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不必要的误会,对本帖做几点说明。
(1)本文中的“XX形态”的意思说明:
空白形态:对应弱于基本形态的形态,比如初生空我、月台电王等。
基本形态:不解释,官方用法和民间用法相同。
强化形态:官方用法和民间用法不完全相同。不过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有时候都会把强于基本形态的形态泛称为强化形态,不过在本贴中,特指有若干个大阶段的骑士的基本形态所处大阶段的下一个大阶段的形态。
过渡形态:过渡形态这个词作为纯粹的民间词汇,且随着官方阶段越来越多,意思也越来越混乱。每个人的说法也不太一样。为了避免误会,在本文里,取的是最原始的意思,即,从基本形态到最终形态有四个大阶段的骑士中,战力排在第二强的大阶段内的形态,比如从危险野兔坦克到双重坦克都属于过渡形态。当然,在别的帖子里,过渡形态会有其他意思,但是那与本帖无关。
最终形态:官方用法与民间用法有时相同,有时不同。有时候会有人奇怪官方怎么把“奇幻全能圣刃”称为最终形态,“十圣刃”称为最强形态。实际上很正常,官方用词和民间用词本身就经常不同。“奇幻全能圣刃”作为TV中出场的最后一个形态,自然是“最终形态”,而官方经常把民间称为“最终形态”的形态称为“最强形态”。在本帖中,最终形态这个词指的就是民间用法中的“最终形态”。也就是平时最常说的最终形态。
超最终形态:定位超过民间用法中的“最终形态”的形态。比如黄金极限W、(超)究极升华kuuga、(黄金)无限龙wizard、奇幻全能圣刃。或者暗黑月骑、假面骑士斯特利乌斯等。
(2)为何各自对应的时期看起来那么奇怪,好像什么时期都有?
因为荣光十人系列有个普遍规律就是,不同的假面骑士之间存在战力差距,但是战力差距会随着时间而逐渐减小。用新1号、新2号与V3举个例子:几乎在任何时候,V3都是比新1号或者新2号的其中一个更强的。但是差距大小就不固定了。比如第二部TV前两集的V3在对自己的能力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能完全压倒第一部TV刚结束时的新1号与新2号的联手。但是让RX时期的V3再使用自己本篇TV前两集时使用的能力与新1号和新2号这两位前辈的联手来对战试试看呢?
如果各自取TV中的某个时间点的话,由于时常会有“代代强”的影响,因此会使得战力差距拉得过大。但是这种“代代强”的战力差距,有时是因为官方为了宣传新骑士导致的,而新骑士与被他压的前辈骑士的关联性并没有那么强。属于在新骑士过去主场期后,官方就想要淡化的一个概念。
而如果都取自己的放映期结束后的时期,比如RX时期。官方懒得对老骑士再刻意去体现战力差距,再加上进步论的存在,在剧情需要与进步论的双重作用下,很多骑士的表现力都差不多,有些关键的设定或者剧情也会被淡化。
因此为了使得某些关键设定和剧情比较突出,会在某些时间段断开,其他时间则取主场期之后,来强化关键剧情或者设定的影响,弱化类似于“单纯为了宣传的新骑士最强”的影响。有些后辈骑士压前辈骑士的设定,是完全无关新手保护期的,在新手保护期结束以后也会拿出来说事,比如ZX就提过比擅长速度的亚马逊的速度更强,比擅长力量的2号的力量更强。
这样断开时期,会让某些骑士战力差距过大。比如第一部TV刚结束时的新1号与新2号,与格兰帕沙时期的V3的差距犹如天堑,远远超过某些骑士的强化形态与过渡形态的差距,不过这样分阶段的战力差距倒是也更明显了。
这样,有某些关键设定或表现的骑士的定位会被强化,主要是宣传新骑士最强类的设定或表现会被弱化。
当然,电波女和玄海这两位,因为在本篇TV中就牺牲了,所以都取各自的TV时期。某些角色删除不评价,因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或者看起来令人感到比较怪异的结论。
(3)为什么只有荣光十人系列角色?
