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伪史吧 关注:20,893贴子:379,373

回复:影视伪史---几十年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打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神探狄仁杰》:虽然整体上展现了狄仁杰高超智慧,部分展示唐代科技和制度的优越,但仍然存在和其他影视剧呼应起来的外族科技先进的剧情
第一部
突厥兵器的特殊性
在“使团惊魂”案中,狄仁杰通过土窑失火现场的金属碎片,发现其材质与突厥军队专属兵器吻合。这种设定虽暗示突厥冶炼技术的独特性,突厥杀手乌勒质使用的弯月形双刃被描述为“薄如蝉翼”,其刀法能“十息内将壮汉剔作完整骨架”。剧中通过“千狼袭”刀法展现刀刃震颤引发气爆声,形成银色刀光风暴笼罩三丈方圆的效果。这种设定本质是武侠风格的夸张,与真实历史中突厥兵器(如普通铁制长矛、鸣镝箭)差异显著。---事实上突厥当时根本没那个技术,乌兹钢也是后来引进印度的。突厥本土缺乏优质铁矿和乌兹钢(大马士革钢)等高阶材料。剧中乌勒质的双刀被渲染为“削铁如泥”,但历史上突厥刀剑主要使用普通锻铁,其硬度和锋利度远低于唐横刀(采用包钢法锻造,硬度达60HRC)。单独看这个剧情似乎没所谓,但是呼应其它大剧、大片,就会发现,这就是反复洗脑暗示,造成固有印象:汉代唐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炼钢炼铁打刀技术高超,源自波斯等地,事实上是波斯、罗马等国家引进中国钢铁。
第二部 抹黑袁天罡为反派,恶意抹黑,很娱乐吗?---源自西方伪史虚构达芬奇的嫉妒吧?!
袁天罡是唐代著名科学家,其科技贡献巨大,天文、历法不用说,设计乾陵时,他通过测量关中78处矿脉,利用黄金分割比例规划地宫结构,其墓道石像的春分投影形成“天罡北斗阵”,比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设计早800年。设计乾陵时,他通过测量关中78处矿脉,利用黄金分割比例规划地宫结构,其墓道石像的春分投影形成“天罡北斗阵”,比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设计早800年。医学与人体科学贡献:
望气诊断法结合相术与医学,创立通过面部气色变化诊断疾病的方法,现代AI医疗证实其原理与微循环检测技术相通。例如为长孙皇后择时施药治愈重症。基因关联研究在《五行相书》中提出“人面如星图”理论,现代基因图谱证实具有“日月角”颅相者FOXP2语言基因活跃度更高。军事与地理技术 军事预测模型
发明“三元占法”,综合天文、地理、人事数据制定战略。贞观十五年预言突厥主帅“红鸾天喜”命格,助唐军赢得备战时间。地理勘探技术提出“地脉测量法”和“砂石辨位法”,2023年成都地铁18号线工程仍沿用其原理避开地下暗河;《地理辨正》中记载的“地磁偏移测量法”与现代质子旋进磁力仪原理相通。
科技遗产的现代价值
袁天罡的成就体现唐代科技“实用理性”特征:
其青铜观测仪含陨铁成分,刻度精度达0.5角分,2024年中国空间站3D打印复原后成功预测狮子座流星雨;
《推背图》的模糊预言算法启发现代量子计算机研究,清华大学团队发现其模型与武则天时期社会熵值曲线高度吻合。
这些贡献不仅推动唐代科技发展,更在当代工程、医学、航天等领域持续发挥影响。
《神探狄仁杰》第三部 凉州匪徒 使用 西洋机关术 唐代的时候,欧洲处于黑暗中世纪,愚昧迷信,机械技术比唐代落后太多,哪来什么西洋机关术?洋大人又一次娱乐为由,无缘无故跳出黑暗中世纪,会倒腾复杂机械了哈?
《神断狄仁杰》这是第四部,更直接了,干脆虚构一个萨珊王朝,科技牛的外星人一样。在唐代,还有比中国科技先进的国度存在吗?为什么一定非得虚构? 无非就是绕着弯打压唐代的断崖式科技先进。


IP属地:浙江17楼2025-05-27 08:58
回复
    再说抹黑中国古代重要贡献的科学家,道家人物袁天罡
    《梦回唐朝》(2012年电视剧),彻底反派化
    袁天罡被塑造成勾结吐蕃、控制唐高宗的权谋家,甚至使用摄魂丹操纵帝王,与王皇后策划篡位。这一设定完全颠覆其历史上“预言辅政”的正面形象,将其定义为“投机分子”和“阴谋家”。
    剧中袁天罡因爱慕王皇后而疯狂,最终因计划失败携其遗体隐居,凸显其偏执与失控。这种情感驱动的反派塑造,与历史中理性冷峻的国师形象大相径庭。
    ----西方伪史想要塑造达芬奇成为神,所以就是不想中国有事实的神一样偶像的存在吧?


