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理学2—心的八个功能
首先说明,对西方的心理学,我只有粗浅的了解。作为一门传统科学,西方心理学以唯物思想为基础,认为脑部是一切思想念头运作的器官,不承认出体1,遥视,遥听等跟唯心思想有关的神秘现象。而医学上将脑死作为死亡的标准之一,也就是脑电波图呈直线。实际上,人的脑波分四种,修禅定的人可以随意控制自己的脑波,达到某种三摩地2的人的脑波图也是直线,这个在医学上是不可能的奇迹。其实很多瑜伽师可以做到,国内可以做到的,就我知道的只有南怀瑾先生。也许是我孤陋寡闻。虽然有很多人认为他徒有虚名,但我认为南先生确实是有功夫定力的。而国外的有Ken Wilber (肯 .威尔伯),Swami Rama(喇嘛尊者),Osho(奥修)3。至于喜马拉雅山上的那些大师,那就无名可查了。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开放,也比较科学,但不被主流科学接纳。由于有幸在国外,看过不少这方面的资料。以唯心思想来讲,脑只是意识的载体。这个意识其实可以跟身体分开出来。严格讲,意识这样的名称是不正确的,以下会讲到。
佛家的唯识学,是迄今最深奥,最系统,最科学的学术之一。可惜的是,西洋的学者对其研究极少。这里我提供唯识的英文翻译,有兴趣的人可以自行查找Yogacara或者Mind Only。在深奥程度方面,有人可能将其比拟道家的丹道之学,或是印度的“吠陀” (Veda)和奥义书(Upanishad), 但Veda和道家的书籍多是用赞歌或神话故事或象征性概念(symbolism)来表达,就如其他宗教经典一样,都是用象征性的词汇来表达那“千圣不传”的本心。对一般人来讲,实难了解,或者轻易的依文解字,把神,佛,天,道,梵,当成心外独立存在的一位具人格主宰。
唯识,和中观,是印度大乘佛教包含的两个学术宗派。唯识讲“有”,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为“有”。中观讲无,讲“空”,认为一切皆空,连空都空。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这个世界就是既矛盾又统一的。“道德经”里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便是世间的二元特性,一切都是相对而成,正如阴与阳互相矛盾,但又互相依赖一样。鸡和蛋哪个先有的经典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主流科学认为是鸡先有。如果从二元哲学的理论体系来看,应该是鸡与蛋同时有,就像阴阳同时存在一样。我想这样的解释比较接近量子物理的观点。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唯识是以有来诠释空性,而中观则以空性来诠释有。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唯识,讲心识,或心。将心,即形而上的“本体”理论化。心,不是心脏。一般是指人的思想活动。而佛法的心是广义的,超越了意识思想。唯识将心在功能上分成八个,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配合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大脑而起作用。例如,眼睛和眼识相结合,就可以看见。眼识,相当于视觉功能,这个功能并不是来源于眼睛这个器官。如果说眼识来源于眼睛,那么将眼睛挖出来,保持其活性,眼睛应该还可以看到。又或一个人死的瞬间,尽管其视觉神经和眼睛还存活,你还能期望他的眼睛可以看到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眼识是“心”在眼睛这个器官上的功能表现,而耳识则是“心”在耳朵(包括内耳外耳) 这个器官上的表现。其他六识也是如此,都是体相用三位一体的结果。
1:道家出阴神,阳神,瑜伽的细身
2:也称“等持”,定的最高境界,瑜伽与佛教的三摩地不大一样,而且三摩地的种类也有不同。除了脑波呈直线外,心脏也会停止跳动
3:奥修的争议很大,网络将其定义为邪师。我看过一些他的著作,至少在理上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