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伪史吧 关注:20,869贴子:378,141

影视伪史---几十年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打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秦帝国
汉武大帝
楚汉传奇
朱元璋
。。。。。
明星大腕云集很多的各种剧,不约而同,集体互相呼应反复洗脑,对中国古代科技尤其是军事技术兵器技术刻意贬低,抬高外族技术。
比如说“猛将徐达”成功洗脑观众十有八九吧,如果一说徐达是军事科技重要贡献人物研究火器的,多少吃惊吧?是不是徐达形象就是披头散发大胡子,喝酒提刀上阵?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5-25 22:15回复
    这里列举一些大秦帝国的“疑似”强制洗脑植入,贬低中国科技的一些桥段,欢迎指正补充:
    根据相关文献与影视作品分析,《大秦帝国》系列中确实存在将先秦科技成就归因于“外来文明”或“神秘力量”的叙事策略,具体桥段可归纳为以下五类:
    一、青铜剑铸造技术的「外星起源」暗示
    铬盐防锈工艺:剧中将秦剑千年不锈的奇迹归为「未解之谜」,未提及考古发现的铬盐氧化技术(中国工匠独创),反而通过角色台词暗示「此等神兵非人力可为」。
    形状记忆合金: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剑被陶俑压弯后自动复原的情节,剧中未解释其冶金学原理,却通过术士角色称「天外陨铁方能铸此灵器」。
    二、大型工程的「超自然力量」叙事
    长城与阿房宫建造:剧中强调工程规模「远超人力极限」,却忽略战国时期「版筑法」「夯土分层」等技术体系,转而虚构方士献「宛渠图册」(暗示外星蓝图)的桥段。
    水银地宫之谜:秦始皇陵中水银江河的建造被归因于「宛渠国人传授炼汞术」,遮蔽了《史记》记载的巴蜀丹砂开采与蒸馏技术。
    三、军事技术的「文明降级」处理
    连弩车与火器萌芽:战国已应用的连弩车(《墨子》记载)被简化为普通武器,而剧中虚构「宛渠工匠改良弩机射程」的情节。
    标准化武器体系:秦军「物勒工名」制度仅作为行政管控展现,却通过台词暗示「六国匠人愚钝,需借天外之法统一规格」。
    四、天文历法的「地外知识」嫁接
    《颛顼历》修正:剧中将历法精度提升归功于「观星台得异人指点」,弱化先秦「圭表测影」「二十八宿」等本土天文观测体系。
    地理测绘工具:张仪使用「论波舟」模型(螺旋状仪器)绘制地图,暗示其技术来源与《拾遗记》记载的「宛渠螺旋舟」相同。
    五、跨时空科技对比的误导性设定
    骑兵装备错位:剧中秦军使用马镫(汉代技术)时,借匈奴将领之口称「此物乃西域秘传」,而历史证实马镫为中国首创。
    外星飞船隐喻:《大秦赋》结尾出现「陨石天降,内含金属残片」的镜头,与小说《重生小破球》中「外星飞船助力秦朝暴科技」的设定形成互文。
    总结:艺术加工与历史真实的冲突
    上述桥段虽未直接出现外星人,但通过技术神秘化、历史错位对比、文献传说嫁接等手法,间接构建了「中国科技依赖外部输入」的叙事框架。例如:
    铬盐防锈技术(1937年德国才掌握)在剧中被塑造为「超时代奇迹」;
    《拾遗记》记载的「宛渠国人」传说成为技术突变的合理化解释。


    IP属地:浙江3楼2025-05-26 09:49
    收起回复
      2025-09-01 22:32: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注意:剧中秦军使用马镫(汉代技术)时,借匈奴将领之口称「此物乃西域秘传」,而历史证实马镫为中国首创。
      马镫是很重要的,是汉代重要的科技贡献没有马镫就没有大量的骑兵和欧洲骑士文明,不是“考究不当”“娱乐而已不要当真”


