乘佛教包含的两个学术宗派。唯识讲“有”,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为“有”。中观讲无,讲“空”,认为一切皆空,连空都空。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这个世界就是既矛盾又统一的。“道德经”里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便是世间的二元特性,一切都是相对而成,正如阴与阳互相矛盾,但又互相依赖一样。鸡和蛋哪个先有的经典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主流科学认为是鸡先有。如果从二元哲学的理论体系来看,应该是鸡与蛋同时有,就像阴阳同时存在一样。我想这样的解释比较接近量子物理的观点。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唯识是以有来诠释空性,而中观则以空性来诠释有。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唯识,讲心识,或心。将心,即形而上的“本体”理论化。心,不是心脏。一般是指人的思想活动。而佛法的心是广义的,超越了意识思想。唯识将心在功能上分成八个,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配合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大脑而起作用。例如,眼睛和眼识相结合,就可以看见。眼识,相当于视觉功能,这个功能并不是来源于眼睛这个器官。如果说眼识来源于眼睛,那么将眼睛挖出来,保持其活性,眼睛应该还可以看到。又或一个人死的瞬间,尽管其视觉神经和眼睛还存活,你还能期望他的眼睛可以看到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眼识是“心”在眼睛这个器官上的功能表现,而耳识则是“心”在耳朵(包括内耳外耳) 这个器官上的表现。其他六识也是如此,都是体相用三位一体的结果。
      1:道家出阴神,阳神,瑜伽的细身
      2:也称“等持”,定的最高境界,瑜伽与佛教的三摩地不大一样,而且三摩地的种类也有不同。除了脑波呈直线外,心脏也会停止跳动
      3:奥修的争议很大,网络将其定义为邪师。我看过一些他的著作,至少在理上是正确的。
      


      3楼2012-07-16 02:11
      回复
        佛教本身问题很多,大小乘的纷争,各部派间的相互指责。能确认的只有两点:出家的修行方式,佛祖只相信自己。其他的概念自己偷偷消化一下好了,最好不要轻易和佛祖联系在一起讲。尤其大乘的很多东西,源头太复杂了。佛教似乎在回答一个问题:人生是什么?但一直又无法正面回答。道德经讲了人生要怎样活着,相对来说,讲得比较清楚。


        IP属地:广东4楼2012-07-16 02:39
        收起回复
          好深奥的东东。第一次知道这些东东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2-07-16 11:08
          回复
            科学就好


            6楼2012-07-16 12:12
            回复
              唯识学,是吐蕃僧人显学最高课程。与其说他是心理学,不如说是逻辑学。西洋研究好的,是俄罗斯的舍尔巴茨基,他的作品,汉译的都有。
              呵呵,楼主这个帖子,再次说明了整个汉传佛教体系,正在逐步藏传化。汉传时代终将会过去,大家不必留恋。大家的选择其实很简单,是归华夏,还是归古印度。
              另外,千万不要把瑜伽和丹道相提并论。瑜伽、特别是藏传里面的无上瑜伽,都是出自印度性力派,都是无法用道理阐释自身、而诉诸秘密的‘密’。而丹道,则是出自对万物和生命来去的完整阐释。
              以丹道看来。佛教不懂生命运化,出的都是阴神,而没有阳气。是比较低级的一种修行。其原因,就是其不懂生命运化所致。


              7楼2012-07-16 16:23
              收起回复
                阿弥陀佛



                8楼2012-07-16 17:38
                回复
                  2025-11-28 07:08: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佛教心理学3--瞎子看得见,聋子听得见
                  一个眼睛瞎了的人,不要以为他看不见了,他还是看得见,只是看到一团漆黑,跟你眼睛闭起来一样。如果你不看到“漆黑”,你怎么知道你看不见呢?虽然瞎了,但看的功能(眼识)还存在,所以这时候,如果移植了其他人的角膜,那么他便可以看见外物,因为他的眼识不会随他眼睛的破坏而消失。
                  同样,耳识也如同眼识,不是来源于听觉器官。跟外部的声音也没有联系。“唯识”认为要“根,尘,识”三种条件结合,一个人才能接受到外界信息。“尘”在眼来讲,就是所有可见的东西,称“色尘”。对耳来讲,就是声源(发出声音的东西),称“声尘”。对应鼻,舌,身,意,其他四尘分别为香尘,味尘,触尘(所有一切皮肤可以感触的物体或客体),意尘(心理活动)。这里要注意“心”跟“心理活动”(唯识称“心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心”在这里指本体,性体,本我,就是我们的佛性,真如觉性,神,奎师那(婆罗门教说法,但被其教徒人格化)。前面说过广义的心为本体,在功能上分为八个。 “心”能感知心理活动,所以“心”是主体,心理活动是客体。根尘识一旦结合,例如眼睛,配合杯子,配合眼识,我们就可以看见杯子(客体)。事实上,心的功能(其用)1并不需要客体的存在而可以单独存在,这是“体用不二”的道理。例如,我现在敲桌子,你听得到声音;我做状敲桌子(实际上没敲),你就听不到声音。你说“我听不到”,实际上你是听到了,你听到了“没有声音”而已,因为没有声源,所以没有声音。但是,听的功能(耳识)不会因此而消失。聋子听到“嗡嗡”声,甚至连“嗡嗡”声都听不见,但如果没有听的功能,聋子怎么知道自己听不见呢。瞎子看得见也同此理。如果还不好理解,找一个安静到极点的房间,你会听见安静是有声音的。
                  1: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对应能看,能听,能闻,能尝,能感知,能分别,能执着,能藏


