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吧 关注:10,360,704贴子:54,013,001

回复:【《第十放映室》2011—2010年电影回顾--辛辣点评】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夏季篇》


65楼2011-01-10 15:38
回复
    《叶问2:宗师传奇》
    《叶问》可以说是2008年贺岁档的一匹黑马,凭借独到的功夫场面和精彩的人物刻画,硬是从强敌环绕的贺岁档中抢出了一亿票房。对于一向题材匮乏偏好跟风的国产电影来说,这样的电影显然是模仿的好对象。但是在众多跟风之作中,最根正苗红的自然是《叶问2:宗师传奇》这部原班人马打造的“叶问电影”了。
         
    作为商业类型片,如果前作在市场上大卖之后,续集的开拍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在中国商业类型片中,特别是在内地市场中,这种续集电影的出现还是很少见的。《叶问2》的出现,证明了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在商业性方面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而《叶问2》在票房上继续获得成功,对于功夫片这个中国独特类型片的市场前景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2011年我们将会看到诸多卖座商业电影的续集出现在市场上,这种整合优势资源、借力打力的创作趋势,对于目前还稍显浮躁的内地电影市场来说,是福是祸都尚待观望,但从大的电影市场趋势来说,这肯定是一种值得祝贺的现象。
         
    叶问作为一个电影形象,成功地在第一部《叶问》电影中被塑造成一个“富二代,爱老婆,懂武功”的完美男人,简直是新时代好男人的完美翻版。到了《叶问2》,制作方无疑认识到了这个电影形象的商业卖点所在,于是在《叶问2》这部电影中,几乎是照猫画虎地又来了一遍,除了一些背景的变化外,整个故事的结构和人物设置,尤其是最后的高潮戏,几乎可以说是完美地复制了一次《叶问》中最后和日本人打擂台的场面。而对于我们的观众来说,很明显他们对于这种“中华武术发奋自强,扬我国威痛扁鬼子”的模式还是百看不厌,不管是东洋鬼子还是西洋鬼子,只要是我中华神功大展国威,观众就一定用热烈掌声回应。
         
    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主创者精确地把握住了内地观众的心理,贴心周到地照顾到了几乎每一处影片细节,功夫打斗、喜剧桥段、温馨场面、煽情落泪、民族情绪等等,诸多观众需求都被妥贴地照顾到了。而且对于前作中大受欢迎的元素,《叶问2》中还特地进行了放大和强化。
         
    功夫场面作为《叶问》系列的立身之本,在《叶问2》中进行了升级强化,动作导演洪金宝亲自上阵,和主演甄子丹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圆桌打斗,在沿袭前作动作风格的基础上,在摄影、剪辑、音效等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可以说是近几年功夫类型片中的经典场景。
         
    而在结尾的擂台大战中,因为前作是咏春拳对空手道,所以《叶问2》就升级为中华国术对西洋拳击,不但避免了观众的视觉疲劳,也在动作设计上做出了全新尝试,还捎带手提升了一下本片主题。相比《叶问》中叶问几乎秒杀日本军官的打斗场面,《叶问2》中叶问大战英国拳王的场面就堪称跌宕起伏了。
          
    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叶问2》这部电影把观众给照顾的非常舒服,几乎无可抱怨。就连前作中偶然显露的喜剧元素,《叶问2》都仔细地加以放大。本片中很多喜剧元素的加入虽然稍显刻意了一些,但对于观众来说,能在功夫片中看到喜剧元素,简直就是买一送一的意外惊喜。
         
    除了这些精准到位的商业元素之外,《叶问2》在电影层面的进步其实并不明显。对于功夫片爱好者来说,只要功夫打斗场面足够精彩,对于功夫片的故事层面其实要求不高,如果能顺带讲述一个结构完整、人物清晰、情感到位的故事,那他们简直是喜出望外了。《叶问》和《叶问2》作为商业类型片,就属于功夫打斗十分精彩,而在包括导演、剧本、摄影等电影技术层面的元素也都做到了足够精良。虽然和《叶问》相比,《叶问2》只是准确地复制了前作成功的元素,但是对于商业类型片来说,续集能够保持前作的水准,甚至还略有进步,就已经是很大成功了。
    


