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吧 关注:280,401贴子:2,845,310

[私家论文]浅析粤方言区的俗语与其民俗的关联 (转)

收藏回复



1楼2010-12-28 09:15回复
    转自:http://www.520769.net/P/view/id-1373


    2楼2010-12-28 09:16
    回复
      2025-08-26 03:31: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有些字體博客無法顯示,已以粵語拼音注音)

      ------------------------------------------------------------

      關鍵字 粵方言 俗語 歇後語 俚語 諺語 民俗 地方性

      摘要

      廣州和香港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商埠城市,臨水通商而且水生類資源豐富,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粵方言裏所存在的與水有著獨特而微妙關係的俗語了。其實從其淵源上來看不難理解,有水才有商船,有水才有魚,於是水便成了這一沿海區域的一大重要的經濟來源的標誌。

      農諺對廣東的民俗的地方性表現能力最強,只可惜這些農諺,在城市化日漸發展的今日,已只能在鄉村或者書上才能找到了;提到了農務,自然要提及與農務活動息息相關的家禽牲畜,其中就包括了雞、鴨、狗、牛、馬等,經過一番資料的查詢,以及來源攵我自身的回憶,發現了“雞”在粵方言的俚語中出現率頗高,而且多為貶義。
      廣東也是個多雨的地區,居住在廣東這片區域的人們都深深地體會到風、雨、潮濕跟廣東之間的關係,身處在這樣一種氣候地下的人們,依靠他們對年復一年有規律地變化的氣候的把握,形成了一套結合了二十四節氣與自然造物,具有強烈的廣東區域特色及極強的實用價值的氣候及天氣預報系統,然後落實在形象生動且便於代代流傳的口頭的諺語或者歇後語上。
      


      3楼2010-12-28 09:17
      回复

        廣東人不說或少說“靠自己”多說“食自己”;用“食硬”來代表對某一件事很有把握;用“食懵咗”來說人腦袋瓜不靈光;用“你食左飯未?”來作為最平常的寒暄方式等等,廣東人愛吃,什麼都能吃,也什麼都想吃,於是酵有了跟吃有關的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
        


        4楼2010-12-28 09:17
        回复
          一、前言——課題來由

          我出生並生長在一個典型的廣東家庭裏,從小受到的薰陶絕大部分都出自于粵方言區内,從電臺電視,到書報雜誌,以及平常的口頭用語,皆為粵方言,但不得不說明的是,我所熟習的粵方言與典型的廣府話或者廣州話仍是有區別的,因為身處與香港接壤的深圳,所以無論是在發音還是在語法辭彙方面,我的粵語都比較偏向港式的粵語,但這並不影響我對粵方言的俗語的理解,也恰恰是因為不完全相同,所以對於我所採集到的一些俗語資料會有一些我個人的看法和觀點。

          確定此次論文的題材是源攵一些奇特而有趣的粵方言的諺語的觸動,例如寧教人打仔(仔:兒子),莫教人分妻;死蛇爛鱔(一動不動,比喻懶惰);十劃都未有一撇(比喻事情離成功還早著);數還數,路還路(人情歸人情,數目要分明)等的俗語不僅有節奏上的美感,而且還展現了廣東地區豐富而獨特的風俗民情。
          


          5楼2010-12-28 09:18
          回复
            二、事象收集的理論依據

            先從詞語析義的角度來看俚語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1996)指出,“俗語:通俗並廣泛流行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經驗和願望”。廣東的俗語相對於標準的普通話而言,其應用的範圍的確極窄,但是一旦***;在方言區中,俗語的理解及應用水平則在很大程度地表明個體對該方言的熟悉程度及其水平,當地人也是以其方言的發音、語法、辭彙以及其對俗語的使用來判定該人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這是幾乎每一個方言區的人都具備的能力,這也是“我一聽就知道你不是本地人。”的說法的根據所在。同時,俗語也是應時空特徵而生的,所以粵方言中的俗語,在某程度上也廣泛而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廣東獨特的地域特徵。我在這裏必須先提出兩個與之相關的概念,第一個是民俗的地方性特徵。民俗的地方性特徵是指民俗在空間上所顯示出的特徵。這種特徵亦可以叫做地理特徵或鄉土特徵1。同時,民俗的地方性形成,是與各地區的自然資源、生產發展及社會風尚傳統的獨特性有關2;第二個則是俚語諺語與所在的範疇,即遊藝民俗。結合上述幾項理論依據,我們便可以進行切實有效的粵方言的俚語和諺語的探究和對比研究了。 


