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1,424贴子:3,037,351
  • 12回复贴,共1

佛教终极心理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虽然是老子吧,不过道家与佛家的最高处是一样的,丹道就好比明心见性,吕祖的百字铭简直就是佛家入世与出世修行的浓缩。这里就发一下佛教的心理学,以现代科学的方式解释心理,乃至生命的种种方面,欢迎任何问题。


1楼2012-07-16 02:06回复

    佛教心理学1
    佛教也有心理学,大概很多人不知道。很多人认为佛教就是烧个香,拜个佛,供几个香蕉,然后拿回家吃还希望吃了可以治病或可以赚钱,这是民间对佛教思想的巨大扭曲。这样的心理正是贪,痴,和缺乏佛法正知见的表现。佛教在中国扎根,现在已经是很多百姓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南方人,信佛的很多,无奈多是迷信,没有正信,这点是很遗憾的。所以现在中国的佛教,严重点讲,名存实亡。与当初佛陀时代的婆罗门教一样,几乎所有婆罗门教徒都把婆罗门教义形式化,宗教化,偶像化,而失去的最珍贵核心教育。所以佛陀才强调无神论以破除当时人们心中对婆罗门教各种神祗的偶像崇拜。现在,就日本的佛教还保留着中国禅宗的一部分形式。
    佛教真正的核心,是相当深奥的。不单是道理上深奥,他的实践,行法更是有如“蜀道难于上青天”。如果我们能够先从道理上弄懂,就已经是受益无穷了。今天写这个日记,一来是对自己学习的一个鞭策,二来是希望深奥的佛法以心理科学的形式整理出来,虽然法门无量,但毕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的存在,认知,欢乐,痛苦,轮回,甚至涅盘,皆源自心的存在。如果心研究清楚了,那么一切法皆通。希望有人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受益。
    佛教的唯识法相宗,就是佛教的心理学。但由于名相繁多,言语晦涩,一般人没有精力与兴趣去研究。就算是专业的学者,也只能是从理论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如果没有打坐的基础,那是无法了解其中的终极学问的。之所以是终极的学问,因为他涉及到一切生命的起源。由于过于深奥,如果没有足够的理论研究,没有足够的禅定,根本没办法理解。我的学识肯定是不够的,唯识我相信也只是学到皮毛,但足够我写日记了。一旦你了解了,你会发现他很科学,很系统。
    整个佛法的核心,就在一个“心”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也叫“心宗”,因为禅,心,与一切文字,理论无关。那是最高明的方法,一般人学不来。因为禅的体验是直接的,不是透过文字的,也不是透过思想,如果你硬要去思考“禅”,那你绝对体验不到,所有的一切要通通放下,连放下都放下,最好能大死一番,那重生才有希望。这里不是在故弄玄虚,因为事实就是这样。
    与禅宗相反,唯识学绝对是名相之学,所谓名,就是概念。而相就是可见的事物,也可理解为佛教狭义的色法。唯识包含了逻辑思维的学问,因此是从理论入手,但比之西方传统的心理学要细密系统,由于这个理论是基于禅定的基础。
    笔者所作是以唯识学为基础,但不代表唯识学的所有理论,如上所说,唯识我只是学到皮毛,难免不足。希望读者自带慧眼,勤加思考。
    