                  9楼2012-07-17 02:05
                  收起回复

                    佛教心理学4—意识的功能
                    接下来说意识。意识就是常言说的心理,思想,思维。意识的主要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分别”,“念”,“逻辑思维”与“独头作用”。
                    分别,用以区别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不同,例如眼前有一朵红花和白花,之所以知道他们颜色的不同是由于你意识的分别。如果这时意识不起作用,那么你会看到两个东西,但不会知道是花,也不会知道他们的颜色,形状。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费劲心思寻找的东西其实就在自己眼前,可就是没有看到。有些时候是真没看到,有些时候是看到了,但由于紧张或大意,意识的分别没有起作用。 常常静坐的人可以使自己的意识更清明,它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分别心是刹那间形成的,几乎是五识和五根接触到五尘的同时,意识马上会起作用去分别。例如你看到一朵花,马上会去分别其名称,颜色的艳丽与否,接下来可能会决定摘与不摘。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已经培养了这样的心理活动趋势。分别心越重,人越会比较,越会心理不平衡。但是也必须知道,分别心也非常重要,如果对事物不做分别,那走在路上就可能被车撞了。一个人在学习,思考时,也需要有强烈的分别,分辨能力。分别心可以给自己带来利益,也可以给自己带来不利。应该常常从静中去开发自己的正面的分别能力。
                    生活中,人常常会因为生气,失落,紧张,绝望,得意,而失去理智,结果往往会造成对己对人的不利。那么这时觉察并区分这种负面的念头就显得相当重要。一个人要在社会中得到成功,包括名,利,权,情,他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和修养。知识来自于学习,修养来源于对自己心理状态的检查,正确的心理检查来源于对心念的察觉和分别。世间最高的名是无名,最高的利是无利而给人与利,最高的权便是以内在的修养使他人遵从,最高的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情,如果人能以这种心态去生活,你会发现内心是充实的。一个人希望得到世俗的名利权情,不外乎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种心是贪得无厌的,是所有痛苦烦恼的来源。那只能满足暂时的虚荣心,当这种虚荣心不能再次被满足时,他受的伤害会越大。如果常保持以他人之乐为己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信念,这种心是菩萨,圣人之心。很多时候,当你不再追逐名利权情这些浮云时,他们反而会不求自来。所以老子才说,圣人无私而成其私。但也因此被有些人认为是阴谋家。怎样才能在众人之中鹤立鸡群,那便是谦虚,谨慎,低调。在一次会议中,如果要自己的意见得到采纳,必须先沉住气,等所有的人都发言以后,你再来发言,这时往往会有一鸣惊人的效果。如果你平时是难得开金口的人,这种效果会越明显。而且当你沉住气接听别人的意见时,你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杯子要常空,才可以常满。急功近利的人,不仅吃不了热豆腐,还会烫了自己。看看那些经常抢话插嘴的人,就是修养不够的表现。


                    10楼2012-07-17 11:36
                    收起回复

                      佛教心理学5—念
                      念,与想是十分相近的。我们常说一个念头,一个想法,可仔细分别起来,念与想两个意思不一样。当一个念头起来时,并没有逻辑思维的过程。例如我饿了,那就会有吃的念头。先要有“吃”的一念,然后才会有吃什么,到哪去吃,什么时候吃,怎么去,身上带了多少钱,一系列互相联系的问题才会跟着起来,也就是所谓的逻辑思考。逻辑思维的过程由不同的念相续组成,而且当中的念与念之间都有因果关系。你不会去思考我为什么饿,因为饿是生理的,饿这一念是由于生理的需要而自动发生的。对于常常练习“内观”的人,他会了解其实生理的,最终该归咎于心理;但心理的,就不一定会是生理造成的问题,例如生理健康的精神病人。所以唯识学就认为“ 三界唯识, 万法唯心”。但这也一直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矛盾所在,所以就有了一个“心物一元”主义,认为心与物互相影响,同等重要。也许这里我们可以这样看,唯物主义是一般世俗人的体会,心物一元是修行人的体会,而唯心主义是圣人(得道的人)的体会。因为所有“物”都来自于形而上的本体,称本心,本觉,如来,神,上帝,梵,道。。。。“新纪元”运动中的很多学说称之为“集体意识”,英文为“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这个英文的表达是正确的,而中文将之翻成“意识”,是不准确的(并不是不正确啊)。为何“唯心”才是真理,因为“物”有无常变化的本质,而真心本体是永恒的。这个以后会再说到,也许你可以去参一参这个永恒不变的“心”是什么。
                      生活中,梦中,念头一个接一个来, 除了无梦的深沉睡眠,发呆,昏厥, 几乎从来没停止过。当你寻觅她的芳踪时,纵使你寻她千百度,她却怎么也不在阑珊处。念头,想法从哪而来?却又到哪去?


                      11楼2012-07-17 12:21
                      回复
                        放弃睡午觉,看完了。
                        坐看楼主解释完六识和念、心之后要说什么。


                        IP属地:陕西14楼2012-07-17 13:27
                        收起回复

                          现在的年轻人呀,福太薄了,都不知道修福修慧,应该多学点中国的传统文化呀。建议多修行:群:20593738。行善,共慧,共度。一句殊胜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希望更多的人结缘受益。阿弥陀佛。欢迎到佛教群里修行。


                          15楼2012-07-17 17: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