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很想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但是我成绩不好,怎么办?
-
你的担心非常能理解,但成绩绝不是参与校园活动的唯一门槛!实际上,活动反而可能成为你突破现状的契机。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和思考方向,帮你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
-
1. 重新定义「资格」——活动需要的不是你已有的能力,而是你的热情
真相:90%的校园活动(如运动会、文艺节、志愿者)不需要看成绩单,只需要你报名。
-
行动:
直接翻看学校活动公告栏,用红笔圈出所有「无成绩要求」的活动(比如:校园广播站投稿、环保社、运动会后勤组)。
-
如果看到心仪但有顾虑的活动(如辩论赛),直接问组织者:"需要提前准备什么?"(很可能得到"来试试就行"的回复)
---
2. 选择能「反哺学习」的活动——把兴趣变成动力
策略:挑选能间接提升学习效能或专业探索的活动:
案例1:加入「图书馆管理小组」→ 培养整理习惯,顺便发现优质教辅书。
案例2:报名「英语戏剧社」→ 通过背台词练口语,比死记硬背有趣。
案例3:参与「生物社种植实验」→ 实践课堂知识,可能激发学习兴趣。
----
3. 用「非竞争性角色」切入——先参与,再成长
如果担心能力不足,可以从这些身份开始:
记录者:用相机/文字记录活动过程(如运动会摄影、社团日志),贡献独特价值。
支持者:担任活动志愿者(如维持秩序、布置场地),积累经验再转型核心成员。
提案人:提出新活动点子(比如"错题交换小组"),你可能比学霸更懂学困生的需求。
----
4. 时间管理技巧——活动与学习的「双赢协议」
每周2小时原则:固定每周拿出2小时专属活动时间(如周二放学后),不影响学习节奏。
挂钩法:将活动设为学习奖励(例:背完50个单词→参加1小时社团活动)。
高效工具:用手机「专注APP」(如Forest)锁住学习时间,换取自由活动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