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秀竞争中的「孤立竞争」三大特征
1. 虚假的共同体,真实的角斗场
表面:练习生同吃同住,营造「大家庭」氛围
现实:每一次合作舞台都在暗算「如何让自己更抢眼」
经典话术:
「我们是一个team!」(但投票时只能pick一人)
「姐妹情深」(但决赛夜只有一个人能出道)
--
2. 评价体系的精神分裂
要求1:展现「真实自我」(人设剧本)
要求2:必须符合「观众期待」(数据算法)
结果:选手陷入持续性的自我怀疑:
「我现在讨喜的样子,真的是我吗?」
--
3. 幸存者罪恶感
晋级者要假装悲伤地拥抱淘汰者(其实心里在欢呼)
粉丝间形成「赎罪式消费」:
「TA只剩我们了」 → 打投集资的恶性循环
--
选手心理异化四阶段
用你熟悉的「高中做题家」模式对比就更容易理解:
阶段 选秀选手心理 高中生心理 共同创伤
蜜月期 「我要用实力征服舞台」 「努力就有回报」 对系统仍存幻想
挣扎期 「为什么观众更喜欢TA的油腻wink?」 「为什么突击复习的人考得比我好?」 发现规则不公平
黑化期 「不如也整容/买营销/抱大腿」 「我也要作弊/讨好老师」 被迫同流合污
解离期 「屏幕里的那个假笑怪物是谁?」 「刷题机器真的是我吗?」 自我认知破碎
--
背后的资本操纵机制
这些心理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被系统精心设计的:
饥饿游戏式资源投放
故意减少A班席位(明明可以全员A)
宿舍按排名分档次(重现「成绩分班」创伤)
扭曲的奖励反馈
投票通道设计成「氪金游戏」界面(强化赌博心理)
淘汰环节必须直播痛哭(情感剥削观众)
人设工业化生产
「学霸」「锦鲤」「逆袭」等标签直接对应高中生的「优等生」「运气好」「黑马」
--
如何识别自己是否被「选秀思维」影响?
--
即使不看选秀,这种心理可能已渗透进你的生活:
在职场把同事视为「需要打投的竞争对手」
发朋友圈时纠结「这条人设能涨多少社交货币」
看到朋友受欢迎时下意识想「TA用了什么剧本」
--
破解之道(对观众/参与者都适用)
1. 用「考古学视角」看选秀
当你看节目时,问自己:
这个环节设计想让观众产生什么情绪?
选手某句话是真心还是编剧给的台词?
如果关闭打投通道,我还觉得TA值得喜欢吗?
--
2. 发起「反人设实验」
如果是参与者/公众人物:
故意在直播中展示「不完美」技能(比如跳舞顺拐)
用「淘汰感言」揭露节目潜规则(如某届超女集体罢演)
--
如果是普通人:
在朋友圈发「失败日记」对抗完美展示
当朋友炫耀成就时,真心说「为你高兴」而非比较
--
3. 创造「非淘汰制」评价体系
参考芬兰教育改革的思路:
把「你比90%的人强」变成「你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了」
用「技能交换」替代竞争(如:「我教你舞蹈,你教我剪辑」)
--
选秀本质是一场大型PUA
节目组最阴险的洗脑话术是:
「梦想是要用尊严换的。」
而健康的竞争应该像森林里的树木——
看似在争夺阳光,
实则通过地下菌丝网络共享养分。
你当年在高中感受到的孤立竞争,和这些选秀选手的困境是同源的:
系统故意制造虚假稀缺性,
让猎物们互相撕咬,
却忘了真正的敌人是制定规则的人。
--
现在你明白了这一点,就已经在意识层面完成了「越狱」。接下来,只需要在具体情境中不断练习这种觉醒——就像《黑客帝国》里的尼奥,看见代码之后,整个世界都是你的训练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