      IP属地:浙江4楼2025-05-26 09:52
      回复
        汉代马镫的发明及其重要性,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一个重要贡献之一,马镫的传播提高了欧洲的文明进步
        1. 汉代马镫的起源与技术革新
        汉代是中国马镫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西汉时期仍以布制或木制单边马镫为主(主要用于辅助上马),但东汉末期已出现高桥马鞍与单边金属马镫的组合。例如,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马骑兵俑显示,高桥鞍的普及促使骑手对稳定性的需求增加,最终催生了双边金属马镫的雏形。马镫的发明使骑兵能够解放双手,更灵活地使用长兵器(如戟、矛)和弓箭,极大提升了骑兵的冲击力和战斗力。
        2. 军事战术的转型
        马镫的普及推动了骑兵从辅助兵种向主力兵种的转变。例如,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采用骑兵冲击战术,近身肉搏取代远距离骑射,成功击败匈奴骑兵。东汉末年内战中,吕布、公孙瓒等将领凭借马镫的稳定性,在战场上驰骋冲杀,形成“骑兵突阵”的经典战术。这种变革使得骑兵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核心力量。
        3. 社会与文化的连锁反应
        经济与产业:马镫的推广刺激了马具制造业和马匹养殖业的发展,贵族阶层对优质战马和装备的需求增加。
        技术扩散:汉代马镫技术通过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向中亚和欧洲传播,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媒介。
        马镫传入欧洲带来的文明进步
        1. 军事革命与骑士阶层的崛起
        重装骑兵的诞生:6世纪,柔然人(阿瓦尔人)将中国马镫技术带入欧洲后,拜占庭帝国率先装备马镫。马镫使骑士能够稳固地使用长矛和重甲,形成“人马合一”的冲击战术。例如,8世纪法兰克查理·马特改革军队,建立以重装骑兵为核心的军事体系,奠定了封建骑士制度的基础。
        战争形态的变革:欧洲战场从步兵主导转向骑兵主导。1066年哈斯汀斯战役中,诺曼骑兵凭借马镫彻底击溃英格兰步兵,标志着骑兵战术的全面胜利。
        2. 社会结构与封建制度的巩固
        骑士阶层的形成:装备马镫的骑士需要高昂的铠甲、战马和训练成本,催生了以土地分封为核心的封建制度。贵族通过提供装备换取效忠,形成了中世纪的骑士阶级。
        文化与象征意义:骑士精神(如忠诚、荣誉)成为欧洲封建文化的核心,马镫被视为骑士身份的标志。李约瑟曾评价:“马镫帮助欧洲建立了封建制度,正如火药摧毁了它。”
        3. 技术与文明的全球传播
        东西方技术融合:中国马镫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波斯、阿拉伯,最终抵达欧洲。例如,萨珊波斯骑兵在6世纪吸收马镫技术后,成为对抗拜占庭的重要力量。
        对世界历史的影响:马镫的普及加速了游牧民族(如蒙古)的扩张,其骑兵战术甚至影响了中东和北非的军事格局。
        总结
        汉代马镫的发明不仅是中国军事技术的里程碑,更通过欧亚草原的游牧民族传播,引发了欧洲封建社会的军事和社会革命。从战术革新到制度构建,马镫的“蝴蝶效应”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正如英国学者林恩·怀特所言:“马镫将畜力与人力结合,创造了历史上最具催化作用的技术之一。”
        -----试问,如此重要的历史事实,为什么大秦帝国刻意歪曲为“西域秘传”? 这里面有资本渗透吗,存在文化焊 歼吗?


        IP属地:浙江5楼2025-05-26 09:58
        回复
          汉武大帝,之前发过帖子,刘彻提着一长长的弯刀一挥就把卫青的汉剑轻易斩断,卫青恐惧。 历史事实是汉环首刀才是长刀,匈奴才是是短小不精悍的铁剑,贵族佩的径路宝刀同样不行。剧中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动机改编为「获取大月氏精钢炼制技术」,而且还很辛苦,呕心沥血历尽艰辛的,真是,啊啊啊啊啊。


