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多纳释放法吧 关注:4,417贴子:11,436

释放法课程 V3.0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天


IP属地:广西1楼2025-05-15 18:01回复
    1. 释放法简介
      1974 年前后,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塞多纳(Sedona),一个名为莱斯特•列文森(Lester Levenson)的犹太裔美国人,与他的学生们一起,从他个人的神奇经历中提炼出一套系统的方法,以地为名,取名为塞多纳方法(Sedona Method),公开向社会传授。
      这套方法,中文地区习惯称之为释放法。它向人们揭示,只要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每个人都可以高效地从烦恼中得解脱,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快乐,最终实现每一个生命都在寻求的终极目标。终极的幸福,终极的自由,终极的圆满,终极的稳定,无论你怎么形容它,它就是让你发自内心地觉得「终于可以不再折腾了」的那个东西。


    IP属地:广西2楼2025-05-15 18:01
    回复
      2025-08-07 17:19: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 保持质疑
        想要在学习中得到收益,保持质疑是唯一有效的方式,因为无论是盲目的相信还是盲目的不相信,你的心都是封闭的,只有在半信半疑中,心才会打开。心打开了,才能装得下新的内容。


      IP属地:广西3楼2025-05-15 18:02
      回复
        3. 了解情绪(一)
          如果我们不能驾驭情绪(Emotion),情绪就会驾驭我们。
          情绪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心乱了,不稳定了。
          透过繁杂琐碎的表象,我们可以把情绪归纳为八个层级,由混乱到相对稳定,依次为冷漠(Apathy)、悲苦(Grief)、畏缩(Fear)、贪欲(Lust)、恼怒(Anger)、骄傲(Pride)、无畏(Courageousness)、接纳(Acceptance),而超越情绪,心绝对稳定的状态,我们称之为平安(Peace)。
          这八个层级的情绪,还可以再进一步归纳为四组,冷漠与悲苦一组,畏缩与贪欲一组,恼怒与骄傲一组,无畏与接纳一组。
          同一组中的两种情绪都可以看作同一种「想要」的不同走向,一种偏重「想要」下降到更低的层级,另一种偏重「想要」上升到更高的层级。总结起来,冷漠、畏缩、恼怒、无畏偏重下降,而悲苦、贪欲、骄傲、接纳偏重上升。


