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吧 关注:12,535贴子:96,092
心即是理
徐爱录
徐爱(公元1488——1518 年),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
阳明的妹夫,也是阳明先生的第一位学生。曾任南京工部郎中。王阳明
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叹曰:“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陆澄)
不浅。”参看《明儒学案》卷十一。


1楼2011-11-14 19:14回复
    [原文]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
    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
    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
    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
    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
    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
    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
    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咳,或先怀忽
    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
    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
    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
    负先生之教云。门人徐爱书


    2楼2011-11-14 19:14
    回复
      2025-11-23 05:44:4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译文]
      先生对于《大学》中有关“格物”的各种说法,均以旧本,亦即前
      贤所说的误本为标准。我刚听说甚觉意外,继而产生怀疑,最后,我殚
      精竭思,互相对照分析,就正于先生。方始发现,先生的主张犹如水性
      冰冷、火热炎热一样,即是百世之后的圣人也不会产生疑问。先生天资
      聪颖,然和蔼可亲,为人坦诚,平素不修边幅。早年,先生性格豪迈洒
      脱,曾热衷于赋诗作文,并广泛深入研究佛道两家的经典之作。所以,
      时人初听他的主张,认为是异端邪说,不予深究。但是他们不知道,在
      贬居贵州龙场的三年中,先生处困养静,惟精惟一的功夫,已入圣贤之
      列,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我时刻受先生之教诲,觉得他的学说,刚接
      触似乎很容易,深入研究就觉得愈发崇高;初看好象很粗疏,仔细钻研
      就觉得愈发精细;刚接近仿佛很浅显,深入探求就觉得没有穷尽。十几
      年来,我竟连它的轮廓都未看到。但是,今天的学者,有的虽与先生才
      一面之缘,有的只闻其名,有的怀着蔑视、恼怒的心倩,就想在立谈之
      间,依据传说,浮想联翩,如此何能彻底深谙先生的学说呢?跟从先生
      的人士,听着先生不倦的教诲,常常得一而遗二,如同相马时只注意马
      的牝牡黑黄,而忽略了能否驰骋千里的特性。因此,我谨把平时所听到
      的全部记录下来,给诸位同志奉上,以便考核校正,不负先生教育之恩。
      晚生徐爱序


      3楼2011-11-14 19:15
      回复
        [评析]
        此段为全文之开篇,首先介绍先生之概貌。阳明先生乃古代先儒群
        体中之一员,亦为代表性人物,创良知之说,开心学之河,打破了宋以
        来程朱理学一统儒学之局面。其先生之形象、特性与先哲先贤们一样,
        既有其共性,亦有其个性。先生天资聪慧,是为共性,但却和悦坦诚、
        不修边幅,亦共性,亦个性,大凡先圣先哲们,其心地祥和,举止随和,
        处事顺其自然;先生年轻时豪迈不羁,又曾广博于诗文,深研习佛教和
        道教的典籍,同样既共性,亦个性,孔子十岁即立志于学,阳明先生年
        轻的豪迈亦是一种鸿鹄之志向??总之,阳明先生是古代一位既有学术
        成就,又有君子之德的大儒、醇儒。


        4楼2011-11-14 19:15
        回复
          [原文]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
          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
          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
          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
          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
          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如《孟
          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
          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
          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
          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
          ‘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
          偏了。”


          5楼2011-11-14 19:16
          回复
            [译文]
            徐爱问:“《大学》首章的‘在亲民’,朱熹认为应作‘新民’,
            第二章的‘作新民’的文句,好象可作为他的凭证。先生认为应按旧本
            作‘亲民’,难道也有什么根据吗?”
            先生说:“‘作新民’的‘新’,是自新的意思,和‘在新民’的
            ‘新’不同,‘作新民’怎可作为‘在新民’的凭证呢?‘作’与‘亲’
            相对,但非作‘新’解。后面说的‘治国平天下’,都没有‘新’的意
            思。比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
            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些都含
            有‘亲’的意思。‘亲民’犹如《孟子》中的‘亲亲仁民’,亲近就是
            仁爱。百姓不能彼此亲近,虞舜就任命契作司徒,尽心竭力地推行伦理
            教化,籍此加深他们的感情。《尧典》中的‘克明峻德’即是‘明明德’,
            ‘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即是‘亲民’,也就是‘明明德于
            天下’。再如孔老夫子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即是‘明明德’,
            ‘安百姓’就是‘亲民’。说‘亲民’,就包涵了教化养育等意思,说
            ‘新民’就失之于正道了。”


