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吧 关注:12,535贴子:96,094

回复:传习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
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朴还淳而见诸行事之实乎?抑将美
其言辞而徒以于世也?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使道明
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删述六经,孔子不得已也。自伏羲画卦,至于
文王、周公,其间言《易》,如《连山》、《归藏》之属,纷纷籍籍,
不知其几,《易》道大乱。孔子以天下好文之风日盛,知其说之将无纪
极,于是取文王、周公之说而赞之,以为惟此为得其宗。于是纷纷之说
尽废,而天下之言《易》者始一。《书》、《诗》、《礼》、《乐》、
《春秋》皆然。《书》自《典》、《谟》以后,《诗》自二南以降,如
《九丘》、《八索》,一切淫哇逸荡之词,盖不知其几千百篇。《礼》、
《乐》之名物度数,至是亦不可胜穷。孔子皆删削而述正之,然后其说
始废。如《书》、《诗》、《礼》、《乐》中,孔子何尝加一语。今之
《礼记》诸说,皆后儒附会而成,已非孔子之旧。至于《春秋》,虽称
孔子作之,其实皆鲁史旧文。所谓‘笔’者,笔其书;所谓‘削’者,
削其繁,是有减无增。孔子述六经,惧繁文之乱天下,惟简之而不得。
使天下务去其文以求其实,非以文教之也。《春秋》以后,繁文益盛,
天下益乱。始皇焚书得罪,是出于私意,又不合焚六经。若当时志在明
道,其诸反经叛理之说,悉取而焚之,亦正暗合删述之意。自秦汉以降,
文又日盛,若欲尽去之,断不能去。只宜取法孔子,录其近是者而表章
之,则其诸怪悖之说,亦宜渐渐自废。不知文中子当时拟经之意如何,
某切深有取于其事。以为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
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
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
实、反朴还淳之行,是皆著述有以启之。”


46楼2011-11-14 19:30
回复
    [译文]
    先生说:“你所谓的明道,是指返朴归真,使道在平常生活中落实
    呢?还是指华而不实,借此哗众取宠呢?天下纷乱,主要是因为重虚文、
    轻实行。天下之道倘若光明,如此也就无所谓删述六经。孔子对六经的
    删述是万般无奈之下才为之。自从伏羲画卦,到文公、周公,其中论《易》
    的如《连山》、《归藏》等著述纷纭繁复,种类数不胜数,《易》道因
    此乱作一团。孔子发现天下一天天盛行文饰之风,认为如此延伸只会目
    无纲纪,所以效法文王、周公关于《易》的论述,觉着只有他们的主张
    才把握了《易》的宗旨。于是众多观点被废弃,天下论《易》始归一统。
    《诗》、《书》、《礼》、《乐》、《春秋》无不如此。《尚书》自《典》、
    《谟》之后,《诗经》自《周南》、《召南》之后,如《九丘》、《八
    索》,许多淫邪妖冶之句,达成百上千篇。《礼》、《乐》的名物度数
    不计其数,孔子均作了删削述正,自此其他说法才终止。在《书》、《诗》、
    《礼》、《乐》之中,孔子不曾增添一句话。现今《礼记》中的解释之
    词,大多是后世儒生附会而成,不再是孔子的原本了。以《春秋》来说,
    虽称是孔子之作,但都是在鲁史之旧文上笔削而成。所谓‘笔’,亦即
    照抄原文;所谓‘削’,亦即删减繁复,这样只少而不会多。孔子传述
    六经,担忧繁文扰乱天下,虽想简略却不能彻底做到。他要求人们不要
    死扣经典中的字句,应当追求经典的本质。他并非要用文辞来教化天下。
    《春秋》之后,繁文日益盛行,天下一团漆黑。秦始皇因焚书而得罪天
    下,由于他是出自私心,更不该焚毁六经。秦始皇当时若志在明道,把
    那些背经叛道的书全拿来烧掉,就会正合孔子删述的本意。从秦汉以来,
    著述之风愈刮愈烈,要想彻底废止根本不可能了。只得效仿孔子的作法,
    对那些和经书道理接近的加以表扬,那些荒诞无稽之论,也就慢慢消失
    了。我不明白文中子王通当初模拟经书是何意图,但我极力赞成。我认
    为,圣人即便再复出,也是不会否认这种观点的。天下之所以混乱不堪,
    只因为写文章的多,实干的少。人们各抒己见,争奇斗异,喧嚣于世,
    这只会混淆人们的视听,蒙弊世人的耳目,使他们只去争相修饰文辞,
    力追声名,而不再懂得还有崇尚真实、返朴归淳的切行。这些都是著书
    立说的人所导致的。”


