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多纳释放法吧 关注:4,418贴子:11,441

回复:释放法课程 V3.0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2. 挫败感
  挫败感,是我们觉得我们应该做到,却没有做到时,自然生起的感受。  它同样属于「苦受」,同样是在提醒我们,我们已经偏离了真理,陷入了匮乏。


IP属地:广西116楼2025-06-10 17:50
回复
    13. 三种基本欲望
      理性上,我们想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真理。
      感性上,我们想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爱。
      在我们的想像中,可以代表真理或是爱的形象,人格化,就是神,物象化,就是道。
      我们会产生匮乏感,会产生不满,仅仅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过一切的全貌,所以我们会因为看不懂而烦恼。
      比如一幅画,如果我们没有完整的看到过整幅画,而是每次只能看到画上的一个墨点,我们会觉得自己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没完没了的污渍。
      再比如一首歌,如果我们没有完整地听到过整首歌,而是每次只能听到歌中的一个音符,我们会觉得自己听到的是一个又一个,没完没了的噪声。
      我们把不满归咎于我们不够安全,发展出想要安全的欲望,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免受一切威胁,我们就会得到稳定的、永恒的满足。
      接着,我们相信只要世界对我们只有善意没有恶意,我们就会足够安全,然后得到满足。于是,我们又发展出想要得到认可的欲望,我们希望整个世界对我们都只有善意没有恶意。
      当我们得不到足够多的认可,足够多的善意,我们又发展出想要控制的欲望。我们不再只是期待他人,而是会把关注的焦点转向自身,我们开始追求力量,我们会觉得,只要我们拥有足够的实力,即使世界对我们展现出恶意,我们也能够保障自身的安全。
      这三种基本欲望,或是这三种想要,是构成我们所有感受的三种元材料。
      无论是哪一种想要,本质上我们都是想要得到终极的a满足,这并没有错,因为没有强烈的渴望,我们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坚持到终点,我们唯一的错,仅仅是我们常常会停滞在「想要」里,没有真正展开有效的「行动」。一旦我们不再停滞在「想要」里,而是高效地「行动」,我们就会有跟过去截然不同的体验。越是「行动」,我们就越是接近爱与真理,这样一直良性循环,很快,我们就会到达终点,得到终极的满足。


    IP属地:广西146楼2025-06-29 01:45
    回复
      2025-08-10 12:47: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4. 全知与头脑
        每一个人,事实上都拥有两套截然不同的认知体系,一套是全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直觉,另一套是头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逻辑推理,「因为所以」。
        头脑,是我们所有想法的集合。想法与想法之间,全靠「因为所以」才能粘结在一起,所以,头脑永远无法理解凌驾于「因为所以」之上的领域,或者说,头脑永远无法理解超越了「因果」的领域,它只相信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一切必须有合情合理的解释。想要得到认可,得到爱,指向「合情」,想要控制,指向「合理」。
        头脑是全知的一小部分,虽然它无法接受全知不可思议的另外那些部分,因此极力否认全知的存在,却始终无法完全否认。全知不一定要遵循「因为所以」的原则,它就是知道,全都知道,没有「因为所以」的必要,知道就是知道。
        头脑虽然一直在极力否认全知的存在,但偶尔也会松动,所以我们偶尔也会有一些神奇的经历,比如提前预感到某些重大事件的发生。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年轻人梦到第二天他叔叔过世了,结果第二天,他爸爸过世了。站在全知的角度,他知道是他爸爸要过世,这件事很重要,必须要知道,所以头脑只能妥协,但年轻人对爸爸的感情太深,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于是头脑把将要过世的对象换成了他叔叔,以梦的形式呈现了出来。
        除了预知梦,现实中我们还a能找到更多更神奇的例子,比如有一些人,经历一场大病或是一个意外之后,会产生一些不可思议的变化,或是忽然拥有某一项技能,成了某个领域的天才,或是忽然能够流利地说出一口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语言,或是忽然记起了自己的前世种种,这些现象,显然都无法用「因为所以」来解释。
        事实上,我们的创造力的源泉,从来都不是冥思苦想的「因为所以」,而是莫名其妙的灵机一动。
        我们往往习惯了依赖头脑,不容易相信我们本身就是全知,但只要我们愿意让头脑安静下来,我们就可以一点一点地验证。


