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了解情绪(二)
如果说「平安」像是一面完好的镜子,完全没有伤害性,那么情绪就像是这面镜子碎成了不同大小的碎片,有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性。
所有的情绪,都是「心乱了」,都与疑惑有关。
在「平安」里,我们无忧无虑、无欲无求,不需要「行动」,也不需要「拥有」,我们只是「存在」。我们在生活中其实偶尔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比如我们初坠爱河的时候,一切都很完美,我们只是存在,只是融合在爱里,就足够满足,无论再做什么都显得多余。唯一的缺点是我们不够稳定。是否稳定,是业余与专业之间的根本区别,业余偶尔也能做出一道好吃的菜,专业则是能够稳定地做出好菜,每一道菜,都好吃。
如果我们疑惑于「是什么?」,我们的情绪会走向「无畏」或「接纳」,表现是和而不同:我们会敏锐地发现一切人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产生类似于「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疑惑。对于这些不同之处,我们更多是感到有趣而不是不满,因此我们会与一切和谐共处,不会强迫它们服从我们的意志,变成千篇一律的同一副模样。相对于「平安」的完好,「是什么?」就像镜子已经分裂成了两块,分裂成了相互对立的主客两方,所以稍微有一点不稳定,心会有一丝混乱,但我们始终清醒地知道,在我们身上所发生的一切,我们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是这一切的「肇事者」,因此我们在「是什么?」里并不容易产生不满,通常的反应只是「哦,是这样啊」,不会滋生任何的纠结。
如果我们疑惑于「为什么?」,我们的情绪会走向「恼怒」或「骄傲」,表现是同而不和:一切与我们想像的模样不同的人事物,我们都看不顺眼,都想要同化他们。我们从我们只是「存在」,掉到了我们必须「行动」。然而我们的不满仅仅是因为我们总是忍不住要想像,想像事实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想像它应该以更美好的方式呈现,但即使事实上我们已经过得很好了,我们也还是要想像出一个更美好的假想事实,让自己在想像与事实的落差中不断产生不满。为什么我们的想像总是跟事实有偏差?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并不是打从一开始就已经洞悉世界的全貌,我们认知世界的过程,跟盲人摸象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很容易单凭自己有限的认知,就作出偏离事实的,一厢情愿的想像。只要我们愿意认真审视,我们很容易会发现,我们的不满全都显得莫名其妙,全都是在自寻烦恼。
如果我们疑惑于「怎么办?」,我们的情绪会走向「畏缩」或「贪欲」。我们又从我们必须「行动」,掉到了我们必须「拥有」。如果说「为什么?」是我们给自己挖了一个本来就不应该存在的坑,我们觉得大象就应该是一根棍子,那么当我们执着于「怎么办?」,我们就已经深陷必须要把这个坑填满的故事里了。这就像是我们要求大象必须变成一根棍子一样荒唐,所以我们只会遭遇越来越多的挫败,变得越来越沮丧。唯有掉转方向,往上升,至少上升到「无畏」,我们才能真正摆脱困境。
如果我们通过「合理化」,找到一个理由,把我们的疑惑与混乱全都掩盖掉,然后假装自己解决了疑惑,心不再混乱,说服自己保持「不作为」,比如「不要生气,气坏了身子不好」或是「只能祈祷神灵保佑了」。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情绪会走向「冷漠」或「悲苦」,表现是屈服于现实:我们会把一切责任归咎于现实的残酷,把自己当成这种残酷的无辜「受害者」,习惯于一成不变的保持现状,拒绝所有新鲜的人事物。
【冷漠与悲苦】
当我们对自身的实力与外界的助力都不抱任何希望,我们就会心安理得地保持「不作为」。
我们很容易会误以为「冷漠」就是平静,误以为「冷漠」让我们摆脱了情绪,误以为「冷漠」是好的现象,所以我们很容易会积极主动地争取让自己变得「冷漠」,「冷漠」几乎就是我们的常态,但「冷漠」其实是我们最费力、最低谷也最荒唐的状态。它相当于我们把一锅烧开的滚水用盖子死死捂住,一边小心地不让它冒汽,一边小心地不让它爆炸。虽然我们用尽所有的力气,始终无法避免情绪时不时的侧漏,也无法避免情绪时不时的爆炸,但我们就是喜欢这么做,即使这么做的结果,是我们变得越来越封闭、迟钝、麻木与疲惫,越来越力不从心,直到万念俱灰,丧失所有的判断力与行动力,我们还是喜欢这么做。
与「冷漠」对自身的实力与外界的助力都感到绝望相比,「悲苦」虽然对自身的实力不抱希望,但还是会期待外界的助力,希望有人能够帮助自己。
【畏缩与贪欲】
如果说「冷漠」与「悲苦」是屈服于困境,明明知道自己生活在粪坑里,也要体面地坚持「不作为」,那么「畏缩」与「贪欲」,则是在努力思考「怎么办?」,想要自食其力,摆脱困境,先离开粪坑再说。
虽然都是努力,但「畏缩」倾向于退守,想要规避风险,及时止损,「贪欲」则倾向于进攻,想要争取更好、更多的生存资源。
【恼怒与骄傲】
「恼怒」与「骄傲」都是在思考「为什么?」。「为什么?」的形式比较多样,常见的比如「凭什么?」,「搞什么鬼?」。
两者都是激烈地与外在对抗,但「恼怒」的自信不足,容易心虚,「骄傲」则是自我感觉自己就是真理代言人,会不依不饶地硬刚到底。
【无畏与接纳】
上述六个层级的情绪,我们对情绪都有明显的敌意,都会想要除之而后快,而从「无畏」开始,我们会转向化敌为友,只有对立,没有对抗,所以我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善意。
「无畏」,我们会感到轻松,但不一定快乐。
「接纳」,我们不但感到轻松,还会感到快乐,可以说,当我们忍不住笑出来的时候,我们就一定在「接纳」。
详细信息,请参阅附件「情绪欲望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