    47楼2011-11-14 19:30
    回复
      2025-11-23 13:52: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评析]
      此段紧接上文中对王、韩二人的评判,进一步阐明“理”是心之本
      体,“文”是显现于外的形体,用文辞教化天下,必然使人舍本逐末,
      忘却天理,失去本心而扰乱天下。所以,阳明先生反复强调要务本尚实,
      反朴还淳,崇尚先圣经典的宗旨,将“理”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


      48楼2011-11-14 19:30
      回复
        [原文]
        爱曰:“著述亦有不可缺者,如《春秋》一经,若无《左传》,恐
        亦难晓。”
        先生曰:“《春秋》必待《传》而后明,是歇后谜语矣。圣人何苦
        为此艰深隐晦之词?《左传》多是《鲁史》旧文,若《春秋》须此而后
        明,孔子何必削之?”


        49楼2011-11-14 19:31
        回复
          [译文]
          徐爱说:“有些时候,著述是不能缺少的。比如《春秋》这本书,
          如果没有《左传》作解,人们大概也是难以读懂的。”
          先生说:“《春秋》必须有《左传》才能明白,这样,《春秋》不
          就成为歇后谜语了。圣人作如此艰深隐晦的文章,又何苦来哉?《左传》
          大多是《鲁史》的原文,如果《春秋》要凭借《左传》才可读懂,那么,
          孔子删削它,又有何必要呢?”


          50楼2011-11-14 19:31
          回复
            [评析]
            此段亦即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师生间讨论孔子儒学的传承。平常的
            谈话,细想必有深意。


            51楼2011-11-14 19:32
            回复
              [原文]
              爱曰:“伊川亦云:‘《传》是案,《经》是断。’如书弑某君,
              伐某国,若不明其事,恐亦难断。”
              先生曰:“伊川此言,恐亦是相沿世儒之说,未得圣人作经之意。
              如书‘弑君’,即弑君便是罪,何必更问其弑君之详?征伐当自天子出,
              书‘代国’,即伐国便是罪,何必要问其伐国之详?圣人述六经,只是
              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于存天理、去人欲之事,则尝言之。
              或因人请问,各随分量而说。亦不肯多道,恐人专求之言语。故曰‘予
              欲无言’。若是一切纵人欲、灭天理的事?又安肯详以示人,是长乱导
              奸也。故孟子云:‘仲尼之门,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此便是孔门家法。世儒只讲得一个伯者的学问,所以要知得许多阴谋诡
              计。纯是一片功利的心,与圣人作经的意思正相反,如何思量得通?”
              因叹曰:“此非达天德者,未易与言此也!”又曰:“孔子云:‘吾犹
              及史之阙文也。’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
              策而已。’孔子删《书》,于唐、虞、夏四五百年间,不过数篇。岂更
              无一事?而所述止此,圣人之意可知矣。圣人只是要删去繁文,后儒却
              只要添上。”