            6楼2011-11-14 19:16
            回复
              [评析]
              孔子的仁学与孟子的仁致,其核心都是“爱人”、“亲民”。对他
              人之爱即为仁,包涵了义、智、礼、信;对民众之亲即为仁政,包涵了
              教化养育之意。阳明先生的见解显然更合于孔、孟首倡“仁”爱之心曲,
              辨朱熹之“新”,正先圣之“亲”,功益于后生。
              [原文]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
              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
              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
              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译文]


              7楼2011-11-14 19:16
              回复
                [译文]
                徐爱问道:“《大学》之中‘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是指事事
                物物都有定理,它好象与您的看法不一致。”先生答说:“到具体事物
                中寻求至善,如此就把义看成是外在的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
                明德’,并达到惟精惟一的程度就是至善。当然了,至善并未与具体事
                物相脱离。《大学章句》中所谓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徐爱又问:“至善只从心中寻求,大概不能穷尽天下所有的事理。”
                先生说道:“心即理。天下难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下时吗?”


                8楼2011-11-14 19:17
                回复
                  2025-11-23 05:38:4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评析]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阳明先生始终困惑在朱子学说的辨思中,在他
                  37 岁那年,终于有所开悟,开创出超越朱学的阳明心学。阳明心学的核
                  心即:“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即是指心方是“理”的主宰,舍此心外,没有“理”之
                  存在。换言之,无论如何“格物”,其重点都应摆在心上,而不在事事
                  物物上。先生教人处事待物,必先明其理,顺其道,善其德,正其心,
                  心正则事公也。


                  9楼2011-11-14 19:17
                  回复
                    [原文]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
                    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
                    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
                    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
                    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10楼2011-11-14 19:17
                    回复
                      [译文]
                      徐爱说:“就象侍父的孝、事君的忠、交友的信、治理百姓的仁爱,
                      其间有许多道理存在,恐怕也不能不去考察。”
                      先生感叹地说:“世人被这种现点蒙蔽很久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
                      使人们清醒的。现仅就你的问题来谈一谈。比如侍父,不是从父亲那里
                      求得孝的道理;事君,不是人君主那里求得忠的道理;交友、治理百姓,
                      不是从朋友和百姓那里求得信和仁的道理。孝、忠、信、仁在各自心中。
                      心即理。没有被私欲迷惑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强加一点一滴。
                      用这颗最热的心,表现在侍父上就是孝,表现在事君上就是忠,表现在
                      交友和治理百姓上就是信和仁。只在自己心中下功夫去私欲、存天理就


                      11楼2011-11-14 19:18
                      回复
                        [评析]
                        这里并非专议忠、孝,而是以忠、孝为例阐明“心即是理”的道理。
                        仅仅是为了尽忠孝之义务而侍亲、事君,不过外在的于事事物物上“格
                        物”;唯有那种出自内心的忠孝才是自然的,心性本有的,才是真实的,
                        难能可贵的,俗话“天理良心”即在此也。


                        12楼2011-11-14 19:18
                        回复
                          [原文]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
                          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清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
                          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
                          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
                          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
                          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去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
                          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
                          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
                          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
                          色者,必有婉容。’须有是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13楼2011-11-14 19:19
                          回复
                            [译文]
                            徐爱说:“听了先生这番话,我觉得获益匪浅。但旧说依然萦绕心
                            中,还不能完全摆脱。例如侍父,那些嘘寒问暖、早晚请安的细节,不
                            也需要讲求吗?”
                            先生说:“怎能不讲求?但要分清主次,在自己心中去私欲、存天
                            理的前提下去讲求。象寒冬保暖,也只是要尽己之孝心,不得有丝毫私
                            欲夹杂其间;炎夏避暑,也只是要尽己之孝心,不得有丝毫私欲夹杂其
                            间。唯求己心。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
                            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
                            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
                            但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拿一棵树来说,树根就是那颗诚恳孝敬的
                            心,枝叶就是尽孝的许多细节。树,它必须先有根,尔后才有枝叶。并
                            非先找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上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
                            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必须有深爱之心
                            作为根本,便自然会这样了。”


                            14楼2011-11-14 19:19
                            回复
                              2025-11-23 05:32:4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评析]
                              从事事物物去追求的孝心,是无根之本,难以保持长久,时间长了
                              便会枝枯叶败,使人见之心冷、木然,毫无一点生气。真正的孝心发自
                              心性的本源,根深则叶茂,叶茂则色荣,四季长青,地久天长,给人以
                              春天般的温暖,夏天般的火热,即使寒冬季节,亦有那“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的浓浓诗意。


                              15楼2011-11-14 19: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