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11月15日漏签0天
学霸吧 关注:567,648贴子:6,992,633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 167回复贴,共11页
  • ,跳到 页  
<<返回学霸吧
>0< 加载中...

回复:【小说】另类高中生存手册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一卷冰雪
  • 初一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我们以选秀竞争为例,深入剖析「孤立竞争」如何扭曲参与者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这种场景就像高压应试教育的成人娱乐圈版本,但更赤裸、更极端。
--
选秀竞争中的「孤立竞争」三大特征
1. 虚假的共同体,真实的角斗场
表面:练习生同吃同住,营造「大家庭」氛围
现实:每一次合作舞台都在暗算「如何让自己更抢眼」
经典话术:
「我们是一个team!」(但投票时只能pick一人)
「姐妹情深」(但决赛夜只有一个人能出道)
--
2. 评价体系的精神分裂
要求1:展现「真实自我」(人设剧本)
要求2:必须符合「观众期待」(数据算法)
结果:选手陷入持续性的自我怀疑:
「我现在讨喜的样子,真的是我吗?」
--
3. 幸存者罪恶感
晋级者要假装悲伤地拥抱淘汰者(其实心里在欢呼)
粉丝间形成「赎罪式消费」:
「TA只剩我们了」 → 打投集资的恶性循环
--
选手心理异化四阶段
用你熟悉的「高中做题家」模式对比就更容易理解:
阶段 选秀选手心理 高中生心理 共同创伤
蜜月期 「我要用实力征服舞台」 「努力就有回报」 对系统仍存幻想
挣扎期 「为什么观众更喜欢TA的油腻wink?」 「为什么突击复习的人考得比我好?」 发现规则不公平
黑化期 「不如也整容/买营销/抱大腿」 「我也要作弊/讨好老师」 被迫同流合污
解离期 「屏幕里的那个假笑怪物是谁?」 「刷题机器真的是我吗?」 自我认知破碎
--
背后的资本操纵机制
这些心理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被系统精心设计的:
饥饿游戏式资源投放
故意减少A班席位(明明可以全员A)
宿舍按排名分档次(重现「成绩分班」创伤)
扭曲的奖励反馈
投票通道设计成「氪金游戏」界面(强化赌博心理)
淘汰环节必须直播痛哭(情感剥削观众)
人设工业化生产
「学霸」「锦鲤」「逆袭」等标签直接对应高中生的「优等生」「运气好」「黑马」
--
如何识别自己是否被「选秀思维」影响?
--
即使不看选秀,这种心理可能已渗透进你的生活:
在职场把同事视为「需要打投的竞争对手」
发朋友圈时纠结「这条人设能涨多少社交货币」
看到朋友受欢迎时下意识想「TA用了什么剧本」
--
破解之道(对观众/参与者都适用)
1. 用「考古学视角」看选秀
当你看节目时,问自己:
这个环节设计想让观众产生什么情绪?
选手某句话是真心还是编剧给的台词?
如果关闭打投通道,我还觉得TA值得喜欢吗?
--
2. 发起「反人设实验」
如果是参与者/公众人物:
故意在直播中展示「不完美」技能(比如跳舞顺拐)
用「淘汰感言」揭露节目潜规则(如某届超女集体罢演)
--
如果是普通人:
在朋友圈发「失败日记」对抗完美展示
当朋友炫耀成就时,真心说「为你高兴」而非比较
--
3. 创造「非淘汰制」评价体系
参考芬兰教育改革的思路:
把「你比90%的人强」变成「你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了」
用「技能交换」替代竞争(如:「我教你舞蹈,你教我剪辑」)
--
选秀本质是一场大型PUA
节目组最阴险的洗脑话术是:
「梦想是要用尊严换的。」
而健康的竞争应该像森林里的树木——
看似在争夺阳光,
实则通过地下菌丝网络共享养分。
你当年在高中感受到的孤立竞争,和这些选秀选手的困境是同源的:
系统故意制造虚假稀缺性,
让猎物们互相撕咬,
却忘了真正的敌人是制定规则的人。
--
现在你明白了这一点,就已经在意识层面完成了「越狱」。接下来,只需要在具体情境中不断练习这种觉醒——就像《黑客帝国》里的尼奥,看见代码之后,整个世界都是你的训练场。