        IP属地:广西4楼2025-05-15 18:03
        收起回复
          4. 了解情绪(二)
            如果说「平安」像是一面完好的镜子,完全没有伤害性,那么情绪就像是这面镜子碎成了不同大小的碎片,有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性。
            所有的情绪,都是「心乱了」,都与疑惑有关。
            在「平安」里,我们无忧无虑、无欲无求,不需要「行动」,也不需要「拥有」,我们只是「存在」。我们在生活中其实偶尔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比如我们初坠爱河的时候,一切都很完美,我们只是存在,只是融合在爱里,就足够满足,无论再做什么都显得多余。唯一的缺点是我们不够稳定。是否稳定,是业余与专业之间的根本区别,业余偶尔也能做出一道好吃的菜,专业则是能够稳定地做出好菜,每一道菜,都好吃。
            如果我们疑惑于「是什么?」,我们的情绪会走向「无畏」或「接纳」,表现是和而不同:我们会敏锐地发现一切人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产生类似于「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疑惑。对于这些不同之处,我们更多是感到有趣而不是不满,因此我们会与一切和谐共处,不会强迫它们服从我们的意志,变成千篇一律的同一副模样。相对于「平安」的完好,「是什么?」就像镜子已经分裂成了两块,分裂成了相互对立的主客两方,所以稍微有一点不稳定,心会有一丝混乱,但我们始终清醒地知道,在我们身上所发生的一切,我们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是这一切的「肇事者」,因此我们在「是什么?」里并不容易产生不满,通常的反应只是「哦,是这样啊」,不会滋生任何的纠结。
            如果我们疑惑于「为什么?」,我们的情绪会走向「恼怒」或「骄傲」,表现是同而不和:一切与我们想像的模样不同的人事物,我们都看不顺眼,都想要同化他们。我们从我们只是「存在」,掉到了我们必须「行动」。然而我们的不满仅仅是因为我们总是忍不住要想像,想像事实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想像它应该以更美好的方式呈现,但即使事实上我们已经过得很好了,我们也还是要想像出一个更美好的假想事实,让自己在想像与事实的落差中不断产生不满。为什么我们的想像总是跟事实有偏差?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并不是打从一开始就已经洞悉世界的全貌,我们认知世界的过程,跟盲人摸象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很容易单凭自己有限的认知,就作出偏离事实的,一厢情愿的想像。只要我们愿意认真审视,我们很容易会发现,我们的不满全都显得莫名其妙,全都是在自寻烦恼。
            如果我们疑惑于「怎么办?」,我们的情绪会走向「畏缩」或「贪欲」。我们又从我们必须「行动」,掉到了我们必须「拥有」。如果说「为什么?」是我们给自己挖了一个本来就不应该存在的坑,我们觉得大象就应该是一根棍子,那么当我们执着于「怎么办?」,我们就已经深陷必须要把这个坑填满的故事里了。这就像是我们要求大象必须变成一根棍子一样荒唐,所以我们只会遭遇越来越多的挫败,变得越来越沮丧。唯有掉转方向,往上升,至少上升到「无畏」,我们才能真正摆脱困境。
            如果我们通过「合理化」,找到一个理由,把我们的疑惑与混乱全都掩盖掉,然后假装自己解决了疑惑,心不再混乱,说服自己保持「不作为」,比如「不要生气,气坏了身子不好」或是「只能祈祷神灵保佑了」。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情绪会走向「冷漠」或「悲苦」,表现是屈服于现实:我们会把一切责任归咎于现实的残酷,把自己当成这种残酷的无辜「受害者」,习惯于一成不变的保持现状,拒绝所有新鲜的人事物。
            【冷漠与悲苦】
            当我们对自身的实力与外界的助力都不抱任何希望,我们就会心安理得地保持「不作为」。
            我们很容易会误以为「冷漠」就是平静,误以为「冷漠」让我们摆脱了情绪,误以为「冷漠」是好的现象,所以我们很容易会积极主动地争取让自己变得「冷漠」,「冷漠」几乎就是我们的常态,但「冷漠」其实是我们最费力、最低谷也最荒唐的状态。它相当于我们把一锅烧开的滚水用盖子死死捂住,一边小心地不让它冒汽,一边小心地不让它爆炸。虽然我们用尽所有的力气,始终无法避免情绪时不时的侧漏,也无法避免情绪时不时的爆炸,但我们就是喜欢这么做,即使这么做的结果,是我们变得越来越封闭、迟钝、麻木与疲惫,越来越力不从心,直到万念俱灰,丧失所有的判断力与行动力,我们还是喜欢这么做。
            与「冷漠」对自身的实力与外界的助力都感到绝望相比,「悲苦」虽然对自身的实力不抱希望,但还是会期待外界的助力,希望有人能够帮助自己。
            【畏缩与贪欲】
            如果说「冷漠」与「悲苦」是屈服于困境,明明知道自己生活在粪坑里,也要体面地坚持「不作为」,那么「畏缩」与「贪欲」,则是在努力思考「怎么办?」,想要自食其力,摆脱困境,先离开粪坑再说。
            虽然都是努力,但「畏缩」倾向于退守,想要规避风险,及时止损,「贪欲」则倾向于进攻,想要争取更好、更多的生存资源。
            【恼怒与骄傲】
            「恼怒」与「骄傲」都是在思考「为什么?」。「为什么?」的形式比较多样,常见的比如「凭什么?」,「搞什么鬼?」。
            两者都是激烈地与外在对抗,但「恼怒」的自信不足,容易心虚,「骄傲」则是自我感觉自己就是真理代言人,会不依不饶地硬刚到底。
            【无畏与接纳】
            上述六个层级的情绪,我们对情绪都有明显的敌意,都会想要除之而后快,而从「无畏」开始,我们会转向化敌为友,只有对立,没有对抗,所以我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善意。
            「无畏」,我们会感到轻松,但不一定快乐。
            「接纳」,我们不但感到轻松,还会感到快乐,可以说,当我们忍不住笑出来的时候,我们就一定在「接纳」。
            详细信息,请参阅附件「情绪欲望简表」。