    IP属地:浙江18楼2025-05-27 09:04
    回复
      2025-09-05 06:43:4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哎,西方,哎资本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5-05-28 16:03
      回复
        腾讯元宝介绍:
        《大汉天子》系列剧作为以汉武帝时期为背景的历史题材作品,其核心叙事聚焦于汉武帝刘彻的成长与汉朝的强盛,整体上以弘扬汉朝政治军事成就为主基调。但从部分观众反馈和剧情细节来看,剧中存在对汉朝科技与文化实力的弱化描写,同时通过异族势力(如匈奴)的某些设定间接形成对比,具体分析如下:
        一、汉朝科技与文化的艺术化弱化
        科技细节的缺失与模糊
        剧中虽展现汉朝军事胜利(如击败匈奴),但对汉代科技成就(如造纸术雏形、冶金技术、天文历法等)缺乏具体刻画,更多通过“奇人异士”(如东方朔的占卜、张汤的律法)推动剧情,导致科技元素被神秘化或边缘化。例如,剧中汉武帝的决策常依赖谋士的“神机妙算”,而非历史记载中汉朝在农业、工程等领域的实际技术进步。
        文化自信的消解
        部分情节暗示汉朝在文化上需“向外学习”。例如,卫子夫(王灵饰)被窦太后安插为眼线时,需学习琴棋书画等“匈奴文化”以接近汉武帝,此类设定可能隐晦传递汉朝文化需借助异族输入的倾向。而历史上,汉朝文化(如儒家思想、丝绸之路)对周边民族的辐射力远大于反向影响。


        IP属地:浙江20楼2025-05-28 22:30
        收起回复
          在《大汉天子》系列剧中,对汉代科技的呈现存在艺术化改编,部分情节可能被解读为弱化汉朝本土科技贡献或将技术成就归因于外族与虚构人物。以下结合剧情与历史背景的具体分析:
          一、造纸术的虚构化处理
          历史背景
          真实历史中,西汉已有麻纸(如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麻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用树皮、破布等原料提升纸张质量。
          但剧中未明确展现汉代造纸技术,反而通过虚构情节暗示纸张的“神秘起源”。例如:
          张骞(剧中改名张固)在出使西域时,偶然获得西域“树皮纸”配方,并将其引入长安(第3集)。
          造纸术的推广被归功于虚构的“宫廷匠人”,而非历史人物蔡伦或西汉工匠。
          争议点
          此设定弱化了西汉麻纸的发明意义,将造纸术的“本土化”归因于西域传入,与历史事实存在偏差。
          二、冶铁术的“匈奴化”倾向
          历史背景
          汉代冶铁技术领先世界,如西汉已掌握炒钢法(将生铁加热搅拌成钢),并设立铁官垄断冶铁业。
          匈奴的冶铁技术实际依赖汉朝俘虏和工匠传授(如汉朝公主和亲时携带工匠)。
          剧中改编
          匈奴技术优势的夸大:
          匈奴骑兵的武器(如弯刀、复合弓)被描述为“工艺远超汉军”,剧中多次强调匈奴通过“西域秘法”锻造兵器(第12集)。
          汉军兵器升级依赖“偶然发现”:如李陵在战场缴获匈奴兵器后,临时改良出“精钢箭头”(第18集),暗示技术源于外族。
          虚构人物的技术贡献:
          剧中虚构的西域工匠“阿史那”被塑造成冶铁大师,指导汉军打造“神臂弩”(第25集),将弩机技术的进步归功于异族。
          三、农业与纺织技术的弱化
          历史成就
          汉代发明耧车(播种工具)、提花机(纺织机械),并推广铁犁牛耕,极大提升农业效率。
          剧中表现
          农业技术被简化:
          汉武帝推广的“代田法”被简化为“匈奴传入的耕作术”(第10集),弱化本土农学创新。
          纺织技术的外族化:
          剧中未提及提花机,反而通过西域商队引入“波斯织锦技术”推动长安纺织业发展(第15集)。
          四、天文历法的“神秘主义”处理
          历史背景
          汉代张衡发明浑天仪,落下闳制定《太初历》,天文历法体系成熟。
          剧中改编
          汉武帝的“天人感应”决策被归因于“匈奴萨满预言”(第22集),如匈奴祭司通过星象预言蝗灾,汉朝借此调整政策。
          浑天仪的功能被简化为“占卜工具”,其科学观测价值被弱化。
          五、总结:艺术夸张与历史逻辑的冲突
          贬低汉朝科技的争议点
          将造纸术、冶铁术等核心技术的起源或改进归因于西域或匈奴,忽视汉代工匠的本土创新。
          弱化汉代制度性科技成就(如铁官制、农书编纂),转而强调偶然性或外部输入。
          创作意图分析
          为增强戏剧冲突,剧集将技术竞争转化为“胡汉对抗”的叙事,例如通过匈奴技术优势制造危机,再由汉朝“逆向突破”。
          但过度戏剧化导致历史逻辑失真,例如匈奴在真实历史中长期处于技术追赶地位,而非技术输出者。
          建议:结合史料辩证观看
          若需了解汉代真实科技成就,可参考:
          造纸术: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麻纸实物。
          冶铁术: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铁短剑”(证明西汉炒钢技术)。
          天文历法:《史记·天官书》《汉书·律历志》中的系统记载。
          《大汉天子》作为娱乐性历史剧,其科技元素的改编服务于剧情需要,观众需理性区分艺术虚构与历史事实