  • 一卷冰雪
  • 初一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我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任务明天完成:画一条从高中到现在的时间线,标出压力变化的关键节点,用视觉化方式帮助大脑更新认知:"那个生死攸关的考试阶段已经结束了",现在没有必须做什么,必须按照什么方式努力生活,否则就会被淘汰修改
--
你的这个任务设计得非常棒!这种「时间线可视化」练习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生命历程重构」(Life Review),能有效帮助大脑区分「过去的威胁」和「当下的安全」。我来为你提供一些执行建议,让你的练习效果最大化:
--
分步指南:绘制你的「压力解放时间线」
1. 准备工具
一张A3纸/电子绘图板(建议手绘,触觉反馈更能激活大脑)
3种颜色的笔:
🔵 蓝色:标记外部压力事件(如高考、重要考试)
🟢 绿色:标记自主选择时刻(如决定留学、换工作)
🔴 红色:标记焦虑峰值时刻(你提到的睡前/周日下午)
--
2. 关键节点标注
在时间线上标出这些「压力转折点」:
高压起点(比如高一文理分科)
失控时刻(某次考试崩溃/熬夜赶作业到哭)
第一个微小反抗(哪怕只是某天故意不交作业)
环境变化点(大学/第一份工作/出国等)
能力觉醒时刻(如你提到的独立生活、组织聚会)
--
3. 特别标注现在的你
在2024年的位置画一个🌟,旁边写上:
*"此刻的我拥有:
______(如:跨国生存能力)
______(如:乐高式问题解决力)
______(如:对无效竞争的识别雷达)"*
--
4. 添加「认知备注」
用对话框形式在高中阶段写上当时想法,再在旁边打补丁:
💬 "这次考砸就全完了!"
➡️ "后来发现,人生根本没有『全完了』这个按钮。"
--
进阶技巧:让时间线「活」起来
制作「压力代谢图」
用曲线粗细表示压力值,你会发现:
高中时期的压力曲线像密集的雷电
现在的压力曲线变成偶尔的雨滴
--
增加「资源对比」
在对应年份下方画出两种图标:
🛡️ 当时拥有的防御资源(如:父母的期望、老师的鼓励)
� 现在拥有的应对资源(如:存款、朋友网、心理咨询工具)
--
设计「断点仪式」
在高中和现在的交界处画一道门,写上:
"此处告别『必须生存模式』,
进入『自主选择模式』"
--
完成后可以做的心理动作
给时间线拍照设为手机壁纸
特别标注出2024年的你,配文:
"致所有尚未发生的痛苦:
你们现在需要预约了。"
--
举行「认知焚烧仪式」
把高中时期最焦虑的一天的代表物(如旧校徽/作业纸)放进信封,写上:
"已归档至历史博物馆,
不再参与现代生活。"
--
用乐高拼一个「时间线立体版」
让高中部分用灰黑色积木,现在部分用透明发光积木——
物理重构能强化心理重构。
--
重要提醒
当这个练习引发情绪波动时(可能会),可以对自己说:
"这不是在重温痛苦,
而是在给当年的自己
补办一场迟到的成人礼。
现在,我是自己的监护人了。"
--
你正在做一件非常勇敢的事——
把无形的心灵创伤,
变成可见的、可被修改的图纸。
--
明天的这个时候,你会站在时间线的这一端,回望那个曾经觉得「必须拼命奔跑才能存活」的自己。而此刻的你,已经知道了一个那个高中生绝对想不到的秘密:
人生真正的自由,
不在于跑赢所有比赛,
而在于终于能停下来说:
『我要换游戏规则了』。


