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赵奢吧 关注:684贴子:3,110

回复:大唐开国/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战绩汇总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战事分析】
(1)战况:
历史背景就不多作介绍了,在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关于隋、唐两朝对高句丽的征伐之路·唐朝篇(上)》中有写到。
贞观十八年11月24日,兵分两路,分进合击
①以刑部尚书张亮为率四万大军,加上在长安、洛阳通过由“兵募”招来的三千新兵,乘坐五百艘战船,从山东莱州出海,先攻打沿海的卑沙城,打造前线军事基地,巩固后方,与陆路军汇合,最后攻取国都平壤。
②命太子詹事左卫率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领军将军张士贵为副将,率步骑六万大军,加上投降的二州胡人自柳城出发,渡辽水直取辽东城,再一路南下,攻城略地,与水陆军汇合,最后攻取国都平壤。
3、两军出发后,唐太宗亲自率六军王师自长安出发,御驾亲征高句丽,意图一战灭国。
贞观十九年4月15日,李世勣攻陷盖牟城,俘获二万余人,粮食十余万石。切断外援,随后调头西进,转而攻打辽东城,先是通过围点打援击破高句丽新城之援军。
5月10日, 唐太宗也已率六军渡过辽水,并下令将桥梁拆毁,以坚定将士们的奋战意志,如昔日楚霸王破釜沉舟,淮阴侯背水一战故事。当太宗到达辽东前线时,李世勣已攻城两日,昼夜不停。于是两下合兵一处,加强了对城池的包围网。之后,唐军以发射距离有三百步的抛石车攻击城池外郭,又辅以冲城车撞击积木楼(积木为楼,高句丽军设置对抗唐军攻城器械所筑),攻打甚急,通过强大的攻势逐步瓦解城防。太宗为了激励前方将士们,更是亲自上前将土包(士兵们为了攻上城楼,用土包填平城外沟壑)背于马上,和士卒同甘共苦,一同为填平城外沟壑而努力。顿时,唐军士气大振。此时,战场上刮起南风,太宗敏锐察觉到战机来临,便遣精锐,延冲车竿,攀爬并登上西南城楼,乘风纵火,使火势逐渐蔓延至城内,顿时敌军大乱,唐军则是众志成城,发起猛攻。5月17日,在全军将士的努力下,成功攻克了这座当初隋炀帝数月都未曾拿下的坚城。


IP属地:上海93楼2025-09-19 20:25
回复
    (2)战术亮点:
    ①火攻
    利用南风天气,以火箭射入城楼,引发城内大火,最终攻破辽东城。
    (1)战略意义:
    ①攻克辽东城后,设置了辽州,为后续进攻白岩城等高句丽国内据点提供了稳定的后勤补给与兵力集结点。(以此为前线基地,施展“四面出击”战法,以图克复辽东全境)
    ②辽东城是隋炀帝东征的“伤心之地”,其多次强攻均未拿下,成为隋朝国力衰竭、统治崩溃的重要标志之一。唐朝建立后,高句丽仍占据辽东,对唐朝东北边境构成威胁。唐太宗此番亲征并攻克辽东城,彻底洗刷了隋朝留下的军事耻辱,不仅向天下展示了唐朝的强盛与权威,而且还提振了三军的士气,为后续进军打下良好基础。
    —— —— —— —— ——
    【斩获】
    ①首虏数:10000+(生擒){见捉胜兵万余人}
    ②资源数:1、男女四万口
    2、粮五十万石


    IP属地:上海94楼2025-09-19 20:26
    回复
      2025-10-12 10:42: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李世民征高句丽行军路线)


      IP属地:上海95楼2025-09-19 20:26
      回复
        37、攻拔白岩城(攻坚战/主攻/胜)
        【帝之克<辽东>也,<白岩城>请降,旣而中悔。帝怒其反复,令军中曰:“得城,当悉以人物,赏战士。”<李世勣>见帝将受其降,帅甲士数十人,请曰:“士卒所以争冒矢石,不顾其死者,贪虏获耳。今城垂拔,奈何更受其降,孤战士之心?”帝下马谢曰:“将军言是也,然纵兵杀人,而虏其妻囗,朕所不忍。将军麾下有功者,朕以库物赏之,庶因将军赎此一城。”<世勣>乃退,得城中男女万余口,临水设幄,受其降,仍赐之食,八十已上,赐帛有差。他城之兵在<白岩>者,悉慰谕给粮仗,任其所之。先是,<辽东城>长史,为部下所杀,其省事奉其妻子,奔<白岩>。帝怜其有义,赐帛五匹,为长史造灵舆,归之<平壤>。以<白岩城>为<岩州>,以<孙代音>为刺史。】《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九·宝藏王零四年》