    2楼2012-07-16 02:09
    收起回复
      2025-11-28 08:05: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佛教心理学2—心的八个功能
      首先说明,对西方的心理学,我只有粗浅的了解。作为一门传统科学,西方心理学以唯物思想为基础,认为脑部是一切思想念头运作的器官,不承认出体1,遥视,遥听等跟唯心思想有关的神秘现象。而医学上将脑死作为死亡的标准之一,也就是脑电波图呈直线。实际上,人的脑波分四种,修禅定的人可以随意控制自己的脑波,达到某种三摩地2的人的脑波图也是直线,这个在医学上是不可能的奇迹。其实很多瑜伽师可以做到,国内可以做到的,就我知道的只有南怀瑾先生。也许是我孤陋寡闻。虽然有很多人认为他徒有虚名,但我认为南先生确实是有功夫定力的。而国外的有Ken Wilber (肯 .威尔伯),Swami Rama(喇嘛尊者),Osho(奥修)3。至于喜马拉雅山上的那些大师,那就无名可查了。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开放,也比较科学,但不被主流科学接纳。由于有幸在国外,看过不少这方面的资料。以唯心思想来讲,脑只是意识的载体。这个意识其实可以跟身体分开出来。严格讲,意识这样的名称是不正确的,以下会讲到。
      佛家的唯识学,是迄今最深奥,最系统,最科学的学术之一。可惜的是,西洋的学者对其研究极少。这里我提供唯识的英文翻译,有兴趣的人可以自行查找Yogacara或者Mind Only。在深奥程度方面,有人可能将其比拟道家的丹道之学,或是印度的“吠陀” (Veda)和奥义书(Upanishad), 但Veda和道家的书籍多是用赞歌或神话故事或象征性概念(symbolism)来表达,就如其他宗教经典一样,都是用象征性的词汇来表达那“千圣不传”的本心。对一般人来讲,实难了解,或者轻易的依文解字,把神,佛,天,道,梵,当成心外独立存在的一位具人格主宰。
      唯识,和中观,是印度大乘佛教包含的两个学术宗派。唯识讲“有”,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为“有”。中观讲无,讲“空”,认为一切皆空,连空都空。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这个世界就是既矛盾又统一的。“道德经”里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便是世间的二元特性,一切都是相对而成,正如阴与阳互相矛盾,但又互相依赖一样。鸡和蛋哪个先有的经典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主流科学认为是鸡先有。如果从二元哲学的理论体系来看,应该是鸡与蛋同时有,就像阴阳同时存在一样。我想这样的解释比较接近量子物理的观点。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唯识是以有来诠释空性,而中观则以空性来诠释有。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唯识,讲心识,或心。将心,即形而上的“本体”理论化。心,不是心脏。一般是指人的思想活动。而佛法的心是广义的,超越了意识思想。唯识将心在功能上分成八个,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配合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大脑而起作用。例如,眼睛和眼识相结合,就可以看见。眼识,相当于视觉功能,这个功能并不是来源于眼睛这个器官。如果说眼识来源于眼睛,那么将眼睛挖出来,保持其活性,眼睛应该还可以看到。又或一个人死的瞬间,尽管其视觉神经和眼睛还存活,你还能期望他的眼睛可以看到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眼识是“心”在眼睛这个器官上的功能表现,而耳识则是“心”在耳朵(包括内耳外耳) 这个器官上的表现。其他六识也是如此,都是体相用三位一体的结果。
      1:道家出阴神,阳神,瑜伽的细身
      2:也称“等持”,定的最高境界,瑜伽与佛教的三摩地不大一样,而且三摩地的种类也有不同。除了脑波呈直线外,心脏也会停止跳动
      3:奥修的争议很大,网络将其定义为邪师。我看过一些他的著作,至少在理上是正确的。
      


      3楼2012-07-16 02:11
      回复

        佛教心理学3--瞎子看得见,聋子听得见
        一个眼睛瞎了的人,不要以为他看不见了,他还是看得见,只是看到一团漆黑,跟你眼睛闭起来一样。如果你不看到“漆黑”,你怎么知道你看不见呢?虽然瞎了,但看的功能(眼识)还存在,所以这时候,如果移植了其他人的角膜,那么他便可以看见外物,因为他的眼识不会随他眼睛的破坏而消失。
        同样,耳识也如同眼识,不是来源于听觉器官。跟外部的声音也没有联系。“唯识”认为要“根,尘,识”三种条件结合,一个人才能接受到外界信息。“尘”在眼来讲,就是所有可见的东西,称“色尘”。对耳来讲,就是声源(发出声音的东西),称“声尘”。对应鼻,舌,身,意,其他四尘分别为香尘,味尘,触尘(所有一切皮肤可以感触的物体或客体),意尘(心理活动)。这里要注意“心”跟“心理活动”(唯识称“心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心”在这里指本体,性体,本我,就是我们的佛性,真如觉性,神,奎师那(婆罗门教说法,但被其教徒人格化)。前面说过广义的心为本体,在功能上分为八个。 “心”能感知心理活动,所以“心”是主体,心理活动是客体。根尘识一旦结合,例如眼睛,配合杯子,配合眼识,我们就可以看见杯子(客体)。事实上,心的功能(其用)1并不需要客体的存在而可以单独存在,这是“体用不二”的道理。例如,我现在敲桌子,你听得到声音;我做状敲桌子(实际上没敲),你就听不到声音。你说“我听不到”,实际上你是听到了,你听到了“没有声音”而已,因为没有声源,所以没有声音。但是,听的功能(耳识)不会因此而消失。聋子听到“嗡嗡”声,甚至连“嗡嗡”声都听不见,但如果没有听的功能,聋子怎么知道自己听不见呢。瞎子看得见也同此理。如果还不好理解,找一个安静到极点的房间,你会听见安静是有声音的。
        1: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对应能看,能听,能闻,能尝,能感知,能分别,能执着,能藏