          IP属地:广西105楼2025-06-10 17:44
          回复


            IP属地:广西106楼2025-06-10 17:45
            回复
              5. 拥有、行动与存在
                我们的状态从低到高,可以分为「拥有」、「行动」与「存在」三个阶段。
                在「拥有」中,享受生活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奢望,我们会一直担心自己「拥有」的生存资源不够多,不够好,因此把「拥有」看作最大的幸福,时时刻刻围绕着「拥有」不断折腾。
                在「行动」中,我们不再担心基本的生存保障,于是会把「行动」看作比「拥有」更大的幸福,热衷于发光发热,实现自我价值。
                在「存在」中,我们会觉得幸福不需要任何条件,一切都很完美,不需要考虑「行动」,更不需要考虑「拥有」,「存在」就够了。
                把情绪与「平安」纳入这三个阶段,「冷漠」、「悲苦」、「畏缩」与「贪欲」属于「拥有」阶段,「恼怒」、「骄傲」、「无畏」与「接纳」属于「行动」阶段,「平安」属于「存在」阶段。
                「冷漠」是我们最需要特别关注的情绪,其次,是「贪欲」与「骄傲」。
                「冷漠」,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在「冷漠」之中,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但却没有轻松和快乐源源不断地从内心深处喷涌而出,把我们不断抛向更高的状态。
                「贪欲」与「骄傲」,则分别卡在两个关键位置中。
                因为我们常常压抑自己的「贪欲」,所以才会一直被困在「拥有」阶段,到不了「行动」阶段。
                因为我们常常看不见自己的「骄傲」,所以才会一直被困在敌意中,拿不出善意,超越不了「行动」阶段。


              IP属地:广西107楼2025-06-10 17:46
              回复
                6. 了解情绪(三)
                  「冷漠」到「骄傲」这六个层级的情绪英文首字母为「AGFLAP」,「无畏」到「平安」英文首字母为「CAP」。
                  「AGFLAP」与「CAP」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
                  「AGFLAP」体系,情绪就像是在一个密闭空间里荡秋千一样不停摇荡。
                  「冷漠」与「骄傲」,「悲苦」与「恼怒」,「畏缩」与「贪欲」,这三对组合,各自的首选归宿都是迅速地荡到对面。
                  结合情绪本身自带的「想要」下降与上升的走向,在没有意外刺激的前提下,情绪变化的概率大致如下:
                  「悲苦」:首选荡到对面的「恼怒」,次选上升到邻近的「畏缩」。
                  「畏缩」:首选荡到对面的「贪欲」,次选下降到邻近的「悲苦」。
                  「贪欲」:首选荡到对面的「畏缩」,次选上升到邻近的「恼怒」。
                  「恼怒」:首选荡到对面的「悲苦」,次选下降到邻近的「贪欲」。
                  以上四种情绪之间的转换还是有变数的,而「冷漠」与「骄傲」这一对则极为坚固,因为我们无法通过不停摇荡来脱离「AGFLAP」的领域,必须松开油门,慢下来,停下来,方向才会倒转,进入「CAP」的领域,所以,只要冷漠与骄傲停不下来,它们就只有对面这一个选项,只会无限循环。
                  详细信息,请参阅附件「AGFLAP_荡秋千」。


