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吧 关注:5,472贴子:131,189

【胤禩331生辰】【原创】胤禩是如何被定罪成“谋刺太子”的(含谋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上海1楼2012-02-22 21:59回复
    原来的回复是以前写的,称号方面都不太正式。稍改了一下,单发一帖。
    题目:
    【胤禩331生辰】【原创】胤禩是如何被定罪成“谋刺太子”的?(含谋刺大阿哥之辟谣)


    IP属地:上海2楼2012-02-22 22:00
    收起回复
      2025-08-16 20:08: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私以为胤禩被康熙最终定罪“谋刺太子”,虽然不是全然无辜,也是有些委屈的。
      “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信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伊杀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这句话是康熙五十三年毙鹰事件,父子关系最冰点时所说。从一废开始,对于康熙的言词我个人很侧目,尤其是给人论罪时,比如太子的生而克母。事实上,康熙给胤禩定这个罪名是有发展过程的,罪行轻重完全是视他自己的心情而定。
      开始胤褆请杀太子时,康熙认为被胤褆推荐的胤禩是从犯,“倘果同胤禩……”,三天后在凌普案上责胤禩“所查未尽”“妄博虚名”(个人以为是迁怒),次日,仍没有审理结果,但胤禩却从“胤褆倘果同胤禩”的从犯,变成“其(胤禩)党羽早相要结,谋害胤礽”的主谋。过了几天,审理结果出来,罪名又降成“竟不奏闻”,而大阿哥胤褆未有任何刑罚(后因镇魇事件获罪)。到毙鹰事件,在“父子之恩绝矣”的当口,这罪名又回复成“觅人谋杀二阿哥”。(可参考清实录相关记载)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倘果同胤禩聚集党羽,杀害胤礽……”这个是开始。提出要杀太子的是胤褆。“今钦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但是胤褆不是说我要杀太子,而是他以为康熙要“钦诛胤礽”,所以上赶着表白去了。胤褆是有杀心,但没杀胆(至少此胆不敢让康熙闻知)。即使如此,也足够康熙暴怒不迭了,苗头也不行。然后,康熙在审理结果尚未可知时,就下了判定,“聚集党羽,杀害胤礽”,顺道加上了胤褆推荐的胤禩“倘果同胤禩……”
      【九月二十八日】,凌普案责胤禩“所查未尽”“妄博虚名”。很明显,是前面事件导致的迁怒。即使没有前面的事件,这件事也左右为难。当时,康熙已经对废储的仓促之举有后悔之意。这个案子,重了,打太子的耳光,不合此时康熙要放太子一码的心意;轻了,康熙也不乐意,贪污伸到皇帝的口袋,是可忍孰不可忍。查办的人怎么做都是错,更何况是“后必大贵”、被他认定“谋刺太子”的胤禩,罪名就成了“所查未尽”、“邀买人心”。
      【九月二十九日】,张明德审理结果仍未出。“其党羽早相要结,谋害胤礽,今其事旨已败露。”这时,已经康熙的判罪,已经从“胤褆倘果同胤禩”的从犯,变成“其党羽早相要结”的主谋,还是“蓄谋已久”。这康熙一旦讨厌了谁,那人可是要多恶意,就多恶意,还是自幼就是奸的,“朕素所深知”。要是胤禩自幼柔奸,脑子糊涂了要胤禩掌管内务府?还是您老早就慧眼如炬,只等着胤禩在凌普案上露狐狸尾巴?
      据《清实录》记载,这一天还是有初步审理结果的,并没有显示知胤禩晓谋刺太子一事,胤禩请张明德纯为算命。谋刺太子是张明德在直郡王府(或普奇处)首先提出的。
      “不久,张明德一案审结,【十月初二日】,康熙谓胤禩“闻张明德如许妄言,竟不奏闻”。事实摆在眼前,罪名降成“竟不奏闻”。胤禩说给胤禟和胤祯,可能是张明德谈及,也可能是大阿哥胤褆转述。
      随后,百官举荐,出尔反尔,欲立太子,群臣反对,固执己见,再立太子,复又废黜……这个过程中康熙心情的一波三折,就不赘言
      直到康熙【五十三年】毙鹰事件,在“父子之恩绝矣”的当口,这罪名又回复成“觅人谋杀二阿哥”。
      


