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转发那个文章的目的虽然明显不是赞同频响曲线无用论,但是也绝对不是想要把频响曲线的作用神话。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以前对这方面不了解的人,能对频响曲线相关数据的作用有所了解,能够做到客观对待。然而显然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我这篇文章算是白发了。
————————————————————————————————————————
如果你仔细看过了文章,会发现频响特性除了工业上检查产品一致性之外,还有以下几个作用:
第一,通过对比不同音箱频响曲线的波动数量和波动程度,可以一定程度了解哪一个音箱的声音可能会是更加圆滑自然地。
第二,通过对比不同音箱MLLSA图,可以知道哪一个音箱在哪一个频段,音染是更小的。
第三,有经验的工程师可以通过观察原型机的MLLSA图,在设计工作的早期避免一些当时还不明显的错误,节省设计师的精力和时间。
第四,测量数据为工程师们提供了一种选择的途径,让他们知道何种实验性的设计才会是值得聆听的。
第五,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熟练地解读MLLSA图可以帮助他们进行初步的筛选工作,特别是针对那些轰鸣和刺耳的伪hifi音箱。
如果你仔细看了这几段,就不会发出“说白了就是毛用都没有”这样的言论。
———————————————————————————————————————
作者在指出与频响特性有关参数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它们的一些局限性:
第一,不管频响数据被你解读地有多么熟练,它始终是评价音箱的许多方面之一。
第二,尽管在过去的20年中,许多技术取得了进步,但频响测量仍然是一个不完美的科学。同一个音箱在两个不同的实验室测量,会产生不同的响应曲线。
第三,对图表错误的解读会很容易导致错误信息和糟糕选择的产生。
第四,测量技术的差异会导致来自两个不同实验室或生产厂家的图表的对比结果不可靠,并且具有误导性。
如果你仔细看了这几段,自然也不会认为频响曲线之类的作用是特别巨大的。
————————————————————————————————————————
作者还说明了主观听感和客观数据在设计过程中该是如何结合的:
“尽管没有任何测量技术可以完整的描述一个扬声器的声音所能提供的主观感受,MLLSA和其它的频响测量方式还是给我们Polk的工程师在开发更优质的音箱的过程中,提供了极大地帮助。”
“只有傻瓜才会仅仅靠着测量数据去设计音箱,只有更傻的傻瓜才会只靠主观听音去设计音箱。”
如果你仔细看了这几段,那么老何的那个帖子就会显得有点多余。
————————————————————————————————————————
领会别人的观点一定要全面,不能只看一半,而对另一半视而不见。有的人看完了觉得我是在吹捧频响曲线的作用,对我嗤之以鼻;有的人马上就想要通过频响来选择该买哪个耳塞了。这两类人都属于没认真看的,或者还没有看懂的,希望你们对我上面列出的几条加以关注,我并不想误人子弟。
另外对一些不理解“为什么老有人执着于这些东西 听的爽不就行了”的人群说,我并不是想反驳你们的观点,但是我希望你们明白“执着于这些东西”的人,可能跟你看待耳机的角度是不同的。你们可能追求的是能讨好自己的声音,找到之后花钱买下来就行了;但我肯定不是这样,我对声音“为什么”好听更加感兴趣,我想了解其背后的原理,虽然我对这方面的了解还比较少。如果你能理解我们之前立场的区别,或许就理解我的行为了。
最后,希望我这个帖子能被大家“认真地”看完吧。
PS:对那些看不懂频响还希望发表言论的人:您要是对频响实在不感冒,甚至连弄懂它的想法都没有,那劝您还是免开尊口,因为这样是讨论不出结果的。
————————————————————————————————————————
如果你仔细看过了文章,会发现频响特性除了工业上检查产品一致性之外,还有以下几个作用:
第一,通过对比不同音箱频响曲线的波动数量和波动程度,可以一定程度了解哪一个音箱的声音可能会是更加圆滑自然地。
第二,通过对比不同音箱MLLSA图,可以知道哪一个音箱在哪一个频段,音染是更小的。
第三,有经验的工程师可以通过观察原型机的MLLSA图,在设计工作的早期避免一些当时还不明显的错误,节省设计师的精力和时间。
第四,测量数据为工程师们提供了一种选择的途径,让他们知道何种实验性的设计才会是值得聆听的。
第五,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熟练地解读MLLSA图可以帮助他们进行初步的筛选工作,特别是针对那些轰鸣和刺耳的伪hifi音箱。
如果你仔细看了这几段,就不会发出“说白了就是毛用都没有”这样的言论。
———————————————————————————————————————
作者在指出与频响特性有关参数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它们的一些局限性:
第一,不管频响数据被你解读地有多么熟练,它始终是评价音箱的许多方面之一。
第二,尽管在过去的20年中,许多技术取得了进步,但频响测量仍然是一个不完美的科学。同一个音箱在两个不同的实验室测量,会产生不同的响应曲线。
第三,对图表错误的解读会很容易导致错误信息和糟糕选择的产生。
第四,测量技术的差异会导致来自两个不同实验室或生产厂家的图表的对比结果不可靠,并且具有误导性。
如果你仔细看了这几段,自然也不会认为频响曲线之类的作用是特别巨大的。
————————————————————————————————————————
作者还说明了主观听感和客观数据在设计过程中该是如何结合的:
“尽管没有任何测量技术可以完整的描述一个扬声器的声音所能提供的主观感受,MLLSA和其它的频响测量方式还是给我们Polk的工程师在开发更优质的音箱的过程中,提供了极大地帮助。”
“只有傻瓜才会仅仅靠着测量数据去设计音箱,只有更傻的傻瓜才会只靠主观听音去设计音箱。”
如果你仔细看了这几段,那么老何的那个帖子就会显得有点多余。
————————————————————————————————————————
领会别人的观点一定要全面,不能只看一半,而对另一半视而不见。有的人看完了觉得我是在吹捧频响曲线的作用,对我嗤之以鼻;有的人马上就想要通过频响来选择该买哪个耳塞了。这两类人都属于没认真看的,或者还没有看懂的,希望你们对我上面列出的几条加以关注,我并不想误人子弟。
另外对一些不理解“为什么老有人执着于这些东西 听的爽不就行了”的人群说,我并不是想反驳你们的观点,但是我希望你们明白“执着于这些东西”的人,可能跟你看待耳机的角度是不同的。你们可能追求的是能讨好自己的声音,找到之后花钱买下来就行了;但我肯定不是这样,我对声音“为什么”好听更加感兴趣,我想了解其背后的原理,虽然我对这方面的了解还比较少。如果你能理解我们之前立场的区别,或许就理解我的行为了。
最后,希望我这个帖子能被大家“认真地”看完吧。
PS:对那些看不懂频响还希望发表言论的人:您要是对频响实在不感冒,甚至连弄懂它的想法都没有,那劝您还是免开尊口,因为这样是讨论不出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