        9楼2012-07-17 02:05
        收起回复

          佛教心理学4—意识的功能
          接下来说意识。意识就是常言说的心理,思想,思维。意识的主要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分别”,“念”,“逻辑思维”与“独头作用”。
          分别,用以区别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不同,例如眼前有一朵红花和白花,之所以知道他们颜色的不同是由于你意识的分别。如果这时意识不起作用,那么你会看到两个东西,但不会知道是花,也不会知道他们的颜色,形状。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费劲心思寻找的东西其实就在自己眼前,可就是没有看到。有些时候是真没看到,有些时候是看到了,但由于紧张或大意,意识的分别没有起作用。 常常静坐的人可以使自己的意识更清明,它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分别心是刹那间形成的,几乎是五识和五根接触到五尘的同时,意识马上会起作用去分别。例如你看到一朵花,马上会去分别其名称,颜色的艳丽与否,接下来可能会决定摘与不摘。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已经培养了这样的心理活动趋势。分别心越重,人越会比较,越会心理不平衡。但是也必须知道,分别心也非常重要,如果对事物不做分别,那走在路上就可能被车撞了。一个人在学习,思考时,也需要有强烈的分别,分辨能力。分别心可以给自己带来利益,也可以给自己带来不利。应该常常从静中去开发自己的正面的分别能力。
          生活中,人常常会因为生气,失落,紧张,绝望,得意,而失去理智,结果往往会造成对己对人的不利。那么这时觉察并区分这种负面的念头就显得相当重要。一个人要在社会中得到成功,包括名,利,权,情,他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和修养。知识来自于学习,修养来源于对自己心理状态的检查,正确的心理检查来源于对心念的察觉和分别。世间最高的名是无名,最高的利是无利而给人与利,最高的权便是以内在的修养使他人遵从,最高的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情,如果人能以这种心态去生活,你会发现内心是充实的。一个人希望得到世俗的名利权情,不外乎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种心是贪得无厌的,是所有痛苦烦恼的来源。那只能满足暂时的虚荣心,当这种虚荣心不能再次被满足时,他受的伤害会越大。如果常保持以他人之乐为己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信念,这种心是菩萨,圣人之心。很多时候,当你不再追逐名利权情这些浮云时,他们反而会不求自来。所以老子才说,圣人无私而成其私。但也因此被有些人认为是阴谋家。怎样才能在众人之中鹤立鸡群,那便是谦虚,谨慎,低调。在一次会议中,如果要自己的意见得到采纳,必须先沉住气,等所有的人都发言以后,你再来发言,这时往往会有一鸣惊人的效果。如果你平时是难得开金口的人,这种效果会越明显。而且当你沉住气接听别人的意见时,你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杯子要常空,才可以常满。急功近利的人,不仅吃不了热豆腐,还会烫了自己。看看那些经常抢话插嘴的人,就是修养不够的表现。