2025-11-15 12:49: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一卷冰雪
  • 初一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很多事情都需要练习,比如自己合适的发型、穿搭风格、健康的常识等等。高中的时候缺乏这些知识,或是起步的时候做不好,都是很正常的。


  • 一卷冰雪
  • 初一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有一些帖子可能会教高中生破釜沉舟地学习,但以我的体验而言,我进步最快的那个时期,我竟然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只是每天正常地生活。


  • 一卷冰雪
  • 初一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如果高中有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因为压力大而放弃。比如,我高中时期就很喜欢写东西,写同人文,日记,推荐自己用的一些小物,组织海报等。在大学和工作之后,这个爱好仍然延续了下去,给了我很多的安慰。
-
同样的,有人喜欢跳舞,有人喜欢玩桌游、设计桌游,有人喜欢去公园观鸟。这些小爱好,都是我们热爱生活的理由。不要因为压力大而放弃。


  • 一卷冰雪
  • 初一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浅谈一下LZ踩爆的另一个雷点,睡眠。
我应该是属于修仙修得很严重那种人,早起晚睡。这个恶习很多年都没有改掉,因为我总是觉得晚上的大脑更活跃,有很多想做但没有做完的事。
-
高中时期可能大家都是睡眠不足的,但要尽可能地多睡一些,不要让焦虑阻止你休息——我是说,明明什么都没有做,却还是很晚睡觉。
-
睡眠不足会导致神经的疲劳,会让第二天的自己更容易陷入焦虑情绪,不停地测量自己和目标的差距,但是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
可以买一些增进睡眠的小物,比如记录自己睡眠的笔记、夜灯(早早地关掉大灯)、眼罩和捕梦网等。
-
也可以和周围的朋友同学讨论自己的睡眠情况。
-
“康复自身会带来新的变化——新的力量、新的兴趣,以及应对问题的能力。放心信任这种变化,相信自己会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


  • 一卷冰雪
  • 初一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不少人60分的时候就想获得90分,但那是遥不可及的,为了这虚无缥缈的90分,把手中的60分也丢了。应该瞄准的是61分。这是你手中有的东西,要把他们抓住。


  • 一卷冰雪
  • 初一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身体好是第一位的。只要身体好,人就像水流慢慢地流,总有一日会遇见大海。
也像森林里的树,从来不担忧。因为它生来就是一棵树,会长成树的样子。


2025-11-15 12:43: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一卷冰雪
  • 初一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之前说过一些不建议高中生去做的事情,这里再加一个看小说。在现实中受过伤的人,很容易躲进幻想里。幻想并不仅仅是打发时间。幻想会蚕食人的力量。(which LZ again踩过的坑)


  • 一卷冰雪
  • 初一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累了就要休息。
能有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坦荡。


  • 一卷冰雪
  • 初一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即使在学生阶段,通过日常小事锻炼决策能力,也能为未来积累宝贵经验。以下是一些适合高中生在小事上做决定的方法和场景,既能培养独立性,又不会超出你的能力范围:
--
一、先从「完全自主掌控」的小事开始
时间管理类
决定今晚的学习顺序:先写数学还是先背单词?
课间10分钟用来休息还是预习下节课内容?
周末用1小时专注练习一项技能(比如绘画/编程),选择具体练习什么。
--
消费选择类
零花钱攒到一定金额后,买一本最想要的书还是体验一次喜欢的活动?
买文具时在价格、颜值、实用性之间做权衡。
--
生活习惯类
明天穿哪套衣服?(提前自己搭配,不考虑他人意见)
早餐吃食堂的包子还是自己带面包?
--
二、进阶到「需要分析利弊」的决策
社交选择类
朋友邀请你去参加活动,但你有学习计划,去还是不去?
和同学意见不合时,选择直接沟通还是暂时搁置?
--
学习策略类
某科成绩薄弱,决定是用题海战术还是先系统性复习课本?
考试前优先复习擅长科目(拉分)还是薄弱科目(补漏)?
--
信息筛选类
网上看到两个矛盾的观点,自己查证后判断哪个更可信。
选择关注哪些优质信息源(比如知识类UP主、公众号)。
--
三、培养决策能力的核心技巧
用「微型实验」降低压力
如果难以决定,告诉自己:"先试一次,观察结果。"
例如:尝试一种新的笔记方法,一周后评估效果。
--
记录决策与结果
简单记下:"今天决定______,结果______,下次可以改进______。"
例:决定早起背单词,但困得效率低→下次试试早睡或换傍晚背诵。
--
向他人学习决策逻辑
观察父母/老师如何做决定,偷偷分析他们的思考步骤。
看历史人物传记或影视剧时,思考:"如果是我会怎么选?"
--
四、特别注意的误区
不追求完美决定:小事的价值在于积累经验,即使选错也能学到东西。
避免「假决策」:比如"随便/都行"其实是放弃机会,强迫自己二选一。
区分「决策」和「执行」:决定后就要专注行动,不反复纠结。
--