    66楼2011-01-10 15:39
    回复
      2025-08-10 19:32: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A面B面》
      宁瀛作为一个曾经执导过《找乐》、《**故事》和《夏日暖洋洋》“北京三部曲”的导演,她也曾经拍出过《无穷动》,现在她又拍了《A面B面》这样一部电影。
      这是一部从导演到演员,最后到观众,全都处于狂躁状态的电影。用精神病人这个题材,来做这样一部嘲讽现实的影片,不但需要勇气,还需要技巧。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被嘲讽的对象。本片虽然主题表达的很明确,但最后的效果却是混乱和憋屈的。这是一部导演的美学认识体系和当下市场之间的彻底错位的电影,也是表达技巧和当下趣味之间的相互误读。商业片不是码几个所谓的明星就能立刻变得商业起来。而这部电影除掉那些糟糕的商业包装后,剩下的,并非都是艺术。
      


      68楼2011-01-10 15:40
      回复
        《东风雨》
        《东风雨》这部电影,虽然摄影、美术、特效等等环节都非常好,但是,本片真正需要的,其实还是一个好编剧和一个好导演。
             
        本片故事并不是太复杂,但却有大量观众反应没看懂,其实是因为故事讲的太拧巴,有点成心不想让观众看明白。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导演的叙事能力出了问题。
             
        本片导演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特别担心观众看不明白某些故事情节,明明银幕上刚刚展示了一遍剧情,他非得让演员再亲口复述一遍。于是,这部电影在很多时候都在表演“真心话大冒险”,演员是过瘾了,但是观众就拧巴了。这部电影也就在大量的独白和对白中,开始向一部电视剧悄然演变了。
             
        从叙事角度来说,本片很奇怪地保留了大量完全独立于叙事之外的镜头,从叙事节奏来考虑,差不多全是可以剪掉的镜头。由于这些镜头的存在,原本就支离破碎的剧情,就彻底变成了碎片拼贴式的结构,观众还得自己花功夫把这堆碎片给拼起来——可关键是无论你怎么拼,都有几块儿装不上,这个故事怎么看都有很多逻辑漏洞。
        对于观众来说,他们肯定不会相信是自己的理解力有问题,那最后的结论就是故事讲的太自恋,观众看到的全是“拗造型”,唯独故事本身,被淹没在华丽的朦胧画面中。
        


        69楼2011-01-10 15:41
        回复
          《诸神之战》
          作为一部伪3D电影,后期匆忙转为3D格式的《诸神之战》的立体效果实在是只能用“糟透了”来形容。有许多观众反映他们是摘了立体眼镜看完了全片,更有观众形容本片只有字幕是立体的。(囧...)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糟糕的立体效果,和本片后期制作时匆忙决定转为3D格式有着密切关系。由于《阿凡达》的票房成功,好莱坞对3D电影市场所表现出来的票房潜力垂涎三尺,于是大批仓促上马的伪3D电影被推向了市场。之前在国内公映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也是一部后期转制的伪3D电影,国内观众刚刚吃过一次亏,于是将所有的怒火全部都发泄到了《诸神之战》头上。
          从题材和故事来说,这个苍白无力的故事,明显是好莱坞在“哈利波特”之后的奇幻题材饥渴症发作了。不过对于美国人来说,把本来就混乱不堪的希腊神话通俗化、简单化的结果,就是懂希腊神话的嫌弃本片浅薄,而不懂希腊神话的更加不懂这个混乱的电影故事。
          


