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是孤独的林黛玉在这个世界唯有的亲近伴侣,所以都被作者赋以人的精魂,成为“花魂”“鸟魂”。第二十六回描写林黛玉独立花阴下呜咽啼哭时,作者就有意写了花鸟的异常反应:“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这是花鸟与人的共情。在这种意境里,花鸟共情于人,但人尚独立于花鸟外。作者用了“花魂”“鸟梦”赋予花鸟以共情能力,这是小说中第一次出现“花魂”概念。
在第二十七回《葬花吟》里,葬花人形象的出现,使这种共情有了重要发展。从“红消香断有谁怜”到“闺中女儿惜春暮”,人花共情成为以葬花人为主体的人花互映,并被赋予特殊的生命追寻意义。在这种悲情氛围下,燕子作为第三者“鸟”的形象出现: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燕子“无情”,其实也是葬花人赋情于无知燕子。燕子与葬花人本无直接关系。但燕子啄花,又在葬花人居处筑巢,这就联系了起来。葬花人想象明年燕子归来寻旧巢,但它只能享受桃李再发的乐趣,却无法找到旧巢,也看不到葬花人了。这当然是对生命无常的悲观预感,但实际上又是以想象的未来式包容已然的过去式,有着双重内涵。旧燕归巢、物是人非,所谓“人去梁空巢也倾”,实际上就是自己父母双亡、家业破败、寄人篱下的孤苦飘零命运的写照。这是林黛玉生命孤独感的重要根源。人燕对映,是古典诗歌的传统手法。“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唐代杜甫《燕子来舟中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刘禹锡《乌衣巷》)“繁华一梦随飞烟,燕子归来如旧年。”(明代童冀《燕衔泥》)难怪她会在大观园的花明柳媚之际,独自感受到“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都显示出林黛玉的个性特色。生命短促难保的悲情层层推进,才在“阶前闷杀葬花人”之后出现了第二种鸟形象: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在第二十七回《葬花吟》里,葬花人形象的出现,使这种共情有了重要发展。从“红消香断有谁怜”到“闺中女儿惜春暮”,人花共情成为以葬花人为主体的人花互映,并被赋予特殊的生命追寻意义。在这种悲情氛围下,燕子作为第三者“鸟”的形象出现: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燕子“无情”,其实也是葬花人赋情于无知燕子。燕子与葬花人本无直接关系。但燕子啄花,又在葬花人居处筑巢,这就联系了起来。葬花人想象明年燕子归来寻旧巢,但它只能享受桃李再发的乐趣,却无法找到旧巢,也看不到葬花人了。这当然是对生命无常的悲观预感,但实际上又是以想象的未来式包容已然的过去式,有着双重内涵。旧燕归巢、物是人非,所谓“人去梁空巢也倾”,实际上就是自己父母双亡、家业破败、寄人篱下的孤苦飘零命运的写照。这是林黛玉生命孤独感的重要根源。人燕对映,是古典诗歌的传统手法。“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唐代杜甫《燕子来舟中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刘禹锡《乌衣巷》)“繁华一梦随飞烟,燕子归来如旧年。”(明代童冀《燕衔泥》)难怪她会在大观园的花明柳媚之际,独自感受到“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都显示出林黛玉的个性特色。生命短促难保的悲情层层推进,才在“阶前闷杀葬花人”之后出现了第二种鸟形象: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