            6楼2010-12-28 09:18
            回复
              三、事象分析

              1.1廣東人與水

              1.1. 1廣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點,這是近幾年來為專家學者所熱論的話題之一。據認為,從兩漢甚至更早的年代,中原以及沿海地區的商販就把陶瓷、絲綢等物品裝船,經廣東的港口出發,遠航到印度、埃及、羅馬等地。就是這樣,我國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與西北大陸的古絲綢之路一起,共同成為連接東西方大文明的奇妙橋樑3。而在廣東省的方言中,能佔有的強勢地位的,莫過於是廣州話以及港式粵語(但二者因其源頭是一致的,整體區別不大,只有在某些音調、辭彙上有著細微的差別,用詞上港式粵語更西化,而廣州話則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受著官話的影響)。廣州和香港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商埠城市,臨水通商而且水生類資源豐富,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粵方言裏所存在的與水有著獨特而微妙關係的俗語了。其實從其淵源上來看不難理解,有水才有商船,有水才有魚,於是水便成了這一沿海區域的一大重要的經濟來源的標誌。
              


              7楼2010-12-28 09:19
              回复


                1.1.2跟水有關的俚語:

                1、 食水4:讀“寫隨”(普通話注音均出於粵語口頭禪一書,個人認為其發音還有待商榷的地方。)本意為船舶水位的深淺,引申義為中間環節賺取的收益,多用於商業行為(值得注意的是廣東人多以“你食水好深喔!(你占了太多便宜了!)”作為這一詞的使用句式,極少甚至沒有人會說“食水唔深。”來表達展現這一辭彙的含義)。“水”為錢財,“食”為賺取。古人的海上絲綢之路,船身“食水(位)”越深,所運載的貨物也就越重,從而就能收穫更高的利潤。

                2、 縮水5:讀“收隨”,商品貌似對版,但實際上還是不對版(我個人認為這是從寬泛的意義上來講的,廣東人說的縮水,是指所購買的商品的分量,跟原來購買的分量相比很明顯少了,而不是知僅僅的貨不對版,因為貨不對版還有諸如顏色不一、形狀不一等體征性的差異的意思)。這一俚語跟錢財並沒有非常直接的關係,它是通過商品交易的方式曲折地體現出來的,縮水本意是講衣服在水洗過後,尺寸變得比原來小了。而在交易裏的縮水,則是我支付了這一商品的價格,然而商品本身的價值卻減少了。
                


                8楼2010-12-28 09:20
                回复
                  2025-08-26 03:25: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 乜水6:“乜”是粵方言裏的疑問代詞,結合水是代表一種物品的說法來看,“乜水”也就是“什麼東西”的意思,廣東人通常喜歡將“乜水”***;入“你系乜水?”這一句子內,意為“你是什麼東西?”或者“你是誰?”但都屬於比較粗俗的用語。

                  4、 其他:諸如 睇水(把風)吹水(聚在一起說話)醒水(精明)磅水(交款、付錢、還錢)散水(解散、分頭行動、逃命)度水(讀音類似“踱隨”向人借錢)掠水(騙錢、搶錢)抽水(拿仲介費)回水(退錢)出水紙(提貨單)豬籠入水(錢財有多方面的來路)水路(路程)水皮(沒本事、品質差)水貨(走私貨)水客(替人捎帶貨品而賺取酬金的人)口水多過茶(話特別多)浸過咸水(指在國外讀過書)半桶水(指一知半解)開水喉(***;鬆貸款)等。