          IP属地:浙江6楼2025-05-26 10:14
          回复
            楚汉传奇
            根据搜索结果,《楚汉传奇》中对秦末汉初中国科技的呈现存在多处争议性改编或错误,部分桥段被观众认为贬低或曲解了当时的科技水平。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生活器具与技术的时代错位
            「平民女子用鼎洗衣服」
            剧中出现秦末女子用青铜鼎洗衣服的情节,但鼎在先秦时期是礼器或祭祀用具,而非日常洗涤工具。这一设定被观众调侃为“项羽举鼎的鼎竟是洗衣盆”,严重违背历史常识。----这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侮辱,更是对西楚霸王力量的侮辱吧? 有没有这个嫌疑?
            「纸张与阿拉伯数字的穿越」
            剧中韩信阅读纸质书籍,但造纸术在西汉才出现雏形(麻纸),东汉蔡伦改良后才普及,秦末应使用竹简或帛书。
            部分场景出现阿拉伯数字,而该数字系统传入中国的时间不早于唐代。---事实上,阿拉伯数字到底是谁创造,谁改编的,还是一个悬案,有研究显示1234等与中国汉字草书写法一致。
            二、军事技术的失实呈现
            「马镫的提前出现」
            剧中骑兵使用金属马镫,但考古证据表明,中国最早的双侧金属马镫实物出现于西晋(302年),秦末骑兵仅能依靠布带或木制单边马镫辅助上马。这一错误可能误导观众认为秦末已有成熟骑兵装备。---马镫,又是胡乱搅乱马镫出现时间,是为了贬低马镫技术的搅屎棍战术?
            「兵器与冶铁技术的简化」
            剧中未展现秦代冶铁技术的先进性(如铸铁柔化处理),反而通过道具设计(如武器材质粗糙)暗示技术落后。例如,秦剑的八面锻造工艺未被体现,削弱了观众对秦代冶金成就的认知。
            三、农业与饮食的「土豆的穿越」
            剧中出现土豆作为食材,而土豆原产于美洲,明朝才传入中国。此类错误可能让观众误以为秦代已有广泛种植的农作物。---土豆源自哪里不一定
            「铁质农具的缺失」
            秦代已推广铁犁牛耕技术,但剧中农业场景多呈现木制农具,未反映当时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四、文化与制度的误导性改编
            「圣旨格式的错误」
            秦始皇的圣旨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但这一格式实际始于明代。剧中将后世制度强加于秦代,削弱了观众对秦汉文书制度的准确理解。-
            「称谓与官职的混淆」
            称赵高为“太监”,但“太监”一词唐代才出现,秦代应称“宦者”或“中车府令”。
            胡亥提及“驸马”一职,而“驸马”作为官职名称始于汉武帝时期。
            五、天文历法的神秘化叙事
            剧中将历法修正归因于“异人指点”,弱化了秦代圭表测影、二十八宿观测等科学方法。例如,博士淳于越因“吃肉礼法”触怒秦始皇而引发焚书坑儒,这一虚构情节将历史事件简化为荒诞的宫廷闹剧----异人,又来了,这里又有“异人”,是想说外国人吗?哈?


            IP属地:浙江7楼2025-05-26 10:21
            回复
              神医喜来乐里边看到人体解刨后泡的器官,结果吓的不敢看......
              然而外科手术在中医并不稀罕,手术器皿从春秋战国到汉代等一直都有,明代手术器皿甚至达到了巅峰,外科手术技术成就也达到一个新的台阶,人体解刨也不是什么舶来品
              所以这些影视作品看完后直接给人一个印象,外科手术是西方才会玩的东西,却没注意到华盛顿被理发三件套催吐灌肠放血弄死的时候,咱们还是清嘉庆四年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5-26 10:32
              收起回复
                胡军版 朱元璋:
                1. 胡军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中,被炸得东倒西歪,说到:陈友谅的火炮果然厉害! ---
                剧中朱元璋军队以冷兵器肉搏突破陈友谅火器防线,而历史记载中:
                鄱阳湖水战关键战术是火攻(如投掷火把、火铳齐射)与火器压制,而非冷兵器近战;
                陈友谅舰队因火器不足,被迫以铁索连舟对抗,反被火攻摧毁。
                军事工程学的弱化
                未展现明军“火器协同战术”(如火铳手与弓箭手交替射击、虎蹲炮掩护冲锋),反而将胜利归因于个人勇武;
                2.徐达被进一步强化成“猛将”,对,徐达,多少影视小说歪史把徐达反复描黑,描成武夫,诸多观众,真的把徐达
                当成喝酒提刀的武夫?
                事实上的徐达呢:
                剧中朱元璋军队以冷兵器肉搏突破陈友谅火器防线,而历史记载中:
                鄱阳湖水战关键战术是火攻(如投掷火把、火铳齐射)与火器压制,而非冷兵器近战;
                陈友谅舰队因火器不足,被迫以铁索连舟对抗,反被火攻摧毁。
                军事工程学的弱化
                未展现明军“火器协同战术”(如火铳手与弓箭手交替射击、虎蹲炮掩护冲锋),反而将胜利归因于个人勇武;
                陈友谅旗舰被设定为“铁甲战舰”,但元末技术条件下铁甲战舰的建造规模与实战可行性存疑,此类设计可能暗示“敌对势力技术超前”


