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麒麟色吧 关注:4贴子:178
  • 3回复贴,共1

【转载】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很好看,大家来看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罗子著《水浒》,子孙三代皆生哑儿;紫媛写《源氏物语》从此堕入地狱。想来皆是自食其果也。今观其文,所绘奇态,形象逼真,且文章抑扬婉转,阅者为之倾倒。可见鉴事实语千古也。我今有鼓腹闲言,冲口吐出,即为难雄龙战之怪谈,因纯杜撰,故读者不必信以为真,我亦不致因此受裂唇阿鼻之报应。

  明和戊子晚春,雨鬓月腾胧之夜,伏窗下编成,将交付书肆,题曰:《雨月物语》。剪枝畸人书。 


1楼2006-12-26 19:13回复

      西行毫无惧色,近前奏道:“陛下所言,乃是借人道为俗念私利辩解。姑且勿论中华之例,本朝远古时代,誉田天皇不立兄长大鹪鹩王为皇太子,而立了幼子菟道王为皇太子。誉田天皇驾崩后,兄弟互让不肯就位,长达三年之久。菟道王为此深感忧虑,心想岂能久留人世而使天下不安?于是自绝己命,大鹪鹩王不得已即了皇位。这正是重天下大业,尽孝悌之道,守忠信之理,无私欲之心呀,这才称得上圣明天子尧舜之道啊。本朝自古以来尊崇儒教,以此辅佐的王道,正是从菟道王召集百济王仁开始的,所以兄弟二皇之间的体贴正是中华圣人之道啊。 

      “传说《孟子》书中载有此事,即周朝创业之际,武王一怒伐纣以安天下之民心。这不但不是以臣弑君而是违反仁道、无视礼义的纣王自己造成的恶果,仁义的盗贼也被称之为贼,义气的盗贼也被称之为残,残贼之人叫独夫,只听说武王诛杀了独夫,从未听说武王弑君呀?中华典籍、经典、史策、诗文等等无一不曾传入本朝,唯有《孟子》一书至今未传到日本。据说:凡载有此书的船只,必遭风暴而沉没海底。询问因由,乃说:本朝天照大神开天辟地以来,皇祚连绵,从未中断,若将那番诡辩之理传入本朝,后世必以篡夺天神皇位为无罪,而有利于乱臣贼子。故八百万天神震怒,屡卷神风,颠覆其船。可见,虽是他国圣贤之教,也未必都适合本朝风土国情。另外《诗经》中不是也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辱。’而陛下不念骨肉之情,在父皇刚刚驾崩,停灵殡宫,尸骨未寒之际,举兵起事,争夺皇位,其不孝之罪,无过于此。天下乃神的意志决定的神主之器,不应当基于私欲而任意争夺。即使万民仰望重仁王即皇位,但若不去布德施仁,却反其道而行之,兴兵乱世,则使昔日钦慕陛下的万民的美好愿望破灭,自身反受煎熬,葬身于如偏乡僻壤之地。如今陛下惟有忘却旧恨,祈求超度,早返极乐世界。” 

      崇德上皇长叹一声道:“你现在正是非,问朕罪,不是没有道理。但对朕来说又能怎样呢?自从朕被流放到这个岛上,一直幽禁在松山高远邸内,除一日三餐由人送来之外,绝无他人侍奉。夜间伏枕静听雁鸣,想到鸿雁要飞回京城,不禁怀念往日旧居。清晨海边水鸟喧闹鸣叫,亦使人心碎神伤。纵使乌鸦头顶变白,朕也无归望,他日终将成为海畔孤魂。继而转念,一心祈求来世,于是公楷手抄五部《大乘经》。但想到这些经文也将埋没于不闻钟声的荒漠沙滩,又觉实是可惜。哪怕只将经文——朕之笔迹送到京都,朕亦心满意足了。于是差人送经卷至仁和寺并附歌一首: 

      水鸟之迹进京城, 

      身处松山惟哀泣。 

      “谁料到少纳言信西心怀奸计,从中作梗,进谗道所送手抄经文似有诅咒之意,因此被退回来,这岂有不令人愤恨之理? 