                  9楼2010-12-28 09:20
                  回复
                    跟水有關的歇後語與諺語:

                    1、 (歇後語)水浸缸瓦鋪,盤滿缽滿7:形容錢賺多,收穫豐富。

                    2、 (歇後語)筲箕兜水,漏洞百出8:指用竹篾的筲箕打水,自然到處都漏水。比喻寫文章說話的漏洞太多。

                    3、 (諺語)入鄉隨俗,入港隨灣9:人到了新的地方要尊重和&***;從當地的習俗,正如船進港時要&***;個港灣的地形一樣。又叫“入鄉隨俗,入水隨灣”。 


                    10楼2010-12-28 09:21
                    回复
                      1.2廣東人與農務農村生活

                      1.2.1廣東人同樣也是以自己自足的農耕經濟為主要的生活支柱的,於是在農業方面,廣東人也有很多與此相關的俚語、農諺、歇後語,也因為因地制宜的原因,其農諺對廣東的民俗的地方性表現能力最強,只可惜這些農諺,在城市化日漸發展的今日,已只能在鄉村或者書上才能找到了;提到了農務,自然要提及與農務活動息息相關的家禽牲畜,其中就包括了雞、鴨、狗、牛、馬等,經過一番資料的查詢,以及自我的回憶,發現了“雞”在粵方言的俚語中出現率頗高,而且多為貶義。
                      


                      11楼2010-12-28 09:21
                      回复
                        1.2.2與農務農村生活家禽牲畜相關的俚語

                        1、返屋企(鄉下)耕田:這用於對能力不到位的人的貶斥,或者可用於自嘲自謙。通過這一詞可見廣東也深受科舉考試的影響,也反映了在當時的廣東人的心中,走進仕途與從商是比干農務活更有出息。

                        2、興過辣雞:興,指興奮也只生氣動怒;辣,我個人所瞭解的應該是一個借用了“辣”字字音的一個字,意思是用茁熱的東西去燙,也只有這樣,那雞才會瘋了似的,出於不正常的亢奮狀態(這是我對我所參考的《粵語口頭禪》一書存有異議的一部分)。

                        在《廣州話俗語詞典》裏也有意思相近一樣發音的辭彙,?(hing3)過?(nad3)雞10:?(hing3)燙熱;?(nad3)雞,烙鐵;烙鐵加熱或通電後溫度很好高,比烙鐵還熱,說明溫度非常高,一般用來形容人對某事情的人情很高。(這種說法顯然比《粵語口頭禪裏》的要更準確一些,但距離我熟悉的,也仍有一點距離,這裏把“?(nad3)雞”當作了一個整體來看,卻沒有《粵語口頭禪》上的分析貼切生動。)
                        


                        12楼2010-12-28 09:23
                        回复

                          3、雞毛鴨血11:《粵語口頭禪》中的解釋是亂七八糟;《廣州話俗語辭典》的解釋為形容場面亂七八糟,狼狽不堪,難以收拾。對於此詞的解釋,我也是存有疑惑的,按道理來說能見著雞的毛鴨的血的地方必定是屠宰雞鴨的地方,而且結合我們在日常生活上,如在股票、樓市等的投資買賣中也經常出現這一詞,而且常用來形容投資者虧本虧得一塌糊塗(蝕到雞毛鴨血,蝕:指虧本,意思為,虧到一塌糊塗)。

                          4、雞同鴨講12:指兩個人語言不通,無法溝通。
                          5、雞的俚語還有 殘雞(指異常潑辣以至於蠻不講理的女人)、走雞(錯過了好東西,也有“走寳”一說)、做雞(做妓女、賣淫丅)、叫雞(嫖娼)、捉黃腳雞(在嫖娼的時候被抓獲)、雞咁腳(指走得很快很匆忙的樣子)、靜雞雞(悄悄地)發雞盲(指看不見)、雞啄不斷(東西細長堅韌,雞也啄不斷。比喻人說話過長,老說不完)、雞仔媒人(指愛管閒事的人,愛做沒有意義甚至討人嫌的事的人)等。