        【师次白崖城,命攻之,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中弩矢,帝亲为吮血,将士闻之,莫不感励。其城因山临水,四面险绝。李勣以撞车撞之,飞石流矢,雨集城中。六月,帝临其西北,城主孙伐音潜遣使请降,曰:“臣已愿降,其中有贰者。”诏赐以旗帜,曰:“必降,建之城上。”伐音举帜于城上,高丽以为唐兵登也,乃悉降。初,辽东之陷也,伐音乞降,既而中悔,帝怒其反覆,许以城中人物分赐战士。及是,李勣言于帝曰:“战士奋厉争先,不顾矢石者,贪虏获耳。今城垂拔,奈何更许其降,无乃辜将士之心乎?”帝曰:“将军言是也。然纵兵杀戮,虏其妻孥,朕所不忍也。将军麾下有功者,朕以库物赏之,庶因将军赎此一城。”遂受降,获士女一万,胜兵二千四百,以其城置岩州,授孙伐音为岩州刺史。】《旧唐书· 卷一百九十九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 六月丁酉,李世勣攻白岩城西南,上临其西北。城主孙代音潜遣腹心请降,临城,投刀钺为信,且曰:“奴愿降,城中有不从者。”上以唐帜与其使,曰:“必降者,宜建之城上。”代音建帜,城中人以为唐兵已登城,皆从之。上之克辽东也,白岩城请降,既而中悔。上怒其反覆,令军中曰:“得城当悉以人物赏战士。”李世见上将受其降,帅甲士数十人请曰:“士卒所以争冒矢石,不顾其死者,贪虏获耳。今城垂拔,奈何更受其降,孤战士之心!”上下马谢曰:“将军言是也。然纵兵杀人而虏其妻孥,朕所不忍。将军麾下有功者,朕以库物赏之,庶因将军赎此一城。”世乃退。得城中男女万馀口,上临水设幄受其降,仍赐之食,八十以上赐帛有差。他城之兵在白岩者悉慰谕,给粮仗,任其所之。先是,辽东城长史为部下所杀,其省事奉其妻子奔白岩。上怜其有义,赐帛五匹,为长史造灵舆,归之平壤。以白岩城为岩州,以孙代音为刺史。】《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


        IP属地:上海96楼2025-09-19 20:27
        回复
          【战事分析】
          (1)战况:
          之后,唐军乘胜进攻,以强大的军事威压逼降辽东城东面的白岩山城(《旧唐书》作白崖城),又将辽东境内的石筑山城全部拔除,为之后南下进攻安市城彻底扫清后方威胁。
          —— —— —— —— ——
          【斩获】
          ①首虏数:12400(受降){获士女一万,胜兵二千四百}


          IP属地:上海97楼2025-09-19 20:28
          回复
            38、驻跸山之战(野战/主攻/胜)
            【会高丽北部 萨高延寿、南部高惠真率靺鞨之众十五万来援,于安市城东南八里依山为阵。上令所司张受降幕于朝堂之侧,夜召文武躬自指挥。是夜有流星坠贼营中。明日及战,大破之。】《通典·边防二》
            【明日,延寿独见李勣兵,欲与战。太宗遥望无忌军尘起,令鼓角并作,旗帜齐举。贼众大惧,将分兵御之,而其阵已乱。李勣以步卒长枪一万击之,延寿众败。无忌纵兵乘其后,太宗又自山而下,引军临之,贼因大溃,斩首万余级。延寿等率其余寇,依山自保。】《旧唐书· 卷一百九十九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帝笑曰:“诸公以此见让,朕当为诸公商度。”乃与<无忌>等,从数百骑,乘高望之,观山川形势,可以伏兵及出入之所。我军与<靺鞨>合兵为阵,长四十里。帝望之,有惧色。江夏王<道宗>曰:“<高句丽>倾国以拒王师,<平壤>之守必弱。愿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本根,则数十万之众,可不战而降。”帝不应。遣使囗<延寿>曰:“我以尔国强臣弑其主,故来问罪,至于交战,非吾本心。入尔境,刍粟不给,故取尔数城,俟尔国修臣礼,则所失必复矣。”<延寿>信之,不复设备。帝夜召文武计事,命<李世勣>将步骑万五千,阵于西岭,<长孙无忌><牛进达>,将精兵万一千,为奇兵,自山北出于狭谷,以冲其后,帝自将步骑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山。帝囗诸军,闻鼓角,齐出奋击。因命有司,张受降幕于朝堂之侧。是夜,流星坠<延寿>营。日一{旦}曰{日},<延寿>等,独见<李世勣>军小,勒兵欲战。帝望见<无忌>军尘起,命作鼓角,举旗帜,诸军鼓囗进。<延寿>等惧,欲分兵御之,而其阵已乱。会,有雷电,<龙门>人<薛仁贵>,着奇服,大呼陷阵,所向无敌,我军披靡。大军乘之,我军大溃,死者三{二}万余人。帝望见<仁贵>,拜游击将军。】《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九·宝藏王零四年》
