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把时间再往前推,找找更早的“夏”字是怎么写的。
春秋时期的秦公簋上,可以找到这个字,和说文记载的“夏”字古文极其相似。相似是正常的,因为秦公簋上的铭文自然是秦系文字,是小篆的直系祖先。
问题是,这个字真的是夏吗?联系秦公簋铭文的上文,这句话原文是“保业厥秦,虩事蛮夏”。“虩”同“吓”,此处可以理解为恐吓。那这就很离奇了,春秋时期秦国有没有可能把中国称为“蛮夏”,并且还要“虩事(恫吓)”。这自然是不可能的,同为春秋时期秦国青铜器的秦公钟上也有一句:“昭合皇天,以虩事蛮方”。可见秦公簋上的“蛮夏”与秦公钟上的“蛮方”是等价的概念,此处的“夏”字断然不是中国之意。
事实上秦公簋上这个“夏”字,更有可能是“夒”字,此句则应读为“保业厥秦,虩事蛮獶(扰)”。若果真如此,秦系文字的“夏”字与“夒”字可能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