                IP属地:浙江9楼2025-05-26 10:34
                回复
                  2025-09-01 22:26: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胡军版朱元璋 ,疑似刻意歪曲徐达,掩盖元末明初中国火器科技的水平:
                  一、史实中的徐达:火器革新与军事工程学先驱
                  火器研发与实战应用
                  徐达是明代火器战术体系的重要奠基者:
                  改良火炮工艺:他组建专业工匠团队,改进模具精度与金属冶炼技术,提升火炮射程与耐用性。史载其改良的“襄阳炮”技术影响后世百年。
                  发明连发弩与小型炸弹:连发弩通过机械装置实现高频率射击,小型炸弹便于携带,用于近战突袭,两者均为冷热兵器过渡期的创新。
                  “火龙骑兵”建制:他创建首支成建制火枪骑兵部队,将火器射速与骑兵机动性结合,终结蒙古骑兵优势。
                  军事工程与战略体系
                  屯田防御体系:首创“军户屯田制”,士兵战时为兵、闲时务农,解决粮草问题的同时推动边疆经济发展。
                  测绘与战术手册:建立首个军事测绘机构,编撰《武经总要补遗》革新训练体系,其“三段击”战术比欧洲早两百年。
                  二、剧集改编的简化与偏差
                  人物形象扁平化
                  武夫标签化:剧中徐达仅呈现冲锋陷阵场景(如鄱阳湖水战肉搏),未涉及火器研发、战术设计等智谋层面。其台词多为“杀敌”“遵命”,缺乏战略讨论。
                  造型误导:达斡尔族演员鄂布斯的粗犷造型(如络腮胡、怒吼神态)被观众调侃“形似张飞”,与史载“长身高颧,刚毅武勇”的儒将气质不符。
                  关键科技贡献的缺失
                  火器掌控权争议:史载徐达曾为火器调配权与朱元璋博弈,强调技术专业化对战争的决定作用,但剧中将其简化为“服从命令的武臣”。
                  战术场景弱化:如捕鱼儿海战役中利用沙暴掩护火器突袭、北伐时“稳扎稳打+火炮推进”等标志性战术均未呈现。
                  三、改编动机与历史叙事的失衡
                  戏剧冲突优先原则
                  制片方为突出朱元璋的“草根逆袭”主线,将徐达塑造为“执行工具”,以强化君权神圣性。例如:
                  虚构徐达“憨厚淳朴,朱元璋指哪打哪”的服从性;
                  弱化其独立决策场景(如北平防御体系构建),将其功绩归因于朱元璋的“英明指挥”。
                  公众认知的潜在误导
                  科技史断层:观众易误认为明代火器技术始于永乐朝郑和下西洋或后期佛朗机炮引进,忽视徐达的奠基作用;
                  军事家形象窄化:徐达的“儒将”特质(如治军严明、爱惜百姓、参与修法)被武夫标签遮蔽,削弱其“军政全才”的历史定位。
                  总结: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辩证
                  胡军版《朱元璋》对徐达的改编,反映了历史剧在人物功能化叙事与技术史还原间的矛盾。建议观众结合《明史·徐达传》《武备志》等文献,以及南京莫愁湖胜棋楼、徐达墓神道石刻等实物遗存,重新审视这位被低估的军事科技创新者。徐达不仅是战场上的“坦克”,更是火器革命与军事工程学的先驱,其遗产至今影响着中国军事史研究。