      IP属地:上海3楼2012-02-22 22:01
      回复
        太子是有罪还是无辜,康熙翻来覆去,反正都是他说了算。
        胤禩有何罪状,又是康熙变了又变,全凭帝心。
        客观地说,“闻不上报”的判决是最公正的,毕竟事关重大,涉及危害皇储。但是,这件事还牵扯到“后必大贵”的内容,却是不适合上报的。试想,换成任何一个皇子,巴巴地找了人来算命,被测出有帝王之气,之后又谈起诛杀太子,换谁也不会脑子秀逗了上报给皇帝吧“人是你找的,你居然胆敢希冀大位,敢说请杀太子不是你的指使?”届时很难摘干净的。不过,私以为胤禩没有想这么深,他是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不认为张明德真的要谋刺太子。
        胤禩不是故意“瞒”,面对审理结果,康熙的话还算客观“闻张明德如许妄言,竟不奏闻”,只是叙述“闻而不报”的事实,没有加上他原来主观揣测的“蓄谋”。闻而不报的至少有胤褆(胤褆所谓的上报是在请杀太子之后)、胤禩、胤禟、胤祯四人,胤禛知不知道不确定,而事后却独罚胤禩一人,连张明德最后所在的大阿哥都没被治罪(老大被圈是因为镇魇一事)。
        注意胤禩开始查凌普案、胤褆被责、凌普案结胤禩被斥的发生顺序。
        个人推测胤褆推荐胤禩请杀太子的事,胤禩一开始并不知晓,不会是为了迎合康熙给胤礽留情之心,而故意宽办。一、老康尚未公开,否则不会单独处置胤禩,对胤褆的处罚留到镇魇太子一事(也可以阴谋地怀疑,这是康熙恨极,故意安排胤祉陷害老大的,否则,凭前面没有实证的罪名不足以圈禁老大)。二、胤褆也不会自己跑去说,我害了你了。
        关于凌普案,“所查未尽”,究竟未尽多少?以胤禩的性格,与人宽和,不把事情做绝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说胤禩有杀太子之意,却又不趁机严办,落井下石,反而手下留情,不是很矛盾么?就是为了邀买人心,想要“仁义”之名,之前积累的名声也已经够了,也没有必要为了惹得众人怒怨的胤礽和凌普,反落个“徇私”的罪名,何况还是在一废这种风声鹤唳的时刻。退一步讲,这人情给的是太子,康熙不是标榜兄友弟恭么?胤褆逼太子是错,胤禩给太子留情面又是错,康熙乃这颗飘摇纠结的心灵就不能落个实处么?
        


        IP属地:上海4楼2012-02-22 22:10
        回复
          【张明德案的审理及定案】
          【初审结果】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壬寅。
          ○大学士温达等遵旨审讯相面人张明德,供:
          “由顺承郡王长史阿禄荐于顺承郡王,及赖士公、普奇公。
          由顺承郡王荐于直郡王。
          我信口妄言‘皇太子暴戾,若遇我,当刺杀之。’
          又捏造大言云‘我有异能者十六人,当招致两人见王。’耸动王听,希图多得银两。
          又由普奇公荐于八贝勒,看相时,我曾言‘丰神清逸、仁谊敦厚、福寿绵长、诚贵相也。’
          以上俱是实情。”等语。
          应将张明德拟斩立决。缮摺具奏。留中。
          【再审结果】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壬寅。
          ○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议政大臣等会审。
          『顺承郡王布穆巴供』:张明德往普奇公家,回至我府,言普奇谓皇太子甚恶,与彼谋刺之,约我入其夥,我不从,故以语直郡王,直郡王云:“尔勿先发此事,我当陈奏,可觅此人,送至我府。”因送往直郡王府。
          『阿禄』口供无异。
          『公普奇供』:我无狂疾,何敢寻死而向彼妄言,此皆毫无影响之语。
          『公赖士供』:我于顺承郡王府中见张明德,因唤至我家中看相,普奇嘱使送往伊处,故送往是实,此外我皆不知。
          『九阿哥允禟、十四阿哥允禵供』:八阿哥曾语我等,“有看相人张姓者云‘皇太子行事凶恶已极,彼有好汉,可谋行刺。’”我谓之曰:此事甚大,尔何等人,乃辄敢出口,尔有狂疾耶?尔设此心,断乎不可。因逐之去。
          『八阿哥允禩供』:我以此语告诸阿哥是实。
          问『张明德』,口供无异,取供具奏。
          【量罪定刑】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壬寅。
          上谕诸皇子、议政大臣、大学士、九卿、学士、侍卫等曰:
          贝勒允禩闻张明德如许妄言,竟不奏闻,允禩革去贝勒,为闲散宗室。
          布穆巴以所闻情节,商之长史阿禄,告直郡王,使之奏闻,布穆巴、阿禄俱无罪,著释放。
          公普奇知情不首,革去公爵,为闲散宗室。
          公赖士,但令看相并无他故,著释放。
          张明德,情罪极为可恶,著凌迟处死,行刑之时,可令事内干连诸人往视之。
          


