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吧 关注:213,906贴子:7,283,024

上海邮区邮戳浅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邮区戳是早期集戳者的热门主题之一,单就新中国50年代而言,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湖北、东川、西川、甘宁青等地都存在邮区戳,品种相当丰富,收集难度也各有不同。本文拟抛砖引玉,浅谈上海邮区邮戳的收集心得。
广义上说,所有上格为“上海”的邮戳,都可以理解为上海邮区的概念,但本文所讨论的上海邮区邮戳,仅指按照邮政总局章程要求制作,体现邮务管理区域和行政区划不同,含有明确上海邮区信息的几类戳。
文章篇幅较长,发完前请勿插楼。


IP属地:上海1楼2025-01-19 16:27回复
    一、上海邮区的范围
    (一)上海邮务区的建立
    1896年3月20日,大清国家邮政正式创立,上海成为全国首批十二个邮政总局所在地之一。1897年2月2日上海大清邮政官局成立,由江海关外籍税务司兼任邮政司,负责上海邮政官局的管理和经营事业。此后,吴淞、高昌庙、松江等地相继成立邮政分局、支局,青浦、南汇、奉贤等地设置邮政代办所及信柜等邮政代办机构,逐步形成了上海邮务区。上海大清邮政官局名称几经变化,于1911年改称上海邮政局,并脱离海关管辖,独立经营,辖支局13处,内地局4处,邮政分局12处和内地代办所42个。
    (二)上海邮区的范围
    1913年,国民政府交通部邮政总局改按行政省区划分管辖范围,将邮界改称为邮区。当时上海虽属江苏省,因地处交通枢纽,工商业繁荣,邮政业务发达,仍单独划为一个邮区。至1948年上海邮区舆图(图1)显示,上海邮区包括崇明、太仓、昆山、嘉定、上海、南汇、川沙、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宝山、启东、海门14个县。可见,邮区与行政区划并非完全对应,上海邮区的管辖范围大于当时上海的行政区划。
    1951年7月,邮政局所改按行政区划归属,上海郊县34所内地局划归江苏省邮电管理局管辖,剩下吴淞、高桥、江湾、大场、七宝等5所内地局,改称郊区局并入市区。自此,邮区与行政区划不完全对应的情况结束。


    IP属地:上海2楼2025-01-19 16:29
    回复
      2025-11-28 06:40: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民国时期的“上海邮区村镇信柜”大圆戳
      民国时期,带有“上海邮区”字样的邮戳只见有圆形村镇信柜戳,该类戳记样式非上海邮区独有,据《中国邮戳志》第三卷所载戳样,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山东、西川等地均有使用。根据笔者所见,此类戳记最早见有1940年左右使用在实寄封上的,上海邮区最早所见约在1945年。
      “上海邮区村镇信柜”大圆戳戳式为圆形双圈,外圈上部置右读“上海邮区”四字,左右两侧装饰有花纹,下侧亦置右读“村镇信柜”四字。内圈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置县级地名如“崇明”、“松江”等,下部置具体村镇名,墨色有黑、蓝、红、紫等(图2)。此种“上海邮区村镇信柜”大圆戳只用于业务量不大的村镇级邮政信柜,多见于单据。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邮政总局发布第363号通令,将村镇信柜、乡邮所(邮务所)按照业务情况,分别调整为邮局、代办所或邮票代售处。因此,带有“上海邮区村镇信柜”的这种大圆戳基本不再使用。笔者所藏一枚1952年上海寄青浦封,落地戳为紫色“上海邮区青浦夹店村镇信柜”(图3),是目前见到比较晚期的沿用。

      图2

      图3


      IP属地:上海3楼2025-01-19 16:31
      回复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邮区戳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邮政总局基本沿用民国时期的邮区划分,并按照邮电部邮政总局的规定,重新刻制了有关邮区的邮戳,这也是本文所涉上海邮区戳的主要文件依据。笔者目前所见有以下几类:
        (为避免混淆概念,以下所指带引号的“上海邮区”戳,指的是上格为“上海邮区”字样的一类日戳。而不带引号的上海邮区,指的是这类邮区戳的统称。)


        IP属地:上海4楼2025-01-19 16:31
        回复
          (一)“上海邮区”戳
          1950年4月10日,邮电部邮政总局颁布通令《统一规定邮政日戳》(业字202号),其规定:普通日戳统一式样为单圈三格圆形,直径25mm,上格为邮区名,中格为阿拉伯数码日期,年份只用后二位数,下格为邮局所在地名,戳面文字一律自左向右排列。
          根据日戳“上格为邮区名”的规定,“上海邮区”日戳应运而生。该类戳上格置“上海邮区”,下格置具体地名,多见嵌有三级小地名,只有二级地名的较少。此戳始见于1950年下半年,邮政总局业字568号通令颁布后即不再制作该款新戳(图4-图7)。

          图4 笔者旧藏

          图5

          图6

          图7


          IP属地:上海5楼2025-01-19 16:33
          收起回复
            (二)“江(沪)苏”戳
            1950年8月,邮政总局又颁布了业字568号通令,对日戳的规定样式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其中规定“一省内分两邮区者,于省名以下,加刻一邮区简字,以资区别。……江苏省属上海邮区者加刻(沪)字,但属于江苏邮区者,因区名与省名相同,故不加刻区名简字。”568号通令颁布后,原202号通令和相关附件规定即告废止。
            按照568号通令,又产生了另一类型的上海邮区邮戳,即“江(沪)苏”戳。但568号通令也同时明确“此项统一规定,主要是制备新日戳时一种原则,现用之日戳,如有与此项规定不符者,可按照经济状况陆续更换。”因此,以前根据202号通令制作的第一类“上海邮区”日戳仍然可以继续使用。