            【上夜召文武计事,命李世将步骑万五千陈于西岭;长孙无忌将精兵万一千为奇兵,自山北出于狭谷以冲其后。上自将步骑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敕诸军闻鼓角齐出奋击。因命有司张受降幕于朝堂之侧。戊午,延寿等独见李世布陈,勒兵欲战。上望见无忌军尘起,命作鼓角,举旗帜,诸军鼓噪并进,延寿等大惧,欲分兵御之,而其陈已乱。会有雷电,龙门人薛仁贵著奇服,大呼陷陈,所向无敌。高丽兵披靡,大军乘之,高丽兵大溃,斩首二万馀级。上望见仁贵,召拜游击将军。仁贵,安都之六世孙,名礼,以字行。】《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
            -----
            39、断敌归路、迫降高氏(受降/主攻/胜)
            【帝命诸军围之,<长孙无忌>悉撤桥梁,断其归路。<延寿><惠眞>,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入军门,拜伏请命。】《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九·宝藏王零四年》
            【延寿、惠真率三万六千八百人来降。上以酋首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迁之内地,余三万人悉放还平壤城,靺鞨三千人并坑之。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甲一万领,因名所幸山为驻驆山。命许敬宗为文,勒石以纪其迹。】《通典·边防二》
            【延寿等率其余寇,依山自保。于是命无忌、勣等引兵围之,撤东川梁以断归路。太宗按辔徐行,观贼营垒,谓侍臣曰:“高丽倾国而来,存亡所系,一麾而败,天佑我也。”因下马再拜以谢天。延寿、惠真率十五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太宗引入辕门。延寿等膝行而前,拜手请命。太宗简傉萨以下酋长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迁之内地。收靺鞨三千三百,尽坑之,余众放还平壤。获马三万匹、牛五万头、明光甲五千领,他器械称是。高丽国振骇,后黄城及银城并自拔,数百里无复人烟。因名所幸山为驻跸山,令将作造《破阵图》,命中书侍郎许敬宗为文勒石以纪其功。】《旧唐书· 卷一百九十九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IP属地:上海98楼2025-09-19 20:29
            回复
              【战事分析】
              (1)战况:
              随后乘胜南下,进攻安市城。泉盖苏文派出高延寿、高惠贞率十五万大军前来救援。作为平壤在西北的门户,唐军想要竭力拿下此城,打通进军路线,与水陆的张亮会师,合围平壤。而高句丽也想全力保住此城,以免国都被两面夹击,所以此战,精锐尽出。唐太宗围点打援,双方于安市城东南八里处展开山地攻防战。太宗连夜安排部署,令李世勣率步骑一万五千于西岭列阵,也就是高句丽军阵的正面方向,是为正兵。令长孙无忌和牛进达率精锐部队一万一千,于北山峡谷中埋伏,是为奇兵。而太宗本人,则是亲率步骑兵四千人于北山列阵,偃旗息鼓,登高观察高句丽军动向,便于指挥和应变。次日一早,高延寿军见李世勣的军队势单力薄,似乎是软柿子可捏,于是挥军进攻。太宗在高处望见山下尘土飞扬,便下令举旗擂鼓,高延寿见三面是敌,便仗着兵多,欲分兵抵御,然十五万大军,仓促改变既定战略,哪是一时之间能全部指挥的了的?于是如昔日淝水苻坚之故事,高句丽军阵脚大乱。此时,天上电闪雷鸣,唐军阵中,一位身着白袍的小将军,执戟悬弓,大呼冲阵,所到之处,当者披靡。在这位小将的英勇表现下,唐军众将为之鼓舞,先是李世勣率一万长枪兵正面突破高句丽军军阵,紧接着长孙无忌、牛进达出奇兵攻击其后,太宗也自北山上指挥军队,居高临下,纵兵冲杀;在三面夹击之下,唐军大获全胜。【这位在此战中发挥出色的白袍小将,他的名字叫:薛仁贵!】高延寿经历一场大败之后,便率余众依山自守,太宗下令三军将其团团围住。又令长孙无忌拆毁桥梁,断其归路,高延寿眼见大势已去,走投无路之下便率众向唐军投降。战后,太宗将此处战场命名为“驻跸山”。


              IP属地:上海99楼2025-09-19 20:29
              回复
                (2)战术亮点:
                ①诱敌深入
                以阿史那社尔率千余突厥骑兵诱敌,佯败后退,成功将高句丽军诱入提前部署好的“口袋阵”。
                ②设伏布局
                西路:命李世勣率步骑一万五千,于西岭布阵,正面吸引敌军。
                北路:命长孙无忌、牛进达率精兵一万五千为奇兵,潜伏于山北狭谷,断敌后路。
                北山:太宗亲率步骑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高处指挥。
