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吧 关注:412,318贴子:11,385,012

零基础学习诗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果你真的喜欢诗词,而不是喜欢别人的目光,愿意为无回报而付出在此,心中有所疑虑,而不是全用自得,觉得这个世界有是非善恶,有理想,有人生的意义。
觉得人活着应该追求真善美。
可以看我的帖子。
那些满地爬的类型,别来了,我能让你炸了再炸。
……
这是我偷的图,好看吧。
有些时候,诗就是这样,是一个表情。
当然,不仅是这样。
古今之好诗,包含着太多事,太多人的情感和智慧。
是心绪,是思想,是人生。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4-22 01:44回复
    明诗第一
    ……
    无论做什么事,应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然后才可能知道怎么做。
    当问到诗是什么的时候:
    有些人可能有一些文学理论基础,会因此据经验而说。
    也有些人,并没有文学理论学习的兴趣,那么有关于什么是诗,就会从曾见过的诗的印象中得来。
    但我建议新学者,要自己思考这样的问题。
    大家之论,自然是有道理的,但若觉得有理而不亲尝,往往是觉得有理,截止于此,但没啥用。
    人常好纵欲驰情,鲜能真的切磋事物,惯于想当然,懒在反反复复。
    越是平庸无能,越会看不起严肃认真。
    越来越浮,越来越肤浅,但自得难消,这绝对是人生常态。
    如果追问起来,莫非生则无义,心而无志,没有奔赴,也缺乏约束。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4-22 01:59
    回复
      通常的文学理论著作再谈诗是什么的时候,都是谈诗的起源,发展,可以说是交待一下诗的历史。
      其实,这历史本身并不是真要说的东西,而是想借这个历程讲明白诗是什么。
      这其中,好的作品会做出解释,为什么会产生,出现了什么变化,重要人物是谁,继承了什么,开创了什么,坏的作品就是没有解释全是吹,会把各种高大上扣上去,极尽鼓舌之能事,但并不在乎读者将会懂得什么。
      好的作品,是获得为什么的正确答案的去处,他负责笔笔用心,字字着实,读者负责考证和思索。
      坏的作品,则是附庸风雅的圈子人,他负责吹,读者负责贡献钱并获得学习的虚荣。
      这些都是非常清楚的事。
      有关于这些,翻翻文学理论著作,都能看得见。
      个人非常推崇《文心雕龙》。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4-22 02:18
      回复
        然后是我自己的看法。
        我当初是这样想的:
        诗所以是诗,是因为区别于其他文体。
        必要性在哪里?
        后来就会这样说:
        假如用诗来写不是最好的方式,那么就不要写诗。
        我是在这样的思路里,摸索着体会。
        再后来见到诗,就会想想假如不用诗,还有这个效果么。
        到现在为止,其实我仍是一个菜鸟。
        这不是故作无用的谦虚,而是任何学问学过去,是真的感觉得到水太深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4-22 02:27
        回复
          最先获得体会的是律诗和绝句。
          原因很简单,形式简洁整齐,后来就又逐渐意识到对仗等形式要求所带来的文学效果了。
          再后来当然是一些很感人的词,就很上口,这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还有陆游与唐婉的钗头凤。
          原因也简单,有重复的地方,音声效果很强。
          到了这个时候,对于诗词其实就是已经产生了兴趣。
          不过倒不是都因为诗词,更本来的东西是喜欢古文。
          读古文的目的则是为了学习道理,而为了把握什么,就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读。
          现在回头看,其实读得还是烂,但还是受影响的,很在乎字词用法,不然切不准意思。
          古文对我的影响要深于诗词,也是造成我对诗词感兴趣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因为那些家伙的作品都很有文学味道,说啥都说得好,让我对语言产生了兴趣,品来品去,就会陶醉。
          对语言产生兴趣了,其实看向诗词就是自然而然了。
          加上个人性格,经历,就越接触越多。
          再等到了懂得李白的风格,屈原的吟咏。
          什么是诗,我仍说不好,但是诗的格式所带来的语言影响力,是体会到了的,不够清楚明白,但知道确实存在。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4-22 02:43
          回复
            这个确实存在,对那个时候的我来说就是隐约的东西,存在但我说不好。
            也是这样的前提下,开始关注起文学理论了。
            上学的时候,其实学过一些,但不足够明白什么。
            比如学诗,基本学法都是哪个朝代,哪个作者,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写得怎么好。
