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吧 关注:1,468,434贴子:52,578,142
  • 9回复贴,共1

美丽滕州我的家之:千古懿风美名传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千古懿风美名传
滕州历史悠久,古为东夷炎帝部落中的邾、滕、蕃、薛、徐、奄等氏族生息发展的地方。这些氏族以“讲礼让,称仁义,说君子”著称于世。《山海经》曾誉此地为古代的“君子之国”,孟子极力称赞“滕为善国”。史称这里的人民“秉性仁爱”、“好让不争”。这些良风懿俗,至今还保留在广大人民之中,成为市民的行动规范,撮其荦荦大端约有以下几个方面:(注:本文转自李广星先生的《滕州史话》,转摘时有删改。)


1楼2011-09-21 10:24回复

    乐善好施,见义勇为
    乐善好施是滕州人民的优良传统,人们自古就以修桥补路、急人之急、救人之困为荣。不论是谁,只要出了天灾人祸,街坊四邻无不争先恐后的给予救助。遇有婚丧嫁娶、盖屋建墙,亲邻们不仅无条件地前去帮工,有的还尽可能的解囊相助。民间至今还流传着“白事要到,红事要叫”的谚语。“白事”指的是丧事,近族或邻居中死了人,同族或同村的人要主动登门帮助发丧,不能等丧主去请,即使两家原来闹气不和,此时也应不计前嫌,该穿孝的穿孝,该帮忙的帮忙。“红事”指的是结婚生子等喜事,主办者必须往返多次登门邀请近族、邻居、亲朋好友来喝喜酒,被邀请者谦辞不过才肯赴宴。这种“见困难就上,遇方便就让”的风俗,反映出滕州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讲团结、重礼仪的美德。此外,当地居民在饭前或饭后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您吃饭了吗?”亲朋好友来访时,主人首先要问吃饭没有;平时在街上、途中、商店内相遇,则互相问候“您花钱吗?我这里有”等等关怀相助之语。这些习惯性的日常用语,显得十分亲切自然。不少外地游人到滕之后,就感到滕州人民确是热情好客善良可亲。


    2楼2011-09-21 10:25
    回复
      2025-09-05 06:04: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春秋战国时期的“滕小国”,因“行仁政,施善教”,而被世人赞誉为“善国”,意谓滕国人善良淳厚、乐善好施。几千年过去了,今日的滕州人继承并发扬着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处处劲吹慈善新风,更好地诠释着“善国”的内涵——
      张慈善是滕州市官桥镇一位洗煤公司经理,同时兼任该镇轩辕庄村党支部书记。人如其名,自从艰苦创业、小有积蓄那刻起,他就抛不掉了心中的那份“慈善情结”。
      为解决全村吃水难,张慈善投资40万元建水塔、铺管道,把甘甜卫生的自来水送到了家家户户锅台旁;接着出资15万元,为本村更换了变压器,顺利完成了电网改造;出资36万元,建起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让全校师生告别了危房;村里创建文明生态村,他捐资10万元砌垒排水沟,栽植各种花木3000余棵;全镇实施“村村通”工程,他又拿出15万元支援其他村建设;全市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他4年捐款5万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慈善状元”……
      多年来,张慈善以他的“慈心善举”响亮地诠释着自己的名字。然而,滕州何止一个“张慈善”!——
      市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耿瑜,将自己积攒多年的2000元压岁钱,全部捐给了市慈善总会;
      年逾花甲的滕州籍台胞张国荣,踏上故土就将自己在台湾的8万元积蓄一次性捐给了慈善事业;
      个体私营企业老板王旗胜,不仅每年都向慈善总会捐款1万余元,而且每次都要带上儿子前往,向他灌输慈善思想……
      


      3楼2011-09-21 10:27
      收起回复

        滕州人民不仅乐善好施,而且见义勇为,历史上不乏行侠好义之士。春秋后期,墨家先师墨子大力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兼相恶,交相贼”和“亏人自利”,认为“义”是“天下之良宝”,是“大器”。他的这些思想对家乡人民影响深远。毛遂为了抑强扶弱,联楚抗秦,愤然脱颖而出,至生死于不顾,面折楚王,楚王俯首听命与赵国结盟,使赵国转危为安。从此之后,滕地“尚义”的风俗一直流传不衰,涌现出许多见义勇为的慷慨悲歌之士。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苏东坡曾在《滕县时同年西园》诗中赞誉滕人“重义忘千金”。