                IP属地:广西108楼2025-06-10 17:47
                回复
                  2025-08-07 17:13: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广西109楼2025-06-10 17:47
                  回复
                    7.我们对待感受的四种方式
                      跟情绪只是「心乱了」不同,感受(feeling)是无论我们的心乱不乱,都能体验到的一种现象。普通人的感受基本上只有「苦受」与「乐受」两种。除非我们超越了苦与乐,头脑安静下来,我们才会逐渐体验到越来越精微细密的「不苦不乐受」,也就是冥想、禅定等修行方法经常会提到的各种神秘体验。
                      「苦受」,指无论心乱不乱,天然都会让我们的身心感到难受的那一部分感受。身体方面,比如生病、受伤;心灵方面,比如无助感、无力感。「乐受」则相反,指无论心乱不乱,天然都会让我们的身心感到轻松快乐的那一部分感受。身体方面,比如春风抚面,琼浆爽口,心灵方面,比如心有灵犀、灵光一现。
                      我们对「乐受」的依恋,与对「苦受」的厌恶,导致我们的心总是在动荡不安,从表面上看,就是情绪没完没了的一直在起起落落。
                      只要我们跟外在还有交流互动,外在就会不断刺激我们不断产生新的感受与欲望。可以说,只要我们还活着,感受与欲望就不可能灭绝,但是情绪不一样,情绪就仅仅是我们「心乱了」而已,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超越感受与欲望,超越依恋与厌恶,永远保持绝对的稳定。
                      我们无法让心保持稳定的原因很简单,仅仅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用错误的方式来对待感受。这些方式可以归纳为三种,逃避、压抑与表达。
                      逃避(敷衍)——Escape(Cope):我们都喜欢好的感受,不喜欢不好的感受,所以每当不好的感受浮现,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躲开它。我们会把注意力转移到一些会让我们轻松快乐的人事物上,故意不去看那些正在浮现的,不好的感受。比如聚会、听歌、看电影、阅读、购物。这会让我们暂时忘掉不好的感受的存在,但我们内心也很清楚,一旦我们不再忙碌,我们就不得不重新面对这些不好的感受。
                      压抑(隐藏)——Suppress(Hide):逃避,我们知道我们并没有正确处理感受,我们只是一直在前面跑,而感受一直在后面追。压抑则比逃避更为糟糕,我们会以为我们已经正确处理了感受,平复了不好的感受所引发的情绪,但实际上,我们只是通过「合理化」,给自己找了一个听上去很有道理的理由,把这个理由当成一个盖子,死死地压住努力上浮的感受,不让它浮现,然后假装我们已经获得了完全的平静。这种方式,需要我们一刻不停地保持着紧张,保持着「压住」感受不让它浮现的努力,不但不能平复情绪,反而会激发出更多的情绪,让我们的心乱上加乱,然后我们就只能没完没了地继续压抑这些情绪。
                      表达(宣泄)——Express(Vent):表达(宣泄)——Express(Vent):与其说表达是一种人为的选择,不如说它更像是压抑的副作用。压抑,就像是我们给一锅烧到沸腾的水盖上了盖子,假装这锅水没有沸腾一样,只是自欺欺人。盖上盖子之后,大多数情况下,水汽依然会从锅盖边沿不断侧漏,如果盖得太紧,压力无处释放,累积到极限时,盖子还会被整个掀飞。无论相对温和的侧漏还是相对激烈的被掀飞,都属于表达。显然,压抑并不能让我们获得完全的平静,以「恼怒」为例,压抑之下,它依然会像水汽一样不断侧漏成为别的情绪,比如「悲苦」、「贪欲」等,时时刻刻污染我们周边的环境,再反过来作用于我们自身。极端情况下,我们还会像盖子被掀飞一样,丧失理智,情绪爆发,给自己与他人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显然,上述这三种方式都无法让我们的心保持稳定,幸好,我们还有第四种方式,释放。
                      释放——Release:感受浮现时,无论是逃避、压抑还是表达,我们都是在想着如何满足感受或者对付感受,如何给感受做加法或者减法,而释放,则是我们终于注意到我们不需要满足感受也不需要对付感受,不需要加也不需要减。只要我们停止搅动水杯,再浑浊的水,都会逐渐变得清澈透明。


                    IP属地:广西110楼2025-06-10 17:48
                    回复
                      8. 在游戏中体验释放(一)
                        什么都不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比如叫我们不要向左跳,也不要向右跳,我们反而既会想向左跳,又会想向右跳。
                        但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都要做,全都要做」的方式达到同样的效果,我们可以尝试让自己向左跳的同时向右跳。
                        通过几个简单的小游戏,我们很快就可以直观的体验到释放。
                        8.1. 反转:当我们注意到我们做出了一个判断,或是一个结论的时候,立刻反转它。通俗地说,就是不假思索地颠倒黑白,自己跟自己玩抬杠的游戏。
                        比如,当你注意到你在想着「我讨厌他,他太傲慢了」,立刻反转成「错!我喜欢他,喜欢他的傲慢」。反转之后,你可能会觉得完全说不通,也可能会觉得好像被说中了。当你觉得被说中了的时候,你就可能会发现自己内心确实隐藏着争强好胜的一面,你真的希望自己能像对方一样强势。这个时候,你就会有一种「终于被看见了,终于有人懂我了」的感觉,同时立刻会觉得轻松了一些,甚至还会觉得莫名其妙的好笑。这就是释放了。
                        8.2. 设定:找一张纸,把你的依恋与厌恶一组一组,尽可能详细地列出来。如果你更喜欢口语化的表达,也可以换成其它的词语,比如喜欢与讨厌。
                        比如,「我就是喜欢甜豆腐脑,就是讨厌咸豆腐脑,就是就是」。
                        人与人之间最明显的不同,就在于这些不同的喜好,正是这一组一组的依恋与厌恶,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设定。有一些设定,你甚至想不出它是怎么来的,可以说生来就是如此。
                        跟「反转」一样,写得多了,你逐渐也会有一种「我根本不需要责怪自己呀!这就是我的天性呀!」,「终于被看见了,终于有人懂我了」的感觉。同样也会体验到释放。