            没劲,太没劲了,解决不了一种渴望。
            所以,就找各种书,最先接触到的好像是王力的东西。
            讲汉字的音声,平仄等等。
            这样的讲法,让我觉得是在做工具,很反感,我对套用格式就是反感,喜欢追问到底怎么回事。
            这类书,翻了挺多,那个时候也在各大诗词吧混,混来混去,混来的都是生气,每个人都在照葫芦画瓢,都是死板的标准,经不起切磋的话。
            一直到我翻开文心雕龙。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4-22 03:01
            回复
              他的第一篇就把我征服了。。。。
              如果说文学本身是一座巨大的宝库,那么是刘勰把我带到了殿堂来瞻仰。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我耳朵一下子就竖起来了,倍儿精神。
              这和我曾经所经历的所有的文学学习过程都不一样。
              说手舞足蹈可能过分,但字里行间所传达出来的认识落点,让我心悦诚服。
              并非我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对的,而是他所思想的,他所指出的,他的言语,他的各种批判,给了我太多精神食材。
              我读书所秉持的原则,是不认为对,也不认为错,把理解放在第一位,确定自己理解对了,然后再说。
              比如他对诸子的评价,神思的解释等,有些我是不赞同的。
              但这不妨碍,我认为他在真正的文学道路上。
              他在切入本质,在解决真正的问题,追究真正的意义。
              他是真的才华横溢,而不是知识罗列者,他有负责的精神,而不是一时的名利客。
              等我读完了说诗和体势,我心里一直存在着的有关于诗是什么的问题,不能说完全解决了,但基本清晰了。
              还带动了很多其他想法。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4-22 03:24
              回复
                我明白到,诗是一种体裁,即是一种形式规范,这种规范是着落在音声和阅读节奏上。
                是这样的规范,落到了人的吟咏上,产生了乐动于人的效果。
                这是在体裁角度上的理解,是行文形式的采纳根据。
                以前我也会写长诗,现在就不会写了。
                因为很多时候,这真不是好选择。
                著名的长诗有很多,但仔细想过去,都不是在体裁制胜,往往是作者本身太强了,即有非常好的思想价值,也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这些价值却不是诗这个题材造成的,甚至可能耽误事。
                没人喜欢看人拽文,都在在乎自己在乎的事,那颗心就在那等着呢。
                长诗很多时候,多此一举,以为添彩,多半添乱,对方好这一口,当我没说。
                诗,还是在贵在凝练所以隽永,这是很多时候选择诗的真正原因。
                简便的几个字,寄托了太多东西。
                甚至可以说,是懒人红利。
                当然,并不是真的懒的意思。
                便捷,不能不说是诗的一个追求。
                这和歌有不同,歌在追求感人的同时,会更加追求悦耳,为了达到音乐效果,不会在乎奢侈。
                他们的渠道还是有区别。
                我这是从一个小侧面谈谈对诗这个题材的感受。
                诗的体裁本身分类就很多,也不是都能一概而论。
                律诗和词肯定各有优点,而各种词牌当然不同,还有其他的种种。
                谈恋爱,总不能豪放派,边关厮杀,总不能婉约派。
                都是各种事,各种心情,各种处置。
                ……
                其次,诗既然是一种文学体裁,当然也超脱不了最根本的文学根本:
                情动而言形。
                这个问题,即包括语言学也包括文学,更是根本性的问题。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4-22 04:03
                回复
                  写诗的过程,最直白的说,可以这样说:
                  把己情(心)动律成诗。
                  最根本的东西,是自己的性格,不是其他的。
                  心动是原始物,怎么表现出来就是文学问题了。
                  若从无此情,怎能写出此情?
                  若从无此思,怎能写出此思?
                  抄袭?模仿?ai代写?
                  情风理骨才是字章的真正内容,字章只是情理的载体,而这些内容都是自己的心消化事物的结果。
                  ……
                  另,常有这种说法:诗以言志。
                  对不对?