                          6、大番薯13:《廣州話俗語詞典》中骡釋多指愚笨或智力低下的人。我的觀點是,後來的使用已經變得寬泛,以及多用其表面意義,即形容矮小的大塊頭,這裏也有一個跟我接下來會提出的食物的俚語有關係的一個詞“短肚闊封”(指又矮又肥的人)意義相近,但這一說法源攵一本廣東地區(或者更具體地說時以香港為中心的輻射區域)非常流行的漫畫《老夫子》中的名叫大番薯的角色的形象。 


                          13楼2010-12-28 09:23
                          回复
                            1.2.3與農務農村生活家禽牲畜相關的諺語:

                            1、農諺:

                            (1)七月紅雲蓋天頂,收好禾苗灣好艇14:農曆七月時,如果天上有紅雲,意味著要刮大風(颱風),就要把田裏的禾苗都收好,把小船都停泊好。

                            (2)七月落金,八月落銀15:農曆七月時下雨,雨像金子一樣珍貴;八月時下雨,雨像銀子一樣珍貴。

                            (3)九月收雷,十月收炩16:一般在農曆九月停止打雷,十月停止打閃。到了九月以後雨水就少了,一般不會有雷雨出現。

                            (4)好天瓜,落雨麻17:天晴的時候對瓜類生長有好處,下雨時對麻類生長有好處。

                            (5)三月三,擂錘打棍都種生18:農曆三月初三,木棍也能種活。這是誇張的說法,說明南方清明前後雨水多,氣候和暖,種什麼都容易生長。
                            (6)天起魚鱗斑,食過飯上山19:天上有魚鱗一樣的雲彩,是天晴的徵兆,可以吃過飯上山幹活去。

                            (7)中秋月不明,花生少收成20:中秋時月亮不出,即逢陰雨天,花生的產量就會受到影響。

                            (8)六月六,黃皮熟21:黃皮,一種水果。農曆六月初,黃皮成熟了。

                            (9)養羊種薑,本小利大22:養羊和種姜,成本少利益大。

                            (10)寒露最怕風,霜降最怕雨23:寒露颳風霜降下雨對水稻的生長都非常不利。 


                            14楼2010-12-28 09:24
                            回复
                              2025-08-26 03:19: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生活諺語:

                              (1)一狗吠形,百狗吠聲24:一隻狗看到了一個模糊的影子就叫起來,其他狗也聞聲而吠。形容人根本不瞭讲觊況,隨意附和別人。

                              (2)一物治一物,糯米治木虱25:一物降一物。即每種動物都有它的天敵。傳說有一新媳婦,有一次她在屋裏偷偷吃糯米飯,剛好婆婆進來看見,問她幹什麼,她說床頭有木虱(臭蟲),那糯米來治。“糯米治木虱”只是襯語,主要在頭一句“一物治一物”。

                              (3)人心隔肚皮,冷飯隔筲箕26:人心隔著肚皮,就好像冷飯隔著筲箕,看不見。

                              (4)大雞唔食細米27:唔,不。大的雞吃大的米,小的雞吃小的米,這是一般的規律。通常人們哪這句話來比喻的商號或工廠要做大的生意,不做小的買賣。也用來形同“大人物”,不屑于幹那些雞毛算皮的事情。

                              (5)打蛇隨棍上28:人用棍子打蛇,蛇就勢&***;著棍子爬上來咬人。形容人&***;著別人的話,馬上做出對自己有利的反應,相當於普通話的“&***;杆兒爬”的意思。打蛇打七寸:七寸,指蛇身後部約七寸的地方,是蛇的要害處。打蛇要打在要害處才容易把蛇打死。比喻打擊敵人要攻擊其要害處才奏效。
                              


                              15楼2010-12-28 09: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