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吧 关注:2,813,554贴子:58,607,028
  • 6回复贴,共1

新的一年,写点新的期望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虽说国产入耳这些年已经很卷了:单元,腔体,调音,曲线什么的。但个人还是希望能多开拓几个卷的方向。下面细说
万一有厂商看中了这些建议,请尽管抄袭,不会收你们咨询费的(


IP属地:日本1楼2025-03-05 21:00回复
    线材:更便携
    入耳耳机这种重视轻便的产品,线材所占的空间其实比腔体本身更大,更值得努力做得轻便小巧。但 hifi 产品嘛,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 hifi,往往会把线材做得更粗更显眼,反而忽视了便携性。
    比如图中这两条线材(都是原配线)对比:左侧的古铜色线明显编织不够紧密,能透过线材中的孔洞看到白色的卫生纸背景,这条线占用的空间也就更大。9cm 左右见方的弹片收纳包是很难装下这个线的。而右侧这个黑线,同样是四股编织,就能编织得紧密无缝,线身还更轻更细,更容易收纳。戴起来也更无感

    另外我手上还有一条单独买的线,结构与左侧这个线类似:也是编织不紧密的四股粗线,但重量还更重了,戴起来感觉像是被拴了条狗链似的。便携性更差。但这个造型一眼看上去就很 hifi(


    IP属地:日本2楼2025-03-05 21:02
    收起回复
      2025-05-13 04:54:34
      广告
      小尾巴:插拔检测
      我现在手上有两根转接头式的小尾巴:一根是国产芯片,另一根是 CX31993。后者芯片的名气更大一些,但后者竟然没有做耳机插拔检测。如果单独把耳机拔出来,电脑 / 手机系统这边不知道耳机已经拔掉了,还是会继续向这个声卡播放声音,不会自动切换到别处。另外我还有一个双 CS43131 的打火机形态小尾巴,也同样不支持插拔检测。
      这种功能对于板载声卡来说,都已经是标配了,我猜芯片本身应该也是集成了这个功能的,但组装厂可能就,没拿这个当回事。或者干脆只会买现成的方案贴牌。但对于大厂来说,应该有能力自行改善的吧


      IP属地:日本3楼2025-03-05 21:03
      回复
        小尾巴:不同端口分别设置音量并记忆
        4.4 平衡输出的电压上限(以 Vrms 记)可以是 3.5 单端输出的两倍,但两个端口用的音量控制往往是同一个。这导致了我每次在 4.4 / 3.5 端口间切换时,都要临时去调节音量。不然就容易被大音量伤到耳朵
        再者,因为 4.4 端口的音量输出可以更大,音量调节的粒度往往也更粗。小尾巴的音量必须调得低,甚至低到了接近最小音量的程度了。这时很容易出现高一格太响,低一格不好听的问题
        所以具体来说,希望 4.4 端口输出的音量可以和 3.5 端口记忆不同的音量大小。而且在 4.4 输出端使用更精细的音量调节粒度,在常用的听音响度附近做出更精确的音量调节来


        IP属地:日本4楼2025-03-05 21:04
        收起回复
          小尾巴:配套软件 / 开放 API
          虽然有个物理按键 / 旋钮调节按键很不错,但如果能给我更多的选项,比如能用键盘 / 鼠标 / 自己写脚本来调节音量,那肯定更好玩。反正小尾巴的音量调节都是数字音量,并非物理上的电位器,给提供一个软件 API 理论上绝对可行吧。除了音量调节,PEQ / 增益也都可以加进来。
          当然了,厂商可能觉得应该借这个机会推广自己的手机 App,提升装机量,然后给投资人讲故事()但考虑到现下厂商的软件开发实力多半不太行,还不如就干脆把软件交给社区,让有开发能力的大佬自己玩去。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键盘的 QMK 方案:开源固件,社区自己开发配套软件。厂商不怎么需要自己再开发了,但功能上绝对是不输厂商自研方案的。
          说得再直白一点,现在 hifi 厂的软件都不支持苹果生态,赚苹果用户兜里的钱有困难。但其实厂商肯定还是想赚这种用户的钱,对吧。


          IP属地:日本5楼2025-03-05 21:05
          回复
            审美
            最后说一个比较主观的事:审美。现在好多入耳一眼看上去都是从美甲店出来的。说好听点,叫光彩夺目,个性十足,说难听点就叫,呃,艳俗。当然我也知道,审美就是很主观的。我眼中的艳俗在潮人眼里其实正是流行风向标,我这种只穿优衣库的人没资格谈 fashion。但以现在 hifi 耳塞的现状来说,艳丽夺目的设计似乎已经成了主流,稍微回归一下简约的设计,也许反而能做出与众不同的感觉?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也希望吧友们能多写点,给 hifi 界下一个五年的内卷指明方向(


            IP属地:日本6楼2025-03-05 21:06
            回复
              补充一个期望:耳放的输出阻抗
              耳放的输出阻抗越低越好。耳机在设计的时候往往也是以这个基准来调音的。
              最近有个新开卖的网红联合调音塞子,在推广视频里还专门说了这个事:高输出阻抗会明显抬高那个塞子的低频,没法听
              本来以为这个事经过了这么些年的科 fi 宣传,差不多应该成为常识了。
              但不笃信科 fi 的厂商还是对此很不在乎,连输出阻抗都不会标明。随手搜了几个一体机 / 小尾巴,发现都没给标。此处不点名了
              换个角度讲,这个参数比频率响应范围“20 ~ 20kHz”绝对更值得标出来。但现在大家都会标频率相应范围,却不标输出阻抗


              IP属地:日本9楼2025-03-08 01: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