          10楼2012-07-17 11:36
          收起回复

            佛教心理学5—念
            念,与想是十分相近的。我们常说一个念头,一个想法,可仔细分别起来,念与想两个意思不一样。当一个念头起来时,并没有逻辑思维的过程。例如我饿了,那就会有吃的念头。先要有“吃”的一念,然后才会有吃什么,到哪去吃,什么时候吃,怎么去,身上带了多少钱,一系列互相联系的问题才会跟着起来,也就是所谓的逻辑思考。逻辑思维的过程由不同的念相续组成,而且当中的念与念之间都有因果关系。你不会去思考我为什么饿,因为饿是生理的,饿这一念是由于生理的需要而自动发生的。对于常常练习“内观”的人,他会了解其实生理的,最终该归咎于心理;但心理的,就不一定会是生理造成的问题,例如生理健康的精神病人。所以唯识学就认为“ 三界唯识, 万法唯心”。但这也一直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矛盾所在,所以就有了一个“心物一元”主义,认为心与物互相影响,同等重要。也许这里我们可以这样看,唯物主义是一般世俗人的体会,心物一元是修行人的体会,而唯心主义是圣人(得道的人)的体会。因为所有“物”都来自于形而上的本体,称本心,本觉,如来,神,上帝,梵,道。。。。“新纪元”运动中的很多学说称之为“集体意识”,英文为“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这个英文的表达是正确的,而中文将之翻成“意识”,是不准确的(并不是不正确啊)。为何“唯心”才是真理,因为“物”有无常变化的本质,而真心本体是永恒的。这个以后会再说到,也许你可以去参一参这个永恒不变的“心”是什么。
            生活中,梦中,念头一个接一个来, 除了无梦的深沉睡眠,发呆,昏厥, 几乎从来没停止过。当你寻觅她的芳踪时,纵使你寻她千百度,她却怎么也不在阑珊处。念头,想法从哪而来?却又到哪去?


            11楼2012-07-17 12:21
            回复

              佛教心理学7—为何要研究心理
              写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枯燥无味或不好理解,毕竟这是非常学术化的东西,但相对传统的唯识学,笔者已经将很多东西简化,力求简洁,易懂。研究这个心理学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先不谈超生脱死,就说说研究心理学在日常生活方面的作用。人活着,就是一个躯体在动,一张嘴在说话,而躯体的行动和语言的表达则是由思想支配。总的来讲,就是身语意三者在造业。世俗的人追求的不外乎名,利,权,情,这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普遍标准。要得到这一切,除了知书达理,精通权术,懂得灵活变通,左右逢源之外,他还要有一定能力支配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说必须要有一定的自主意志。唯此,他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好体现自己的优势,才能在一些特殊场合或情况下随机应变,趋吉避凶。简单来讲,就是要有定力与智慧。有人会问,我们不是有100%自主意识吗?不是我想什么就做什么吗?当然不是,普通人是被思想支配着,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惯性的生活,惯性的吃饭,睡觉,做梦,起床,上班,读书,最严重的一个就是惯性思维,想当然,特别是越傲慢,越固执的人。那个固执,我慢,无知,都已经成为惯性了,他还以为是自主意识。越是容易得意,就越容易忘形,有时候人家哄你几句,给你戴高帽,你就自以为是,其实是被对方玩弄而已。一个人恼羞成怒,得意忘形,而失控的时候,夫妻吵架,大打出手的时候,那个自主意识在哪?自主意识是让我们的人格,精神得到升华,使人生更加快乐圆满。你说我选择堕落,选择吸毒,那个叫做愚痴,不叫自主。你被你的感官细胞骗了。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我们都被色,声,香,味,触骗了,都被我们的六官六感骗了。可是,明知是错了,却不惜将错就错。明知嫖妓可能得性病,吸烟可能得肺癌,酒后可能吐真言,言多可能得罪人,可就是戒不了啊。这可以说是自主意识吗?很多人,特别是那些财大气粗的大老板,以为学佛就是如何捐钱做好事,而且都是以有所求之心去做好事,就跟他们做生意的心态一样,以为是一本万利的大好事。恨不得所有善报都占为己有。有些人做好事还要分对象,只对那些他喜欢的人慈悲,对不喜欢的人就不屑一顾,甚至呲之以鼻。这不叫慈悲,叫可悲。学佛就是要常常这样检查自己的心理,先对你自己和你周围的人慈悲点再说。
              清醒时尚不能自主,何况在梦里。死亡的时候,就跟做梦一样,佛教认为睡眠为一小死。死亡时,我们的前五识,意识先后失去作用,接着是末那识,最后才是阿赖耶识离开身体。那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要知道,死的是身体,识性不死。我们每天都死一次,每一天都把今天的习性带到明天,明天带到未来,这就是一种轮回,小轮回。思想一刻不停,怎么可以说你有自主意识。真正的自主意识,大脑是清明的,和没有波浪的大海一样,甚至清可见底,但瞬时可以狂风大浪,也瞬时可以回归清幽。用“动如狡兔,静如处子”来形容再好不过。瑜伽师通过长期的训练,可以达到这种不思议境界。当然,普通世俗的人能常常自我反省就不错了。