                ③分进合击
                高延寿见李世勣部人少,挥军进攻。太宗见敌全军进入伏击圈,令鼓角齐鸣,唐军三路齐出,合击大破高句丽军。
                (3)战略意义:
                ①震慑敌国
                此战大获全胜,令高句丽国举国震骇,后黄、银山等城池的守将携民弃城而逃,导致高句丽国内数百里无人烟。
                ②名将崭露头角
                这个叫薛仁贵的白袍小将(北魏/刘宋名将薛安都六世孙)由此一战成名,战后被擢升为游击将军。
                —— —— —— —— ——
                【斩获】
                ①大鱼数:2(受降){延寿、惠真率十五万六千八百人请降}
                ②首虏数:10000+(击杀){斩首二万馀级}
                156800(受降){延寿、惠真率十五万六千八百人请降}
                ③资源数:1、获马三万匹
                2、牛五万头
                3、明光甲五千领


                IP属地:上海100楼2025-09-19 20:30
                回复
                  2025-10-12 10:36: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40、安市城之战·壹(野战/主攻/胜)
                  【是夜,我军数百人,囗城而下。帝闻之,自至城下,召兵急击。我军死者数十人,余军退走。】《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九·宝藏王零四年》
                  【诸军急攻安市,上闻城中鸡彘声,谓李世曰:“围城积久,城中烟火日微,今鸡彘甚喧,此必飨士,欲夜出袭我,宜严兵备之。”是夜,高丽数百人缒城而下。上闻之,自至城下,召兵急击,斩首数十级,高丽退走。】《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
                  -----
                  41、安市城之战·贰(攻坚战/主攻/不克)
                  【江夏王道宗督众筑土山于城东南隅,浸逼其城,城中亦增高其城以拒之。士卒分番交战,日六、七合,冲车炮石,坏其楼堞,城中随立木栅以塞其缺。道宗伤足,上亲为之针。筑山昼夜不息,凡六旬,用功五十万,山顶去城数丈,下临城中,道宗使果毅傅伏爱将兵屯山顶以备敌。山颓,压城,城崩。会伏爱私离所部,高丽数百人从城缺出战,遂夺据土山,堑而守之。上怒,斩伏爱以徇,命诸将攻之,三日不能克。道宗徒跣诣旗下请罪,上曰:“汝罪当死,但朕以汉武杀王恢,不如秦穆用孟明,且有破盖牟、辽东之功,故特赦汝耳。”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班师。先拔辽、盖二州户口渡辽,乃耀兵于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屏迹不出。城主登城拜辞,上嘉其固守,赐缣百匹,以励事君。命李世勣、江夏王道宗将步骑四万为殿。】《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
                  【江夏王<道宗>,督众第{筑}土山于城东南隅,侵逼其城。城中亦增高其城,以拒之。士卒分番,交战日六七合。冲车囗石,坏其楼堞,城中随立木栅,以塞其缺。<道宗>伤是{足},帝亲为之针。筑山,昼夜不息,凡六旬,用功五十万。山顶去城数丈,下临城中。<道宗>使果毅<傅伏爱>,将兵屯山顶,以备敌。山颓压城,城崩。会,<伏爱>私离所部,我军数百人,从城缺出战,遂夺据土山,堑而守之。帝怒,斩<伏爱>以徇,命诸将攻之,三日不能克。】《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九·宝藏王零四年》
                  【八月,移营安市城东,李勣遂攻安市,拥延寿等降众营其城下以招之。城中人坚守不动,每见太宗旄麾,必乘城鼓噪以拒焉。帝甚怒,李勣曰:“请破之日,男子尽诛。”城中闻之,人皆死战。乃令江夏王道宗筑土山,攻其城东南隅;高丽亦埤城增雉以相抗。李勣攻其西面,令抛石撞车坏其楼雉;城中随其崩坏,即立木为栅。道宗以树条苞壤为土,屯积以为山,其中间五道加木,被土于其上,不舍昼夜,渐以逼城。道宗遣果毅都尉傅伏爱领队兵于山顶以防敌,土山自高而陟,排其城,城崩。会伏爱私离所部,高丽百人自颓城而战,遂据有土山而堑断之,积火萦盾以自固。太宗大怒,斩伏爱以徇。命诸将击之,三日不能克。】《旧唐书· 卷一百九十九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IP属地:上海101楼2025-09-19 20:30
