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城的日头过了正午,越发显得炽烈。青石板路被晒得发烫,蒸腾起的热气扭曲了远处的宫墙飞檐,可王庆跟着礼部官员穿过朱雀门时,却觉得脊背泛起一阵凉意。方才在擂台上染的血污已被汗水浸成深褐,新换的素色襕衫衬得他肩背愈发宽阔,路过的禁军见了他,都忍不住多瞧两眼——这便是连破六国高手的好汉?
御书房在福宁殿西侧,是座挑高的歇山顶建筑,檐角挂着的鎏金风铃在热风里偶尔叮当作响。内侍掀开厚重的云锦门帘,一股混着龙涎香与松烟墨的凉气扑面而来,王庆下意识地收住脚,只见迎面一架紫檀木博古架,摆着汝窑天青釉笔洗、青铜错金博山炉,最上层斜斜靠着几卷画轴,露出的边角能看出是徽宗亲笔的瘦金体题跋。
“草民王庆,叩见陛下。”他依着事先教的礼数,撩衣跪倒在冰凉的金砖上,额头几乎触到地面。地砖被常年踩踏得光滑如玉,映出他鬓角未干的汗珠。
“平身吧。”徽宗的声音从书案后传来,带着开封人特有的温润尾音,不像朝堂上那般威严,反倒有几分文士闲聊的亲和。王庆起身时偷偷抬眼,见天子穿着件月白绫罗常服,袖口绣着暗金龙纹,正捏着支狼毫在素笺上题字,侧脸轮廓在窗纱透进的光晕里显得格外柔和——这位以书画闻名的帝王,眉眼间确有几分不似凡尘的清气。
书案旁站着两位官员:礼部尚书张敬之身着绯红官袍,手按玉带,神色肃穆;殿前司都指挥使高俅则穿着紫袍金带,腰间悬着鱼袋,见王庆看来,微微颔首示意。除此之外再无旁人,连内侍都退到了门外,殿内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
“今日擂台上的事,朕都听说了。”徽宗放下笔,端起茶盏呷了口,目光落在王庆身上,带着几分审视,更多的却是欣赏,“兀颜鹤寿的戟法,源义泉的剑法,皆是外邦绝学,你能连胜六场,不单靠武艺,更靠胆识。”
王庆垂首道:“陛下谬赞。草民不过是凭着一股血气,不敢居功。”
“血气好啊。”徽宗笑了笑,手指点着案上的塘报,“这些年外邦使者总说我大宋文盛武衰,今日你这几场胜战,比派十万大军去边境更能扬我国威。”他转向高俅,“殿前司不是正缺个副都教头么?”
高俅躬身应道:“回陛下,正是。上月王文斌教头调任禁军金枪班,副都教头一职一直空着。”
“那就这么定了。”徽宗拍了拍案,“王庆听封——特封你为禁军副都教头,正七品,赏钱五万贯,三日后到殿前司领凭上任。”
王庆浑身一震,几乎以为听错了。从市井里的闲散武人到禁军教头,这一步跨得比登天还难。他慌忙跪倒谢恩,额头重重磕在金砖上:“臣王庆,谢陛下隆恩!”
“起来吧。”徽宗摆摆手,语气轻松了些,“朕知道你是东京人,往后在禁军当差,也好照看家小。张尚书,赏钱从内库划拨,让他今日就能领了。”
张敬之躬身领旨,又对王庆道:“王教头,陛下恩宠匪浅,往后当尽心操练禁军,莫负圣望。”
“臣定当肝脑涂地,以报陛下知遇之恩!”王庆再次叩首,起身时只觉得腿有些发颤,殿内的龙涎香似乎也变得浓郁起来,呛得他鼻尖发酸。
离开御书房时,日头已偏西。五万贯赏钱由内侍省的小吏跟着送到王宅,沉甸甸的铜钱装了满满二十个木箱,看得应伯爵等人眼睛发直。
“庆哥这是一步登天了!”谢希大围着钱箱打转,伸手想去摸又缩了回来,“往后咱兄弟也能跟着沾光,不用再怕那些泼皮无赖了!”