        4楼2011-09-21 10:28
        回复

          尊老爱幼,尊师重教
          滕州地处圣邑,自古以来就有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历史上,人民最重视“孝”道,认为“孝者,百行之先,万善之源也”。对父母的生育之恩终生不能忘记,孝敬父母,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谁若不孝敬父母会遭到众人的谴责。滕州人常以孝敬不孝敬父母作为评判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条件。一个人不孝敬父母,就没有人敢与他交朋友;如果孝敬父母,即便有些缺点,亲朋也会谅解。因此,“孝”成为滕州人的美德,清道光版《滕县志》就为近百名孝子立传,加以表彰。元代的吴升,家住城里,“以孝廉辟荐,累官邵武、兴化二路推官”,母亲周氏死后,他在墓旁守丧三年,守丧期间不饮酒食肉作乐。后因其孝敬受到朝廷的重用。明代的的钟贤,十分孝敬父母,父亲死后他“水浆不入”,瘦的没有人样,人皆称他为孝子。清代有一个乞丐,和老母亲住在城西郝家屯的破庙里,靠讨饭养活母亲。他虽然愚笨不辨东西南北,但很孝顺,每天拿着两根尺多长的木棒,挨门挨户的唱孝顺俚歌,人家施舍饭菜于他,他就捧手谢曰:“此吾母食也”,急忙回到庙内温热后给母亲吃。天天如此,长达十余年。他母亲死后,“薪以衣葬丛冢间,手土封之,三日坟成,乃大哭拜其前”,“遂缢以殉”。今天看来,此行太过,但其孝心令人敬畏。
          滕州人民历来尊师重教,在“天、地、君、亲、师”中,“师”是其中之一。“师徒如父子”是滕州人尊师重教的具体体现。民间如有红白喜事,要请老师(古称先生)坐上席,老师的话可以说是“一言九鼎”,具有权威性。滕文公曾礼聘孟子于上宫,虚心向儒学大师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并在孟子的帮助下大办教育,成为古滕历史上尊师重教的先驱之一。从此以后,历朝历代公私办学之风日盛。吴大德四年(1300年),滕州守尚敏捐资倡办义学(后命名为性善书院),开创了滕州办义学的先河。民国时期,地方开明人士纷纷出资或集资兴办学校。民国十九年(1930年),商业巨子李子丹捐资兴办了培英初级小学,聘请教育界知名人士高显亭为校长,后又捐资扩建校舍,扩大办学范围,办成完全小学。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原晋军军长杨士元,卸甲归滕后捐地1200亩作为学田,聘请著名的学者梁漱溟先生担任名誉校长。这些学校,为滕州和国家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有钱的开明人士捐资办学,一般的知识分子则义务讲学。著名的同盟会会员、教授颜兰亭先生,在辛亥**胜利后,不愿居功为官,自动回滕为家乡贫苦子弟讲学,他在城里西北隅自家的三间草堂内开馆收徒,深受人民的尊敬。


          7楼2011-09-21 10:29
          回复

            讲信修睦,尚贤使能
            “人无信不立”。滕州人民历来讲信修睦,以信取人。建国以前,滕州大部分的商品都可以赊账,到规定的时间里(大多数是秋收之后或春节前夕)欠钱户一定要如期偿还,绝不失信。在赊销的商品中,以小鸡、小鸭的量大面广。每年春夏之际,卖小鸡小鸭者挑着雏鸡鸭走村串户,高声吆喝着:“赊小鸡小鸭了!”他们自带本子,请赊户或别人写上赊的数量及赊主姓名,到秋收后再来要钱,此俗世代沿袭,至今未变。在人们之间的借贷中,钱数不多,从不立字据,以信义为重,到期自然归还。建国以前的地契婚约等,原没有什么法律效力,但人们自觉遵守执行。这些都是滕州人民讲信修睦的具体表现,也有“人伦明、百姓睦,有古学校井田之遗风”的明证。
            墨子主张“尚贤使能”。他的这一主张深入人心,影响至今。滕州人民继承了墨家这一主张,尊重人才,崇敬先贤,非常重视地方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对于人才的使用,滕州人民历来着眼于人才的长处,用人之才,强调以贤能为标准。


            8楼2011-09-21 10:30
            回复

              千百年来,滕州人民的良风懿俗很多,这里仅举其要者记之。这些传统的乡风民俗,在滕州悠久的历史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滕州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一直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9楼2011-09-21 10:30
              回复
                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同时也是圣贤之地、礼仪之邦,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今读李广星先生《滕州史话》中《千古懿风》一文,受益匪浅,感想颇多,故转载于此,与各位网友共勉。愿我们第一个“善国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更好地把我们“善国”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11楼2011-09-21 10:38
                回复
                  2025-09-05 05:58: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焦同仁”的义捐之迷
                  谈起滕州人的慈善义举,就不能不提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焦同仁之迷”。
                  自1997年以来的每年春节前后,一张署名“焦同仁”的千元汇款单,都会从不同的邮局如期寄到滕州市交通局。汇款单附言指明“捐款用于公路建设”。10余年间,“焦同仁”的捐款已逾万元,可“焦同仁”究竟是谁,却一直是个迷。
                  滕州市交通局为了寻访这位神秘的捐款人,曾多次派人到邮政局询问,并到***查户口,拿手写的汇款单存根核对笔迹。10年过去了,“焦同仁”的身份仍然没有揭开,但“焦同仁”的精神却已传遍了滕州大地。
                  西岗镇辛庄村个体老板满其旭,捐款30万元为村民铺设水泥路;东郭镇屯里村九旬老人张文选,捐资12万元为村民修建生产桥;张汪镇修建五所楼至104国道的乡村油路,沿线群众三天捐款40万元;官桥镇修建羊官路,群众自发捐款160万元;“滕国故城”所在的东滕城村,一天收到修路捐款10万余元;羊庄镇中黄沟村30多名老党员,自发地组成捐资小组为修路筹款……
                  如今,在滕州人心目中,“焦同仁”是谁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身上闪现出的精神,已被人们发扬光大。


                  12楼2011-09-21 10:41
                  回复
                    “善国爱星”的故事:
                    http://tieba.baidu.com/p/658167453?pn=1


                    13楼2011-09-21 10: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