                      IP属地:广西111楼2025-06-10 17:48
                      回复


                        IP属地:广西112楼2025-06-10 17:49
                        回复
                          9. 在游戏中体验释放(二)
                            把指南针表盘的一半留白,另一半涂黑,代表我们内在相互对立的两大阵营。比如「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
                            「好」、「真」、「善」、「美」,是我们像盲人摸象一样,依靠自己有限的认知一点一点拼凑出来的,我们一厢情愿自认为「真理」应有的模样,而「坏」、「假」、「恶」、「丑」,我们自认为它们一定与「真理」相悖。
                            因此,我们会强迫自己,永远只能指向留白的这一半,绝对不能指向涂黑的那一半。于是,我们主动放弃了我们本有固有的自由,陷入没完没了的内在冲突。
                            只要我们无法超越对立,我们就无法丝滑流畅地永远指向真理。
                            超越对立的基本思路,是不断尝试理解,并且包容看似对立的思想。我们的认知,会在不断碰撞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宽敞明亮,最终,我们会愿意放过自己,不再坚持把自己死死困在只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的顽固模式里。
                            无为之为,才是最好的为。
                            无用之用,才是最好的用。
                            不仁之仁,才是最好的仁。
                            不度之度,才是最好的度。
                            我们可以尝试多作一些诸如此类的思考。
                            与上一节的重心有所不同,这一节的重心,是破除执念,放过自己。
                            9.1. 推拉:依恋与厌恶,会让我们忍不住想要拉住好的东西,推开不好的东西,不自觉地深陷执着。
                            如果你注意到你正在想要推开不好的东西,身体上有努力顶住,绝对不要让不好的东西靠近的感觉,可以尝试反过来,想像自己正在拉住它,把它拉近了一点。但是不必勉强自己,如果不愿意,可以在想像中继续用力推开它。推上一会之后,再尝试看看能不能把它轻轻地拉近一点。如此反复,一旦你不再坚持只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你就放过了自己,就会立刻体验到释放。
                            9.2. 驯化:情感与理智,就像我们生来都有两只手一样,都没有错。情感的共鸣,在沟通交流上的效率与效果,往往远超理智的千言万语。
                            我们没必要砍掉情感这只手,而是应该正确地使用它,让它变得有利无害。
                            比如「贪欲」,世人大都不齿,但「贪欲」其实是能够把我们从「拥有」阶段提升到「行动」阶段的关键,不能正视「贪欲」,我们只会永远被困在「拥有」阶段。
                            再比如「冷漠」,如果我们希望一个人自强不息,愤发向上,单纯只是苦口婆心地劝告往往起不到什么作用,而使用「冷漠」反复羞辱他,就可以给他强烈的刺激,引出他坚定自立的意志。
                            你可以尝试反复地问自己,「这个情绪都有哪些作用?什么情况下能用上?」,一旦你发现情绪就像药物一样,只要会用,你完全可以让它有利无害,这个时候,你也会放过自己,同样立刻体验到释放。


                          IP属地:广西113楼2025-06-10 17:49
                          回复
                            10. 对释放的初步认识
                              到目前为止,我们有了一个对释放的初步认识:释放就是看懂感受,放过感受。当我们看懂了感受,感受就会从争着抢着要上浮,变成了会自然地往下掉,这个时候,我们只要简单地松开手,它就会掉下去,不再浮现。


                            IP属地:广西114楼2025-06-10 17:50
                            回复
                              2025-08-07 17:07: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1. 羞耻感与罪恶感
                                羞耻感与罪恶感,是我们觉得自己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时,自然会生起的感受。准确的说,它属于「苦受」。它的作用,是为了提醒我们,我们偏离了真理,陷入了匮乏。我们越是匮乏,羞耻感与罪恶感就越是强烈。
                                由于「苦受」确实就是不好受,我们很容易逃避、压抑,或是表达,但这显然不是正确的做法。就像我们对待牙疼一样,牙疼的苦本来只有一份,它只是提醒我们,我们的牙齿出了差错,我们应该及时处理,如果我们一味地想要逃避、压抑,或是表达,我们只会无限地放大牙疼的苦,苦上加苦。
                                事实上,如果没有羞耻感与罪恶感,我们很容易在偏离真理的方向上不自觉地越走越远,所以我们其实应该感谢羞耻感与罪恶感的存在,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我们才能及时地发现自己的错误,才有机会重新回到正确的方向上。


                              IP属地:广西115楼2025-06-10 17: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