          72楼2011-01-10 15:44
          回复
            《驯龙高手》
            2010年立体电影乘着《阿凡达》的春风可谓是红遍全球。梦工厂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沿,梦工厂宣布今后的所有影片都将以3D的形式推出。作为一部梦工厂出品的3D动画片,《驯龙高手》可以说是给观众提供了一次自《阿凡达》之后最愉悦的3D电影观影经历。
            本片最值得令人称道的,除了赏心悦目的3D电影效果外,梦工厂传统的励志和成长主题仍然能够跨越文化和种族的隔阂,让各个国家的观众都能伴随影片主人公的冒险历程而一同欢呼。两个无论是心理还是生活都表现出残缺的个体,因为与对方相遇相识,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这样的主题对于当下的国内观众来说,无疑是在内心上是相同的。
            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每一个观众都可以从自己的内心找到属于自己的隐秘回忆,并将其投射到这个电影故事中。《驯龙记》不需要再像皮克斯作品那样捎带上现实的残酷,只需创造一个属于儿童,却同时能让成年人感到愉悦甚至感动的梦,那么它就成功了。
            


            73楼2011-01-10 15:45
            回复
              《钢铁侠2》
              作为一部续集电影,《钢铁侠2》真的很2,属于典型的看不看其实都无所谓的电影。
              本片中虽然继续出现了许多明星,个个貌似都很有来头,但到了影片结束后,你发现你根本谁都记不住。而在动作场面上,《钢铁侠2》和《变形金刚2》正在向同一个趋势演化:简单粗暴、横冲直撞。
              对于那些美式动作片爱好者来说,《变形金刚》系列导演迈克尔•贝虽然不能提供一个精彩严密的故事,但他无论如何每次都会提供足量甚至超量的爆炸场景,就算当作看烟火都会比较开心。而《钢铁侠2》最后的决斗场面最后只剩下一堆钢铁撞来撞去的,撞到最后你只盼着电影赶紧结束。
              


              74楼2011-01-10 15:46
              回复
                《三笑之才子佳人》
                作为一部“导演”郭德纲自己都公开说“我还真没把拍电影当成一回事儿”的所谓“电影”,我们要把它太当成一回事儿,貌似太抬举它了。
                     
                作为一部奇葩片,它在国产奇葩片的花园中都显得是如此平庸。这部所谓的“电影”其实是对郭德纲和德云社的品牌价值的一次性消费,各个参与方都在处心积虑地想从中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这样一个完全以扎钱为目的的破玩意儿,最后被鼓捣成一部平庸无奇的奇葩片完全是必然的。
                


                75楼2011-01-10 15:47
                回复
                  2025-08-10 19:26: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打擂台》
                  虽然很多观众都以为《打擂台》是一部类似《叶问》那样的香港功夫片,但实际上它却是一部讲述导演往昔情怀的文艺片。如果观众带着娱乐和消遣的心态去观看这样一部电影,失望是在所难免的。但如果你是一个对老式香港武打片很熟悉的观众,如果你的青春岁月曾在黑漆漆的录像厅里混迹过,那么《打擂台》就会是一部让你感动的电影。
                       
                  影片开场故意作旧的老胶片效果,刻意复古的出字幕方式,以及片中经常出现的快速推拉的变焦镜头,对于那些曾经看着邵氏功夫片长大的观众来说,应该是会让他们感到内心澎湃,热血沸腾。随后片中多场功夫打斗场面,梁小龙和陈观泰这样的老演员都亲自上阵,虽然二位年岁已高,但所有的拳脚来往都一板一眼毫不马虎。对于那些老港片迷来说,仅仅在银幕上看到梁小龙和陈观泰就足以值回票钱。
                       
                  但是对于那些不是非常熟悉邵氏功夫片的观众,未必能从《打擂台》这部电影中得到足够的观影快乐。作为一部有观影门槛的电影,在现在这个观众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电影市场来说,注定不会大卖。这样一部挂着功夫片的幌子,卖的却是导演个人情怀的文艺片,在市场上遭受冷遇似乎并不奇怪。在大部分影院,《打擂台》的排片量和上座率都很可怜。
                       