                  对。
                  但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不止是诗是言志的,诗也未必是言志的,比如禅机哲理诗。
                  曹操有:歌以咏志。
                  诗以言志,也应该是这个意思。
                  情之所托求,可以谓之志。
                  有关于“志”说法还有很多,但其实本体都是一个,比如:意之所存谓之志。
                  都是一个东西,迷惑则是因为尚未触及到这个属于人的内在的层次。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4-22 04:18
                  回复
                    诗的体裁特点:
                    节奏平仄如何定,总有不同,这是各种诗词甚至歌曲的区别,但押韵一般来说不要缺少。
                    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这八个字,可能是非常恰当的,不止在律诗。
                    不押韵,往往不能上口。
                    至于辙,其实是音声之辙迹。
                    它就有那么多基本变化,给规定住了,就是有了辙。
                    就按辙跑,像车一样。
                    也举个例子:虞美人。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4-22 04:25
                    回复
                      就这个吧: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4-22 04:27
                      回复
                        虞美人的大势,是高起低落。
                        所以虞美人一般来说适合于愁绪。
                        只看一阙就行,因为上下两阙的格式相同。
                        先看大体。
                        意断于两句。
                        前一句仄收,后一句平收。
                        这是大体节奏的第一次基本调。
                        试试把前一句平收,效果如何?
                        剧烈感,直接没了。
                        整个一阙,全都平平,失去了感情色彩。
                        ……
                        ……
                        第二次大调:
                        第一句,前七后五,平起平收仄尾收,押韵。
                        蒋词下阙未压韵,但“也”字作为语气助词,弥补了很多。
                        七字句读法:。。/。。/。。/。
                        那这个格式是缓势急断
                        同时七长五短,五七句,一般都是出势。
                        所以出而无力又遭劇断。
                        五言句,基本是叠了七言句的势,就像波浪,前一浪过了,后一浪又来,浪推的岸,音催的是耳,不同的是五言更加短促,去除了中间的仄音,是平平平平仄,更无力却促。
                        第二句,三节:
                        第一节同,但平收。
                        但这个时候,前面的语意结束了,阅读时会新起,就会把势头断开,从新起势,而不是像第一句的两个字句间去相互联系,但劇断的余韵其实未平。
                        这个起势基本就是平缓压抑的,压抑的点是平韵造成的,如果不换韵,成了,句势和韵势都排比大开了。
                        这里是抑下来了。
                        接四言句,起而抑,五言句,起而抑。
                        ……
                        ……
                        这些分析非常枯燥,且难体难察。
                        但我个人会认为很重要,不进入这个层次,基本就是填填填。
                        反正我不喜欢填,喜欢自度。
                        并非是我多厉害,仅仅是因为我更想去体会和感受。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4-22 05:08
                        回复
                          对于学习的人,我总想有个建议:要注意效率,但不要急功近利。
                          效率是认真和恰当的方法中来的,急功近利的人一定会变形。
                          但糟糕的是,急功近利的人多,如果得法没什么,不得法而急功近利,那是坑。
                          如果懂得自我价值根本所系,如果不是什么扭曲了这些,很多事会好太多。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4-22 05:15
                          回复
                            按言动时,则心在动,所以言动的节奏控制了心动的节奏,言动的势态相关,也会造成心动的势态相关。
                            而心动,决定了人的状态变迁。
                            这个道理绝对不难懂。
                            这是音律的基本原理剖析。
                            估计很多人因为不思不想,所以意识不到。
                            指出来,会明朗很多。
                            ……
                            物之文,在采;人之文,在心。
                            人之心意生于物。
                            本末倒置,不会好。
                            关于体裁音律规范原理的剖析,暂时就做这么多。
                            水平不够,但大体可以揭开什么。
                            更重点的是:
                            人的性格,诗的内容。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4-22 05:25
                            回复
                              见事有应,事在客观自然,应在人的动作。
                              同样的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看法,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动作,这个心理动作在人则会形成为语言行为。
                              我们会开这样的玩笑:
                              大海呀,全是水,骏马啊,四条腿。
                              曹操就写一个观沧海,留下一个千古名篇。
                              为什么呢?
                              因为前者无所志应,后者因物思事,前者是只能看见水,别的反应没有,后者则收受物华,唤发情志。
                              因此可以说,现象是谁都能见的,但一些感情却不是谁都有的,一些想法更不是。
                              没有感情所系,没有想法所理,说大海呀都是水,实在是很正常了。
                              而后者,不但是有所情志,更是能整理事物,抓住气象。
                              同样的,下雪是平常的事情,但红楼梦这样说:只剩下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看起来是普通的话,但平凡的事物,就不平凡了。
                              因为不平凡的是情,而所以如此情,是因为他的理,他对世界的追求和感受。
                              例子是数不胜数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4-22 11: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