              52楼2011-11-14 19:32
              回复
                [译文]
                徐爱说:“程颐先生也认为‘《传》是案,《经》是断。’比如,
                《春秋》上记载弑某君、伐某国,如果不知道事情的原委,大概也难以
                作出确切的判断。”
                先生说:“程颐先生这一句话,差不多也是承袭后世儒生的说法,
                没有理解圣人作经的本意。比如写‘弑君’,弑君是罪过,为什么还要
                问弑君的经过呢?讨伐的命令该天子发布,写‘代国’,就是说讨伐某
                国便是罪过,为什么还要问伐国的经过呢?圣人传述六经,只是端正人
                心,只是存天理、去人欲。对于这些事情,孔子曾经就说过。孔子常依
                据人们的问题,对各自的程度与性质作不同的回答。他也不愿多讲,只
                怕人们在语言上挑剔,所以他才说:‘予欲无言’。如果是些灭天理纵
                人欲的事,又怎能详细作解呢?详细地告诉人们等于是助纣为虐呀!因
                此《孟子·梁惠王上》讲道:‘仲尼之门,无道桓文之事者,是烈后世
                无传焉。’这就是孔门家法。世俗的儒者只讲霸道的学问,因而他们要
                精通许多阴谋诡计。这完全是一种功利心态,与圣人作经的宗旨南辕北
                辙,他们怎么想得通呢?”因此先生感叹地说:“如果不是诚达天德之
                人,我很难与他谈论这个问题!”他接着说:“孔子曾说:‘吾犹及史
                之阙文也。’孟子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
                而已。’孔子删除《尚书》,即使是尧、舜、禹这四五百年间的历史,
                也仅存数篇。除此之外,难道再没有值得称道的事吗?虽传述的仅有几
                篇,但圣人的意图再明了不过了。圣人仅是剔除繁文,后儒则要雪上添
                霜。”


                53楼2011-11-14 19:32
                回复
                  2025-11-23 13:46: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评析]
                  此段仍是继续阐述务本尚实、反朴还淳。不过,这里面又深涵着先
                  生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圣人达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
                  去人欲。”圣人是诚达天德的人,他们著述的六经,是为了教化民众,
                  淳朴人心,反归天理的。孔子删略“六经”,也是防止后人只注意一些
                  细微末节,而忽视了禹、汤、文王三代治理天下的根本。
                  [原文]
                  爱曰:“圣人作经,只是要去人欲,存天理。如五伯以下事,圣人
                  不欲详以示人,则诚然矣。至如尧舜以前事,如何略不少见?”
                  先生曰:“羲、黄之世,其事阔疏,传之者鲜矣。此亦可以想见,
                  其时全是淳庞朴素,略无文采的气象,此便是太古之治,非后世可及。”
                  [译文]
                  徐爱说:“圣人著经,仅为了去人欲,存天理。春秋五霸之后的事,
                  圣人不肯把详情告诉人们,确实如此。那么,尧舜之前的事,为什么统
                  统省略,丝毫不可得见?”
                  先生说:“伏羲、黄帝时代,历史久远而不详尽,流传下来的自然
                  很少。这也是可以想象的,其时民风淳朴,重文彩的现象一无所有。这
                  就是上古社会,非后世所能比拟。”
                  [评析]
                  古人的著述不重文彩,留传下来的文字,可谓字字千钧,千古不朽,
                  哪一个字不是一篇文章?哪句话不涵藏着深邃的哲理?因此,我们今天
                  领略古人的经典,切切要务本当实,认真深究先圣们的淳朴。


                  54楼2011-11-14 19:33
                  回复
                    [原文]
                    爱曰:“如《三坟》之类,亦有传者,孔子何以删之?”
                    先生曰:“纵有传者,亦于世变渐非所宜。风气益开,文采日胜,
                    至于周末,虽欲变以夏、商之俗,已不可挽,况唐、虞乎?又况羲、黄
                    之世乎?然其治不同,其道则一。孔子于尧舜则祖述之,于文武则宪章
                    之。文、武之法,即是尧、舜之道。但因时致治,其设施政令,已自不
                    同,即夏、商事业施之于周,已有不合。故周公思兼三王,其有不合,
                    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况太古之治,岂复能行?斯固圣人之所可略也。”
                    又曰:“专事无为,不能如三王之因时致治,而必欲行以太古之俗,即
                    是佛、老的学术。因时致治,不能如三王之一本于道,而以功利之必行
                    之,即是伯者以下事业。后世儒者许多讲来讲去,只是讲得个伯术。”
                    又曰:“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
                    治,后世不可法也,削之可也。惟三代之治可行。然而世之论三代者,
                    不明其本,而徒事其末,则亦不可复矣!”