            IP属地:上海6楼2025-01-19 16:34
            回复
              根据笔者研究,“江(沪)苏”戳按照(沪)字的大小和位置,又可以分为A、B、C三类:
              A型:沪字很小,位于江苏下方
              这类戳应该是最符合568号通令中“于省名以下,加刻一邮区简字”要求的,但目前来看,这种戳式却是最少见的。据笔者所见,都为实线三格式戳,日期栏有汉字与阿拉伯数字混合(图8),也有全阿拉伯数字(图9)。

              图8来源网络

              图9为网友穆先生提供


              IP属地:上海7楼2025-01-19 16:35
              收起回复
                B型:沪字略大,位于“江”“苏”两字之间
                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地名也相对丰富。既有全实线三格戳(图11),也有外虚线内实线的戳式(图10、12、13),日期栏数字格式不统一。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IP属地:上海8楼2025-01-19 16:37
                收起回复
                  2025-11-28 06:34: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C型:沪字较大,位于江苏两字之间
                  这种戳式目前只见到上海县北桥镇使用,在单据和实寄封上均有发现(图14)。

                  图14


                  IP属地:上海9楼2025-01-19 16:38
                  收起回复
                    (三)没有“邮区”两字的疑似邮区戳
                    在收集上海早期戳记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部分50年代早期的日戳,上格为“上海”,下格却是江苏地名。如一枚新中国初期沿用的“中华邮政寄发函件清单”(图15),同时盖有“上海枫泾清凉庵”和“江苏枫泾”两个戳,戳的日期分别为1951年4月25日和4月26日,形成了一张单据上两个枫泾邮戳分属两省(市)的有趣现象。究其原因,此段时期枫泾镇行政上隶属于江苏,但属于上海邮区管辖。故笔者判断,清凉庵戳上格的“上海”两字,其实也是“上海邮区”的意思。这很可能是根据202号通令所制作的另一类“上海邮区”戳,因为对文件中“上格为邮区名”的理解有所不同,导致只刻了邮区名“上海”而没有加上“邮区”二字。同时期的北京邮区戳也有上格为“北京邮区”、“北京区”和“北京”的不同情况。

                    图15


                    IP属地:上海10楼2025-01-19 16:39
                    回复
                      此类戳记并非孤例,图16是一枚“上海松江黄桥镇(代)”邮戳,日期为1952年11月20日,此时松江在行政区划上同样隶属于江苏,因此这也是一枚邮区戳。“上海”型邮区戳据笔者统计,以松江县为最多。

                      图16


                      IP属地:上海11楼2025-01-19 16:40
                      回复
                        以上几枚没有“邮区”两字的邮区日戳,都是下格嵌有三级小地名,可见当时只有个别小局和代办所使用。这一类戳的数量很少见,以往也不受人重视,还需要同好继续发掘。当然,收集时要注意辨别下格地名是否确实为当时的江苏地名,因同期上海邮戳中也有下格为中文地名的。


                        IP属地:上海12楼2025-01-19 16:40
                        回复
                          (四)江苏(上海)高桥镇戳之辨
                          前述邮政总局业字568号通令规定了“江(沪)苏”邮区戳的格式,但在实物戳记中,有一枚类似于该种邮区戳的特殊邮戳有待进一步厘清其“身份”,这就是“江苏(上海)高桥镇”戳。这种戳有两种式样,其一的“(上海)”位于“江苏”中间(图17),另一种的“(上海)”位于江苏两字下方(图18)。这类戳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目前网上所见最早日期为1947年4月。

                          图17来源华宇网站

                          图18


                          IP属地:上海13楼2025-01-19 16:42
                          回复
                            有邮友认为,这枚戳是一种邮区戳,理由是它与江(沪)苏戳形制比较接近,同样上格有“江苏”,同样在中间嵌入了括号,只是把括号内的“沪”改成了“上海”而已。但也有邮友认为,这不是一枚邮区戳,理由:一、该戳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是中华邮政所刻制,早于规定邮区戳形制的568号通令。因此,虽然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它肯定不是按照568号通令所刻制的江(沪)苏邮区戳,也不是其变体。二、但凡邮区戳,都是按总局要求成批量制作,不可能只发现一个地名。如民国时期的“上海邮区村镇信柜”大圆戳有多个地名存世。而这枚江苏(上海)高桥镇戳,目前只见此一种,没有其他同类戳。


                            IP属地:上海14楼2025-01-19 16:42
                            回复
                              2025-11-28 06:28: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青年集邮家杨林在其著作《邮戳入门》中提出一种观点:这不是邮区戳,而是一枚中文双地名戳,是为了区分重名的同省不同地名而制作的。因当时江苏省有两个高桥镇,一个在江苏金坛邮局,一个则在上海特别市辖区,故上海这个就用括号的方式标注所属关系,民国时期河北省也有这类双地名戳式(参见《邮戳入门》368页-369页)。


                              IP属地:上海15楼2025-01-19 16:43
                              回复