      “自古及今,无论本朝、中华都不乏兄弟争位反目成仇的例子。正因我自知罪恶深重,所以抄录经文,以忏悔邪念。虽说有人从中作梗,亦不应当背离‘议亲之公’,而拒绝收朕之手迹。朕今积怒即在于此。事已至此,朕索性将这经文献给魔道来雪耻泄恨。一旦立下此念,便以血书祷文,连同经文投入志户大海中,从此朕与世隔绝,深居简出,发誓成为魔王,最终发起了平治之乱。 

      “朕首先煽动了藤原信赖夺取高官厚禄的野心,使其与源义朝合谋造反。正是这个源义朝是朕的深仇大敌,源义朝之父源为义及其同胞兄弟皆曾为救朕舍命捐躯,惟有这源义朝与朕为敌。当年保元之乱时,由于源义朝勇猛无敌,以及源为义、忠政运筹帷幄,眼见胜利在望,却遇西南风助敌为势。朕从白河宫殿逃出后,在山路险峻的如意岳上两足负伤,就以山民砍的荆柴遮风蔽雨,历尽艰辛,结果终于被擒,被流放此岛,之所以这样,皆是中了源义朝的奸计。为报此仇,朕使源义朝生虎狼之心,让他与信赖阴谋作乱,犯下了天地不容的忤逆罪,最后被不善兵法的平清盛讨伐。义朝因杀父之罪遭到报应,最终被家臣杀死,这也是受了天神诛罚。 
    


    3楼2006-12-26 19:13
    回复
      2025-10-20 21:50: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再说那少纳言信西,妄自尊大,以博学多才自居,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朕便唆使他与信赖、义朝二人为敌,在兵败后弃家逃亡,隐匿于宇治山洞中被擒拿,并在六条河原被斩首示众。这便是信西阿谀天皇,拒绝接收朕之经文所应得的下场。此后,又在应保年间的夏天,索了美福门院性命。又在长宽年间的春天,使忠通一命归西。朕虽已于去年秋天去世,但一腔怒火尚未燃尽,因此终于变成大魔王,成为三百多禽兽的首领。朕与魔看到人类幸福,我就要反过来给他们带来灾祸;看到天下太平,我就要在那里发动战乱。如今只有平清盛福厚命大,满门亲眷皆得高官显爵,得以独揽国政,为所欲为。因其子孙重盛竭尽忠孝,辅佐政事,故其灭亡之期尚未到来。但你等着瞧吧,平氏的日子也不会长了。雅仁终会得到报应。”崇德上皇说到这里,声色越发狞厉。 

        西行奏道:“君主如此深陷魔境一意作恶,即与佛土相隔万里,臣不便多言了。”于是西行只是默然相对而坐。 

        这时,山动谷摇,狂风大作,飞砂走石,几乎拔倒大树。只见一团阴火自崇德上皇膝下燃起,顿时照得山中一片通明,如同白昼。火光中,西行细察崇德上皇神色,只见龙颜暴红,白眼上翻,头发蓬乱垂至膝头,口吐热气,其状非常痛苦。身着深柿红色的御衣,手足指甲长如兽爪,俨然是魔王现身,一副令人恐惧的形象。这时,崇德上皇向空中唤道:“相模!相模!”只见一只状似鸢的怪鸟应声飞来,伏于面前听候吩咐。 

        崇德上皇向怪鸟问道:“为何不早日索了那重盛性命,为何不使雅仁与清盛受苦?” 

        怪鸟答道:“后白河上皇福禄未尽。重盛忠信,难以接近;等干支再过一周,重盛气数便尽。重盛一死,合族福缘自会同归灭亡。” 

        崇德上皇拍手道:“朕的仇敌全都将葬身于这海底。”其声响彻山谷,汹汹之势难以言状。西行眼见魔道的恐怖之状,不禁潸然泪下。于是又吟诗一首,规劝崇德上皇皈依佛道。 

        往日君王居玉床, 

        而今长眠何所为? 

        随后又兴致高昂地放声唱道:“刹利与须陀,死后无异样!” 

        崇德上皇听了,心中似有所感,神情稍稍和缓,阴火亦渐消失,最后身体一晃,消失了踪影,那怪鸟也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初十的新月落到山后,林中漆黑一片,宛若游离于梦幻之乡。 

        没过多久,天色渐亮,晨鸟宛转啼鸣。西行重读《金刚经》卷以做供养。下山后回到庵中静静回想一夜所见,平治之乱以及日后人事浮沉,种种情景历历在目,年月日期丝毫不差。西行深知此事非同寻常,从不向任何人提起。 