          IP属地:上海5楼2012-02-22 22:11
          回复
            【小结】
            张明德是由阿禄荐于布穆巴、赖士、普奇;布穆巴带之往胤褆处,又普奇荐于胤禩。谋刺太子之语在普奇处(普奇否认)、胤褆处,均有直接提及。而胤禩处只记载了相面的事。至于谋刺的事情,只有转述给九和十四,但没有表明是如何知晓。
            所以老八的罪是闻不上报。(十月初二日,圣祖仁皇帝实录。)而不是参与谋刺。
            布穆巴家 ->阿禄(布穆巴长史)荐于赖士->由赖士处往普奇处,住普奇家->普奇荐于胤禩,住胤禩处->胤禩转语胤禟、胤祯->胤禩逐走->复回普奇处,或宿于外->布穆巴送其至胤褆处->与胤褆畅谈谋刺太子事,“耸动王听,希图多得银两”->“散帖招聚人众”->太子被废的同一则诏书中斥胤褆不能立为皇太子->胤褆荐胤禩、请杀太子->康熙怒,责其交由刑部,胤褆“详悉密奏”-> 胤褆锁拏张明德至刑部。
            张明德也曾“耸胤禩听”,可惜被“逐之去”,“耸胤褆听”,发展成“散帖招聚人众”;即使如此,也不一定是“召集人手来谋刺太子”,或许正如张明德所言“捏造大言”,所谓的人众,不过是一群江湖骗子,胤褆同样受其所骗~
            


            IP属地:上海6楼2012-02-22 22:11
            回复
              【关于胤禩谋刺大阿哥之辟谣】
              本来康熙给胤禩定的罪名是谋刺太子,可到了雍正给胤禩等人网罗罪名时,又肆行加入了谋刺大阿哥胤褆的罪名。对照《清世宗实录》的copy版本和《清圣祖实录》的原始版本,即可得知。
              《清世宗实录》雍正四年正月戊戌
              ○ 戊戌。……又奉皇考谕旨。朕驻跸遥亭。允禩以将毙之鹰来进。口称伊在汤泉等候进京。并不请旨。擅行独断。藐视朕躬。朕因震怒。心中寒战。几乎危殆。允禩、自奸人张明德、妄相伊有人君之贵。伊遂不守臣节。招集恶党。谋弑皇太子、及大阿哥。此举国所知者。其欲谋弑之时、未知置朕于何地也。……
              康熙朝时的原始记录是
              《清圣祖实录》康熙朝五十三年十一月
              ○甲子。上驻跸东庄地方。
              ○ 谕诸皇子允禩因伊母二周年往祭。事毕、理应趋赴行在。乃允禩于朕驻跸遥亭之次日。以将毙鹰二架、遣太监一名、亲随人一名、来请朕安。言伊在汤泉等候回京。并不请上旨。藐视朕躬。朕因愤怒。心悸几危。允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伊杀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
              对照一下就能发现:雍正把“觅人谋杀二阿哥”改成了“谋弑皇太子、及大阿哥”。捏造妄言,公然无忌耳!何况,谋刺太子一事,也未必属实。四十七年时,康熙给胤禩定的罪名是闻而不报,到了毙鹰事件时,又改口说成是刺杀主谋的。
              


              IP属地:上海7楼2012-02-22 22:12
              回复
                end


                IP属地:上海8楼2012-02-22 22:13
                收起回复
                  2025-08-16 20:02: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顶禩雨!分析得很经典!