                  对于年轻观众来说,光有“情怀”是不能卖钱的。 如果你自己心中没有这种情怀,那你从这个电影中也一样看不出来。《打擂台》是一部典型的“文艺有余、类型不足”的电影,影片故事以一个典型的功夫类型片模式开头,当观众开始对这个“傻小子拜师奇遇记”产生期待的时候,影片故事忽然急转直下,变成了一个缅怀功夫片往昔岁月的情怀文艺片,虽然中间不时出现两场打斗,但很明显导演的叙事意图志不在此,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刻画香港版“逝去的武林”,最后的结尾干脆变成了两位往昔大侠的精神胜利。对于那些有着丰富观影经验的观众来说,这种夹带私货的叙事类型非常有个人情怀,甚至可以将本片上升为“邪典文艺”片的范畴;但是对于那些怀有类型片观影期待的观众来说,一部类型片忽然变身为文艺片,却是让他们有些猝不及防。
                  《打擂台》的结尾,就暴露它其实是一部“文艺片”的本质。只要你被它感动了,你可以从中得出无数种解读,反正最后的目的都是要你相信感动你的就是你自己。但如果你没有被它感动,那就什么都没了。
                  


                  79楼2011-01-10 15:52
                  回复
                    人在囧途
                    《人在囧途》在剧情和剧作结构上,非常类似一部1987年的美国电影《飞机、火车和汽车》。不过在具体的情节和对白上,本片还是进行了不错的本土化改编, 没有搞成那种不伦不类的生吞活剥,而是和中国现实社会做到了一个相对比较好的结合。
                    作为本年度的国产黑马之一,《人在囧途》成为2010年少数几部赚钱的国产中低成本电影之一。这是一部超过了多数观众预期的喜剧片,它让观众笑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一些温暖。作为一部低成本喜剧,这种温情喜剧路线可能会又开创一种新的类型片市场。
                    


                    80楼2011-01-10 15:55
                    回复
                      抄袭一定不是中国电影的出路,但合理地模仿和借鉴成熟的类型片模式则是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的。中国电影的创作现状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一片狼藉都是一种客气的修辞手法。泥沙俱下的淘金时代里,要想脱离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忽然旱地拔葱凭空出来一个绝世天才之作,无论艺术性还是商业性都是世界一流水平,平心而论,球迷们不会这么要求中国足球吧?
                           
                      小众的艺术电影或许还有某种可能性出来一部世界水准的作品。但要说在商业类型片方面,中国电影过去欠的帐实在太多了,在整个电影工业体系什么都缺的情况下,基本没可能忽然冒出来一部惊天神作。即使是宁浩,即使是《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再加上绝大多数人都没看过的《无人区》,把它放在世界电影的范围里来看,它们的水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应该对其要有清醒的认识。
                           
                      在刚刚开始起步的阶段,模仿和借鉴可能是我们现在只能面对的一个现象。抄袭是一种丑陋的偷懒,因为抄袭的动机在于急功近利,只想多快好省地赶紧搂钱回家。而模仿和借鉴则是蹒跚起步阶段的必经之路,好莱坞研究了近百年的商业类型片的电影叙事技巧,我们难道还要再重新把轮子发明一遍吗?
                           
                      飞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给我们的创作者提供了一种可能。他们能够通过不断地尝试,尽快摆脱这个阶段,从掌握最基本的叙事技巧开始,然后逐步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特点和市场特点,最后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本土观众的类型化叙事模式。
                           
                      重新学习和掌握类型片的叙事技巧,是因为我们自己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有机会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电影叙事技巧。中国电影就像一个可怜的孩子,不停地在大人的殴打下渡过了悲惨的童年,等他长大后才发现,当他需要独自谋生的时候,他竟然没有学会什么可以养家糊口的一技之长。
                           