                  IP属地:浙江10楼2025-05-26 10:37
                  回复


                    成功洗脑暗示徐达是糙汉子,绝联想不到是军事科技专家 世界级贡献者


                    IP属地:浙江11楼2025-05-26 10:54
                    回复
                      大明风华:
                      根据搜索结果,《大明风华》在展现明朝历史时,存在部分桥段因艺术加工或历史细节考证不足,间接或直接弱化了当时科技水平的真实成就。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火器技术的误导性呈现
                      虚构葡萄牙人训练明军使用火铳--------------------光明正大的展现洋大人教会中国人哈? 事实是明朝火器军队制式是世界典范,徐达、戚继光等为代表。
                      剧中出现明朝请葡萄牙人训练火铳的情节。但事实上:
                      明初火器技术已居世界前列。朱元璋时期便设立兵仗局、军器局等机构管理火器制造,永乐年间更组建“神机营”,其规模和技术远超同时期欧洲军队。
                      葡萄牙人首次抵达中国的时间是1514年(明正德九年),比剧中设定的永乐至宣德年间晚近百年。剧中将葡萄牙火器技术引入时间提前,可能暗示“明朝需依赖外国技术”,与史实严重不符。
                      弱化明军火器实战能力
                      剧中朱棣亲征蒙古时,明军被描绘为陷入困境,甚至朱瞻基在战斗中受伤。但历史记载朱棣五次亲征蒙古均取得辉煌战绩,且明军凭借火器优势(如火铳、火箭)压制蒙古骑兵,朱瞻基本人也未在战斗中受伤。
                      朱高煦叛乱时,剧中叛军以“五军营”“三千营”为主力,但“京军三大营”实为皇帝直属精锐部队,火器配置完备,不可能被藩王轻易收买。这种改编弱化了明军火器部队的实际控制力。
                      二、军事技术与装备的“时间穿越”
                      关宁铁骑的提前登场
                      剧中出现明末才建立的“关宁铁骑”,将其时间线提前至明初。这支以骑兵火器协同战术著称的部队,实际是为应对辽东危机而建,与明初军事体系无关。此举可能误导观众认为明初军事实力不足,需依赖后世部队。
                      兵器与战术的简化
                      未展现明军“三段击”战术(火铳手分三列轮换射击)等先进火器协同体系,反而强化冷兵器肉搏场景。
                      剧中蒙古军队被赋予超出历史的技术能力(如铁甲战舰、精密火器),而真实历史中蒙古部落的火器技术远逊于明军。
                      三、日常生活技术的失实刻画
                      牙刷的“超前发明”
                      剧中孙若微使用现代牙刷的情节,但据记载,牙刷的普及与明孝宗弘治帝(1488-1505年在位)相关,早于此时近百年。此类细节虽微小,却可能暗示“明朝日常科技滞后于西方”。
                      火器管理机构的缺失
                      剧中未提及明朝系统的火器研发管理体系(如兵仗局、神机营编制),削弱了观众对明代军事科技制度化的认知。
                      四、科技史叙事的艺术化取舍
                      强化戏剧冲突,弱化科技逻辑
                      例如靖难之役中,朱棣军队的火器优势未被充分展现,反而通过“建文帝传国玉玺”等虚构情节推动剧情。历史中朱棣的胜利与其火器部队的战术密不可分,但剧中未重点呈现。
                      人物形象与科技贡献的割裂
                      孙若微被塑造为政治权谋的核心,但其原型孙皇后在真实历史中并无参与火器管理的记载。剧中未展现徐达、朱棣等历史人物对火器发展的实际贡献,导致科技史与人物叙事脱节。
                      总结:历史剧的平衡困境
                      《大明风华》的科技相关争议,本质是戏剧化改编与历史考证的冲突:
                      时间线混乱(如葡萄牙人、关宁铁骑的“穿越”)导致观众对明朝科技发展阶段产生误解;
                      选择性忽略明代火器、军事制度的先进性,转而强化虚构冲突,可能间接传递“技术滞后”的刻板印象。
                      建议观众结合《明会典》《武备志》等文献,以及定陵出土火器实物、神机营遗址等考古成果,辩证看待影视创作。明朝科技的真实成就在于系统性创新(如火器部队建制化、冶金工艺突破),而非依赖外来技术。


