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民富的数据很多,大部分人一直以来最看重的“人均个税”,实际大错特错。
首先,数据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最大的可能是什么情况?
最典型的,就是“我和马云平均”了
A,1个年入1亿的人,和99和0收入的人,合起来100人收入1亿,人均100万
B,100个年入50万的人,人均年入50万
哪边的人民过得更好?
毫无疑问是B
A虽然人均数据更高,但是有99人在饿肚子,一个人好,不代表大家都好,不代表民富
这个数据失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少数极富的人,他的数据作用过大,掩盖了一大批穷人
所以要看民富,很大成都就是要削弱这种少数“富豪”,凸显占多数的“穷人”,也就是削弱“富豪效应”
-----------------------
个税可以吗?显然不行
个税和公积金最大的区别,在于,公积金是“剃头”的,个税是“剃脚”的
公积金,你收入再高,哪怕一年收一个马斯克,你的公积金也是有上限的,比如北京最高每月可缴8468元,跟那些工资5000、月缴500的“穷人”比起来,你也就顶他的17倍。
个税相反,月入5000以下的大量人群首先就被剃走了。而且收入越高,个税比例越高。一个年入1亿的富豪,可能交了4000W税,而一个年入10万的,可能只交了1000元的税。收入是1000倍,个税则是几万倍,个税放大了这种贫富差距,“富豪效应”过于凸显
所以要用“人均个税”去说明民富,数据是极其失真的
--------------------------
当然,公积金也不是赤裸裸看“人均”的
影响人均公积金的最大因素有2个,一是工资高低,二是官方占比
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企,这是官方的,这些单位一般情况下缴纳比例是单边12%,双边合起来24%,少数特殊情况除外。私企少数是12%,多数低于这个比例
有的地方,明明自己官方占比更高、人均公积金更低,却总嘲笑别人就业市场差
首先,数据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最大的可能是什么情况?
最典型的,就是“我和马云平均”了
A,1个年入1亿的人,和99和0收入的人,合起来100人收入1亿,人均100万
B,100个年入50万的人,人均年入50万
哪边的人民过得更好?
毫无疑问是B
A虽然人均数据更高,但是有99人在饿肚子,一个人好,不代表大家都好,不代表民富
这个数据失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少数极富的人,他的数据作用过大,掩盖了一大批穷人
所以要看民富,很大成都就是要削弱这种少数“富豪”,凸显占多数的“穷人”,也就是削弱“富豪效应”
-----------------------
个税可以吗?显然不行
个税和公积金最大的区别,在于,公积金是“剃头”的,个税是“剃脚”的
公积金,你收入再高,哪怕一年收一个马斯克,你的公积金也是有上限的,比如北京最高每月可缴8468元,跟那些工资5000、月缴500的“穷人”比起来,你也就顶他的17倍。
个税相反,月入5000以下的大量人群首先就被剃走了。而且收入越高,个税比例越高。一个年入1亿的富豪,可能交了4000W税,而一个年入10万的,可能只交了1000元的税。收入是1000倍,个税则是几万倍,个税放大了这种贫富差距,“富豪效应”过于凸显
所以要用“人均个税”去说明民富,数据是极其失真的
--------------------------
当然,公积金也不是赤裸裸看“人均”的
影响人均公积金的最大因素有2个,一是工资高低,二是官方占比
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企,这是官方的,这些单位一般情况下缴纳比例是单边12%,双边合起来24%,少数特殊情况除外。私企少数是12%,多数低于这个比例
有的地方,明明自己官方占比更高、人均公积金更低,却总嘲笑别人就业市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