      IP属地:广西147楼2025-06-29 01:45
      回复
        15. 意识与潜意识
          头脑内部,通常又可以分成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
          我们看得见的一小部分,叫作意识,我们看不见的那绝大部分,叫作潜意识。我们看不见潜意识,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看见它的能力,仅仅是我们不想去看它们的惯性太强。看都不想去看,自然就看不见了。
          与佛陀说的眼识能识别色、耳识能识别声、鼻识能识别香、舌识能识别味、身识能识别触一样,意识只是我们的一种感官,与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能识别的是「法」,比如想法、看法、说法、做法。这里的「法」,可以理解成意识假想的无数个相互分开,相互独立的封闭容器,每一个容器内,都装载着一个独立的个体。
          比如我们通常都会把身体看作一个以皮肤为界限的容器,这个容器装载着的就是「我」,但如果我们把皮肤放大来看,就会发现这个界限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它就像渔网一样,上面有无数的网眼,透过这些网眼,万物其实一直都与同一片连续不断的虚空相联,从未分离。
          眼识只能识别形色,没有修改形色的能力,耳识只能识别声音,没有修改声音的能力,作为一个感官,意识同样只有识别单一个体的能力,没有修改单一个体的能力。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识只能连续不断地、被动地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识别现象,没有把现象区分为一个一个的单一个体现象的能力,所以意识这个特殊的感官才会全程参与五识的运作,孜孜不倦地发挥其「区分个体」的作用。
          事实上,绝大多数情况下,意识也只能连续不断地、被动地识别潜意识处理之后再输送给它的内容。比如有人问你早餐吃了什么,你想到「面条」。一秒钟之前,「面条」还深藏在你的潜意识里,现在,潜意识已经把它输送到了意识里。如果潜意识没有让它浮现,你再怎么努力回想,也没有办法回想起来。
          当然,作为一个特殊的感官,意识除了识别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能力,它可以选择是否相信潜意识输送给它的这些内容。相信,或者不相信,会反馈于潜意识,给潜意识造成截然不同的影响。


