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英吧 关注:905贴子:19,223
  • 7回复贴,共1

银英传诞生的基础——瓦格纳歌剧(介绍)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仔细研究一下《银英传》和瓦格纳歌剧,就会不难发现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到旗舰名人名,大到故事背景音乐等,无不能找到各种联系。说句实在的,银英的诞生在很大程度是建立于瓦格纳歌剧及北欧神话基础之上的。那么,在此,收集些关于瓦格纳歌剧的资料,供大家研究先~(能喜欢得就更好了说^^)


1楼2005-02-15 21:57回复
    首先,是关于作者——

    理查·瓦格纳(Richard Wagner 1813一1883)是德国的伟大作曲家、指挥家。他于1813年5月22日生于德国莱比锡一个小官吏之家。生下才五个月,他父亲便患病死去。他的继父是一个演员兼剧作家,从小培养小瓦格纳对戏剧的兴趣,使他后来创作歌剧时能够得心应手地一个人兼写剧词和音乐。
    瓦格纳的艺术才赋从童年开始便已显露:八岁时他已经学会在钢琴上弹奏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的片断;十四岁尝试写作悲剧;十五岁时,当地在莱比锡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的交响乐作品,感受极为深刻,立下了毕生为音乐而献身的决心。
    他十八岁(1831年)进入莱比锡大学,随魏恩里希学习作曲理论,并写出包括《C大调交响曲》在内的一系列作品。1833年起他先后在维尔茨堡、马格德堡、柯尼斯堡和里加等地歌剧院担任合唱与乐队指挥。以后他去了巴黎,原想干一番事业,但结果落得生活窘迫,十分清苦。
    1842年他的歌剧《利恩齐》(1840)演出成功,才使他当上德累斯顿皇家歌剧院指挥。但以后几部歌剧《漂泊的荷兰人》(1841)、《汤豪塞》(1845)等演出相继失败,又使他陷于困境。1849年因参加五月暴动失败,瓦格纳逃至苏黎世避难,过着流亡的生活。他受叔本华悲剧哲学影响较大。自1854年起,瓦格纳酝酿创作四联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并完成了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860年,瓦格纳获大赦返国,结束了长达十二年的流亡生活。1864年他应巴伐利亚国王路特维希之邀,去慕尼黑演出《特里斯但与伊索尔德》。1876年于拜鲁伊特筹建歌剧院演出自己的乐剧。1877年,他开始创作《帕西法尔》,因病拖延至1882年才完成。1883年2月13日,他因心脏病逝世于威尼斯。瓦格纳一生共写了《罗恩格林》、《纽伦堡的名歌手》等十一部歌剧,九首序曲,一部交响曲,四部钢琴奏鸣曲及大量合唱曲、艺术歌曲等,并写了《艺术与革命》、《歌剧与戏剧》等几部关于歌剧改革的著作。 

    瓦格纳的贡献首先表现在对歌剧的革新上,他在猛烈地鞭挞当时流行的迎合贵族和资产阶级庸俗趣味的歌剧的同时,大胆地提出了歌剧应该和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及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成为进步思想的宣传者。瓦格纳对音乐的另一个贡献是他撰写了大量的评论和论文,瓦格纳的文章有的讽刺了所谓“上流社会”的音乐与社会风尚,有的则对艺术家的处境表示理解和同情。青年时期,瓦格纳的思想主要倾向于“青年德意志”,但他也受到费尔巴哈和巴枯宁的影响,写过许多狂热激进的文章,甚至参加过德累斯顿的革命。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以后,瓦格纳逐渐接受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思想,后来甚至成为种族理论戈比诺的忠实门徒,开始大力宣传大日耳曼主义,瓦格纳的“音乐艺术”也成为德意志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和“普鲁士精神”的一面旗帜。
    瓦格纳是大型管弦乐的创始者,对歌剧艺术有重大改革。首先,他建议一个歌剧作曲家要参与剧本创作,作整部歌剧的总导演;其次,他强调预先确定的和弦是歌剧艺术的基础;第三,他作品中的内核就是连续旋律的发展,利用翻来复去的旋律产生柔顺悦耳的音乐效果,乐曲内部很少出现正常的终止式。瓦格纳探索和发展了前人对铜管乐器的研究,找到了铜管乐音响的合理基础,使萨克斯管与管风琴、小号、长号组合在一起,发出和谐的音响。他的许多作品有着威武骑士的色彩,充满了金属的辉煌。 

