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科吧 关注:396,249贴子:4,995,453
  • 5回复贴,共1

来个和拉丁文无关的问题,来狠狠地打邦钦孙的脸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邦钦孙居然觉得我上个贴子是没拿拉丁文原文直接问deepseek,才导致deepseek回答错了,那就来个和拉丁文无关的问题,来狠狠地打邦钦孙的脸吧。
.
以下是我询问deepseek【有一个自由落体的电梯,电梯中有一个重10kg的物体随着电梯一起自由落体,问分别以地面和电梯为参考系,此物体受到多大的惯性力?】,deepseek的回答:


IP属地:湖南1楼2025-02-28 21:08回复
    补充说明:邦钦孙认为惯性力和选择的参考系无关,所以我才拿1楼的问题问deepseek。
    .
    然后再来一个,邦钦孙认为动力学方程中,惯性力部分的a是被研究的物体的加速度,而非选择的参考系的加速度。所以我拿【地面上有一个重10kg的物体,然后物体外面有一个自由落体的电梯,请使用动力学方程计算以电梯为参考系时该物体的相对加速度。】问deepseek来打脸邦钦孙:


    IP属地:湖南2楼2025-02-28 22:14
    收起回复
      2025-11-06 11:11: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又想起一个,邦钦孙因为没上过学,所以不知道带Δ符号的才是真正的动量定理(哪怕我把教材上如何从牛二推导出动量定理的内容发出来,他也看不懂),非要认为落体撞击地面,撞击过程中物体加速度向下,还“据此”认为我不懂动量定理。
      邦钦孙来看看deepseek是怎么回答【一个重10kg的物体,以10m/s的速度撞击地面,撞击持续0.1s后物体停下来,请使用动量定理计算撞击过程中物体的所受合外力,以及撞击过程中的平均加速度,g取10m/s²。】的:


      IP属地:湖南3楼2025-02-28 22:54
      回复
        邦钦孙你只看翻译,不看翻译解析,当然不明白自己错在哪啊。你看deepseek翻译【Upon which account , this vis insita , may , by a most significant name , be called vis inertia , or force of inactivity】,看上去和你的翻译一样,但是一看解析2和5就打你脸了。
        至于解析4我单独问了,另外分一层楼发。
        .
        “基于此,这种固有的力(vis insita),可以用一个极为贴切的名称来命名,称为惯性力(vis inertia),或惰性之力。”
        **解析:**
        1. **"Upon which account"** 译为“基于此”,承接前文逻辑,表明结论的推导关系。
        2. **"vis insita"** 作为拉丁术语保留,括号内附原文,符合学术翻译规范。该词在牛顿力学中特指物体固有的惯性属性,直译为“固有之力”。
        3. **"by a most significant name"** 强调命名的深刻性,译为“极为贴切的名称”以体现原意。
        4. **"vis inertia"** 同样保留拉丁原文,对应现代术语“惯性力”,括号注释确保概念准确性。
        5. **"force of inactivity"** 译为“惰性之力”,既呼应历史语境(牛顿时代对惯性的描述),又避免与现代物理学术语冲突(注:现代一般称“惯性”而非“惰性”,但此处需尊重原文修辞)。
        **背景补充:** 此句源自牛顿对惯性定律的阐述。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区分了“vis insita”(物体内在的抵抗运动变化的力)与外力作用,而“vis inertia”即惯性力的拉丁表述。译文中保留术语并附加解释,既还原历史文本特色,也确保了科学概念的清晰传达。


        IP属地:湖南4楼2025-02-28 23:11
        回复
          基于4楼的解析4,我单独问了deepseek【牛顿说的“vis inertia”和现代说的“惯性力”是同一个概念吗?】,deepseek的回答:
          .
          牛顿所说的**“vis inertia”(惯性力)**与现代物理学中的**“惯性力”**并非完全等同的概念,存在重要区别,需结合历史语境和术语演变进行辨析:
          ---
          ### **1. 牛顿的“vis inertia”:固有属性的描述**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
          - **“vis insita”(固有之力)**:指物体内在的、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属性(即惯性),本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而非真实的“力”。
          - **“vis inertia”(惯性力)**:牛顿用此术语强调物体在受外力迫使改变运动状态时,其惯性属性对外力产生的“抵抗效应”。例如,推动静止物体时感受到的“阻力”,本质是**惯性现象的拟人化表述**,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力。
          **牛顿的立场:**
          > “物质固有的力(vis insita)……与惯性(inertia)不可分割。”
          > ——《原理》定义3
          他明确指出惯性是物质的属性,而“vis inertia”只是对这种属性的比喻性命名,**不是真实的相互作用力**。
          ---
          ### **2. 现代物理学的“惯性力”:非惯性系中的虚拟力**
          现代力学中,“惯性力”是**数学工具性概念**,用于简化非惯性参考系中的力学分析:
          - **定义**:在加速参考系(如旋转坐标系)中,为使牛顿定律形式上成立而引入的**虚拟力**,如离心力、科里奥利力。
          - **本质**:无施力物体,不遵循牛顿第三定律,仅反映参考系本身的加速度效应。
          - **应用场景**:工程力学(如旋转机械)、地球物理学(如地转偏向力)等。
          ---
          ### **3. 核心差异总结**
          | **维度** | **牛顿的“vis inertia”** | **现代“惯性力”** |
          |-------------------|---------------------------------------|----------------------------------|
          | **本质** | 物体固有属性(抵抗运动变化) | 非惯性系中的虚拟力(数学构造) |
          | **是否真实存在** | 牛顿视为属性,非真实力 | 公认的虚拟力,无物理实体 |
          | **作用对象** | 物体自身对外力的“被动抵抗” | 参考系内物体因参考系加速而“感受” |
          | **理论框架** | 绝对时空观下的经典力学 | 相对性原理拓展后的分析工具 |
          ---
          ### **4. 术语演变的深层原因**
          - **历史局限**:牛顿时代尚未明确区分“属性”与“力”,语言上存在拟人化模糊(如“惰性之力”)。
          - **理论发展**:19世纪后,分析力学与相对论明确了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的区别,虚拟力的数学形式被严格定义。
          - **教学简化**:现代教科书中偶尔用“惯性力”代指牛顿的“惯性属性”,可能造成概念混淆,需结合上下文辨析。
          ---
          ### **结论**
          牛顿的“vis inertia”是对**惯性属性**的修辞性描述,而现代“惯性力”是处理非惯性系的**虚拟力工具**。两者名称相似但内涵不同,体现了物理学从朴素经验描述到形式化数学建模的演变。阅读经典文献时,需警惕术语的古今差异,避免用现代概念直接套用历史文本。


          IP属地:湖南5楼2025-02-28 23:13
          收起回复
            发张6楼文盲说过的话的截图,文盲自己没学过牛三瞎编东西,还怪我没说中他是怎么瞎编的。


            IP属地:湖南7楼2025-03-08 19: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