                      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所表现出来的高速增长,并不是靠中国电影人自己的本事挣来的,而是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面对这笔天降横财,是该贪婪地吃了这顿没下顿,还是抓住机会赶紧学点养家糊口的本事,那不是我们观众所能操心的事情。但对于那些长久以来一直在喜爱电影的人们来说,当然应该抓紧时机长点本事,同时也别被这个淘金时代迷惑了双眼。蹒跚起步阶段,行走的姿势不够优美,我们可以谅解;但如果以为人傻钱多的时代永远都不会结束,那就是记吃不记打了。
                      


                      81楼2011-01-10 15:55
                      回复
                        【夏季篇】 就此结束。
                        秋冬篇即将更新。。。


                        82楼2011-01-10 15:56
                        回复
                          回复:83楼
                          恩 我也觉得
                          跟09年的相比 温柔了很多。。。
                          毕竟被有关部门“和谐”过,《第十》也要求生存...
                          只能说 这是个悲剧吧。。。


                          84楼2011-01-10 16:02
                          回复
                            更新来啦!~


                            124楼2011-01-29 11:45
                            回复
                              2025-08-10 19:20: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秋季篇】
                              《唐山大地震》
                              作为一部“中国特色”的大片,《唐山大地震》其实并不是一部很多人想象中的“灾难类型片”。虽然在影片开场借助外国特效团队再现的唐山大地震场景,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到目前为止特效水准的最高体现,但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价值仍然不在于对灾难场面的展示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颂扬。如同《唐山大地震》的英文片名《余震》一样,这部电影其实讲述的是那些幸存下来的普通人,如何在地震之后的漫长时光里,重新找回丢失的家庭亲情。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山大地震》如果一定要按照类型片分类的话,它更应该算做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
                                   
                              作为一部从小说改编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虽然具有一个气势很大的片名,但它的故事却仍然没有完成类型化叙事的突破。本片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唐山大地震事件本身,或者改革开放三十年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的层面,而是运用了大量通俗剧手法,渲染和强化了一个唐山大地震背景下的奇情故事。整个电影故事的三条人物主线按照时间顺序平行铺开,但同时又非常技巧地错开了所有过去三十年中的重要标志性年份。三个主要人物几乎毫无变化地跳跃完成了三十年人生历程,浓缩了几乎所有人生苦情场面。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在观看《唐山大地震》的过程中,只要观众还是一个具有正常情感模式的人,只要观众不去故意违抗自然的生理反应,那么在看到《唐山大地震》中的诸多悲情段落时,流泪几乎是一种必然的观影反应。
                                   
                              这种配合商业策略的电影手法就其本身而言并无对错之分,现在的观众需要一部能够让自己释放各种压抑情绪的催泪电影,市场就自然会提供。但是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的快速消费品,《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又要面对另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巨大灾难和无法痊愈的心灵伤痛,都曾经真实地发生过,而且现在还在诸多普通人的心中悄然延续着。
                                   
                              《唐山大地震》等于是被迫遭遇了这样一个几乎是永恒的电影话题:如何完美地平衡一部电影的商业和艺术元素。从《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来看,它明显是无法完成这样一个艰巨使命的。这部电影中出现的元妮一家人,固然悲惨的身世令观众不得不哭,但如果我们将视野上升到民族集体回忆或者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的层面来看这部电影的话,我们就会疑惑地发现,这部电影中元妮一家人几乎完全是和真实社会隔绝开的,在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中甚至连元妮家的邻居都没有出现过。
                                   
                              虽然从叙事策略来看,这种几乎是架空的故事手法无论从审查角度还是从市场角度来看都相对安全,但从艺术角度来说,这一点就成为这部名叫《唐山大地震》的电影的巨大缺憾了。如果我们放弃对《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艺术层面上的要求,仅从文化消费产品的角度来看《唐山大地震》,我们就能很明确地看出,它所有的叙事技巧都服务于一个明确目的: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情感消费诉求,通俗点说就是要满足观众进电影院看到一场真实灾难的再现并为之洒下同情泪水的欲望。
                              


                              125楼2011-01-29 11: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