                  回复
                    【战事分析】
                    (1)战况:
                    在歼灭高延寿的有生力量后,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
                    一天夜里,安市城守将拣选数百名敢死队员,从城上用绳索缒下来,欲行劫营之举。如果我所猜不错,此刻,城门背后应是有万余人的部队已经集结完毕,只等这数百人袭扰成功,造成夜惊,这伙人便乘势打开城门,杀将出来,给唐军迎头痛击。但可惜对手是唐太宗,人家预判了你的预判,提前部署,击退了这小股袭扰部队。
                    待到天明,继续攻城,江夏王李道宗在城东南筑起土山进攻,居高临下对安市城形成压迫之势,但城中也增高城楼对抗,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李道宗分麾下士卒轮流进攻,一天六七回合,同时动用冲城车,炮石等发动猛烈攻击,虽一度摧毁城防,但安市城守军立即用木栅填补损坏的缺口,这便导致了唐军的攻城变成了无用功。更糟糕的是,李道宗所筑土山还被高句丽军摧毁…..随着光阴流逝,季节已至深秋,辽东的天气越发寒冷,将士马匹皆不耐酷寒,而眼前这座城池却是久攻不下,粮草也快消耗殆尽,唐太宗无奈之下,只得下令班师,拔辽、盖(辽东、盖牟)二州人口,在安市城下耀武扬威而还。
                    (1)战略意义:
                    ①虽然没能攻克安市城,打通往平壤的进军路线,导致未能达成灭国的战略目的。但是一系列战争对高句丽的国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未后来高宗一朝(总章二年)李勣完成灭国壮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唐太宗多次派兵袭扰并杀伤高句丽国边境,以达到进一步削弱其国力的目的)【后续内容请关注《关于隋、唐两朝对高句丽的征伐之路·唐朝篇(下)》(更新中)】
                    (2)唐太宗此次征伐高句丽战果:
                    【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驆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


                    IP属地:上海102楼2025-09-19 20:31
                    回复
                      唐征高句丽战略示意图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4年~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5年)


                      IP属地:上海103楼2025-09-19 20:32
                      回复
                        李世民军事/治国生涯分段解析
                        (一)军事谋略总结
                        ①虚张声势
                        雁门解围:在山谷间布置旌旗,昼夜擂鼓制造心理威慑。
                        ②伏击
                        1、三王陵之战:料敌必追,于撤退路上设伏破敌。
                        2、美良川之战/列人之战:提前预判敌行军路线,提前设置伏兵邀击破敌。
                        3、安邑之战:再次完成提前预判,设伏破敌。
                        4、板渚之战:将敌军诱入伏击圈,大破之。
                        5、驻跸山之战:分兵设伏于山上隐蔽处。
                        ③坚壁挫锐
                        1、浅水原之战/柏壁坚守/洺水之战:坚守不战,以挫敌军士气。
                        2、虎牢关之战:利用关卡和地形坚守,使敌顿兵不前,不断消磨敌军意志。
                        ④诱敌
                        1、浅水原之战:敌粮尽兵疲,示弱以诱敌出战,分散其兵力。