                  9楼2012-02-22 22:40
                  回复
                    根据@maudlin2008 的提醒,我前面的断句有些问题,下面的断句方法更合理些。
                    八阿哥曾语我等:“有看相人张姓者云‘皇太子行事凶恶已极,彼有好汉,可谋行刺。’我谓之曰:此事甚大,尔何等人,乃辄敢出口,尔有狂疾耶?尔设此心,断乎不可。因逐之去。”
                    【小结】
                    张明德是由阿禄荐于布穆巴、赖士、普奇;布穆巴带之往胤褆处,又普奇荐于胤禩。谋刺太子之语在普奇处、胤禩、胤褆处,均有直接提及。普奇对此否认,胤禩将张明德逐走,而胤褆处发展成“散帖招聚人众”。
                    初审时张明德未提在胤禩处所言谋刺太子事,一是为了减轻罪名,二是胤禩态度无不妥之处,所以略去不提。所以老八的罪是闻不上报,而不是参与谋刺。
                    布穆巴家 ->阿禄(布穆巴长史)荐于赖士->由赖士处往普奇处,住普奇家->普奇荐于胤禩,住胤禩处->言“后必大贵”及谋刺太子事->胤禩逐走张明德,转语胤禟、胤祯->张明德复回普奇处,或宿于外->布穆巴送其至胤褆处->与胤褆畅谈谋刺太子事,“耸动王听,希图多得银两”->“散帖招聚人众”->太子被废的同一则诏书中斥胤褆不能立为皇太子->胤褆荐胤禩、请杀太子->康熙怒,责其交由刑部,胤褆“详悉密奏”-> 胤褆锁拏张明德至刑部。
                    张明德也曾“耸胤禩听”,可惜被“逐之去”,“耸胤褆听”,发展成“散帖招聚人众”;即使如此,也不一定是“召集人手来谋刺太子”,或许正如张明德所言“捏造大言”,所谓的人众,不过是一群江湖骗子,胤褆同样受其所骗~
                    


                    IP属地:上海10楼2012-02-22 22:48
                    回复
                      感谢maudlin2008的提醒
                      http://tieba.baidu.com/p/1422436903?pn=2
                      35楼


                      IP属地:上海11楼2012-02-22 22:52
                      回复
                        我觉得老康这个时候虽然对太子失望,但还是非常爱太子的,所以听到威胁到太子生命之事,如此怒不可歇,他在毙鹰事件时候骂胤禩,说当初是不让八上位才无可奈何复立太子,我倒觉得是他是故意这么说,其实他当时一废太子是冲动,之后还是想给太子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的。


                        12楼2012-02-22 22:55
                        收起回复
                          楼主列的时间事件表很有用,能看到康熙心情变化和查凌普家产案的关系。以前还不知为何康熙在此案上要骂八又是一出皇太子。原来是已经听到张明德夸八有贵相了。还有之前看到JG上评论说凌普家产案八留有余地是八故意收买太子的党羽的人心,将倒台的太子残余势力收为己用。仔细想想,一个已经被抄家产被革职的人值得收买么?反而是把太子的党羽清得越干净越好呢,八一向做事不会太绝,在雍正朝自身难保的情况下都是如此。


                          13楼2012-02-22 23:49
                          回复
                            一废前的太子在索额图倒台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党羽,有党羽的是胤褆。而胤褆的党羽一定希望看到凌普等人的难堪。
                            太子培养起势力,实在复立之后,都是一些武职官员。


                            IP属地:上海14楼2012-02-23 00:53
                            回复
                              2025-08-16 19:56: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康熙四十八年四月庚申,“皇太子虽有恶名,并未杀人亦无党羽,大阿哥党羽甚多。”
                              这是复立太子之后,处理镇魇一案时,康熙所言。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丙辰,“即今三旗大臣侍卫为大阿哥所愚者、不过一二人,其五旗蠢然无知、诸王幼子被愚者甚多。
                              康熙四十八年四月○庚申。
                              ○上谕诸王大臣尔等:议将大阿哥仍在伊府中看守,府中门户既多,恐匪类仍行往来,大阿哥惯会潜行,即于伊旗分地方,令八旗官兵看守,匪类仍行钻刺行走,断乎不可,惟别旗地方始可耳。
                              从前诸事,凡镇魇皇太子,使之不善,播扬恶名者,俱系大阿哥。皇太子虽有恶名,并未杀人亦无党羽,大阿哥党羽甚多。前执皇太子时,朕尚以为看守不严,大阿哥岂容不严加看守。稗色父子之房、凌普之房图样,曾经呈览。
                              再所造诸王府内,闻有小府一所与十四阿哥府相仿,著领侍卫内大臣、宗人府、大学士往看,何处牢固,朕特派人严加看守。
                              再闻大阿哥之席北驻扎乌拉白都纳者一二百人,此系何处席北?又闻各处俱有大阿哥之人,著问雅突、啬楞。
                              又闻去年将天津镇,兵调至口上,虚实未知,著问兵部。
                              


                              IP属地:上海15楼2012-02-23 01: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