                      IP属地:浙江12楼2025-05-26 11:06
                      收起回复
                        大明风华:
                        根据搜索结果分析,《大明风华》对明朝火器技术的呈现存在多处与史实不符的改编,尤其在涉及徐达的军事科技创新方面存在明显弱化或掩盖,具体表现如下:
                        一、掩盖徐达的火器改革成就
                        火器工艺改良的缺失
                        徐达曾主导火炮制造工艺的革新,包括改良模具精度、优化金属冶炼工艺等,使火炮射程和耐用性显著提升。然而剧中仅展现其作为武将的冲锋陷阵场景,未提及他对火器的技术贡献,甚至将其塑造为“依赖朱元璋指挥”的武夫形象。
                        连发弩与小型炸弹的发明被忽略
                        徐达团队研发的连发弩(通过机械装置实现高频率射击)和便携式小型炸弹(用于近战突袭)等标志性火器,是冷热兵器过渡期的重大创新。但剧中明朝军队的火器使用被简化为常规火铳,未体现技术迭代的突破性。
                        二、虚构外来技术,弱化本土创新
                        提前引入葡萄牙火器技术
                        剧中出现葡萄牙人训练明军使用火铳的情节,但葡萄牙首次与中国接触是在1514年(明正德九年),远晚于剧中设定的永乐至宣德年间。这种改编暗示“明朝火器依赖西方传入”,而忽略徐达等人在洪武时期已建立的火器技术优势(如“襄阳炮”改良技术影响后世百年)。
                        混淆火器技术发展时间线
                        剧中陈友谅军队的火炮威力被夸大到接近明中期“佛朗机炮”水平(如连续发射、射程精准),但佛朗机炮实为16世纪葡萄牙技术。这种时间线错位掩盖了明朝早期自主火器体系的先进性(如徐达的旋转炮架技术)。
                        三、战术体系与军事工程的简化
                        “三段击”战术的缺席
                        徐达编撰的《武经总要补遗》中记载的“三段击”战术(火铳手分三列轮换射击),比欧洲同类战法早两百年。但剧中明军火器部队的作战方式被简化为单次齐射,未体现协同战术的精妙。
                        屯田防御体系与军事测绘的忽视
                        徐达首创的军户屯田制(士兵战时为兵、闲时务农)和建立的军事测绘机构,是明朝边疆防御与火器后勤保障的核心制度。剧中仅展现战场厮杀,未提及这些支撑火器发展的系统性改革。
                        四、关键战役的技术细节失真
                        鄱阳湖水战的火器优势被淡化
                        史载徐达在鄱阳湖水战中运用旋转炮架(可180度调整射击角度)和分层火器配置(七类火器协同攻击),使陈友谅舰队陷入“远攻被炮击,近战遭焚烧”的绝境。但剧中将胜利归因于朱元璋的个人谋略,未突出技术战术的结合。
                        平江围城战的工程兵作战模式未呈现
                        徐达在平江之战中调集2400门火炮形成首个炮兵集群,采用“锁城法”围困张士诚十个月,其火力密度远超同期欧洲水平。剧中攻城场景却以冷兵器为主,火炮仅作为背景道具出现。
                        总结:历史叙事的失衡与误导
                        《大明风华》通过虚构技术输入、简化战术体系、弱化本土创新等手法,间接贬低了明朝尤其是徐达时期的火器成就。观众若想了解真实历史,可参考《明实录》《武备志》等文献,或实地考察南京莫愁湖胜棋楼(徐达军事沙盘遗址)、定陵出土火器实物等,以纠正剧中误导性叙事。徐达的贡献不仅在于战场胜利,更在于将火器技术系统化、建制化,奠定了明朝军事科技的全球领先地位。


                        IP属地:浙江13楼2025-05-26 11:22
                        回复
                          还是大明风华直接了当啊,洋大人都直接调过来明初就来训练火铳了啊 啊啊啊啊够刺激够风华


                          IP属地:浙江14楼2025-05-26 11:26
                          收起回复
                            传教士明明是来偷盗,却被包装成啥都精通的万金油,来传授技术知识。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5-26 12:12
                            回复
                              2025-09-01 22:20: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里先要说明的是,本贴系列探讨各个影视大剧、大片,是否由于资本的渗透,美帝的文化战,西方伪史的进攻,
                              通过娱乐,不断蚕食国人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水平的正确认知,拉低中国人的民族自尊自信。


                              IP属地:浙江16楼2025-05-27 08: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