                        2、介休之战:以前军诈败诱敌深入,自率军迂回穿插敌后,前后夹击破敌。
                        3、慈涧之战:以轻骑兵引诱敌军有生力量来战,以寡击众破敌,初战告捷提振士气。
                        4、板渚之战:轻身赴敌营,挑战诱敌。
                        5、驻跸山之战:以少量骑兵部队示弱诱敌,将敌军诱入伏击圈。
                        ⑤表里合击
                        1、浅水原之战:南北两路军夹击,出其不意,大破敌军。
                        ⑥纵深追击
                        1、折墌城迫降薛仁杲:乘胜率骑兵追击,直插敌核心,迫降敌军。
                        2、雀鼠谷之战:敌粮匮北退,抓住战机率军追杀,一日八战溃敌。
                        ⑦断敌粮道
                        1、对峙宋金刚:遣将北上西河,抄掠粮道,使敌乏食,急于求战。
                        2、洛阳对峙:遣将击破敌运输部队,使城中乏食,急于求战。
                        3、虎牢对峙:遣将击破敌运输部队,使敌军乏食,急于求战。
                        4、洺水对峙:坚守不战的同时,派奇兵部队抄掠敌运输部队,使敌军乏食,急于求战。
                        ⑧正合奇胜
                        1、青城宫之战:以正兵合战,再以奇兵突击,打穿敌军军阵。
                        2、列人之战:以正兵先合,不敌,再以奇兵攻其侧翼破之。
                        3、驻跸山之战:正兵合战,奇兵分进合击,三面夹击大破敌军。
                        ⑨骑兵突袭战术
                        虎牢关之战:趁敌军士气衰竭,率轻骑突袭军阵,大破之。
                        ⑩用间
                        虎牢关之战:使间谍侦查敌情,利用对手情报,将计就计。
                        11、迂回包抄
                        虎牢关之战:率领精锐深入敌阵,迂回其后,竖军旗使敌溃散,乘胜进击大破之。
                        12、旗语换防
                        洺水县之战:用旗语招呼守城将出城,同时以己方将领进入城中,成功完成换防。
                        13、水攻
                        洺水之战:筑堤坝蓄水,交战中掘开堤坝,放水淹敌军,大破之。
                        14、离间
                        豳州退突厥:在阵前交谈中离间敌将之间的关系,使其产生隔阂,从而不战而屈人之兵。
                        15、火攻
                        攻拔辽东城:利用风向发动火攻,攻破城池。
                        16、分进合击
                        驻跸山之战:分三路人马合击,大破敌军。


                        IP属地:上海104楼2025-09-19 20:33
                        回复
                          (二)军事战略总结(上)
                          引:全局预判、先发制人
                          无论哪一场战役,战前必系统评估敌将能力、内部矛盾,再制定战略,确保“先胜后战”,立于不败之地。
                          (1)李唐开国
                          ①剿灭陇西薛仁杲,巩固关中根据地:大破西秦军,平定陇西,解除长安西面威胁
                          ②击败刘武周、宋金刚,解除关中危机,收复汾州、晋州等地:关键在于收复晋阳(龙兴之地),巩固李唐起家根本,收降名将尉迟敬德
                          ③一战灭两王,拓土中原、河北:生擒窦建德,迫降王世充,奠定统一全国基础
                          ④重创刘黑闼,平定河北:基本平定河北地区,完成中原河北统一
                          (2)北灭东突厥