        光阴荏苒,又过了十三年,治承三年秋天,平重盛因病去世,平清盛相国入道,因痛恨后白河上皇,将他幽禁在鸟羽离宫,后又囚禁于福原新都的茅宫中。这时,源赖朝起兵于关东,木曾义仲从北国踏雪杀进京城,平家满门逃往西海,到达赞歧海滨的志户、八岛时,众多武士葬身鱼腹。后又被追赶到赤间关、坛之浦,幼主安德天皇投海自尽,平家诸将全军覆灭。所有这一切与崇德上皇所言丝毫不差,实在令人畏惧,不可思议。此后,崇德上皇御陵被精雕绘彩,皇威备受万民景仰,凡朝山谒陵到此,莫不顶礼膜拜,奉献钱帛,以至诚崇敬神灵。 


      --------------------------------------------------------------------------------


       3G电子书网 白酒酿成缘好客 黄金散尽为收书
        


      4楼2006-12-26 19:13
      回复

          丈部急忙上前阻拦,只觉一阵阴风扑面,两眼漆黑,不辨方向,跌倒在地上,放声恸哭。老母惊醒过来,只见堂上摆满酒菜,丈部倒在地上。老母慌忙把他扶起来,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丈部只是呜咽不已。老母说道:“因赤穴失约难道就如此怨恨,如果明日他来,照样可以要他解释失约的原因嘛!我儿怎能这么糊涂无知。”过了半晌,丈部才答道:“兄长方才特来践菊花之约。儿以酒肴相让,兄长再三推辞,最后道出真情。因种种原因,眼见不能践约,于是剖腹而死,阴魂千里而至。说罢便不见踪影。请莫怪孩儿适才放声痛哭,惊动老母。”说罢又流下泪来。老母道:“人说囚人梦赦,渴人梦浆,我儿想必也是如此,应该静下心来歇息才是。”丈部摇头道:“孩儿所说绝非梦话,兄长方才真的来过。”说着,又放声大哭。此时老母也不再疑惑。这一夜,母子二人相对啜泣,直到天明。 

          第二天,丈部拜别老母:“儿自幼寄身翰墨,于国未能尽忠,于家未能尽孝,真是徒生于天地间一场。兄长为信义捐躯,今日孩儿决意前往出云,收殓兄长遗骨以全大义。母亲当善自保重,容孩儿就此别过。”老母道:“我儿此行,务必速去速归,以免老母挂念,万万不可逗留过久,使今日之别成为用绝。”丈部道:“虽说人生就像水上泡沫,朝夕难保,孩儿一定尽快归来。”遂挥泪拜辞老母,离家而去。又到佐用家,托付了老母之事。 

          赶路途中,丈部饥不择食,寒不添衣,合目便在梦中哭唤赤穴,整整走了十天,赶到富田大城。 

          丈部先到赤穴丹治府邸,通报了姓名。丹治出迎,疑惑不解地问道:“并无鸿雁传书,何以得知?真是怪事。” 

          丈部答道:“武士不论富贵荣华,只以信义为重。兄长宗右卫门重一言之诺,不惜自尽,游魂千里赴约。为报兄长信义,我日夜兼程来到这里,以平日所学所识来问你,昔日魏国宰相公叔座染病在床,魏惠王亲往探视,握着公叔座的手问道:‘万一宰相百年之后,国事将托何人?希望告知寡人。’叔座是这样回答的:‘商鞅年少具奇才。王若不用此人,宁可杀之而勿使出境。如使其往他国,必为后患。’魏惠王走后,叔座私下对商鞅道:‘吾向魏望荐你,而王似有不许之色,又告王曰:弗用当杀之。此乃为先君而后臣。速往他国,以免被害。’丹治,现将此事与你和宗右卫门相比,又怎么样呢?” 

          丹治低头无言以对。丈部上前又道:“兄长宗右卫门不忘盐之旧恩,拒绝侍奉经久,可称得上是义士。你今天背弃旧主盐治,投靠经久,不是真正的义士,兄长重菊花之约,舍命千里赴约,信义极重。而你献媚于经久,非难骨肉之兄,使兄长死于非命,信义何在?纵有经久拦阻,也应念骨肉之情,效叔座商鞅之谊,以尽信义。你只图私利,全无武士之德,实乃经久家风。这样兄长又怎能久居此地?我如今为了信义,将你的臭名留于后世。”说时迟,那时快,丈部拔刀劈向丹治,趁家臣手下慌忙之际,急逃出门。 

          据传,尼子经久闻知此事,有感于赤穴和丈部这对兄弟情义至深,并未进行追逐。这么看来,万不可与轻薄之徒结交。 


        --------------------------------------------------------------------------------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3G电子书网 白酒酿成缘好客 黄金散尽为收书
          


        7楼2006-12-26 19: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