              21楼2012-07-19 01:41
              回复

                佛教心理学8--念非从无中来
                言归正传,再看二祖悟道的公案来分析念从哪来。二祖说自己心头有挂碍,生死那个问题没能解决。修道人就是要参透生死这个问题,世间的学问容易学会,可二祖文化修养已经那么高的人,还是有这个疑问。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著名的禅宗代表人物,喜欢以茶跟人传道的赵州禅师到了八十岁,还要到处去参访别的和尚为自己印证。说到底,对自己还是没有信心,活到八十岁,也当了人家师父,对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个问题还不能解决。其实,这个问题,跟其他所有问题一样,本身是个妄念。二祖悟道前学了很多理论上的东西,可是还有生死这个妄念没有解决。所以禅宗不讲理论,不讲逻辑,要你离心意识参,因为理论,逻辑到了一定程度,便会成为对实相体验的绊脚石。但是不讲理论又不行。理论可以带你到门口,却不能带你进门。所以密宗有些佛像里面,有一个人不人鬼不鬼的东西踏在佛的头上。不懂的人认为是亵渎,不敬。很多佛像其实都是一种象征。告诉你若要最终体验实相,你必须丢掉所有的学识,甚至你敬仰的佛法。你若没有“踏破毗卢顶上行”的气魄,那你便达不到佛的境界。而这“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气魄是来自智慧,而不是狂妄。
                那么念从哪来?佛教用“止观”的方法去观察心念的生灭。行者会发现念从无中来,念突然就出现了,但又不会停留,很快又跳到另一念去了。如果一个念头老是不走,那便是执着,严重会发展成精神病。其实念头不停本身就是病,而且是重病,这便是“五蕴”(色受想行识)里的“行蕴”所致。“行”表示动力,永远不停的动,和流水一般。蕴,也译为阴,表示阴性,负面,隐秘的“无明”。也因为“无明”缘“行”(见十二因缘),才会有生死轮回。
                由于达摩的提醒,二祖当下才看到了念头虚妄的本质,念头一死,法身就活了。达摩就这样给他安了心。虽然念头看似是从虚无中来,可实际情况却是,念头从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中来。之前有提过,意识(第六识)以大脑为载体,其根本来源是在末那识,也就是我执的根本来源。
                注:唯识认为意根为末那识,如果将这个“根”字理解为根源,那么没有错。但前五识的根唯识认为是在五个物质器官上,这个“根”是指器官,而不是根源,这个要注意。在凡夫位,所有前七识都是源于阿赖耶识。而在佛位,则是八位一体。
                


                23楼2012-07-19 15:13
                回复
                  2025-11-28 07:59: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接下来这个很多和谐,只能一段一段发了。。。


                  28楼2012-07-21 01:54
                  回复

                    佛教心理学9—气脉与念住
                    学佛修道的人,天天都想要修到念住(念的停止),可惜你越用力,你那个思想越烦乱。当你试着把念头停下来时,他总是东奔西跑,你根本没有主宰的能力。
                    念住可以分为有为念住,和无为念住。有为念住,是当修习者把念头专注于身体的某个部分(如丹田,会阴),或外部的某个物体(例如蜡烛,佛像),或是在意识中创造一个形象(如太阳,月亮,佛像)。在这个修习过程中,“观想者”,和“被观想者”同时存在,也就是所谓的“有能有所”。当专注能力达到100%不间断时(称“等流”,比喻定力平等一致如流水不断),便可达到三摩地的境界。三摩地也译成三昧,三摩地有几种,意为“心一境性”,也称“等持”。最高的三摩地便是“涅盘”。如果观者以某一外境或内境作为观想对象而达到三摩地时,“观想者”可以变成“被观想者”。这便是“无能有所”。在理论上,“观者”(修习者)甚至可以在外形上变成“被观者”,或施展种种神通。南怀瑾先生的弟子张尚德先生在一次与南师修准提法的法会中,看到南师变成准提佛母,也许南先生当时就在三摩地中。禅宗有个故事,一个小和尚看到一滩水,往里头丢了一颗石头。后来他师父骂他,怎么丢了一颗石头在他身体里。要他看到水时再把石头捡出来。还听过一个故事,某朝代一个画马的名人要画百马图,画到第一百匹马时,怎么也想不到这一匹马的姿势。他夫人进来时,看到一匹马躺在床上四脚朝天,吓了一跳,赶紧出了门,后来一想不对,相公房间里怎么有马,一进去再看,原来是相公躺在床上睡觉。一问,才知他正在“观马”。这就是三昧,观马三昧。神通与定力有关,或许有些可能是故事,但并不是空穴来风。实际上,神通不该执着,他所产生的作用跟我们这个梦幻的现实世界无异。