        IP属地:广西148楼2025-06-29 01:46
        回复
          16. 从拥有到存在
            回顾我们对待感受的四种方式,逃避、压抑、表达与释放。
            逃避,感受争着抢着要浮出水面,我们却千方百计地移开我们的注意力,假装没看见。
            压抑,同样是感受争着抢着要浮出水面,我们则使用「合情合理」的理由死死压住它,硬是不让它浮出水面。
            表达,我们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压住感受,感受或是悄悄地一直侧漏,或是再也压不住,爆发了。
            释放:我们注意到,无论我们的心乱不乱,有一些感受天然都会让我们的身心感到难受,感到痛苦,但只要我们不想去满足它或是对付它,不想给它做加法或减法,「苦受」就永远只是一份,不会无限地增加。相反,如果我们一心想着要满足或是对付「苦受」,想着要给它做加法或减法,我们的心反而就会因此混乱,生起情绪,情绪又吸引更多的情绪,让我们苦上加苦,乱上加乱,让我们的痛苦与混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只要我们放下想要对付「苦受」的想法,我们很快就能发现,即使我们依然会有欲望与感受,但我们的心却可以完全不乱,我们可以完全没有情绪,因为情绪与感受不同,情绪就仅仅是「心乱了」而已。只要没有了情绪的不停搅动,心灵上的痛苦很快就会消散,而那些身体上的痛苦,在经过我们适当地处理之后,也会很快消散。
            跟我们对待感受一样,我们对待欲望,同样只有这四种方式。
            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我们的潜意识来决定,而不是由我们的意识来决定,所以,如果我们忽视了潜意识的存在,只知道盲目地一味努力,我们通常就会遭遇失败。
            三种基本欲望之所以争着抢着不断地要上浮,只是因为在潜意识里,我们通常会想当然地相信,「想要」某一样东西,并且通过「怎么办?」知道了怎样才能得到这一样东西,我们才能得到这一样东西,如果我们什么都不「想要」,也完全不去想「怎么办?」,我们就会一无所有。无论我们在意识里怎么强迫自己放开它们,只要潜意识依然在抓着它们不放,我们就无法真正放手,所以盲目地一味努力,不但只是白费力气,反而会因为我们反反复复地屡败屡战又屡战屡败,使得我们的身心越来越疲惫。
            事实上,因为潜意识的特性,我们越是「想要」某一样东西,我们反而越是容易失去它。
            潜意识就像一只智力低下的动物,它只能理解存在于现实中的具体事物,无法理解「不」、「没有」这一类抽象的否定词,所以我们越是告诉自己「不要想着一头白色的大象」,头脑中那头白色大象的形象就越是清晰。
            我们越是「想要」某一样东西,潜意识就越是会强调我们缺少这一样东西,它无法理解「不」、「没有」这一类抽象的否定词,所以它会不断地重复播放它更容易理解的,我们「想要」的目标的反面。比如,当我们「想要」智慧,它会不断地播放我们笨嘴拙舌的景象,当我们「想要」富有,它会不断地重复播放我们穷困潦倒的景象。这样,我们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都会在潜意识的驱动下,朝着我们越来越缺少这一样东西的方向发展。
            当我们紧接着陷入「怎么办?」,我们等于又在潜意识里不断播放「我处处碰壁」的景象,于是,我们就真的很难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了。
            即使我们相信「想要」是实现目标的第一步,我们也应该明白,我们不能永远停滞在这第一步里。如果我们不能离开这第一步,我们就永远到不了下一步,就永远无法拉近我们与目标之间的距离。
            我们-「想要」-目标。大量的「想要」就像是我们迷迷糊糊自己给自己设下的,横亘在「我们」与「目标」之间的重重障碍。越是停滞在三种「想要」中,我们越是得不到我们梦寐以求的善意、控制力与安全保障,而通过释放三种「想要」,我们反而会立刻开始接近我们曾经求而不得的一切。「想要」越少,头脑越是安静,我们就越是容易得到更多的善意,更多的控制力,更多的安全保障。
            苦苦地停滞在「想要」里,我们永远无法靠近目标。停滞在「想要」里不但没有用,反而只会起到反作用,我们应该立刻行动,就像我们「想要」举起手,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立刻举起手一样,而最好的行动,就是释放。每释放一点「想要」,我们就把目标朝向自己这边又拉近了一步,一旦我们释放了对某个目标所有的「想要」,一直隐藏在「想要」背后的目标立刻就会到来。
            一看到我们又停滞在「想要」里,我们就立刻释放。当我们释放的惯性超过停滞在「想要」里的惯性,很快,我们就会到达终点,无限美好的「存在」。


