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想来,在北京来回穿梭至少也十几次了,那里的许多景物她都熟悉,甚至但凡和她的生命有点关联的人,也都与这座城市有缘:
中学最要好的同学,是北京人,她考到北京留在了那里,现在虽然,放弃一切随丈夫远走德国,但她毕竟曾在那里生活过。
在她青春期时,父亲常年在北京工作,当她以优异的成绩,继续考进本校高中时,父亲让她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可是却没有时间陪她,于是她独自拿着地图在街上漫步。最后,终于有一天雨后的下午,父亲陪她去了天坛,她快乐得写下了类似朱自清《背影》一样的散文。
大学时,有两个男生对她感兴趣,她却明确地说:“不可能,我要考研!”一个男生倔强地问:“那研究生毕业呢?”她爽快地答道:“考博!”幸亏他没有接着问,因为她还不知道有个博士后。最后他们都去了北京。
记得上心理学课时督导讲精神分析疗法,要求他们先治疗自己,督导惊讶她二十多岁了居然没有恋爱史,于是给她开的处方是谈次恋爱,可她不知找谁谈,于是找了个笔友,只通信,谈理想、谈人生,有一次,她告诉对方,她想过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小说《怎么办》当中描写的生活,即使私奔了也各住一屋,穿戴整齐后畅谈理想,对方一定以为她是怪物,所以没过多久就互不通信了,最后这个人也去了北京。
真奇怪,为什么这些人都要去北京呢?她不理解,不过她不讨厌北京,因为正是北京见证了她今生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场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