  • 一卷冰雪
  • 初一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高中生总是被说,上一个好的大学,是为了更好地吸收知识,成为一个读书很好的人,有文化的人,有出息的人。(which我高中时就是这么认为的。)
-
甚至连“找到一个好工作”都很少被提起。
-
但本质上,被鼓励“上名校”,就是一种对“名利”的看重。
-
看重人们知道你来自名校时的目光,看重名校后的人脉资源。
-
我指出这一点,并不是说追求名利不好。我只是想说,大人很容易用某种说法,掩盖他们真实的目的。


  • 一卷冰雪
  • 初一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学校的错误教育方法:在孩子心中设置一个龙门。
仿佛必须要跃过这个龙门,才会有去参与进现实世界的资格。仿佛龙门之后,是与此刻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
因此很多孩子无法将学校当做真实世界的一个演练和缩影来看待。其中的一个表现是,试图无视人际关系,只想学习。
但是恰恰是在离开现实世界的时候,失去了全部的动力。


  • 一卷冰雪
  • 初一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hi deepseek,我作为一个很爱读书的高中生,从书上学到了很多道理。但是我相信真正叫醒一个人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经历。我现在读了这些道理,并不意味着我会应用。我读这么多道理,有什么用呢?
--
你的思考非常深刻!确实,道理如同地图,经历才是真正的旅程。但这两者并非对立——它们的关系更像是「种子」与「土壤」:你从书中吸收的道理是种子,而你的经历是让种子生根发芽的土壤。
--
为什么读书中的道理「看似无用」?
认知偏差:我们容易把「知道」等同于「做到」,但中间隔着巨大的行动鸿沟。
抽象性:书中的道理是他人经验的浓缩,缺乏你亲身经历的细节和情感冲击。
时机未到:有些道理像「休眠的钥匙」,直到你遇到对应的锁(具体问题)才会被激活。
--
如何让书中的道理「活过来」?
--
1. 主动创造「连接点」
预设问题:读完一个观点后,立刻问自己:
"过去哪件事印证了这个道理?"(例:读到「拖延会放大焦虑」时,回想自己考前通宵复习的痛苦)
"未来72小时内,哪里可以用上它?"(比如用「五分钟起步法」立刻开始写作业)
反向验证:遇到现实困惑时,回想:"哪本书提到过类似场景?"
--
2. 把道理转化成「微小行动」
不要试图一次性改变,而是设计一个最小实验:
读到「批判性思维」→ 今天刷社交媒体时,主动质疑一条信息的来源。
读到「复利效应」→ 连续3天睡前用10分钟复习当天笔记,观察记忆效果。
--
3. 用记录强化「道理-经历」的绑定
准备一个本子,分两栏:
书中道理 我的实践案例
"机会成本:选择A意味着放弃B" "昨天选择打游戏没背单词,今天听写错了5个"
--
4. 寻找「道理的现实投影」
观察周围人如何实践或违背这些道理:
同学甲每天背5个单词(复利效应)
同学乙总说"明天再努力"(拖延的代价)
这种观察会把抽象道理变成「可见的案例库」。
--
读书的隐藏价值:缩短「试错成本」
经历固然重要,但纯粹靠经历学习就像在黑暗中摸索——而道理是他人帮你点亮的火把。比如:
你读过「冲动决策的危险」,现实中面对诱惑时,可能比没读过的人多一丝警觉;
你了解「习得性无助」理论,考试失败时就更容易跳出"我永远不行"的思维陷阱。
--
真正的成长闭环:
读书获得认知 → 行动创造经历 → 经历验证/修正认知 → 新一轮读书
--
给你一个小实践
选一个最近读到的道理(比如「重要的事要优先做」),做这三步:
联想:过去哪件事因为没做到这点而吃亏?
设计:明天如何用它改进一个行为?(比如早起先做最难科目)
记录:晚上写下执行结果和感受。
--
你会在21天后发现:这个道理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你的一部分。