因为荣光十人系列的角色,已经足够构成空白形态到超最终形态这六个阶段的形态。再把RX等这种骑士算进来的话,就只能一直往超最终形态里面放。但是这样放到超最终形态的骑士或形态的数量就太多了,而且这些战力差距很大的骑士都放在同一个阶段,就没有区分性了。而且排了荣光十人之后,就相当于已经知道RX应该排在哪里了,毕竟RX比ZX强。同理,即使是荣光十人,但某些过强的战力也依旧没有加入进来,比如获得了足够多神之力量的ZX或者归来形态的V3等。那么能不能在最终之前多设置几个阶段,以此来把因为太强所以没有排阶段的骑士都加入进去呢?也不行。因为,强化sky已经完全足以对应最终阶段了,那么ZX必然会排在超最终阶段。
(4)可以用本帖直接从战力上对标从kuuga开始的后辈骑士的相同阶段吗?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参考意义,但不能直接对标。本帖并不是与从平成开始的后辈骑士的战力对比贴,所以本帖的同阶段并不一定能够对标其他系骑士的同阶段。很多骑士系列的战力差异本身就大。作为超最终的黄金极限W,就打不过很多系的最终形态,甚至以至于对付有的过渡形态,结果上都要画个问号。在本帖中自然也是一样的,本帖中的下位形态不一定打不过其他系的上位形态,同理,本帖中的上位形态不一定打得过其他系的下位形态。再次强调,本帖是将荣光十人看成一个大系后,里面的不同形态的骑士或形态对应的阶段,并不是与平成及其之后的骑士的同阶段的战力对比。不过,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参考意义。这也印证了上一段中,为什么必须把强化sky排在最终阶段的理由。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有一点参考意义的。虽然只是一定程度上,但
如果都排到强化sky了,这种强度都还没有对应最终形态,那就太离谱了。
(5)本帖中的下位形态一定打不过上位形态吗?
刚才提过本帖中的下位形态并不一定打不过其他系的上位形态,这个很好理解。但即使是本帖中的下位形态打本帖中的上位形态,结果也是不确定的。本帖中的阶段更偏向于定位。但是有时候会因为某个能力而导致下克上。这种现象在W系中挺常见,或者昭和中的古兰扎伊拉斯也是如此,不过这里是说荣光十人的帖子,那么就以荣光十人来举例子。V3的逆转双台风就干掉过定位超过超电子强人的对手。
(6)能不能以荣光十人的单部作品来论阶段?
当然不能。在昭和时期,此时没有“每部作品之间的战力、定位相对独立”的概念。而是关联性很大,很多骑士的设定就是关联着其他骑士写的。当然,我前面说过,某些骑士的关联度较低,那也是在同系范围内的关联度较低,不影响他们依然是一个系列。举个例子,比如V3和强人的关系,就可以用格里斯和恶霸的关系类比。两者同系,各自的后者在TV初登场的时候强弱关系相对明显,但是到了后期,一般并不会特意强调其强弱关系,会模糊化处理,但其依旧是同系。在荣光十人系列,前辈客串后辈的主场、后辈设定对比前辈写、前辈与后辈共同冒险这都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当然,包括RX在内也是,只是本帖主要讨论荣光十人所以没有刻意强调RX。在decade的主场期结束多年后,还能看见超1号对比X的设定。类比一下就是在如今,build突然出个设定在魔法方面点名压Wizard,那当真是恐怖如斯。当看到这个设定的时候,估计多半会先确认一下自己是不是看的设定集还是编辑部意见,有没有东映或石森的授权与监修。但在昭和,这种事就很正常。而且一个TV的假面骑士的最强的战斗力远不如另一个TV的假面骑士的最弱的战斗力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换句话说,官方对昭和与在其之后,一直到今天的假面骑士处理方式本身就不同,没有必要强行统一或者说一概而论。
(7)同样是我发的帖子,为什么和我的另一个荣光十人的生死战的排名差异那么大?
因为生死战中的排名高的,一般都是有个翻盘的超强必杀技,而这个必杀技是超越甚至远远超越自身定位的。
(8)注意,本帖中,同一阶段有战力差距很正常。如有质疑,可以质疑本帖中上位阶段与下位阶段的区别,但无需质疑同阶段内的定位不同现象。本帖中的定位,目的是既符合特定时期时的战力对比,同时又符合整体来看时的战力对比。如果某骑士的形态无法满足此要求,那么会加以删除,如初始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