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爱幼,尊师重教
滕州地处圣邑,自古以来就有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历史上,人民最重视“孝”道,认为“孝者,百行之先,万善之源也”。对父母的生育之恩终生不能忘记,孝敬父母,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谁若不孝敬父母会遭到众人的谴责。滕州人常以孝敬不孝敬父母作为评判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条件。一个人不孝敬父母,就没有人敢与他交朋友;如果孝敬父母,即便有些缺点,亲朋也会谅解。因此,“孝”成为滕州人的美德,清道光版《滕县志》就为近百名孝子立传,加以表彰。元代的吴升,家住城里,“以孝廉辟荐,累官邵武、兴化二路推官”,母亲周氏死后,他在墓旁守丧三年,守丧期间不饮酒食肉作乐。后因其孝敬受到朝廷的重用。明代的的钟贤,十分孝敬父母,父亲死后他“水浆不入”,瘦的没有人样,人皆称他为孝子。清代有一个乞丐,和老母亲住在城西郝家屯的破庙里,靠讨饭养活母亲。他虽然愚笨不辨东西南北,但很孝顺,每天拿着两根尺多长的木棒,挨门挨户的唱孝顺俚歌,人家施舍饭菜于他,他就捧手谢曰:“此吾母食也”,急忙回到庙内温热后给母亲吃。天天如此,长达十余年。他母亲死后,“薪以衣葬丛冢间,手土封之,三日坟成,乃大哭拜其前”,“遂缢以殉”。今天看来,此行太过,但其孝心令人敬畏。
滕州人民历来尊师重教,在“天、地、君、亲、师”中,“师”是其中之一。“师徒如父子”是滕州人尊师重教的具体体现。民间如有红白喜事,要请老师(古称先生)坐上席,老师的话可以说是“一言九鼎”,具有权威性。滕文公曾礼聘孟子于上宫,虚心向儒学大师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并在孟子的帮助下大办教育,成为古滕历史上尊师重教的先驱之一。从此以后,历朝历代公私办学之风日盛。吴大德四年(1300年),滕州守尚敏捐资倡办义学(后命名为性善书院),开创了滕州办义学的先河。民国时期,地方开明人士纷纷出资或集资兴办学校。民国十九年(1930年),商业巨子李子丹捐资兴办了培英初级小学,聘请教育界知名人士高显亭为校长,后又捐资扩建校舍,扩大办学范围,办成完全小学。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原晋军军长杨士元,卸甲归滕后捐地1200亩作为学田,聘请著名的学者梁漱溟先生担任名誉校长。这些学校,为滕州和国家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有钱的开明人士捐资办学,一般的知识分子则义务讲学。著名的同盟会会员、教授颜兰亭先生,在辛亥**胜利后,不愿居功为官,自动回滕为家乡贫苦子弟讲学,他在城里西北隅自家的三间草堂内开馆收徒,深受人民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