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朴还淳而见诸行事之实乎?抑将美
其言辞而徒以于世也?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使道明
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删述六经,孔子不得已也。自伏羲画卦,至于
文王、周公,其间言《易》,如《连山》、《归藏》之属,纷纷籍籍,
不知其几,《易》道大乱。孔子以天下好文之风日盛,知其说之将无纪
极,于是取文王、周公之说而赞之,以为惟此为得其宗。于是纷纷之说
尽废,而天下之言《易》者始一。《书》、《诗》、《礼》、《乐》、
《春秋》皆然。《书》自《典》、《谟》以后,《诗》自二南以降,如
《九丘》、《八索》,一切淫哇逸荡之词,盖不知其几千百篇。《礼》、
《乐》之名物度数,至是亦不可胜穷。孔子皆删削而述正之,然后其说
始废。如《书》、《诗》、《礼》、《乐》中,孔子何尝加一语。今之
《礼记》诸说,皆后儒附会而成,已非孔子之旧。至于《春秋》,虽称
孔子作之,其实皆鲁史旧文。所谓‘笔’者,笔其书;所谓‘削’者,
削其繁,是有减无增。孔子述六经,惧繁文之乱天下,惟简之而不得。
使天下务去其文以求其实,非以文教之也。《春秋》以后,繁文益盛,
天下益乱。始皇焚书得罪,是出于私意,又不合焚六经。若当时志在明
道,其诸反经叛理之说,悉取而焚之,亦正暗合删述之意。自秦汉以降,
文又日盛,若欲尽去之,断不能去。只宜取法孔子,录其近是者而表章
之,则其诸怪悖之说,亦宜渐渐自废。不知文中子当时拟经之意如何,
某切深有取于其事。以为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
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
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
实、反朴还淳之行,是皆著述有以启之。”
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朴还淳而见诸行事之实乎?抑将美
其言辞而徒以于世也?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使道明
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删述六经,孔子不得已也。自伏羲画卦,至于
文王、周公,其间言《易》,如《连山》、《归藏》之属,纷纷籍籍,
不知其几,《易》道大乱。孔子以天下好文之风日盛,知其说之将无纪
极,于是取文王、周公之说而赞之,以为惟此为得其宗。于是纷纷之说
尽废,而天下之言《易》者始一。《书》、《诗》、《礼》、《乐》、
《春秋》皆然。《书》自《典》、《谟》以后,《诗》自二南以降,如
《九丘》、《八索》,一切淫哇逸荡之词,盖不知其几千百篇。《礼》、
《乐》之名物度数,至是亦不可胜穷。孔子皆删削而述正之,然后其说
始废。如《书》、《诗》、《礼》、《乐》中,孔子何尝加一语。今之
《礼记》诸说,皆后儒附会而成,已非孔子之旧。至于《春秋》,虽称
孔子作之,其实皆鲁史旧文。所谓‘笔’者,笔其书;所谓‘削’者,
削其繁,是有减无增。孔子述六经,惧繁文之乱天下,惟简之而不得。
使天下务去其文以求其实,非以文教之也。《春秋》以后,繁文益盛,
天下益乱。始皇焚书得罪,是出于私意,又不合焚六经。若当时志在明
道,其诸反经叛理之说,悉取而焚之,亦正暗合删述之意。自秦汉以降,
文又日盛,若欲尽去之,断不能去。只宜取法孔子,录其近是者而表章
之,则其诸怪悖之说,亦宜渐渐自废。不知文中子当时拟经之意如何,
某切深有取于其事。以为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
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
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
实、反朴还淳之行,是皆著述有以启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