                    55楼2011-11-14 19:33
                    回复
                      [译文]
                      徐爱说:“《三坟》之类的书,也有流传下来的,为什么孔子也要
                      删除它?”
                      先生说:“就是有流传下来的,也因人世的变化而跟不上时代的步
                      伐。风气更加开化,文彩日愈讲究,到了周末,想再恢复夏、商的习俗,
                      已不可能,唐虞时的习俗就提也不要提了,更何况是还早的伏羲、黄帝
                      时的习俗?各朝代治世的表现不同,但遵循的仍是一个道。孔子祖述尧
                      舜、宪章文武。周文王、周武王的治世方法正是尧、舜的道,然而都依
                      各时情况而行,他们各自的政令制度互不相同。因此,就是夏、商的政
                      措在周代实施,亦有不适宜之处。所以,周公里想并采禹、汤、文王的
                      举措,碰到不合适的地方,还需夜以继日地深入研究。更何况远古的治
                      世方法,又怎能重新施行?这正是圣人删略的原因。”
                      先生接着说:“但求无为而治,不能像禹、汤、文王那样依据时代
                      的具体情况而进行治理,去非要实行远古的风俗,这是佛教、老庄的主
                      张。根据时代的变化对社会进行治理,却不能像禹、汤、文王那样一切
                      均以道为根本,而是根据功利行事,这正是五霸以后治世的情形。后世
                      许多儒生翻来复去地讲说,都只讲了一个霸术。”
                      先生又说:“尧、舜之前的治世方法,后世不可能恢复,可以把它
                      删除。夏、商、周三代之后的治世方法,后世不可仿效,可以把它删除。
                      只有三代的治世方法可以实行。然而,世上议论三代的人,却不了解三
                      代治理天下的根本,仅注意到一些细枝末节。所以,三代治理天下的方
                      法也不能恢复了。”


                      56楼2011-11-14 19:34
                      回复
                        [评析]
                        夏商的衰败,是不变法而灭亡的;禹、汤、武三代的兴起,是不互
                        相因循而称王的。因此圣人执政,法律与时代一起变动,礼制与习俗一
                        起变化。
                        从上古至今,朝代更替,时代日新,社会制度也随之变换,但中华
                        传统文化却代代相传,弘扬光大。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则是民族之魂,
                        是世代不变的“理”。


                        57楼2011-11-14 19:34
                        回复
                          [原文]
                          爱曰:“先儒论六经,以《春秋》为史,史专记事,恐与五经事体
                          终或稍异。”
                          先生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
                          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
                          《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又曰:“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善可为训者,特存
                          其迹以示法。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


                          58楼2011-11-14 19:34
                          回复
                            [译文]
                            徐爱说:“先儒讨论六经,认为《春秋》是史。而史书只记载历史
                            事件,这恐怕与五经的体例和宗旨稍有不同。”
                            先生说:“从记事方面讲叫‘史’,从论道方面讲叫‘经’。事即
                            道,道即事。《春秋》亦是经,五经亦为史。《易》是伏羲的历史,《尚
                            书》是尧舜之后的历史,《礼》、《乐》是三代的历史。它们的事是相
                            同的,所讲的道也相同,什么地方有不同呢?”
                            先生接着说:“五经也只是史。史就是辨明善恶以示训戒。善可以
                            用来教化,因而特别保存善的事迹让人仿效。恶能够让人引以为戒,所
                            以保存一些戒条而省去事情发展经过,以杜绝奸邪。”


                            59楼2011-11-14 19:35
                            回复
                              2025-11-23 13:40: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评析]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人类文明史。其文化之灿烂,如日如月;其
                              著述之丰富,如烟如海。粗计文集,当不下千余万卷之多。在王阳明看
                              来,历代的史书与先儒的经典著述,只是体例上各具心裁的区别,而纵
                              深发掘书中内涵,不难发现:先圣、先哲们的恢宏思路皆是一致的。中
                              华上下五千年,炎黄子孙们正是沿着这条大思路走过来的。


                              60楼2011-11-14 19: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