    《以上转自:银英罗莱主体站——星辰传说》


    2楼2005-02-15 22:00
    回复
      2025-09-06 22:37: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似乎生平共作了11部歌剧,
      其中主要与银英有关联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帕西法尔》、《女武神》、《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呵呵,后面三个的名字看这是不是挺熟悉的阿~


      3楼2005-02-15 22:21
      回复
        关于《尼贝龙根的指环》剧情的详细介绍,有兴趣者可以看以下网站: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4/Opera/DL/DL-20031219144956/


        6楼2005-02-15 22:34
        回复
          《帕西法尔》 (简介)

          三幕歌剧,瓦格纳编剧并谱曲,1882年 7月26日在贝鲁特首次公演,1903年12月24日圣诞夜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初次演出。 1905年,在阿姆斯特丹也有成功的演出。 

          欣赏过瓦格纳歌剧《罗恩格林》的人对《帕西法尔》这个名字应该不陌生,因为在《罗恩格林》“第三幕”里,当骑士罗恩格林说出自己的身世时,表明他是保护圣杯的骑士之一,这圣杯就是基督被钉上十字架时,装过他的血的杯子,它被保存在格拉尔的教堂中,而在这个段落中曾提及帕西法尔的名字。原来在《罗恩格林》中写成较为古式的“佩奇瓦尔”,在此剧中的剧名为日耳曼式的《帕西法尔》。 

          此剧中的人物全不是现实的,主角孔德丽和帕西法尔是寓言式的,剧情也是传说式的,由于寓言要素极为强烈,戏剧的展开缺乏明了性,另外,在许多段落处采取回想方式,因而造成退缩式的气氛。同时剧中所传达的思想与道德观念,对现代人而言较难了解,因此现今评论家对此剧的意见有分歧,褒贬不一。不过,此剧中严肃、庄严的音乐,在瓦格纳其他的乐剧作品中却不曾出现过,尽管也曾经有人批评说:“在这部乐剧中可以窥见70岁老人的疲惫音乐。”但此剧中半音阶与全音阶手法的巧妙混用、编制较大的管弦乐、自由流利的运转、低音部细腻又自然的作曲法,以及合唱与管弦乐所酝酿出的美妙旋律与对位法的美感等,都是在别的作品中找不到的。 

          详细介绍: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Opera/DL/DL-20031219144811/


          7楼2005-02-15 22:56
          回复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简介)

            特里斯坦是康沃尔马可王的侄儿。马可王和爱尔兰公主伊索尔德订了婚,派特里斯坦去接新娘到康沃尔来。伊索尔德临行前,她的母亲交给侍女一瓶迷药,可以让两个人永远相爱的药,给马可王和伊索尔德准备的,并吩咐侍女路上一定要藏好。但是这瓶药阴差阳错的被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吃掉了,SO,两人之间产生了不可遏制的爱情。两人的“奸情”被马可王发现之后,特里斯坦被流放到布列塔尼,被迫娶了一个有一双“白手的伊索尔德”,但是他仍然无法忘情于他爱的伊索尔德。后来特里斯坦在决斗中受了重伤,只有真正的伊索尔德才能救他。但当伊索尔德赶到的时候,只来得及见到特里斯坦最后一面,“她看着他死去,她最后的叹息融入他逐渐离去的呼吸。”瓦格纳著名的“爱之死”就是这个情节上的。特里斯坦最终在爱人的怀中死去,这点已经比元帅强多了。在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都成为天国的子民之后,他们各被埋在教堂的一侧,后来坟墓上各长出了一棵椴树,漫过了教堂的屋顶,在上面结合在一起开出了美丽的花。

            (转自:星辰传说)


            9楼2005-02-15 23:20
            回复
              帕西法尔(4cd歌剧下载~~~) 
              http://bbs.100bao.com/printpage.asp?BoardID=8&ID=5065


              13楼2005-02-15 23:49
              回复
                瓦格纳钢琴作品全集
                http://89bt.com/download/7470.html


                14楼2005-02-15 23: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