          IP属地:浙江21楼2025-05-28 22:59
          收起回复
            又见张骞“带回”冶铁术
            汉武雄风 2001年梁本熙、高翊浚执导
            剧中第30集提到张骞从大宛带回冶铁术,但结合历史背景,汉代冶铁技术本身已高度发达(如百炼钢技术),剧中更强调中原对西域技术的吸收与改良。----同样是元宝搜索回答。


            IP属地:浙江22楼2025-05-29 22:30
            回复
              根据搜索结果,《荡寇志》原著(清代俞万春著)及1998年电视剧改编中,确实存在“西洋传教士白瓦尔罕发明奔雷车、沉螺舟,并引入西域镔铁技术”的虚构情节,但需结合史实辨析其合理性:
              一、原著与电视剧的虚构设定
              白瓦尔罕的角色与发明
              原著描述:白瓦尔罕是虚构的欧洲传教士,被梁山招揽后制造“奔雷车”(形似坦克,配备火炮、弩箭、长矛)和“沉螺舟”(潜水艇雏形,用沥青密封防水)。
              电视剧改编:1998年剧集可能强化了角色背景(如增加传教士身份细节)和武器设计(如战车翻山轮、水冷火炮),但核心设定与原著一致。
              西域镔铁技术的引入
              原著逻辑:白瓦尔罕将西域“镔铁”锻造技术用于梁山兵器制造,强调其“坚利可切金玉”的特性。
              历史偏差:
              镔铁(大马士革钢)实际源于波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但汉代冶铁技术已领先世界,西域多为技术受体。
              宋代铁器多依赖中原冶炼,西域兵器工艺并无显著优势。
              二、历史背景的对比分析
              冶铁技术的真实流向
              中原主导:汉代已掌握炒钢法、百炼钢技术,考古发现(如河北满城汉墓铁甲)证明中原工艺远超西域。
              西域从属: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汉代铁器与中原工艺相似,表明技术传播方向为“中原→西域”。
              影视创作的虚构逻辑
              戏剧冲突需要:通过“外族技术输入→中原逆袭”增强故事张力,如梁山用西域技术对抗朝廷,暗喻“师夷长技以制夷”。
              时代局限性:清代俞万春创作时对西方科技了解有限,将19世纪的坦克、潜艇概念嫁接到宋代,形成“超前科幻”效果。


              IP属地:浙江23楼2025-05-29 22:54
              回复
                宋代的神臂弓 床弩等,是世界冷兵器上的巅峰之作,但是,有些人拍的影视剧是乱改了发明人
                根据搜索:2011年水浒传,说神臂弓是从波斯引进的,搞反了。
                实战性能的碾压
                射程与穿透力
                最大射程:240-340步(约370-520米),有效杀伤射程达150米。
                穿透力:可穿透榆木半箭(箭杆入木6厘米),金军铁浮屠重甲(约3毫米铁板)在200米内被洞穿。对比同期英国长弓(200码/180米射程,穿透力不足1厘米),神臂弓性能全面占优。
                战术应用革新
                集团压制:宋军以“百人弩阵”集中射击,每分钟可发射300箭,形成密集火力网。
                攻防一体:用于守城时可覆盖城墙外200米区域,金军攻城云梯常被“未近而箭落如雨”。
                威慑力记录
                金将完颜宗弼(兀术)曾感叹:“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并试图仿制但失败。西夏崇宗时期引入神臂弓后,组建“强弩军”对抗宋军,成为其精锐部队。
                失传的技术密码
                机关设计之谜
                《永乐大典》记载神臂弓含机轮齿轮系统,可能通过机械联动实现快速上弦。清代学者纪昀曾尝试复原,但因零件图缺失而失败。现代力学模拟显示,其可能采用预储能弹簧+杠杆传动结构,但具体参数无法考证。
                工艺断代原因
                严格保密:宋朝设“弩坊”集中制造,工匠终身服役,图纸与成品均不外流。
                材料依赖:山桑木仅产于陕西、山西特定区域,元代后因滥伐绝迹。
                战乱损毁:宋元战争中大量神臂弓被毁,明代火器兴起后彻底淘汰。


                IP属地:浙江24楼2025-05-29 23:12
                回复
                  2025-09-05 06:37:4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张艺谋 景甜的《长城》,里面明显抬高洋人的齿轮、机械能力,搞的好像自古以来洋人就会发明这些,这是对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的抹黑,对欧洲科技的抬高。
                  再比如,对付饕餮是用人肉战术,而西方雇佣兵则拯救了中国。哇,还是洋大人人性化、厉害、懂科技,中国人只是会黑火药。嗯
                  事实上,汉唐宋元甚至明的机械一直领先,欧洲中世纪黑暗那是落后得不得了


                  IP属地:浙江27楼2025-06-07 11: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