                          ①对内恢复国力:国力是军事行动的基础,孙子云: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渭水之盟后,太宗致力于轻徭薄赋、恢复生产、劝课农桑,节俭用度(主要为裁撤冗官,后文会提),使社会生产力得以复苏,为北伐提供经济、物质保障。
                          ②整军经武:亲率禁军将士在显德殿练习骑射,极大提升了唐军的战斗力和士气。
                          史载【丁未,上引诸卫将卒习射于显德殿庭,谕之曰:“戎狄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专习弓矢,居闲无事,则为汝师,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于是日引数百人教射于殿庭,上亲临试,中多者赏以弓、刀、帛,其将帅亦加上考。】《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二·唐纪八》
                          ③内部分化瓦解,孤立东突厥:策动突厥内部矛盾,接纳突利可汗的归附,并与薛延陀首领夷男建立联系,册封其为真珠毗咖可汗,使其从侧面攻击突厥。
                          ④剪除其扶植羽翼:先后平定归附突厥的割据势力苑君璋、梁师都,将朔方之地重新纳入版图,扫清了反击的障碍,打造进军突厥的前线军事基地。
                          ⑤多路协同进军
                          唐军兵分六路北伐:由李靖、李世勣、柴绍、李道宗、薛万彻、卫孝杰分任各路行军总管,统归李靖节度,对突厥形成多方向夹击之势。(详细内容见李靖战绩汇总)
                          ⑥创建羁縻州制度
                          东突厥覆灭后,对俘获的突厥军民。通过羁縻安置,可防止新的强权崛起,保障中原王朝边疆的安宁。该政策特点如下:
                          1、行政安置:在归附民众聚居地设置羁縻府、州、县,如东突厥故地设置定襄、云中都都督府。
                          2、督护府长官任命:以部落首领为都督,行统辖治理之权,且皆得世袭。
                          3、统辖归属:羁縻州由唐廷边州都督府或都护府(如燕然都护府)统一管理。
                          4、赋税征收:象征性纳税,通过生产所得物资不会上交户部。史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
                          5、军事义务:但凡唐廷对外战争,羁縻州须接受中央征调,出兵助战。此举可减少中央财政的压力,战后可享受分红待遇。
                          6、文化教化:不强制改变其旧有习俗,正所谓“以夷制夷”,但通过册封、赏赐传播中原文化。


                          IP属地:上海105楼2025-09-19 20:33
                          回复
                            (三)军事战略总结(下)
                            (2)开拓西域
                            ①平定吐谷浑:贞观九年,派李靖平吐谷浑于西海之上,控制鄯善、且末之地,打通西域南道。
                            ②攻灭高昌:贞观十四年,派侯君集攻灭高昌,打通丝绸之路。设立西、庭二州,并在交河城设立安西都护府。
                            ③攻灭焉耆:贞观十八年,派安西都护郭孝恪率军击破焉耆,俘获其王龙突骑支,剪断西突厥外援。
                            ④攻灭龟兹,设安西四镇:贞观二十一年至贞观二十二年,派突厥将领阿史那社尔率军攻灭龟兹,并再次击败西突厥援军。之后,将安西都护府由西州迁至龟兹。设立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四军镇,即著名的“安西四镇”,唐朝控制天山南路,西域臣服。
                            简单总结(具体将在未来唐征西域战绩汇总详细说明):
                            (1)剿抚并行
                            1、对高昌、龟兹等顽抗势力,以军事打击征服其国。
                            2、对于主动归附者,采取安抚政策,如保留于阗、疏勒等国的王室,册封其王为都督、刺史。
                            (2)设立州、都护府管辖