          IP属地:广西149楼2025-06-29 01:46
          回复
            17. 莱斯特的六步骤 ( The Six Steps )
              1. You must want Imperturbability more than you want approval,control and security.
              2. Decide that you can do the Method and be Imperturbable.
              3. See that all your feelings culminate in three wants, the want of approval, the want to control, and the want of security. See that immediately and immediately let go of the want of approval, the want to control and the want of security.
              4. Make it constant. Release all your wanting approval, wanting to control and wanting security when alone or with people.
              5. If you are stuck, let go of wanting to control the stuckness.
              6. Each time you use the Method, you are lighter and happier. If you do this continually, you will continually be lighter and happier.
              译文:
              1. 你必须想要波澜不惊,超过想要得到认可、想要控制与想要安全。
              2. 决定你能运用这个方法,并达到波澜不惊。
              3. 看到你所有的感受最终都源于三种想要:对得到认可的「想要」、对控制的「想要」与对安全的「想要」。立刻看到这一点,一看到就立刻放开对得到认可的「想要」、对控制的「想要」与对安全的「想要」。
              4. 让释放成为常态。在你独处或是与人相处时,释放你所有对得到认可的「想要」、对控制的「想要」与对安全的「想要」。
              5. 如果你陷入困境,放开对控制这个困境的「想要」。
              6. 每次运用这个方法,你都更轻松、更快乐。如果你不断地运用这个方法,你会不断地变得更轻松、更快乐。
              第一步,如果你觉得难以理解,可以理解成对越来越轻松快乐的兴趣超过苦苦停滞在对世界的「想要」里的兴趣。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对走到终点有足够的兴趣,无论遇到什么阻碍,你都一定能够坚持到达终点。
              第二步,把意愿落实到行动上。不要停滞在「想要」这第一步里。「想要」就立刻行动起来,不光要立刻行动,还要决定一路不停直到终点。一「想要」,就立刻行动,而释放「想要」,放开「想要」,就是你能做的最好的行动。
              第三步,你-「想要」-目标。看到三种「想要」是横亘在你与目标之间的障碍,一看到它们,就立刻放手。
              第四步,你不是在释放,就是在逃避释放,所以,要有意识地让轻松快乐成为你的常态,让释放的惯性超过逃避与压抑的惯性。
              第五步,如果你陷入困境,那是因为你停滞在对控制的「想要」里,放开对控制的「想要」,你就能继续朝着目标迈进。
              第六步,每次释放,你都会变得更好。不断释放,你会不断地变得更好。


            IP属地:广西150楼2025-06-29 01:48
            回复
              18. 你通往波澜不惊的门票 ( Your Ticket To Imperturbability )
                Carry out these three things and you will quickly reach Imperturbability.
                1. Release only the three wants.
                2. Make it continuous and release immediately.
                Allow the wanting approval, wanting to control and wanting security to come into your awareness and immediately let it go.
                3. Make it a Do It Yourself Tool.
                You now have all you need to go all the way to imperturbability.
                译文:
                执行这三件事,你将迅速达到波澜不惊。
                1. 只释放三种想要。
                2. 让它连续不断,一看到就释放。
                允许对得到认可的「想要」,对控制的「想要」与对安全的「想要」进入你的意识中,一看到就放手。
                3. 让它成为一个你自己亲力亲为的工具。
                你现在拥有了通往波澜不惊的全部所需。


              IP属地:广西151楼2025-06-29 01:49
              回复
                19.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如果你无法轻松快乐地释放三种「想要」,那么你可以先尝试反复地问自己「为什么?」,尝试把内心所有的「为什么?」都放出来。只管问,不需要回答。
                  所有的「为什么?」,都是我们想要与事实争辩,比如「你为什么要这样?」,「凭什么这样?」,「你在搞什么呀?」。
                  虽然初期看起来,我们好像只是在宣泄自己压抑已久的委屈、遗憾、恼怒等等不满。比如「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他凭什么看不起我?」,「这人怎么这么笨呀!」。
                  但只要继续下去,很快,我们就会发现「为什么?」其实是一个破除执着的强力工具。
                  现实世界始终在各种法则的驱动下像一台机器一样精准地运行,没有什么是无缘无故突然发生的,仅仅是我们突然知道了而已。
                  
                  我们看不到一切的全貌,只能像盲人摸象一样,一点一点地凭借我们有限的认知尝试拼凑出整张拼图,但无论怎么拼凑,在我们真正看到全貌之前,我们的想像与现实之间一定会有偏差,这些偏差导致了我们总是会产生不满。
                  只要我们不再压抑自己的疑惑,允许「为什么?」越来越多地浮现,我们很快会发现,我们司空见惯的那些想法与做法,逐渐地都会变得很是莫名其妙。比如,我们会开始想起「为什么我要抓着这个痛苦不放呢?」,「为什么我会这么顽固呢?」,然后迅速地放开这些执着。
                  我们的认知其实远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么坚固。一旦我们的执着一点一点地脱落,我们就会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快乐。
                  参考附件「为什么.m4a」。