                    29楼2012-07-21 01:55
                    回复

                      有为念住的意思就是你必须刻意的去控制自己的心念来达到心的一境性,这是为无为念住做准备的。无为念住就是自然而然的达到念住,不用任何人为的力量。就如你累到极点时,倒头便睡一样,一切自然发生。自然念住的发生,与气脉有关系。
                      道家讲究气脉的修炼,密宗,瑜伽也注重气脉,气脉与最终报身的成就有直接关系。人体有七万二千脉,道家着重任督二脉,瑜伽讲究三脉七轮。三脉为左右中三脉,以中脉最重要,报身成就的关键就是发动拙火,并将其提升到顶轮,达到与法身结合,回归涅盘的境界。中脉打通的人,神识可由顶轮自主出入,密宗的破瓦法(中译“迁识法”)可以将神识从顶轮迁走。耶稣当年行神迹,将死人复活,用的也是类似迁识的方法。佛教密宗和瑜伽的灌顶(Shaktipat)都与这个有关,只不过现今的灌顶都流于形式。真正的灌顶,上师可将学生引入共同的法身,但需要学生对上师的绝对信任。耶稣青年的一大段时期为空白,因为圣经就一句话将其轻描淡写了。其实,耶稣是到了印度学习瑜伽和佛法,有一部纪录片叫Jesus in India, 耶稣在印度。基督教徒,以为他们懂圣经,将上帝理解成高高在上,坐在王座上的一位无所不能的俱人格的神,就跟所有印度教徒,甚至一些法师一样,将“梵”理解为人格神一样错误。既然可以叫“真如”,为何不能叫“神我”;可以叫“佛性”,为何不能叫“神性”。这些都是“同出而异名”而已。


                      30楼2012-07-21 01:56
                      回复

                        拙火梵文为Kundalini,中译为军荼利,灵能,灵蛇,休眠于人体会阴处。和中国道家的先天一炁(读“气”)同一概念,当炁入中脉时,便称为拙火。拙火发动而入中脉时,念头才有可能自然消亡。苍雪大师有一诗,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这境界也许便是炁入中脉的境界,这时除了念头自然停止外,有时还会有生理上如gao chao般的快感,这种快感是全身性的,就好像吸食致幻类**一样,只是不同的是,这种快感是自然生发的,是身体健康舒泰的表现。这种情况在佛家称为内触妙乐。有时甚至阳光照到也会产生快感。到这时,打坐就不舍得下座了,而男女之事也如同嚼蜡。只是到此也不能沾沾自喜,因为还解脱不了受蕴,还贪恋于色身感受上。


