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吧 关注:2,820,297贴子:58,718,502
  • 10回复贴,共1

关于之前《频响曲线背后的秘密》译文,我有话要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转发那个文章的目的虽然明显不是赞同频响曲线无用论,但是也绝对不是想要把频响曲线的作用神话。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以前对这方面不了解的人,能对频响曲线相关数据的作用有所了解,能够做到客观对待。然而显然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我这篇文章算是白发了。
————————————————————————————————————————
如果你仔细看过了文章,会发现频响特性除了工业上检查产品一致性之外,还有以下几个作用:
第一,通过对比不同音箱频响曲线的波动数量和波动程度,可以一定程度了解哪一个音箱的声音可能会是更加圆滑自然地。
第二,通过对比不同音箱MLLSA图,可以知道哪一个音箱在哪一个频段,音染是更小的。
第三,有经验的工程师可以通过观察原型机的MLLSA图,在设计工作的早期避免一些当时还不明显的错误,节省设计师的精力和时间。
第四,测量数据为工程师们提供了一种选择的途径,让他们知道何种实验性的设计才会是值得聆听的。
第五,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熟练地解读MLLSA图可以帮助他们进行初步的筛选工作,特别是针对那些轰鸣和刺耳的伪hifi音箱。
如果你仔细看了这几段,就不会发出“说白了就是毛用都没有”这样的言论。
———————————————————————————————————————
作者在指出与频响特性有关参数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它们的一些局限性:
第一,不管频响数据被你解读地有多么熟练,它始终是评价音箱的许多方面之一。
第二,尽管在过去的20年中,许多技术取得了进步,但频响测量仍然是一个不完美的科学。同一个音箱在两个不同的实验室测量,会产生不同的响应曲线。
第三,对图表错误的解读会很容易导致错误信息和糟糕选择的产生。
第四,测量技术的差异会导致来自两个不同实验室或生产厂家的图表的对比结果不可靠,并且具有误导性。
如果你仔细看了这几段,自然也不会认为频响曲线之类的作用是特别巨大的。
————————————————————————————————————————
作者还说明了主观听感和客观数据在设计过程中该是如何结合的:
“尽管没有任何测量技术可以完整的描述一个扬声器的声音所能提供的主观感受,MLLSA和其它的频响测量方式还是给我们Polk的工程师在开发更优质的音箱的过程中,提供了极大地帮助。”
“只有傻瓜才会仅仅靠着测量数据去设计音箱,只有更傻的傻瓜才会只靠主观听音去设计音箱。”
如果你仔细看了这几段,那么老何的那个帖子就会显得有点多余。
————————————————————————————————————————
领会别人的观点一定要全面,不能只看一半,而对另一半视而不见。有的人看完了觉得我是在吹捧频响曲线的作用,对我嗤之以鼻;有的人马上就想要通过频响来选择该买哪个耳塞了。这两类人都属于没认真看的,或者还没有看懂的,希望你们对我上面列出的几条加以关注,我并不想误人子弟。
另外对一些不理解“为什么老有人执着于这些东西 听的爽不就行了”的人群说,我并不是想反驳你们的观点,但是我希望你们明白“执着于这些东西”的人,可能跟你看待耳机的角度是不同的。你们可能追求的是能讨好自己的声音,找到之后花钱买下来就行了;但我肯定不是这样,我对声音“为什么”好听更加感兴趣,我想了解其背后的原理,虽然我对这方面的了解还比较少。如果你能理解我们之前立场的区别,或许就理解我的行为了。
最后,希望我这个帖子能被大家“认真地”看完吧。
PS:对那些看不懂频响还希望发表言论的人:您要是对频响实在不感冒,甚至连弄懂它的想法都没有,那劝您还是免开尊口,因为这样是讨论不出结果的。


1楼2012-05-10 09:53回复
    虽然我本身认为冷血的追求回放的真实性,才是追求“高保真”,但现在普遍承认的HIFI定义是以回放器材听起来的美感为重心的,有时可以牺牲掉真实性,比如不少播放器为了得到柔和的听感而故意在某频段进行衰减。虽不知两种说法谁对谁错,但是发烧友们承认的绝对是后者。这也是我从不敢自称烧友的原因。


    4楼2012-05-10 10:11
    回复
      2025-09-07 06:17: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真谢谢了


      5楼2012-05-10 10:12
      回复
        在与本文相关的争执中,有人的观点是0,有人的观点是1,有人根本不感兴趣。我的目的是想让支持0和1的人都往0.5靠靠,和根本不感兴趣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


        9楼2012-05-10 10:20
        回复
          如果是现场录音,那就以现场的听感为真实,如果是录音室录音,那就以录音室的声音为真实。如果想把录音室录音听出现场的感觉,那自然需要修饰。我所谓的真实,就是把录音环境下,人耳该听到的都还给它,人耳听不到的就都舍弃。


          11楼2012-05-10 10:27
          回复
            我不是说哪个路线是正确的,路线是否正确取决于你想去哪,取决于你想要什么,取决于你的目标是什么。我的最理想的器材就是能不带任何感情,冷血但能精确还原声音的器材,这是我觉得最牛逼的器材,这是我想要的。而很多人喜欢听起来最美的器材,这是他们想要的。只不过是我们的目标不同,但是没有谁对谁错。


            12楼2012-05-10 10:35
            回复
              如果你认真看了,就会知道我的立场跟你帖子里的是不一样的。我不是抨击你的立场,而是只是觉得你没认真看而已,不知这好字从何而来。


              16楼2012-05-10 10:58
              回复
                “现场听不到的东西,现场录音设备是可以保存到”
                ——————————————————————————————————————————
                我也再说一遍,我认为的高保真就是:把【录音环境下】,人耳该听到的都还给它,人耳听不到的就都舍弃。你在录音的时候录到了人耳本来听不到的声音,那是录音过程不满足以人耳确定的高保真的条件,懂了吗。


                18楼2012-05-10 11:03
                回复
                  2025-09-07 06:11: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你开始偷换概念了,我说的频响曲线能起到的作用,是在保证“数据是真实”的这个基本的条件下。你的观点只能说明对于那些无法分辨数据真假的人是没有用的,却不能说明频响数据是没有用的。而且关于伪造频响曲线的情况,文中也确定提到了,只不过你还是没认真看而已。
                  至于我想的东西有没有用,请看我此贴的倒数第三段。咱们站的角度不一样,你觉得有用的我不一定觉得对我有用,我觉得有用的你也可以觉得对你没用。但是不要用你判断有没有用的标准来判断是否对我有用。希望大家都能对对方的价值观标示起码的尊重。


                  21楼2012-05-10 11:10
                  回复
                    我谈的是个理想化的问题,不需谈论现实录音到底在什么介质下保存的问题。如果有一天我要去追求高保真,我刚才的观点会成为我的指导方向。
                    就像有人认为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是光速,最理想的情况就是能达到光速,但是你却说:先去关注下现在火箭的燃料好么?固态和液态燃料哪个推力更大?你能理解到这种怪异之处么


                    22楼2012-05-10 11:19
                    回复
                      唉,麻烦你看看一楼最后一节我说的话。其它的我就不再回复你了。


                      25楼2012-05-10 11: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