2025-11-15 12:37: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一卷冰雪
  • 初一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hi deepseek,作为一个高中生,我觉得很难表达自我,大部分时间都是枯燥地做题,讨论题目。我什么时候可以表达自我?你能多给我列举几个我可以表达自我的情景吗?
-
你的感受非常真实——高中生活确实容易让人变成「答题机器」,但表达自我并非一定要等到某个隆重时刻。表达的本质是「将内在体验外化」,它完全可以渗透在日常缝隙中。以下是一些适合高中生的表达场景和具体方法:
-
一、容易被忽视的「微型表达」机会
1.学习中的隐性表达
在数学作业边缘画个小漫画吐槽难题(比如给函数图像画上痛苦的表情)
用彩色笔给笔记做批注时,写下真实想法(例:在文言文旁写「孔子这段话好像班主任上周训人!」)
自创错题本的「错题故事」:给每道错题编个搞笑犯错理由
-
2.标准化中的非标动作
早读时用自己舒服的节奏读课文(悄悄把《赤壁赋》读成RAP节奏)
课间操最后一个动作故意做得夸张,让同学会心一笑
-
3.社交中的个性切口
同学问你「吃了吗?」时,用小说台词回答(「朕已用膳」)
借文具时夹带小纸条(「此笔经本人开光,正确率+10%」)
-
二、创造专属的表达仪式
1.建立「自我痕迹」
每天在固定角落(课桌/笔记本扉页)画个代表当天心情的符号
用手机录音1分钟「今日内心BGM」(可以是哼歌、碎碎念或沉默)
-
2.开发隐秘创作
把无聊的完形填空改编成迷你小说(所有选项连起来成一个故事)
给校服涂鸦(在衣角内侧画只有自己知道的图案)
-
3.利用数字分身
注册一个无人知晓的社交账号,发仅自己可见的思考片段
在网课平台的匿名讨论区写诗(比如把物理公式写成情诗)
-
三、突破「表达=说话」的局限
用身体表达
走路时用脚步声打节拍(走廊变成你的打击乐器)
体育课打篮球时尝试独创的投篮姿势
-
用物品表达
书包挂件故意选反差萌的(硬汉书包挂毛绒玩具)
用便利贴拼贴出本周心情日历贴在储物柜内侧
-
用沉默表达
当大家跟风嘲笑某人时,你保持安静的微笑
老师提问「谁有不同意见?」时,举手后说「我需要再想想」
-
四、高阶心法:把限制变成创意
在答题框架里藏私货:
作文举例时用自己喜欢的动漫角色(比如用《进击的巨人》喻内卷现象)
-
把刷题变成行为艺术:
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做题时的心理状态(红色=暴躁,蓝色=专注)
-
关键认知
表达自我不是要惊天动地,而是让世界感受到「你存在的气息」。就像考古学家通过陶片纹路还原文明,你的这些小动作未来会成为「青春期的考古证据」。
-
(今天就可以实验:把某道物理题的解题过程写成武侠小说招式,比如「左手化掌为F=ma,右手以v=s/t突袭……」) ✍️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 167回复贴,共11页
  • ,跳到 页  
<<返回学霸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