                        31楼2012-07-21 01:57
                        回复

                          佛教心理学 10—空与有的“科学”诠释
                          看到不少人对“空”的疑问,不得不先贴出来。
                          佛教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空性。对空,有了科学,现代的诠释,相信对想要了解正信佛教的朋友会有很大帮助。
                          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哲学的伟大的地方,除了提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观点外(道家讲,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就是对“缘起性空, 性空缘起”的提出。有一点千万要注意,佛陀跟耶稣所提倡的慈悲大爱,老子的慈与俭,都是他们成道时对众生一体的体验,是有禅定基础的。而不是像一般的宗教徒一样,把慈悲与爱当成是一种正面的宗教情绪,或人性善良的一面来进行宣传。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些宗教徒嘴上一套,做一套。
                          空,是指“无自性”的意思, 也即没有本质上 最最基础的物质能量单位。 因为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最小本体, 所以无常(没有恒常)。
                          要系统的诠释空, 必须引入“能所”的概念。 能是主体, 所是客体。 例如, 眼睛看到杯子,眼睛是能看,杯子是所看, 是二元相对立的。 事实上,能所二者皆空。
                          所看是空
                          杯子本身是由无数原子构成,原子再分, 可以分成质子, 中子, 离子, 他们又可以再分成以夸克, 微夸克为单位的更小物质, 再分下次就是能量形态了。 而能量是抽象的,我们平常看到的,感觉到的光,热,力,磁,是能量的表现形态,不是能量本身,能量本身是无形无相的。 所以杯子没有本质上的东西, 是由其他缘 (条件) 所构成的。 因为本质空, 所以才能有(缘起)。 因为有(缘起), 所以本质是空。杯子如果不空,怎么可以装水。杯子如果不可装水,那么怎么会是空的。 空与有(缘起) 是相对存在的, 所以矛盾又统一。老子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些可以概括为中国哲学上的两个概念,阴阳,其实也就是矛盾但又统一的一体两个面。孤阴不长,独阳不生。而衍生两仪的太极,便是那绝对的真如。
                          如果你有过一般的现代科学教育,“所看是空”的道理,是很好理解的。重点我们看“能看是空”。
                          能看是空
                          你眼睛看到的东西是客观的吗? 不是。我们的感知永远是主观的, 没有绝对的客观, 只有相对客观, 所以你不能说“我客观的看到(或我客观的觉得)”, 因为这个客观是从“我”出发, 所以都是“主观的客观”, 有自我的意识形态在里面。举个例子, 我看到的杯子是透明的,圆柱状的, 但一只狗, 一条蛇, 一只苍蝇所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的杯子。科学告诉我们, 苍蝇用复眼, 蛇用热能来感知, 所以可以肯定他们所看到的跟我们的不完全一样, 但对于它们而言,杯子就是它们所能看到的样子, 跟我们的不同。这种不同是源于生理构造的不同而产生的,人类的眼睛只能看到极有限的光,而动物的可见波比人类广,所以他们可以看到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例如波动频率更高的光,如鬼神之类的其他空间。从触觉上来讲, 玻璃杯摸起来是凉的, 但手心手背的感觉稍有不一样。 一个手皮粗糙的人摸起杯子来, 感觉又不一样, 其他生物触碰到杯子后, 感觉也应该是不一样。又例如现在室外的气温为10度,有的人觉得刚好,有的人就觉得太冷。虽然同样是人,但生理,乃至心理结构有所不同。所以真正的客观感觉是什么? 可以说没有客观的感觉, 都是主观的。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 而痛苦的时候却是度日如年。 再举个比较粗俗(其实也只是相对粗俗)的例子, 大便是脏的, 这是相对我们而言, 对狗来说, 却是香的。 而大便本身没有香臭, 好坏的本质。所谓本质,从世俗的角度看,都是我们人为赋予的。其他 事物,乃至一切法都是如此, 他们的本质是空的, 或说中性的。佛言:“ 法尔如是”, 就是这个道理。 大便是什么, 大便就是大便而已。后天的感知定义往往蒙蔽了它们空性的本质。所以给你一支笔, 让你把佛法表达出来, 那你就随便在纸上画一下就好了。 当然, 你要更幽默点,或学学禅宗大师们, 在对方脸上画也可以。 反正笔就是用来画的。 那给你一个馒头, 相信你也知道如何表达佛法了吧。庄子讲, 道在屎尿, 也暗含了此道理。道之“体”,就是从它的“用”体现出来。道之“用”,也从它的“体”而衍生。所谓即体即用,体用不二。 生活中处处是道, 只是未觉悟的人不易发觉罢了。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功能都是这样, 都带给我们主观的后天感知。
                          三际托空
                          过去,现在,未来就像川流不息的河流一样,时刻在变,找不到那个不变的本体,是谓本性,本体空。唯一能把握住的那个不变的时刻,只有当下。但又是谁在把握谁?这个可一参。
                          在二元的世界里,没有客观, 只有主观。 客观的世界不存在。 主观的世界是由于“意识”带动前五识进行分别, 而多姿多彩。也正因为多姿多彩, 人才迷失于这个物质世界。 所以老子说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使人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如来”之本体,即在心中,即在当下。若不明此理,不见本心的话,拜佛,拜神明,甚至想靠念佛而往生佛国,都是心外求法。 金刚经里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说的很清楚了。


                          32楼2012-07-21 09: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