                            1、设立伊州、西州、庭州,推行州、县制度,并实施均田制、租庸调等唐朝制度,使其成为经营西域的稳固基地。
                            2、设立安西都护府为西域最高军政管理机构,下辖设立安西四镇,以羁縻政策管理,需向唐廷朝贡,并接受军事调度。
                            (4)北灭薛延陀
                            ①扶持突厥:立突厥贵族阿史那思摩(后改名李思摩)为可汗,使其率部众重返漠南地区,以监视薛延陀。
                            ②北上讨伐:贞观十五年,薛延陀首领夷男借太宗封禅之际南侵,太宗派李世勣出兵讨伐,于诺真水大破其军,达到消灭其有生力量,重创薛延陀汗国国力的目的。
                            ③北上灭国:贞观二十年,派多路大军并进,攻灭薛延陀汗国。
                            (5)东征高句丽
                            ①诏谕天下:向世人公开了逆贼泉盖苏文弑君虐民的罪行,并表达了征讨高句丽的必要性,以获得民众的支持。
                            ②试探性攻击:命营州都督张俭率二州之军并契丹、靺鞨部众对辽东发起试探性攻击,以查虚实。
                            ③兵分两路:
                            1、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四万大军,加上在长安、洛阳通过由“兵募”招来的三千新兵,乘坐五百艘战船,从山东莱州跨海征东,攻打沿海的卑沙城。
                            2、命太子詹事左卫率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领军将军张士贵为副将,率步骑六万大军,加上投降的二州胡人从柳城出发,渡辽水直取辽东城。


                            IP属地:上海106楼2025-09-19 20:34
                            回复
                              2025-10-12 10:30: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军事统帅
                              (1)统率百人以上千人以下部队
                              ①北魏宣武帝陵之战:统率五百骑兵击破王世充万余人部队
                              ②板渚伏击战:统率五百骑兵挑攻敌营,设伏破之
                              ③豳州退突厥:统率百余骑劝退敌军
                              (2)统率千人以上万人以下部队
                              ①追奔至折墌城:统率两千骑兵纵深追击至城下,迫降薛仁杲
                              ②安邑之战:统率步骑兵三千设伏邀击,大破尉迟敬德
                              ③洛阳城外战:统率一千余名玄甲精骑野战破敌
                              ④虎牢关之战:统率三千五百名步骑兵大破窦建德十万大军
                              (3)统率万人以上十万人一下部队
                              ①浅水原之战:统率约数万大军西征薛仁杲,于浅水原大破之
                              ②大破宋金刚:统率三万大军北讨宋金刚,于雀鼠谷、介休大破之,收复失地
                              ③大破刘黑闼:统率约数万大军征伐河北叛逆,洺水之战大破之
                              ④东征高句丽:统率六万大军平辽东、战驻跸山,先后皆大破敌军
                              (4)统率十万人或以上规模作战
                              ①第一次征洛阳:统率十万大军东征,不克而还
                              ②第二次征洛阳:统率十万大军东征,一战灭两王


                              IP属地:上海107楼2025-09-19 20: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