王庆却没什么喜色,他望着西斜的日头,忽然叹了口气:“可惜志道看不到了。”
这话一出,满院的欢腾顿时冷了半截。应伯爵抹了把脸:“是该给志道办场体面的法事。他虽是咱十兄弟里最小的,可六国擂首日就敢登台对战辽国琼妖纳延,斗到二十回合后虽被重伤,倒地时还喊着‘大宋男儿不输阵’,那份骨气,得让东京城的人都记住。”
卜志道的家在南城瓦子巷,是处只有两进的小院。王庆让人请了大相国寺的七位僧人,连着七日水陆法会,佛幡从院门一直挂到巷口,经声日夜不绝。王庆等九兄弟轮流守灵,都是一身素服,腰间系着白麻带,见了来吊唁的人,便拱手道谢,眼眶始终是红的。
第四日午后,灵堂外来了个穿月白长衫的年轻男子,身后跟着两个家丁,捧着素色祭品,对着灵位深深一揖。那人面如冠玉,颔下三缕短须,虽穿着素服,却难掩一身贵气,王庆瞧着有些眼熟,正欲开口,身旁的祝实念忽然眼睛一亮,拽了拽他的衣袖,低声对众人道:“这可是‘酒海花家’的大公子花子虚!他父亲花约,在东京乃至大宋各地开了几十家酒楼,名号就叫‘酒海花家’,家底殷实得很。听说这位花公子自幼好武,没想到竟有这般胆量。”
王庆心中微动——十九岁的年纪,正好与十弟卜志道同龄。那日六国擂上,正是这位花子虚,在卜志道被琼妖纳延重伤后,毅然登台挑战,用一套精妙的醉拳与那辽国高手斗了五十回合,虽最终肩头中掌落败,却已是当日大宋武者里撑得最久的一个。
御书房在福宁殿西侧,是座挑高的歇山顶建筑,檐角挂着的鎏金风铃在热风里偶尔叮当作响。内侍掀开厚重的云锦门帘,一股混着龙涎香与松烟墨的凉气扑面而来,王庆下意识地收住脚,只见迎面一架紫檀木博古架,摆着汝窑天青釉笔洗、青铜错金博山炉,最上层斜斜靠着几卷画轴,露出的边角能看出是徽宗亲笔的瘦金体题跋。
“草民王庆,叩见陛下。”他依着事先教的礼数,撩衣跪倒在冰凉的金砖上,额头几乎触到地面。地砖被常年踩踏得光滑如玉,映出他鬓角未干的汗珠。
“平身吧。”徽宗的声音从书案后传来,带着开封人特有的温润尾音,不像朝堂上那般威严,反倒有几分文士闲聊的亲和。王庆起身时偷偷抬眼,见天子穿着件月白绫罗常服,袖口绣着暗金龙纹,正捏着支狼毫在素笺上题字,侧脸轮廓在窗纱透进的光晕里显得格外柔和——这位以书画闻名的帝王,眉眼间确有几分不似凡尘的清气。
书案旁站着两位官员:礼部尚书张敬之身着绯红官袍,手按玉带,神色肃穆;殿前司都指挥使高俅则穿着紫袍金带,腰间悬着鱼袋,见王庆看来,微微颔首示意。除此之外再无旁人,连内侍都退到了门外,殿内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
“今日擂台上的事,朕都听说了。”徽宗放下笔,端起茶盏呷了口,目光落在王庆身上,带着几分审视,更多的却是欣赏,“兀颜鹤寿的戟法,源义泉的剑法,皆是外邦绝学,你能连胜六场,不单靠武艺,更靠胆识。”
王庆垂首道:“陛下谬赞。草民不过是凭着一股血气,不敢居功。”
“血气好啊。”徽宗笑了笑,手指点着案上的塘报,“这些年外邦使者总说我大宋文盛武衰,今日你这几场胜战,比派十万大军去边境更能扬我国威。”他转向高俅,“殿前司不是正缺个副都教头么?”
高俅躬身应道:“回陛下,正是。上月王文斌教头调任禁军金枪班,副都教头一职一直空着。”
“那就这么定了。”徽宗拍了拍案,“王庆听封——特封你为禁军副都教头,正七品,赏钱五万贯,三日后到殿前司领凭上任。”
王庆浑身一震,几乎以为听错了。从市井里的闲散武人到禁军教头,这一步跨得比登天还难。他慌忙跪倒谢恩,额头重重磕在金砖上:“臣王庆,谢陛下隆恩!”
“起来吧。”徽宗摆摆手,语气轻松了些,“朕知道你是东京人,往后在禁军当差,也好照看家小。张尚书,赏钱从内库划拨,让他今日就能领了。”
张敬之躬身领旨,又对王庆道:“王教头,陛下恩宠匪浅,往后当尽心操练禁军,莫负圣望。”
“臣定当肝脑涂地,以报陛下知遇之恩!”王庆再次叩首,起身时只觉得腿有些发颤,殿内的龙涎香似乎也变得浓郁起来,呛得他鼻尖发酸。
离开御书房时,日头已偏西。五万贯赏钱由内侍省的小吏跟着送到王宅,沉甸甸的铜钱装了满满二十个木箱,看得应伯爵等人眼睛发直。
“庆哥这是一步登天了!”谢希大围着钱箱打转,伸手想去摸又缩了回来,“往后咱兄弟也能跟着沾光,不用再怕那些泼皮无赖了!”
王庆却没什么喜色,他望着西斜的日头,忽然叹了口气:“可惜志道看不到了。”
这话一出,满院的欢腾顿时冷了半截。应伯爵抹了把脸:“是该给志道办场体面的法事。他虽是咱十兄弟里最小的,可六国擂首日就敢登台对战辽国琼妖纳延,斗到二十回合后虽被重伤,倒地时还喊着‘大宋男儿不输阵’,那份骨气,得让东京城的人都记住。”
卜志道的家在南城瓦子巷,是处只有两进的小院。王庆让人请了大相国寺的七位僧人,连着七日水陆法会,佛幡从院门一直挂到巷口,经声日夜不绝。王庆等九兄弟轮流守灵,都是一身素服,腰间系着白麻带,见了来吊唁的人,便拱手道谢,眼眶始终是红的。
第四日午后,灵堂外来了个穿月白长衫的年轻男子,身后跟着两个家丁,捧着素色祭品,对着灵位深深一揖。那人面如冠玉,颔下三缕短须,虽穿着素服,却难掩一身贵气,王庆瞧着有些眼熟,正欲开口,身旁的祝实念忽然眼睛一亮,拽了拽他的衣袖,低声对众人道:“这可是‘酒海花家’的大公子花子虚!他父亲花约,在东京乃至大宋各地开了几十家酒楼,名号就叫‘酒海花家’,家底殷实得很。听说这位花公子自幼好武,没想到竟有这般胆量。”
王庆心中微动——十九岁的年纪,正好与十弟卜志道同龄。那日六国擂上,正是这位花子虚,在卜志道被琼妖纳延重伤后,毅然登台挑战,用一套精妙的醉拳与那辽国高手斗了五十回合,虽最终肩头中掌落败,却已是当日大宋武者里撑得最久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