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传说吧 关注:115,116贴子:449,916

讲讲冰山图最底层的“假蝉为夏”和「夔夒夓」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俩词条都和夏朝有关


IP属地:北京1楼2025-02-16 18:38回复
    假蝉为夏说,就是认为“夏”字是假借蝉的字形而来。甲骨文中有一个字长得像一只虫子,过去有学者认为这个字是“夏”。当然这是很老的观点了,今天来看这个理论近乎不成立。


    IP属地:北京4楼2025-02-16 18:46
    回复
      为什么会被屏蔽...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2-16 18:47
      收起回复
        因为那个字压根就不是“夏”,那个很像虫子的字,是秋天的“秋”。
        甲骨文“秋”字形像一只虫子,一般认为是蝗虫或者蟋蟀之类。晚期殷墟甲骨文中秋字的虫子下面多了一个“火”。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2-16 18:58
        回复
          秋字有一个异体字,很容易看出和甲骨文秋字的关系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2-16 19:01
          收起回复
            虽然我个人觉得假蝉为夏说不太靠谱,但「夔夒夓」辨确实是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议题,而且非常麻烦。先讲讲这三个字吧。
            夔(kuí):一种神兽,《山海经》说像牛,《说文解字》说像龙。同时也是人名和地名。
            夒(náo):同“猱”,一种猿猴。在商代甲骨文中为某先公之名,有时被称作“高祖夒”。
            夓(xià):即“夏”的异体字。
            这三个字的小篆字形极其相似。


            IP属地:北京10楼2025-02-16 19:20
            回复
              冰山图上的「夔夒夓」辨指的可能是互联网上的一篇文章,但我先不从那篇文章入手。我准备把这三个字从小篆字形往前推,分析它们字形是怎么来的,又有什么内在联系。


              IP属地:北京13楼2025-02-16 19:59
              收起回复
                这里跳过夔字,先讲讲夒(náo)。
                夒字篆文和隶书字形可拆解为 頁+止+巳+夂。甲骨文中有夒字,像一人(或猴)侧面的形象,手掌向上,且特化其面部(頁)、足部(夂)。(夔夒夓三字的“夂”皆为倒置的“止”,代表足部)
                甲骨文卜辞中“夒”是商王的一位的名字,此人辈分高于商汤,或与王亥所处年代相近。


                IP属地:北京18楼2025-02-16 20:35
                收起回复
                  说文解字说“夒”是一种猴子,即“猱”,或有可信之处。
                  虽然“夒”在今天是生僻字,但是它也衍生出了一些常用字,比如“憂(忧)”,“擾(扰)”。


                  IP属地:北京23楼2025-02-16 20:49
                  回复
                    关于甲骨文中夒的身份,有人猜测是传说中的帝俊或帝喾。
                    那么“夒”和“夏”有没有关系呢?或许是有的。


                    IP属地:北京24楼2025-02-16 20:54
                    收起回复
                      接下来再找找“夏”字的由来。《说文》记载夏字“从夊(脚),从頁(脸),从臼(两只手)”,意味“中国之人”。“夏”字篆书和刚才说的“夒”字结构极其相似。这是巧合吗?


                      IP属地:北京28楼2025-02-16 21:07
                      收起回复
                        那么把时间再往前推,找找更早的“夏”字是怎么写的。
                        春秋时期的秦公簋上,可以找到这个字,和说文记载的“夏”字古文极其相似。相似是正常的,因为秦公簋上的铭文自然是秦系文字,是小篆的直系祖先。
                        问题是,这个字真的是夏吗?联系秦公簋铭文的上文,这句话原文是“保业厥秦,虩事蛮夏”。“虩”同“吓”,此处可以理解为恐吓。那这就很离奇了,春秋时期秦国有没有可能把中国称为“蛮夏”,并且还要“虩事(恫吓)”。这自然是不可能的,同为春秋时期秦国青铜器的秦公钟上也有一句:“昭合皇天,以虩事蛮方”。可见秦公簋上的“蛮夏”与秦公钟上的“蛮方”是等价的概念,此处的“夏”字断然不是中国之意。
                        事实上秦公簋上这个“夏”字,更有可能是“夒”字,此句则应读为“保业厥秦,虩事蛮獶(扰)”。若果真如此,秦系文字的“夏”字与“夒”字可能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IP属地:北京29楼2025-02-16 21:30
                        回复
                          但是,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开阔一点,就会发现,“夏”字在秦国之外的文字体系中,有另一个核心出装:日。
                          先秦大部分出土文献中的“夏”字,都带一个“日”字结构。两周时期“夏”字更常见的写法其实是 日+止+頁,秦系文字反而是个特例。



                          IP属地:北京32楼2025-02-16 22:09
                          回复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商代甲骨文中有没有“夏”字?或许是有的。
                            甲骨文中有一字从“日”从“页”,和两周时期的“夏”字很相似。《新甲骨文编》将此字释作“夏”,若果真如此,“夏”的本意或许是一个人跪坐着抬头看太阳。
                            不过很可惜,这个“夏”字在甲骨文卜辞中既没有夏天的含义也没有夏朝的含义,只是一个贞人的名字罢了。



                            IP属地:北京33楼2025-02-16 22:24
                            收起回复
                              睡大觉,明天随缘更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25-02-16 22:3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