                IP属地:广西152楼2025-06-29 01:51
                回复
                  2025-08-10 12:41: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0. 释放「想要」
                    我们容易陷在「想要」里,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想要」的依恋与厌恶。
                    先说厌恶,这是我们对「想要」的主流态度。
                    「想要」很容易触发「苦受」,「想要」越是强烈,「苦受」越是明显,所以我们都会「想要」尽快地解决它。
                    我们或是去满足它,通过一时的满足来暂时压住它;或是去对付它,找到一个理由来暂时压住它。
                    无论是满足它还是对付它,我们的目的始终一致,我们不愿意让「想要」长期逗留在意识中,因为我们一旦能清晰地看到「想要」,也就能同样清晰地看到它所触发的「苦受」,所以我们更愿意把它一直压在潜意识中,假装我们没有「苦受」。
                    这样的处理方式,就像是一个中箭的人,把露在皮肤外面的半截箭杆剪掉,假装自己没有中箭一样。「苦受」依然在潜意识中活跃,依然在持续影响我们的反应,我们只是故意不去看它,假装我们已经痊愈。
                    反过来,如果我们故意让「想要」长期逗留在意识中,我们又容易陷入对「想要」的依恋,对「苦受」的依恋,从而走上另外一个极端。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并没有什么两样。一味地厌恶固然会让我们一直痛苦,一味地依恋同样会让我们一直痛苦。
                    依恋与厌恶看起来方向完全相反,作用却并无不同。它们都像是粘在方向盘转向轴上的粘胶一样,都「想要」把方向盘固定在一个想当然中绝对正确的方向上,都相信方向盘不应该转向别的方向。
                    世间万物,时时刻刻,无论是在做什么,或者是不做什么,本质上都是在苦苦地寻找一条能够走得通顺的路,比如健康之路,成才之路,即便是运气不好被丢在干旱沙漠里无人问津的野草,它的根系,也时时刻刻都在顽强地向着水源努力伸展。
                    老子说的「寻道」,乍一听有点玄虚,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其实非常通俗,就是「找路」,无论是「找门路」、「找路子」、「找活路」,都是「找路」。
                    我们就像是时时刻刻都不得不在路上开车,暗中却有无数双手一直在紧紧地抓着方向盘不放,让我们使出吃奶的力气都无法转动方向盘一样,这样开车,当然会开得很难受很痛苦。
                    如果我们不想继续这么难受,继续这么痛苦,我们应该尽快去除我们对「想要」的依恋与厌恶。
                    我们可以通过问自己一些简单的问题,然后诚实回答,一点一点地去掉这些依恋与厌恶。
                    20.1. 你(我)想不想世界再给你(我)多一些善意?
                    20.2. 想不想世界再给你(我)多一些实力?
                    20.3. 想不想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容易?
                    前两个问题是邀请你自然地拿起「想要得到认可」与「想要控制」,第三个问题则是邀请你在合适的时候自然放下它们。不断诚实地回答,依恋与厌恶会在不断地拿起与放下,不断一紧一松之间一点一点地松动。一旦你逐渐觉得该拿起时拿起,该放下时放下本来就是一件普通平常的事情,根本就不值得为此烦恼,你就越来越不会停滞在「想要」中,头脑也会逐渐安静下来,你就像一个没有任何阻力的方向盘一样,随心所欲地跟着路面的指引轻松快乐地向左向右,看起来没有固定的方向,却永远不会偏离路面,更是会迅速地到达终点。
                    参考附件「容易.m4a」、「想要得到认可.m4a」与「想要控制.m4a」。


                  IP属地:广西153楼2025-06-29 01: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